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节病
详细内容
篇一:《大骨节病防治知识》
大骨节病防治知识
一、大骨节病定义
大骨节病国际通称Kashin-Beckdisease,为儿童和少年发生的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其原发病变主要是骨发育期中骺软骨、骺板软骨和关节软骨的多发对称性变性、坏死,以及继发性退行性骨关节病。绝大部分病例发生在儿童管状骨干骺闭合以前,在活跃重病区发病年龄提前。儿童大骨节病的原发病变是四肢骺软骨、骺板软骨(cartilageofepiphysealplate)、关节软骨(articularcartilage)的变性(degeneration)、坏死(necrosis)。伴随着关节软骨原发病变的恶化、扩大,相继出现邻近部位骨组织的破坏、增生、改建、变形,直至构成典型的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大骨节病是全身性疾病,多发、对称性关节受累及广泛的横纹肌萎缩,内脏改变相对轻微,基本不影响智力发育,亦不影响生育。
二、临床表现
临床上表现为四肢关节疼痛、增粗、变形、活动受限,肌肉萎缩;严重者出现短指、短肢甚至矮小畸形,可有下蹲困难,蹒跚步态状如“鸭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三度。Ⅰ度出现多发性、对称性手指关节增粗,有其他四肢关节增粗、屈伸活动受限、疼痛、肌肉轻度萎缩;在此基础上,Ⅱ度出现短指(趾)畸形,Ⅲ度出现短肢和矮小畸形。
三、病因及传播途径
大骨节病发现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曾有多种病因假说。研究广泛和深入的病因假说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学学说、饮水有机物中毒学说和粮食镰刀菌中毒学说。
直到1995年,杨建伯教授率领课题组经过30多年的艰苦探索,在大量的现场流行病学、病因阻断试验观察结果以及实验室数据的基础上,确认了大骨节病病因是镰刀菌T-2毒素中毒,实现了大骨节病病因研究上的突破。
T-2毒素主要来源于镰刀菌。病区土壤中自然生长的镰刀菌,是大骨节病的最先源头。病区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作用下,大骨节病病区食粮存在T-2毒素的超常聚集。T-2毒素产生和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是:
1.谷粒是在收获过程中,在田间或者场院经土壤受镰刀菌污染的。旧式收割方法,从田间收割、放倒,到土场院上堆放、碾压、扬场给予谷粒受污染充分的机会。联合收割机工作法,谷粒甚少接触土壤,可明显地减少镰刀菌污染及其以后的产毒。谷粒污染水平按粒计数,差异很大,少者基本检不出,多者可达50%以上。
2.镰刀菌作为田间真菌对水分的依赖性较大,只有水分多、新鲜的谷粒才有大量检出,放置日久,一经干燥,便迅速死亡,数月到半年以后便甚少检出。这个特性限定了镰刀菌产毒的时间界限,反映了谷物脱粒后立即干燥的卫生学意义。
3.新鲜谷粒尽管已经受到污染,因为尚无充分侵及内部营养层,尚甚少代谢物的产生。所以到此为止,可以判断镰刀菌在谷粒外壳上的最初污染,只是日后产生T-2毒素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并非污染了就一定产毒。
4.制粉与粉状食粮的保藏环境是产毒条件中最重要的一环。现场数据说明大骨节病病区粉状食粮可检出大量的T-2毒素,但同在病区之内的粒状食粮则不能或仅有痕迹量检出。实验数据说明,表面已被镰刀菌污染的小麦、玉米,灭菌干燥以后磨粉,则很少检出真菌代谢物,相反如在潮湿条件下磨粉,即可发生大量毒素,表示镰刀菌进入了产毒机制。
