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輸血
详细内容
篇一:《中国古代的四大》
中国古代的四民:士、农、工、商
中国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中国京剧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中国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汉宫秋》、关汉卿《窦娥怨》、白朴《墙上马头》、郑光祖《倩女离魂》
中国古代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汉)、卓文君(西汉)、
李清照(宋)、班昭(宋)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西施(秦汉)、落雁王昭君()、闭月貂禅(三国)、羞花杨贵妃(唐)中国古代四大丑女:嫫母(远古)、钟离春(战国)、
孟光(东汉)、阮女(东晋)
中国古代四大名妓:苏小小、李师师、梁红玉、陈圆圆
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专诸(春秋吴国)、要离(春秋吴国)、聂政(战国魏国)、荆柯(战国卫国)中国古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中国古代四大美男:稽康、周瑜、杨华、阑陵王高长恭
中国古代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中国古代有四大工程,即长城、都江堰、灵渠和大运河。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1、四川都江堰2、新疆坎儿井3、京杭大
运河4、兴安灵渠
四大神话小说: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清代李汝珍著的《镜花缘》、清代郭小亭著的《济公传》、清代无垢道人著的《八仙传》。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羿日除害、嫦娥奔月中国文学四大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爱情故事——白蛇传梁祝牛郎织女孟姜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中国古代四大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个园
中国古代四大名桥赵州桥、洛阳桥、广济桥、霁虹桥
中国古代四大名塔嵩岳寺塔、千寻塔、释迦塔、飞虹塔中国古代四大名关山海关、嘉峪关、玉门关、友谊关
中國古代四大名鎮朱仙镇(河南)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
我国古代儒家评人物分类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我国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我国四大美人图:西施浣沙、昭君出寨、貂婵拜月、贵妃醉酒我国四大佛教名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龙山
我国古代四大文化遗产:《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档案》
我国花草四雅:兰花、菊花、水仙花、唐菖浦
我国盆树四大家:黄杨木、金雀梅、迎春花、绒针柏
我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我国现代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我国四大名扇:杭州的檀香扇、苏州的绢扇、肇庆的牛骨扇、新会的葵扇
中国四大名亭:安徽滁县醉翁亭,北京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浙江杭州湖心亭
中国四大名寺:金山寺,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
中国四大菜系:粤菜,鲁菜,川菜,淮扬菜
中国四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长沙
中国四大名园:北京的颐和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苏州的拙政园
我国古代四美:音乐、珍味、文章、言谈
我国汉字书法四体:真、草、隶、篆
我国四大古典戏剧:《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我国古代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我国古代秀才四艺:琴、棋、书、画
我国古代贵族四术:诗、书、礼、乐
我国古代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秀才四艺:琴、棋、书、画
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我国古代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我国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我国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我国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义宾
我国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代-赵孟俯我国清代山水画家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
中国古代四大官衙故宫山西霍州署保定直隶总督署河南内乡县衙
中国四大吉祥物麒麟与凤、龙、龟并称为"四灵"
我国古代四大清官北宋大臣包拯海瑞狄仁杰刘墉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小说说唐,东周列国志,杨家将演义,说岳全传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徽州歙县中国京剧,中国医药,中国国画,中国烹饪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中国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中国四大梅园:武汉东湖磨山梅园南京中山陵梅花山梅园、上海淀山湖大观园梅园、无锡浒山梅园
中国四大名锦
成都的蜀锦,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湖北十堰的武当山江西鹰潭的龙虎山安徽黄山
的齐云山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
篇二:《中国古代十大兵书》中國古代十大兵書
1《孫子兵法》2《孫臏兵法》3《吳子》4《六韜》5《尉繚子》6《司馬法》7《太白陰經》8《虎鈐經》9《紀效新書》10《練兵實紀》
中國古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國家更替時期,由於諸多的戰事,使得在很早的時候,便產生了關於軍事戰爭的著作。這些軍事兵法集著,具有廣泛的影響。
兵書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子》,是兵家經典著作,由春秋末年著名軍事家孫武所著,共十三篇。《孫子兵法》在深刻總結春秋時期各國《孫子兵法》相戰的經驗的同時,集中概括了戰略戰術的一般規律。《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戰國中期孫臏及其弟子撰。《孫臏兵法》早有著錄,《漢書·藝文志》載:“《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其後失傳。
《吳子》
《吳子》,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武經七書》之一。相傳戰國初期吳起所著,戰國末年即已流傳。《漢書.藝文志》稱“吳起四十八篇”,
《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載為一卷。
《六韜》
《六韜》,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武經七書》之一。《隋書.經籍志》注雲“周文王師薑望撰”,實際為後人所著,成書約在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間。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的西漢初期墓葬曾有《六韜》。
《尉繚子》
《尉繚子》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對於它的作者、成書年代以及性質歸屬歷代都頗有爭議。一說《尉繚子》的作者是梁惠王時的隱士,一說為秦始皇時的大樑人尉繚。一般署名是尉繚子。{中國古代,輸血}.
