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详细内容
篇一:《中国共产党历届全国代表大会(一大到十八大)》
中国共产党历届全国代表大会
上海电力xx远,佩儿整理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1年7月23-31日
地点:上海浙江嘉兴
出席大会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大会确定了党成立后的基本任务。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一大选举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领导机关中央局.
中央局书记
陈独秀
组织委员
张国焘
宣传委员
李达
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2年7月16-23日
地点:上海
出席大会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大会分析了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阐明了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且指出要通过民主革命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这是党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纪律作了具体规定。二大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邓中夏
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3人(姓名不清)
中央执行委员会领导机构
委员长
陈独秀
组织委员
张国焘
宣传委员
蔡和森
三.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3年6月12-20日
地点:广州
出席大会30余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国共合作问题。大会正式决定和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同时大会又强调指出,在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必须保持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努力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大会制定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为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大选举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其中央局。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谭平山王荷波
毛泽东朱少连项英罗章龙
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邓培张连光徐梅坤李汉俊邓中夏
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局
陈独秀蔡和森谭平山毛泽东罗章龙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注:1923年9月,中央机关由广州迁回上海,谭平山代表中央驻粤工作,由王荷波接替谭平山进入中央局。
四.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5年1月11-22日
地点:上海
出席大会20人(其中有表决权者14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大会着重讨论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运动中的地位,以及为了参加这一运动,党在组织方面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准备的问题。提出了历次代表大会都没正式提出过的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反对帝国主义工具之买办阶级"。这是党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重大进步,在实际上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
四大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了新的中央局。
中央委员会委员
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
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
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棠
中央委员会中央局
陈独秀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张国焘
中央总书记
陈独秀
五.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7年4月27日-5月9日
地点:汉口
出席大会82人,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党的五大是在"四・一二"政变发生后才半个月这样一个非常状态下召开的。大会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提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主张,但对于当时夺取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均没有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是不彻底的,在会后也并未实施。这次代表大会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没有能够在紧急关头担负起挽救革命的任务。
五大选出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31人,候补委员14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7人,候补委员3人。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篇二:《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试卷》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
一、选择题
1、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事件是(B)。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五四运动C、二七大罢工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B)在上海举行。
A、1921年7月1日B、1921年7月23日C、1921年7月31日
3、党的(B)上诞生了我们党历史上的第一部党章。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
4、最先在中国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的是(C)。
A、李大钊B、陈独秀C、蔡和森5、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罢工是(C)。
A、香港海员罢工B、广州沙面工人罢工C、省港大罢工
6、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A)的道路。历史证明,这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A、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B、夺取敌人力量相对弱小的城市和发动城市暴动相结合
C、领导、组织工人运动来推动革命的发展
7、1927年9月至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了(C),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
A、井冈山会师B、南昌起义C、三湾改编
8、1927年12月,广州起义爆发,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引起很大震动。它的领导者是(A)等。
A、张太雷、叶挺、叶剑英B、周恩来、叶挺、叶剑英
C、朱德、贺龙、陈毅
9、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A)召开。大会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是一次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A、莫斯科B、上海C、北京
10、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平江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开始创建(A)革命根据地。
A、湘鄂赣B、湘鄂西C、鄂豫皖
11、1929年12月,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这次会议史称(B)。
A、黎平会议B、古田会议C、八七会议
12、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赣南、闽
西两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从而为(B)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A、闽浙赣B、中央C、闽西
13、1931年,根据不平等条约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挑起了侵占我国东北的(C)。
A、卢沟桥事变B、华北事变C、九一八事变
14、1931年11月在瑞金举行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C)被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A、林伯渠B、瞿秋白C、毛泽东
15、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留在中央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的领导人是(B)。
A、彭德怀、项英B、项英、陈毅C、张国焘、陈毅
16、1935年1月,在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即(B),结束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通道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7、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A)首先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抗日救亡爱国运动,这次运动史称一二九运动。
A、北平B、上海C、南京
18、下列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将革命进行到底”。它们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B)。
A、工农武装割据B、新民主主义革命C、抗击外来侵略
19、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A),对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A、西安事变B、华北事变C、两广事变
20、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这一事件史称(C)。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
21、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著名的(A)。