5.制粉以后的储藏条件对T-2毒素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如前所述,病区现场处于冷凉、潮湿的宏观环境中,病户的居住、储粮条件不良促成状态向更坏的方面发展。在公社化时代,家住病区而食用“供应粮”的农村职工户子女不发病或甚少发病,关键因素之一是原粮入库、制粉以及储存条件的相对科学化,减少了镰刀菌的污染以及毒素的产生。在实验条件下也证明,受污染的谷物制粉后,如果立即烘干并在干燥器中储存可甚少产生毒素;如果储于冷凉的冰箱中,则适得其反。
6.农业户长期食用自产粮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有了T-2毒素的恒定源头。
四、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特征:大骨节病病区大部分在我国境内,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山东、河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四川、青海、西
藏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在川藏到黑龙江的狭长地带,另外西伯利亚东部、朝鲜北部有少数病区(图1),世界其他地区无大骨节病。大骨节病病区与地理地形有一定关系。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病区,以沟壑地带发较重。在东北病区,病区地形多为浅山区与丘陵地。在个别地方,平原亦发病。病区皆属大陆性气候,暑期短,霜期长,昼夜温差较大,处于东南沿海温暖、潮湿季风与西北干旱、寒冷内陆的交接部位。病区之内,病村呈灶状分布。在相邻近的村落中,患病率相差可能十分显著。
图1大骨节病病区分布示意图
2.时间分布特征:在活跃的病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度性的波动。
3.病情变化特征:病情有易变和相对稳定的特点,成人大骨节病的病情变化缓慢,儿童大骨节病病情具有明显的易变性。
4.发病年龄特征:大骨节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少年,成人中新发病例甚少。在重病区,发病年龄提前,两、三岁即可发病,在轻病区发病年龄错后,可迟至十岁以后。
5.发病与饮水的关系:共用同一水源的两个人群,大骨节病患病率可明显不同。如在东北病区的有许多病村居住汉、鲜两个民族。汉族居民往往发病甚重,而朝鲜族中竟找不到典型病人。也有一些重病村,常有铁路职工、林业职工、矿
工职工与当地农民混杂居住,共用一个水源,可是只有农业户发病,职工户没有或甚少发病。
6.发病与口粮种类的关系:病区口粮各地不同,多以小麦、玉米为主。在病区中以大米为主食的地方、人群,不发生大骨节病,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流行病学现象。居住在重病区的朝鲜族,如若种水田、主食大米,即不患大骨节病,如若种旱田、主食玉米,即与当地汉族同等患病。在病区中,汉族如种水田主食大米亦可不患大骨节病。有的病村,原来是重病村,改水田主食大米后,大骨节病乃逐渐消失。也有的地方,原来种水田较多,无病,但在改成旱田主食玉米后迅速出现病人,数年间成为病村。
7.发病与职业的关系:病区中农民户发病,职工户不发病或甚少发病。但是,病区中农场职工户的儿童发病,有的还很严重,即或已经基本城镇化了的农场场部也发病。有的农业生产队,原本重病村,但当调换口粮为国库粮之后,职业未改病情却被控制。城市职工户从病村购入或换取较多面粉或玉米,即可发生大骨节病。在病区中,有的职工户仅职工本人领粮,这样人家的儿童也发病。所以,患病的职业差别的实质是口粮来源的不同。
8.家庭多发现象:大骨节病有家庭多发现象,多发家庭的患者病情也较重。大骨节病没有传染性,家庭多发现象表明同一家庭成员接触病因的条件及机遇相同。
五、大骨节病诊断