《司馬法》
《司馬法》,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武經七書》之一。《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說:“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號曰《司馬穰苴兵法》。”據此,其編纂成書時間約在戰國中期。
《太白陰經》
《太白陰經》,全名為《神機制敵太白陰經》。中國古代重要兵書。唐代宗時河東節度使都虞候李筌撰。李的生卒裏籍未詳,《集仙傳》道其仕至荊南節度副使、仙州刺史等。全書10卷。現存《墨海金壺》、平津館影宋抄本等。
《虎鈐經》{中國古代,輸血}.{中國古代,輸血}.
《虎鈐經》中國宋代著名兵書。北宋吳郡(今江蘇吳縣)人許洞,曆四年於景德元年(1004年)撰成,凡20卷,210篇,共論210個問題。許洞曾任雄武軍推官、均州參軍等職。該書現存明嘉靖刊本。
《紀效新書》
《紀效新書》是中國明代以軍事訓練為主的著名兵書。戚繼光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前後在抗倭戰爭中寫成。18卷、卷首1卷。有明刻本和清代以來的抄本和刻本多種。
《練兵實紀》
《練兵實紀》,中國明代以軍事訓練為主的著名兵書。戚繼光著,九卷,附雜集六卷。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於隆慶五年寫成此書。現有明刻本存世。
篇三:《中国古代的尺》漫談中國古代的尺:
中國尺度的演變,自秦漢以來,屢增無減。秦始皇統天下度量衡時的一尺約等於現在的23厘米左右。經過各朝演變,至明代時增至32厘米,清代甚至出現了長達35.3厘米的尺。一般的古尺在一端均有小圓孔,用于系絲繩。有的一面刻紋,有的兩面都刻。正面多刻單位度標,每一度標,或以短線,或以圓點來標明。
傳世和出土的古尺,以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骨尺和象牙尺為最早,分別長16.9和15.8厘米,刻十寸,每寸刻十分,說明我國在三千多年以前,長度記量就採用了先進的十進位製。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洛陽金村東周墓中曾出土過一件銅尺,正背兩面無刻度,僅在一側刻十寸,據實測尺長23.1厘米。這件銅尺後被美國人福開森購得,福開森在他寫的《得周尺記》中說:“其形如西域所出之木簡,一端有孔,可以系繩,分寸刻於其側,惟第寸有分,其餘寸無之,當五寸之處,並刻交午線。”此尺後被福開森贈給金陵大學保存。
漢尺出土較多,以種類分,有銅尺、象牙尺、石尺、木尺、骨尺、漆尺、鎏金刻花
尺、鐵尺等,甚至還有玉尺。出土的漢尺中,木尺數量最多,但大多數都殘損不全。漢承秦製,出土的60余支漢尺長度一般在23到23.7厘米之間。
其中以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銀鐵尺為最精,該尺長23.2厘米,正、背面各等分十寸,其中一邊第三寸內為三等分,第五寸內為五等分,第七寸內為七等分,第九寸內為九等分。東漢尺形製以幾何紋、鳥獸紋為代表,以紋飾分割寸格。
此外還有鎏金銅尺、彩繪骨尺、龍鳳紋銅尺、竹尺、木尺等,其中竹、木尺多出於
新疆、甘肅、廣西等地。
1956年3月在長沙東郊東漢墓出土的銅尺,長23厘米;而1957年8月在長沙南門
外東漢墓發現的銅尺,則長23.6厘米;1959年9月在浙江紹興西南東漢古墓中又發現一把漢銅尺,只殘留寸格五道,推算該尺長為24.08厘米。可見同朝代,尺寸的長度也有所不同。這期間尺的形製都比較簡朴,多以線紋為分、寸刻度,以圓圈為尺星,很少刻有其他紋飾。
魏晉南北朝至宋元明清,也均有各類尺出土或傳世,其長度則各個朝代稍有不同。