A、《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B、《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C、《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22、(A)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它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A、平型关大捷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
23、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惨案,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枪杀、焚烧、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C)以上。
A、10万人B、20万人C、30万人
24、1938年5月12日,(C)一部在安徽巢县蒋家河口伏击乘船出扰的日军,揭开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常规战争的序幕。
A、新四军第一支队B、新四军第二支队C、新四军第四支队
25、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C)的著名讲话,明确提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科学论断。
A、《新民主主义论》B、《论人民民主专政》C、《论持久战》
26、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陷,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B)。
A、战略防御阶段B、战略相持阶段C、战略反攻阶段
27、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B)。
A、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思想路线
28、民歌《南泥湾》是对1942年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C)开发南泥湾,使之成为“陕北好江南”的生动写照。
A、第三八五旅B、第三五八旅C、第三五九旅
29、“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周恩来在(C)后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控诉和回击。
A、西安事变B、四一二政变C、皖南事变
30、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江苏(B)成立。
A、苏州B、盐城C、徐州
31、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A),对党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标志着整风运动结束。
A、《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关于纠正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中错误倾向的决议》
篇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600人,候补代表149人,代表中国3900多万名党员。大会是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六年,在十一大以后五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并且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壮丽前景正在面前展开。在这个重要时刻召开的十二大,必将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会议。
届次:第十二届时间: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地点:北京参会人数:1749人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全国党员:3900万人
自从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中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并且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为了总结过去6年的历史性胜利,进一步肃清十年内乱所遗留的消极后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600人,候补代表149人,代表中国3900多万名党员。邓小平致开幕词,胡耀邦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各项组织制度、党的纪律作了更充分、更具体的规定。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决议》和《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大会选举了由210名委员和138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了由172名委员组成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由132名委员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邓小平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议程有三项:(一)审议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二)审议和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三)按照新的党章的规定,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十二届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210人{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共138人主席团成员252名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共132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共172人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了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确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宏伟目标和战略重点;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要,通过新的党章;选举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通过这次选举,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同志参加中央委员会的工作,也有一部分德高望重、年迈体弱的老同志退居第二线,担负起支持和帮助中央委员会的重任。因此,十二大不仅是一个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而且在组织上也是一个实现新老结合和交替的大会。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十二大通过对过去六年历史性胜利的总结,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十二大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如同七大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胜利一样,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十二届一中全会
1982年9月12~1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胡耀邦、赵紫阳主持。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批准了顾问委员会和纪检委的组成人员。
十二届二中全会1983年10月11~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明确规定了整党的基本方针、基本任务、基本政策和基本方法。选举产生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胡耀邦任主任。万里、余秋里、薄一波、胡启立、王鹤寿为副主任,王震、杨尚昆、胡乔木、习仲勋、宋任穷为顾问。邓小平作了题为《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的讲话。陈云在会上重点讲了清理“三种人”和共产党员不能以权谋私等问题。会议递补候补中央委员杨泰芳、郎大忠(藏族)为中央委员。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阐明了加快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全会还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决定》。决定于1985年9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
十二届四中全会1985年9月16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决定于1985年9月18日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全会还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决定将这个文件提请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审议。全会讨论确定了关于进一步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合作和交替的原则。全会收到了叶剑英等一批老同志分别请求不再担任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的信。全会高度评价这些老同志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积极促进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的表率行动,同意他们不再担任中央三个委员会成员的请求,并向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报告。全会给叶剑英同志和黄克诚同志写了致敬信,在他们由于健康原因请求不再担任中央领导职务的时候,以全会的名义表达全党同志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和亲切问候。十二届五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1985年9月24日于北京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中央委员二百零二人,中央候补委员一百二十八人;列
席会议的,有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一百七十二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一百二十七人。经过这次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不再担任中央三个委员会成员的老同志也列席了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胡耀邦、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同志主持了这次会议。