1.症状和体征:多数病人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手指关节或踝、肘关节增粗、变形。部分病人在发病初期感到虚弱、易疲乏、食欲不振,肌肉酸痛、四肢有蚁走感或麻木感等。在致病因子活跃的病区,四肢关节疼痛是多数病人的主要症状。早期病人手指向掌侧轻度弯曲,指末节呈鹅头状下垂。疾病进展的结果是关节增粗、变形、运动障碍以及肌肉萎缩(可见大、小鱼际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腓肠肌)。关节增粗、变形一般始见于手指、足趾和踝、腕、掌指关节,继之可见于肘、膝关节;晚期重病人肩关节、髓关节及脊椎关节均可出现增生变形及运动障碍。增粗变形关节活动受限,范围变小。成人大骨节病病例晨起后四肢运动不灵活,关节疼痛,轻微活动后可有所缓解即晨僵;较重病例可有下蹲困难,行走蹒跚状如鸭步,个别病例可由关节内游离体造成关节绞
锁症状。
2.临床特点
(1)大骨节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但主要病变部位是骨关节,尤其是四肢关节。轻症可仅累及手、腕或足、踝,稍重可累及肘、膝,重症可累及肩、髓、脊椎等关节。受累关节呈多发性,对称性,但持重侧略重。
(2)主要临床表现是四肢关节增粗、变形、运动障碍和疼痛。关节增粗变形部位触之呈骨样感觉,不伴有发红、发热和渗出肿胀,不是一般炎症。
(3)病情最严重病例——侏儒,属不对称性侏儒。
(4)该病不传染,不遗传。病人的智能、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及机能无异常临床表现,可与一些遗传性骨关节病相鉴别。
3.临床诊断及分度:根据6个月以上病区接触史,有多发性、对称性手指关节增粗或短指(趾)畸形等体征并排除其他相关疾病诊断为大骨节病临床病例。出现多发性、对称性手指关节增粗,有其他四肢关节增粗、屈伸活动受限、疼痛、肌肉轻度萎缩为Ⅰ度;在Ⅰ度基础上,症状、体征加重,出现短指(趾)畸形为Ⅱ度;在Ⅱ度基础上,症状、体征加重,出现短肢和矮小畸形为Ⅲ度。
4.X线诊断:手部X线片具有骨端X线征或干骺端多发对称性X线征者,诊断为大骨节病X线病例。手部X线检查难以诊断时,加拍踝关节侧位片。
六、大骨节病病情监测
大骨节病病情监测就是连续动态地收集大骨节病病情信息,掌握大骨节病分布、特征、病情发生、消长情况、趋势,为制订防治策略和调整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大骨节病监测是主动的哨点监测。
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自1990年开始,每年一次,监测范围包括全部的病区省份,目前各省份的监测点数在不断增加,监测的覆盖面也不断扩大。监测数据获取方式是由各省份负责其监测点数据的收集、上报,由卫生部责成的单位负责审核原始登记资料,组成专家读片组,逐一重新审读X线片,做出最终诊断,建立数据库。
篇二:《大骨节病的症状及表现》大骨节病的症状及表现
大骨节病是一种以软骨坏死为主要改变的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本病常常多发性、对称性侵犯软骨内成骨型骨骼;导致软骨内成骨障碍、管状骨变短和继发的变形性关节病。主要发生生于儿童和少年,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增粗变形,肌肉萎缩,运动障碍。{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发生于儿童,以关节软骨、骺软骨和骺软骨板变性坏死为基本病变的地方性骨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至西藏的一个狭长高寒地带。病因至今不完全清楚。
本病常在不知不觉中起病,病人初期可能自觉缺乏,四肢无力,皮肤感觉异常(如有蚁走感、麻木感等),肌肉酸麻、疼痛等。这些症状常常不衡定,不明显。其主要的、典型的临床表现都与骨软骨损害和关节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一、症状与体征
本病常在不知不觉中起病,病人初期可能自觉缺乏,四肢无力,皮肤感觉异常(如有蚁走感、麻木感等),肌肉酸麻、疼痛等。这些症状常常不衡定,不明显。其主要的、典型的临床表现都与骨软骨损害和关节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1、早期表现