尺背有的陰刻花紋,有的刻銘文,不盡相同。刻線講究者,以金銀鑲嵌,或以漆畫之,以刀陰刻是最普遍的。
特別罕見的是一件出土於南京升州路建築工地的一口古井內的西晉象牙古尺(圖1),長24.3、寬2.6、厚0.6厘米。長條形,兩面刻度,均只佔尺面的一半,另一半為素麵。刻度的部分分五等分,每分應為一寸,以3個圈點紋分割,寸長2.32.5厘米不等。在第五寸左右兩端五分的分度線位置,各刻一個圈點紋。個別圈點紋內殘留硃砂痕跡。尺的一端有一圓形穿孔。
迄今所見六朝古尺多見於墓葬,時代多為東吳至西晉間。其中有北京西晉永嘉元年
華芳墓的骨尺、洛陽西郊晉墓的殘骨尺、安徽南陵麻橋東吳墓的木尺和江西南昌東吳高榮墓的竹尺等。這件西晉水井出土的古尺,是六朝都城建康地區同類遺物的首次發現,對研究當時社會經濟制度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值得注意的是,這件六朝古尺以象牙精磨而成,推測可能是一把“官式尺”,其形製大小應具有比較典型的代表意義。
隋代以北朝舊製統一度量衡。唐承隋製,每尺長約30厘米。唐朝宮廷常以鏤刻十分
精美的各種牙尺和木畫紫檀尺贈送給王公大臣和各國使節,流傳至今的以日本正倉院所藏紅、綠、白撥鏤牙尺為代表。
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撥鏤鳥獸花卉紋象牙尺(圖2)長30.25厘米,寬3厘米,厚0.55
厘米。正反兩面都以單線為欄,內以雙線等分十格,每格為寸唐尺合今尺0.3公尺,即每格3厘米。格內刻鏤花、鳥等紋飾,格間和尺的周邊細刻小朵海棠,精緻絕倫。象牙尺兩面刻鏤紋樣,豎式排列。正面單數方格內淺刻鴛鴦、麒麟、斑鳩、蜜蜂、花卉等紋樣,均取寫實方法;背面淺刻禽獸、花卉、亭臺建築紋飾,線條活潑流暢,細如毫髮,顯示出唐代牙雕的高度藝術水準。
近年來出土的宋尺約10余支,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福州新店浮倉山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黃升墓出土的刻花漆木尺。木尺長28.3厘米,寬2.6厘米,厚1.25厘米,長度較宋代官尺30.72厘米略短。通體髹黑漆,尺面中分兩半,一半分刻5格,每格一寸,陰刻犀角、銀錠、散板、方勝、古錢、花卉等不同花紋;另一半無劃格,僅陰刻牡丹一株,紋地填彩。兩面形製類同,但5小格陰刻紋飾各異。
此外,較知名的還有泉州灣宋代海船第十三艙出土的量天木尺,脫水後殘長20.7厘米,寬2.3厘米,左半部無刻度。右半部長13厘米,有5個刻度,每刻度平均2.6厘米。該尺以十刻度計算,全長應為26厘米。現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南京孝衛街宋墓也曾出土過一支木尺(圖3),長31.4厘米,寬2.3厘米。各地出
土的宋尺尺度相差甚多,經專家考證,多以31厘米為暫定之一尺標準。
近年,南京出土了一根頗具代表意義的明代木尺(圖4),經測量長度為31.3厘米,與明代工部頒行的尺的長度完全一致。該尺為扁長條形,木色黝黑,正面標有刻度,包括十分之寸、二分之一寸和寸,全長十寸,在五寸的位置加刻“×”形符號以示突出。木尺背面有“魏家琴記”四字銘文(圖5),不知是使用者抑或是製造者的名字。這把木尺應為明代造船工匠實際使用的工作尺,為我們了解明代的度量制度,尤其是深入探索鄭和寶船的尺度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中国古代的尺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
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古代七尺男儿是多高?