十二届六中全会1986年9月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是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全会递补中央候补委员尹长民为中央委员。十二届七中全会1987年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决定,1987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一致决定将这两个文件提请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全会讨论并原则同意《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决定将这个文件的主要内容写入中央委员会向中共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全会确认1987年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关于接受胡耀邦辞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的请求的决定和推选赵紫阳代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决定。全会还确认1987年7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撤销沈图中央委员职务的决定。
[1]人民网
篇四:《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来自中华网社区club.china./
会议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3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组织主任,李达任宣传主任。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南成路辅德里625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当选为中央委员,邓中夏、向警予当选为候补委员。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选出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后因谭平山调任驻粤代表,9月补入王荷波)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委员长,毛泽东任秘书,罗章龙为会计。其余4名中委分派:李大钊驻北京、谭平山驻广东、项英驻湖北、朱少连驻湖南。中央局下设组织、宣传、妇女等部门,毛泽东负责组织,蔡和森、罗章龙、瞿秋白负责宣传,向警予负责妇女工作。
中共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新当选的中央执行委员共9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候补执行委员5人: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堂。在随后举行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陈独秀被选为中央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彭述之任中央宣传部主任。张国焘任中央工农部主任,蔡和森、瞿秋白任中央宣传部委员,以上五人组成中央局并驻中央局。
中共五大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陈独秀、蔡和森、李立三、李维汉、瞿秋白、谭平山、张国焘7人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兆征、张太雷、陈延年、周恩来4人为政治局候补委员。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瞿秋白4人(后又增补李维汉)为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陈独秀继续被选为总书记。周恩来为秘书长(未到任前,由蔡和森代理)。
中共六大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包括苏兆征、项英、周恩来、向忠发、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7名正式委员和关向应、李立三、罗登贤、彭湃、杨殷、卢福坦、徐锡根7名候补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由苏兆征、向忠发、项英、周恩来、蔡和森5名正式委员和李立三、徐锡根、杨殷3名候补委员共8人组成。向忠发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常委主席。20日,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常委的分工。周恩来任常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长,蔡和森任宣传部长,杨殷任军事部长,苏兆征任工委书记,李立三任农委书记,张金保任妇委书记。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
大会选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林伯渠、彭德怀、康生、陈云、陈毅、贺龙、徐向前、高岗、张闻天、彭真15人组成主席团,选举任弼时为大会秘书长、李富春为副秘书长。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总书记邓小平,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职: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
刘少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周恩来: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部长,全国政协主席
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陈云:国务院副总理
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增选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林彪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新增加的政治局常委主要任职:
陶铸: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文革小组顾问
陈伯达:中央文革小组组长,中央宣传部顾问
康生: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文革小组顾问
李富春: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
九大
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林彪;
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林彪、陈伯达、周恩来、康生。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职:{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毛泽东:中央军委主席
林彪: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部长
陈伯达:中央文革小组组长
周恩来: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
康生:中央文革小组顾问。
十大
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李德生;
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按姓氏笔画为:毛泽东、王洪文、叶剑英、朱德、李德生、张春桥、周恩来、康生、董必武。新当选的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职:
王洪文: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
叶剑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主持),国防部部长
李德生: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沈阳军区司令员;
朱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张春桥: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总政治部主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委会主任董必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73年3月复出的国务院副总理、总参谋长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批准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辞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请求。这样,政治局常委一增一减,仍为9人。
十一大
1977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央委员会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职:
华国锋: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
叶剑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
邓小平: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总参谋长
李先念: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汪东兴:中央军委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八大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陈云时隔十余年后重进政治局常委,并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增加政治局常委人数,选举胡耀邦、赵紫阳为政治局常委;
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
中央政治局常委: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职:
胡耀邦:中央总书记
叶剑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央军委副主席
邓小平: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委主任,全国政协主席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
李先念:主持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工作(1983年6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陈云:中央纪委第一书记。
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赵紫阳;
中央政治局常委:赵紫阳、李鹏、乔石、胡启立、姚依林。{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政治局常委的主要任职:
赵紫阳: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
李鹏:国务院副总理(1988年3月在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务院总理)乔石: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
胡启立:中央书记处书记
姚依林:国务院副总理。
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决定撤销赵紫阳的中央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的职务;选举江泽民为中央总书记;增选江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