在关节明显变大、出现短指(趾)畸形之前,早期症状、体征多缺乏特征性。根据大量调查和随访观察,以下几种表现值得重视。
⑴关节疼痛:往往为多发性、对称性,常先出现于活动量大的指关节和负重量大的膝、踝关节。病人感觉为胀痛、酸痛或“骨缝痛”。
⑵指未节弯曲:即第2、3、4指的末指节向掌心方向弯曲,常大于15o。这是本病出现最早的体征,在病区对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但非病区少数儿童也可有程度较轻(小于15o)的指末节弯曲现象;病区没有指末节弯曲的青少年也可发生本病。指末节弯曲常与手指歪斜并存。歪斜以食指多见,其次是中指、环指。
⑶弓状指:手指向掌侧呈弓状屈曲。
⑷凝状指节增粗:一般发生在中节。
2、病情发展后的表现
本病病情发进展以后,除关节疼痛等早期表现继续加重外,主要有以下症状体征出现:
⑴关节增粗:最多见的是多发性、对称性指间关节增粗,常先出现在第二、
三、四指的第一指间关节。一般右手指关节增粗比左手明显,受机械损伤的关节或妇女带顶针的指关节增粗较重。
⑵关节活动障碍:在手表现为晨起感觉握拳僵硬,握拳不紧,指尖不能接触掌横纹,握住的拳不能迅速伸展。肘关节屈伸受限,呈屈曲挛缩。肩关节受累时病人用手从头后摸不到对侧的耳朵,甚至洗脸洗不着前额。膝关节内翻或外翻,呈罗圈腿或剪刀形腿。由于膝、髋关节屈曲变形,病人蹲下困难,腰部脊柱代偿性前凸,臀部后凸,走路时步幅小,出现摇摆或瘸拐,呈“鸭行步态”,踝关节跖屈和背伸障碍。病人的疼痛和活动障碍常表现为休息后或晨起加重,稍事活动症状减轻。不少病人晨起后,需先扶床沿“遛遛”,然后才能迈步。
⑶关节磨擦音:从细小捻发音到粗糙的磨擦音不等。由于关节面不光滑、关节囊滑膜绒毛的增生、脱落等因素引起。
⑷关节游离体:既可来源于剥落的关节软骨碎片,也可由增生的滑膜绒毛脱落而来,后者多为细小的米粒小体。游离体在关节腔内活动可能被卡住,形成关节绞锁而引起剧痛;随关节活动使游离体松动而得到缓解。
⑸骨骼肌萎缩:本病的四会肌肉,特别是小腿和前臂的屈侧肌肉常见萎缩,有时甚至出现在关节有明显改变之前。本病后期由于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制,更有废用性因素参与,以致萎缩更加严重。
⑹短指(趾)畸形:指节发育比常人短,手小形方。或因各指(趾)发育障碍程度不同,其长短失去正常互相间的比例关系。
⑺短肢畸形,身材矮小:各管状骨发育障碍程度常不均等。有的病人桡骨早期生长停止,尺骨相对较长,尺骨茎突向下主背侧移位,手向桡侧倾斜,造成巴德隆畸形。发病年龄小而病变重者可形成大骨节病性侏儒,病人肢体与头及躯干不成比例,一般上臂明显短于前臂,小腿明显短于大腿,躯干接近正常人。
3、本病的分期分度
根据病的情轻重,本病可分为早期、Ⅰ度、Ⅱ度和Ⅲ度,其主要临床表现见表102-3。根据15年以上大骨节病病人的回顾性调查,早期病人有的可变为正常,有的可演变成Ⅰ度、Ⅱ度甚至Ⅲ度,但7岁以后发病者无1例变为Ⅲ度。早期临床体征有可逆性,Ⅰ度以上患者可保持不变或持续加重。因而对早期患者的治疗极为重要。
早期与Ⅰ度的主要分界点在于是否确有多个指关节增粗;Ⅰ度与Ⅱ度的主要分界点在于是否有短指畸形;Ⅱ度与Ⅲ度的主要分界点在于是否有短肢畸形、身材矮小。
二、X线分型
因软骨坏死而继发的骨质改变的X线影像已见表102-1、102-2。由于病人发病年龄、受累部位、病变发展阶段不同,X线有不同表现。原苏联与我国学者曾主要依据于部X线改变将本病分为以下几型。
⑴干骼型:以干骼端改变为主,包括临时钙化带变薄、模糊、中断、消失,干骼端出现凹陷、硬化等。干骺型发生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反映骺板软骨坏死后的继发变化,代表大骨节病较早的损害,临床症状多为阴性或非常轻微。干骺型的X线变化除很明显的硬化在非病区儿童中较少见外,其他征象均可在非病区儿童中出现。因而在同一地区没有发现Ⅰ度以上典型病例的情况下,不宜仅凭某几点干骺端X线改变就诊断为本病。前面谈过的日本发现的所谓大骨节病,就是由于没有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⑵干骺骨骺型:除上述干骼端变化外,骨骺也有变化,如骨骺常呈锥状或其他变形,嵌入凹陷的干骺端等。此型多发生于学龄及青春期,反映骺板软骨的一部分发生全层坏死,其干骺侧和骺核侧同时有生长障碍和骨质变化,局部骺板早期穿通化骨。这是干骺型的进一步发展。