度制时代单位换算公制换算(厘米cm){中國古代,輸血}.
商1尺=10寸,1寸=10分
1尺=15.8,1寸=1.58
战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
秦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引=2310,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
汉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引=2310,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
三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42,1尺=24.2,1寸=2.42,1分=0.242
西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42,1尺=24.2,1寸=2.42,1分=0.242{中國古代,輸血}.
东晋及十六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45,1尺=24.5,1寸=2.45,1分=0.245
南朝与北朝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南朝:
1丈=245,1尺=24.5,1寸=2.45,1分=0.245
北朝:
1丈=296,1尺=29.6,1寸=2.96,1分=0.296
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296,1尺=29.6,1寸=2.96,1分=0.296
唐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小尺:1丈=300,1尺=30,1寸=3,1分=0.3
大尺:1丈=360,1尺=36,1寸=3.6,1分=0.36
宋元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丈=312,1尺=31.2,1寸=3.12,1分=0.312
明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裁衣尺:1尺=34,1寸=3.4
量地尺:1尺=32.7,1寸=3.27
营造尺:1尺=32,1寸=3.2
清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裁衣尺:1丈=355,1尺=35.5,1寸=3.55
量地尺:1丈=345,1尺=34.5,1寸=3.45
营造尺:1丈=320,1尺=32,1寸=3.2
很明显,按照唐朝以后的度制,七尺男儿的身高将达到2米以上,这不太可能~~但是按照南北朝以前的度制,所谓七尺男儿无非是在1.7米左右,这和现在的人们的平均身高相差无几~~所以说,七尺男儿的身高应该是1.7米左右~~
顺便补充说明,中国历史一直都是按照十进制,但是周朝“8寸为尺,10尺为丈,人高11丈,故曰丈夫”~~
篇四:《中国古代避邪宝物》中国古代避邪宝物.txt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能随时兑现一切。人总爱欺骗自己,因为那比欺骗别人更容易。中國神秘文化體系內的法寶,泛指一切經過人們有條件地操縱\作便能發揮所謂超自然法力的“寶物”,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供製作或能直接充當法寶使用的天然材料,如水、石頭及部份植物,礦物等,另一類是經人工製作合成的器具,如工具、武器、飾物等。在如此重多的“寶物”中,我按其功效挑選了最有威力的七樣中國古代的避邪寶物。
第七:“水”
