7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
详细内容
27河中石兽 1.走近作者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2.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曳铁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2)古今异义 ①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a.与“湿”相对,b.做,读gàn)②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④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常作动词,表判断) ⑤但知其一(古义:只,仅仅;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3)一词多义 ①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③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②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①其反激之力(代词,代指河水)7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 ②如其言(代词,代指老河兵) ②如其言(介词,按照) (4)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求石兽于水中。(状语“于水中”后置) 果得于数里外。(状语“于数里外”后置) ②省略句 以为顺流下矣。[省略主语“大家”,即“(大家)以为顺流下矣”]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介词“于”,即“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3.主题解说 这则故事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4.重点突破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 提示一: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 着。 提示二: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轻浮,石头埋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沉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提示三: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轻浮,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成陷坑,渐渐地越冲越深,当坑洞大到石头的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坑洞中。像这样不断地冲,石头不断地滚,一直滚个不停,最后石头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2)谁的方法正确?为什么? 提示: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难点攻克 文章最后一段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提示:作者是想要引起人们的思考,提醒人们考虑事情要全面深入,不能一知半解,凭主观臆断就妄下结论,更不要因为知道一点就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甚至嘲笑他人。 6.结构图解 河寺僧——求之原地——不可得 中寺僧——求之下游——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众服,未果 兽老河兵——求之上游——果得石兽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 曳()铁钯()是非木杮()湮于沙上().... 啮沙()溯流逆上()臆断()...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7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 (1)一寺临河干()(). (2)山门圮于河(). (3)阅十余岁(). (4)求石兽于水中(). (5)竟不可得(). (6)曳铁钯()()..7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 (7)尔辈不能究物理()()... (8)众服为确论().. (9)然则天下之事().. (10)可据理臆断欤().. 3.写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阅十余岁.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4.下面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棹数小舟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C.石必倒掷坎穴中D.渐激渐深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河中石兽》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代学者、文学家,本文选自《____________》。 7.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体现某人性格的话。(80字以内) A组:仁慈自信胸有成竹小心翼翼油然而生事半功倍 B组:虽然„„但是„„如果„„就„„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材料一:2012年龙年的8月2号,恰逢纪晓岚诞辰288周年,为了纪念这位龙年诞生的一代文学宗师,纪晓岚故居与南区邮电局及中国国家民俗协会联合制作的1000版个性化邮票已经精彩出炉。个性化邮票主票为中国邮政岁岁平安邮票,边饰为纪晓岚肖像画照及故居收藏的阅微草堂、耿耿其心、人寿年丰、润物细无声、华夏壮哉等多款由清中期至民国的多名篆刻家篆刻的16款印章图案。 (《千龙网讯》) 材料二:大臣和珅贪婪成性。一次他新修了一座竹园,知道纪晓岚墨迹珍贵,便要他题个亭额。纪晓岚略加思索,挥笔在纸上写了“竹苞”两个大字。和珅赶快让工匠刻成匾额,悬挂在亭台上。一天,乾隆皇帝来游园子,见到亭台上“竹苞”的匾额,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1)请用一句话把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告诉给你的同学。(2)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说说乾隆皇帝哈哈大笑的原因是什么。 (3)某班要开展“缅怀先贤纪晓岚”的综合性活动,请为班级策划活动内容。(不少于两项) 阅读课文《河中兽》,完成下列题目。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石兽并沉焉(). (2)以为顺流下矣().. (3)棹数小舟(). (4)湮于沙上(). (5)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遂反溯流逆上矣().. 10.翻译下列句子。 (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1.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讲学家判断其“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3.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喻皓造塔 欧阳修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_____________. (2)人怪而问之______________.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 (2)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16.文段记述突出了喻皓什么特点? 17.从人们对喻皓的态度变化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文言文对照翻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 在沧州的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旁的)两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过了十多年, 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 寺里的和尚募集资金重修庙门,在河水里寻找两只石兽,最终没有找到,大家认为石兽顺着水流被冲到下游去了。于是驾着几只 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几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注释]沧州:今河北省沧县。河干:河岸。干,水边,河岸。山门:佛寺的外门。圮(pǐ):倒塌。于:介词,在。并:一起。焉:兼词,于此,在那里。阅:经历。竟:终了,终于。以为:认为。下:下游。棹(zhào):船桨,这里指划(船)。曳(yâ):拖着。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一位教书的私塾先生在庙里设立学馆讲学,他听到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怎么能被洪水带着它走呢?这是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河沙的性质松散轻浮,(石兽)埋没在河沙里,就会渐渐地越沉越深。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顺着河流寻找它,不是颠倒了吗?”大家心服,认为是正确的意见。 [注释]讲学家:私塾教书先生。讲学,讲解经学。设帐:设馆授徒,即教书。之①:代词,指到下游寻找石兽这件事。尔辈:你们这些人。尔,某一类人。究:探求,研究。物理: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是:此,这。杮(fâi):削下的木片。岂:怎么,难道。为:介词,被。暴涨:指洪水。携:带。之②:代词,指石兽。乃:是。坚重:坚硬而沉重。浮:轻。湮(yān):埋没。于:介词,在。渐:渐渐。耳:语气词,吧,罢了。颠:颠倒。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①②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 流。盖石性一位年老的河兵听到教书的私塾先生的议论后,也笑着说:“凡是河里掉进石头,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它。因为石头的性质 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坚硬沉重,河沙的性质松散轻浮,水不能冲动石头,它的反激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