⑶骨端型:以骨端改变为主,包括骨性关节面模糊不整、变薄、中断、凹陷变形、硬化、甚至碎裂等改变。多发生于学龄儿童至青春期以后年龄段,反映关节软骨深层坏死继发的骨质改变。骨端的变化发展较慢,合并其他关节损害多。
骨端出现变化的诊断意义比干骺端的变化更重要,更具有特异性。
⑷骨关节型:见于骺线闭合、骺板软骨消失之后,包括骨关节面的严重破坏、凹凸不平、增生硬化、骨刺形成、骨质碎裂、囊性变、骨端粗大畸形等改变。常累及多关节,X线所见类似退行性(增生性)关节病,是本病的晚期表现。
除以上4型外,近年还有人增加干骺骨端型、干骺骨骺骨端型等。
尽管这类分型至今仍为放射线学工作者所沿用,但这种按部位的描述性分类既不便于和临床分度结合,又难以反映病变性质;且当有多个关节受累时,每个病变部位表现不一,因素使用这种分型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了解更多详情关注长沙仁康医院:/
篇三:《大骨节病诊断标准GB16003》大骨节病诊断标准GB16003—1995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骨节病诊断原则、临床分度、分型的技术指标与使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骨节病个案诊断,以及与其他骨关节病的鉴别。
2大骨节病
本病为儿童发生的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其原发病变主要是发育期关节软骨的多发对称性变性、坏死,以及广泛的继发性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上表现为四肢关节疼痛、增粗、变形,肌肉萎缩,严重者出现短指、短肢甚至矮小畸形。
3诊断原则
根据病区接触史、症状和体征、以及手骨X线拍片所见手指、腕关节骨关节面、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和骺核的多发对称性凹陷、硬化、破坏及变形等改变可诊断本病。X线指骨远端多发对称改变为本病特征性指征。
4诊断及分级标准
4.1严重程度诊断
4.1.1早期
干骺未完全愈合儿童,具备以下4项中a、c或b、c或b、d或只有c者,诊断早期。a.手、腕或踝、膝关节活动轻度受限、疼痛。
b.多发对称性手指末节屈曲。
c.手、腕X线片有骨关节面或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或骺核不同程度的凹陷、硬化、破坏、变形。
d.血清酶活性增高,尿肌酸、羟脯氨酸、粘多糖含量增加。
4.1.2Ⅰ度
在早期改变基础上出现多发对称性手指或其他四肢关节增粗、屈伸活动受限、疼痛、肌肉轻度萎缩,干骺端或骨端有不同程度的X线改变。
4.1.3Ⅱ度
在I度基础上,症状、体征加重,出现短指(趾)畸形,X线改变出现骺早闭。
4.1.4Ⅲ度
在Ⅱ度基础上,症状、体征、X线改变加重,出现短肢和矮小畸形。
4.2活动和非活动型诊断
干骺未完全愈合的大骨节病儿童,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诊断活动型,否则为非活动型。a.手、腕X线片呈现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增宽、硬化、深凹陷。
b.血清酶活性增高,尿肌酸、羟脯氨酸、粘多糖含量增加。
附录A
临床检查方法及判定基准(补充件)
A1检查前准备
A1.1检查医生应养成按顺序检查习惯,以免遗漏。
A1.2充分暴露应检查部位。冬季病人由室外进入室内10~15min后再做检查。
A1.3检查时,应向病人做示范动作,指出要点。
A2上肢检查
A2.1指末节下垂{大骨节病}.