水推崇為“五行”之一、“三官”(指道教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之列,人們對水的敬畏幾乎達到了與天地並重的程度。與此同時,水之於人,
在提供飲用、灌溉及舟揖之利等外,還是施用範圍最廣、神通最多的法寶之一。
首先,水可賜福生財。俗信以為在各種特定時節汲取的水,可以給飲用者帶來福氣或財喜。如夏曆正月初一早上汲取的井水與河水,稱“銀水”或“財水”;在夏曆除夕守歲至半夜,打起燈\悄悄去汲取河水的,稱“天地水”,可保來年大吉等等。而特別日子的水還有其特別功能:穀雨日所收露水,用來圖符並貼在牆上,有厭勝諸毒作用;農曆四月初八日所收露水用於磨墨,書寫咒語於紅紙上,再貼在牆上,可攘蝗災;又如端午日赤足瞠露,可攘災厄;夏曆八月初一“六神水”所收露水以調朱熆I灸,可祛百病,等等。當然這些功效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今期的主題是避邪水可治病招魂。俗信以為各種經過特定條件處理的水,有治病神效。如巫祝之流在水上畫過符策後,稱“符水”,或以清水祭神並加祝\後,稱“咒水”、“神水”、“聖水”等,皆能療疾。天上下雨,以器皿接取後,謂“無根水”,用之煎藥有效。此外。俗信又以為小孩生病不愈,乃魂魄走失所致,也可借水的法力召回。如“過水”之法,是於夜半焚香祝\後,再抱上病孩,偷偷尋一條小河膛過,再上岸時,魂已歸體,病可愈。再如“叫魂”之法,是于天黑後端清水一碗,出門去沿路呼喚,視水中一起泡,便是魂已歸附,端碗回家放在病童枕邊,病可愈,等等。凡此種種,水自然有其避邪功效,但由於迷信成份太重,實效太低所以只有列在第七位。
第六:灰
灰,《說文》解“灰”為“死火餘燼”,無疑,指的是物質燃燒後的殘留物。但是,在中國神秘文化體裏,灰居然也是用途廣泛的法寶。篤信灰有法力的觀念,其來源大概也可以從現實生活中尋溯:古代文獻中,人們播灰作肥、積灰止水或揚灰助戰之類的記載很多。累積之後,是很可能將其功力作超效驗的廣泛化的。此外,遠從先秦以來,就有不少被後世歸為道家者流的人士,都或隱或顯地試圖證明:物體經燃燒成為餘燼後,僅僅是形狀的改變,其精魄仍聚積在灰裏。依循這種觀念,寓有精魄的灰具有某種法力,也就順理成章了。過去常把“搓骨揚灰”的動作與“斬盡殺絕“的意圖聯繫起來,其本意亦在於精魄在灰中,分撒開後,就可以阻擾其聚合的目的。用灰去祈\幸福平安的功效就不在這介紹了,我們關心的是灰是怎麼驅邪的。早在《周禮
篇五:《中国古代食谱》中國古代食譜
《食珍錄》
這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時,余姚人虞宗是一位美信家,他官職是黃門郎,到南朝齊時升為太子庶子,後來擔任祠部尚書。西元483至493年,武帝在位。有一次皇帝向他問起烹飪的秘訣,談得投機,皇帝不覺醉了,非常難受,虞宗就獻上“醒酒鯖”,算是幫了皇帝的大忙。虞宗的《食珍錄》裡,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各物。例如,“煬帝禦廚用九牙盤食”,“謝傳有湯法”,“韓約能作櫻桃,其色不變”,“金陵寒具嚼著驚動十裡人”,等等。這些都反映出我國古代飲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清異錄》
北宋人陶穀撰著的《清異錄》,是他雜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寫的一部隨筆集。書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個門類,共有648條有關內容。其中和飲食有關的果、蔬、禽、獸、魚、酒、茗、饌八個門類,共238條,占全書三分之一強。文字具有消遣取樂的幽默風格,從多方面反映了豐富的飲食文化史。書中記載隋代的《謝諷食經》、唐代韋巨源的《燒尾食單》,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兩代宮廷與官府筵席唯一較為齊全的食單。其他如:果、菜、禽、獸、魚等烹飪原料,有的寫其營養價值,有的談到烹調技法,都是研究烹飪技術發展的可貴資料。
《食經》
謝諷著的《食經》成書于隋代,是飲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書記載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約五十種。其中有膾、羹、餅、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動物原料為主製成的菜肴,如“飛孿膾”、“剔縷雞”、“剪雲斫魚羹”等。從有的各目前冠經人各來看,如“北齊武成王生羊膾”、“越國公碎金飯”、“虞公斷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華飯”等,都是王侯貴族的飲饌。而有的各目講究,如“千金碎香餅”、“乾炙滿天星含漿餅”、“撮高巧裝壇樣餅”等,反映出當時飲饌已達到非常精美高貴的水準。
《本心齋食譜》
作者署名是宋代陳達叟,因為室名本心齋,所以又稱本心翁。作者自述:常在書房裡起居閑坐,玩味《易經》,床上圍著畫有梅花的紙賬,用石鼎烹茶,自己的飲食崇尚清淡。有客人從外地來訪,臉上流露出饑餓的神色。作者叫書童端上淨素飯菜,客人品嘗後說,沒有塵俗氣味。主客討論食譜,就形成了這本書。全書記蔬食二十品類,均以蔬菜類名標目,如:菜羹、韭菜、山藥、筍、藕、綠豆粉絲、水引蝴蝶面、水團、白米飯等。每類後面都附有讚語,讚語簡括,均為十六字。還有“小引”說明其制法,或揭示其特點。如“水團”條,制法是“秫粉色糖,香湯浴之。”贊文為“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這種記述方法,表現了作者富有文學素養,又因所用贊體簡要,類似歌訣,容易背誦,所以就便於普及。
《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是南宋的一部重要烹飪著作。內容以素食為中心,包括當時流傳的104個食品,夾敘夾議,豐富多采。唐代杜甫有詩雲:“山家蒸栗暖,野飯射麋新。”南宋時的林洪撰著《山家清供》,即杜甫詩中的山家、野飯,意思是山居家庭待客用的清淡飲饌。全書二卷,上卷列舉飲饌47種,下卷列舉飲饌57咱。記述以素食為主,亦有少量的葷菜,如飯、羹、湯、餅、粥、糕、脯、肉、雞、魚、蟹等。選料大部分為家蔬、野菜、花果、糧米,部也有取料於禽鳥、獸畜、魚蝦的。用料儘管平常,但由於烹飪方法奇妙,同樣給人們以豐富的啟發和借鑒。許多菜肴別出心裁,各具一格,足可使人窺見當時烹飪技術、烹飪藝術所已達到的水準。
書中有不少是用中草藥加工制配的食療飲饌。如:蘿菔面這一條下稱:“王醫師承宣常搗蘿菔汁搜面使餅,謂能去面毒。”而麥門冬煎,則是純藥物,其標目下稱:“春秋采根去心,搗汁和蜜,以銀器重湯煮熬,如飴為度,貯之磁器內,溫酒化溫服,滋益多益。”由此可見是用純藥物加工和蜜製成,並加溫酒後服用的一種保健飲料。總之,此書對瞭解江南飲食風貌和南宋烹飪歷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飲膳正要》
這是一部融合蒙漢兩族飲食文化的文獻。作者是元代忽思慧。全書三卷,卷一記養生、妊娠、乳母、飲酒諸忌。標目“聚珍異饌”,分述湯、粉、羹、面、粥、饅頭、燒餅等飯食,以及用蒸、炒、滑、炙、攢、鹽、熬等方法製成的菜肴。每種菜肴都說明其食療效用、材料、調味品、烹調技術。卷二記諸般湯煎、諸水、神仙服餌、四時所宜、五味偏走、食療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禽獸變異。主要是闡述用於保健醫療的加藥飲料與食品的配料及製作方法,寓養生治病於日常飲食,至今仍有參考價值。卷三記米穀品、魚品、菜品等,對每種食品的性味與作用,都逐一加以說明,大部分附有繪圖,而對加工成品則簡述其制法及療效。