1
被检查者双手伸直,与检查者视线平行,检查第2、3、4指末节是否向掌侧弯曲,注意末节背侧Heberden氏结节。
A2.2指关节增粗
正常人手指伸直,并拢,指间无缝隙,关节增粗时,手指并不拢,指间出缝隙,增粗部位触之骨样硬,典型增粗呈算盘子状。
A2.3短指畸型
正常人五指并拢、手指朝天,手指高度依次为中指、环指、食指、小指、拇指,其顺序改变或中指长/掌横经小于1,示有短指畸型。
A2.4大、小鱼际肌张力
正常人大、小鱼际肌丰满、触之有张力,肌萎缩时,不丰满,触之松软、无张力。A2.5合掌试验
正常人双手掌对拢,然后抬肘,可使两前臂置同一水平。腕关节受累时,两前臂置同一水平时,两手掌分开。
A2.6背掌试验
正常人双手背靠拢,可使两前臂置同一水平。腕关节受累时,两前臂不能置同一水平。A2.7前臂旋前旋后试验
正常人两上肢屈肘90°,上臂紧贴胸臂,手指伸直,拇指朝天,然后手掌旋前或旋后,手掌面可与地平线平行。挠骨头或尺骨头受累时,旋前或旋后时,手掌面与地平线成角。A2.8肘弯
正常人上肢向前伸直,肘关节处前臂与上臂成角180°,屈曲挛缩时,该角变小。
A2.9肱骨变短
正常人两前臂紧贴胸壁两侧,手指触及肩峰时,腕部在肩峰下;肱骨变短时,腕部在肩峰上。A2.10肱二头肌张力
正常人用力屈臂时,肱二头肌丰满,触之韧而有力;肌萎缩时,不丰满,触之松软、无力。A3下肢检查
A3.1下蹲检查
正常人作大便时姿势,可以完全下蹲;髋、膝、踝任一关节有屈曲运动障碍时,则无法完全下蹲;或虽可完全下蹲,但需足跟离开地面。
A3.2小腿长度
正常人由大转子量至股骨下端外髁下方,膝关节外侧间隙的大腿长度,与由胫骨平台上缘膝关节内侧间隙量至内踝的小腿长度之比为4/3;胫、腓骨变短时,该比值增大。
A3.3半蹲提腿试验
正常人膝关节半屈曲位,左右腿交换,可单腿站立;膝关节受累时,无法单腿站立。A3.4腓肠肌张力
正常人直立时,触摸腓肠肌时,丰满而有张力;肌萎缩时,不丰满,松软无力。
A3.5踝关节屈伸障碍
正常人踝关节可屈成90°角,伸成180°角;踝关节受累时,屈伸角度变小。同时注意踝关节是否增粗、屈伸时有无痛感。
A3.6足趾检查
正常人足趾并拢无缝隙,五趾长度序列呈阶梯状或第2趾略长;足趾关节增粗时,足趾并不拢或有缝隙,足趾变短时,五趾长度序列改变。
附录B
大骨节病X线检查方法及诊断基准
2
(补充件){大骨节病}.