《飲膳正要》具有兩個特點。第一,此書是古代食療專著之一,除了闡述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更注重闡述其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更注重闡述其性味與補益作用,即注重飲食與營養衛生的關係,這是別的一般食譜中所沒有的。第二,書中將蒙漢飲饌並蓄,所述用料,獸品以羊、牛居先,次及馬、駝、鹿、豬等,奇珍異饌中,用羊肉製成者占十分之七。作者是蒙古族人,全書以漢字刊行,其中雜有大量的蒙語音譯漢字。
《飲食須知》
元代烹飪著作《飲食須知》的作者賈銘,字文鼎,自號華山老人,浙江海寧人。他生於南宋,曾在元朝任官職為萬戶,卒于明初,歷經三代,活了106歲。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賈銘的飲食養生之道很感興趣,召見他時,問他保養之法,他回答道:關鍵在於飲食。隨後以他撰著的《飲食須知》呈進御覽。賈銘在自序中說:寫這本書的目的在於使重視養生的人知道物性有相反相忌,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檢點,掌握適度。不然的話,叢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生禍害。因此,本書選錄許多本草疏注中關於物性相反相忌部分成編,以便掌握飲食調配,避免因飲食調配不當而損害健康。
《飲食須知》全書八卷,第一卷水類30種,火類6種;第二卷穀類50種;第三卷菜類86種;第四卷果類59種;第五卷味類33種;第六卷魚類65種;第七卷禽類34種;第八卷獸類40種。另附幾類食物有毒、解毒、收藏之法。這部書不僅對廚師取菜有重要參考價值,而且對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雲林堂飲食制度集》
作者是元代無錫人倪瓚,字元鎮,號雲林。他是元代著名畫家,元末隱居於太湖和三泖之間,家有雲林堂,因而將所著菜譜定名為《雲林堂飲食制度集》。這是一部反映元代無錫地方飲食風格的烹飪專著。書中彙集飲食五十多種,都以菜品命題,逐條而記,除記述原料、配料外,都說明烹飪方法,頗有參考價值。書中有不少菜肴,如:燒鵝、蜜釀蝤蛑、煮麩幹、雪菜、青蝦卷等,都是做得比較精緻的。書中菜肴有些被後世烹飪書籍複錄,特別是“燒鵝”一品,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加以錄,並改用倪瓚之號題名為“雲林鶴”。此外,日本羽倉則《養小錄》中也將燒鵝收入,可見此菜確實是獨具風味,名她中外。“蜜釀蝤蛑”也很有特色,如今的蘇式名菜“芙蓉蟹鬥”(一名“雪花蟹鬥”)正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書中菜肴以魚、蝦、蟹、螺及湖泊水蔬為多,正是著者家居水鄉的飲食特色的反映。
元代家庭日用大全式的烹飪類書--《居家必用事類全集》
由元代無名氏編撰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是一部家庭日用手冊式的古代類書。全書內容豐富多彩,教育子女、孝敬長輩、冠婚喪祭與攝生療病等都應有盡有。書中關於烹飪類的內容,分別介紹以漢族為主的菜點烹調法,也有當時回族、女真族的菜點烹調法,這對於研究當時的漢族和少數民族飲食是大有裨益的。全書共收錄了四百多種飲料、調料、乳製品、蔬菜、葷菜、糕點、麵食、素食的制法,在烹飪史上頗有影響。後來成書的《多能鄙事》、《飲饌服食箋》中,轉錄了此書中大量的飲料、菜點面種。直到清代,這部家庭日用大全式的類書中所收菜點仍然被一些菜譜所轉引。
《易牙遺意》
元明之際的韓奕撰著飲食專書,託名齊桓公時的名廚易牙,稱為《易牙遺意》,實意是仿古代食經之作。全書分為脯、蔬菜、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