B1大骨节病X线检查方法
B1.1检查前的准备
B1.1.1装片,大骨节病的手部拍照一律采用黑纸口袋装片,根据拍片人数一次装好,封口。
B1.1.2将检查要求及注意事项向被检查者交待清楚,消除紧张情绪,以利顺利检查。B1.2检查部位
B1.2.1右手正位像(包括腕骨)。
B1.2.2摆手方法:手指伸直,手心向下,平放在X线片口袋上面,压住、勿动,铅号放在小指侧。
B1.3X线机型号和投照条件
手部拍片投照条件
B1.4暗室技术
B1.4.1显影:药液温度18℃,显影时间4~5min。
B1.4.2水洗:显影后,捞出用清水冲洗一下,之后放入定影桶内。
B1.4.3定影:药液温度18℃,定影时间10min。
B1.4.4水洗:定好的X光片,放入流水池中冲洗20~30min,捞出、晾干。
B2X线诊断基准
B2.1手、足骨X线征
B2.1.1骨骺等径期前,干骺端先期钙化带中断、不整并伴有局部骨小梁紊乱。B2.1.2干骺端先期钙化带各种形态的凹陷并伴有硬化。
B2.1.3第1掌骨干骺端凹陷、硬化。
注:掌指骨干骺端改变不包括小指中节和拇指末节。
B2.1.4指骨骨端骨性关节面毛糙、不整、凹陷、硬化。
B2.1.5骨端边缘缺损或附近出现钙化骨化灶及骨端关节缘骨质增生、骨小梁结构紊乱、囊样变和粗大变形。
B2.1.6骨骺关节面凹陷、硬化或骨骺关节面平直或骺核歪斜、骺线变窄及骺线局限性过早融合并伴有局部硬化。
B2.1.7骨骺变形,骺核同程度的缺损、碎裂。
B2.1.8腕骨边缘局限性中断、凹陷、硬化。
B2.1.9腕骨局限性缺损、破坏或囊样变及变形、拥挤、缺无。
B2.1.10幼儿跟、距骨边缘毛糙、骨小梁结构紊乱、不整。
B2.1.11距骨关节面缺损、硬化、不整及距骨塌陷、边缘硬化或跟骨缩短变形。B2.1.12足趾骨的改变同指骨。
注:足2、3、4趾骨干骺端正常变异较多,诊断时要结合手骨改变或临床表现加以确定。B2.1.13足拇趾基节干骺端凹陷、不整、硬化等改变,较有特征性意义。
注:诊断时,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手部X线片具有以下任何一条者可诊断大骨节病。a.具有骨端任何一项X线征象者(对称性)。{大骨节病}.
3
b.具有其他X线征并多发部位罹病者。
c.单个部位或X线征不明确者需结合临床与第1掌骨干骺端有无改变加以确定。
d.大骨节病的X线诊断首先用手片,必要时拍照踝关节侧位及足正位片,诊断时要记述患病部位及病变程度和性质。
B3异常X线改变程度判断基准
B3.1掌指骨干骺端
B3.1.1先期钙化带中断、不整并伴有局部骨小梁紊乱者可定(+)。
B3.1.2先期钙化带的各种形态凹陷并伴有硬化,其凹陷深度和硬化增宽的厚度不超过2.0mm者定(+),超过者定(++)。
B3.1.3干骼端与骨骺部分穿通或大部穿通者定(+++)。
B3.2掌指骨骨端
B3.2.1骨性关节面毛糙、不整、凹陷、硬化者定(+)。
B3.2.2骨端边缘缺损或附近出现钙化骨化灶及骨端关节缘骨质增生、骨小梁结构紊乱者定(++)。
B3.2.3骨端粗大变形者定(+++)。
B3.3骨骺
B3.3.1骨骺关节面硬化、不整、平直者定(+)。
B3.3.2骨骺歪斜、骺线变窄或骺线局限性过早融合并伴有局部硬化者定(++)。B3.3.3骨骺变形、骺核不同程度的缺损、碎裂或缺无者定(+++)。
B3.4腕骨
B3.4.1腕骨边缘局限性中断、凹陷、硬化者定(+)。
B3.4.2腕骨局限性缺损、破坏、囊样变者定(++)。
B3.4.3腕骨变形、相互拥挤、缺无者定(+++)。
B3.5距、跟骨
B3.5.1幼儿跟、距骨边缘毛糙、骨小梁结构紊乱者定(+)。
B3.5.2距骨关节面不整、硬化、凹陷、伴有骨小梁结构紊乱者定(++)。
B3.5.3距骨塌陷、边缘缺损或跟骨缩短变形者定(+++)。
B3.6跖、趾骨
B3.6.1足趾骨的改变同B3.1。
注:X线改变程度用(+)符号表示,一个(+)表示病变较轻,二个(+)表示病变较重,三个(+)表示病变严重。
B4活动型大骨节病X线征
B4.1骨骺超等径期前,干骺端先期钙化带轻度凹陷,而骺核歪斜、骺线变窄、或伴有骨小梁结构紊乱。
B4.2骨骺等径期前,干骺端先期钙化带有明显的凹陷,呈无构造的“空明”状,其凹陷超过2.0mm。
B4.3干骺端先期钙化带各种形态的凹陷、硬化、同时伴有骨端或伴有骨骺及腕骨的改变、骨小梁结构紊乱。
B5非活动型大骨节病X线征
B5.1骨骺等径期前,干骺端先期钙化带凹陷,呈修复期的双层影象或硬化的密度呈中等、不均匀的X线征。
B5.2骨骺等径期,干骺端先期钙化带凹陷、硬化均在2.0mm以下者。
B5.3骨骺等径期前,不伴有干骺端改变的骨端各种X线征。
B5.4骨骺等径期前,不伴有干骺端改变的腕骨各种X线征。
4
B5.5干骺完全愈合后骨端各种X线征。
注:①活动型与非活动型大骨节病X线征主要适用于骨骺尚未愈合的儿童与少年。②B5.1中的修复期的双层影象判定见大骨节病防治效果判定标准。
附录C
血尿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及判定基准{大骨节病}.
(补充件)
C1血尿检测指标
C1.1血检测指标
血清中GOT、GPT、LDH、HBDH、γ-GT、CPK六种酶活性。酶的活力单位以国际单位μkat/L表示。
C1.2尿检测指标尿中肌酸、羟脯氨酸、粘多糖排泄量。单位分别以μmol/L、μmol/L、μmol/L表示。
C2受检对象
7~14岁儿童。
C3检测方法
C3.1血清酶活性的测定
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C3.2尿肌酸排泄量的测定
苦味酸比色法。
C3.3尿羟脯氨酸排泄量的测定
氯胺T氧化比色法。
C3.4尿粘多糖排泄量的测定
硫酸-咔唑比色法。
C4判定基准
C4.1大骨节病儿童血尿生化指标参考值见表C1。
表C1大骨节病儿童血尿生化指标参考值
C4.2判定大骨节病生化学改变基准
a.测定的血尿生化指标值小于等于非病点参考值者为生化改变阴性,记为(-);大于等于活跃重病区参考值者为生化改变阳性,记为(+);介于非病点与活跃重病区参考值之间者为生化改变可疑,记为(+)。
b.受检儿童6项血清酶活性有4项以上改变为(+)或3项尿液指标排泄量有2项以上改变为(+)者可判定为有大骨节病血或尿生化学改变。
5
篇四:《预防大骨节病资料》预防大骨节病资料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发病年龄较小,一般为3-15岁儿童,手、足和踝部发病率高。常常多发性、对称性侵犯软骨内成骨型骨骼;导致软骨内成骨障碍、管状骨变短和继发的变形性关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