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黑结婚》
详细内容
《小二黑结婚》读后感 提起乡土小说,就不能不说到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他的《小》和《李板才有话》。赵树理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坚持用现实主义方法来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期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同时,坚持民族化、大宗花的创作道路,努力使自己的创作与农民的阅读心理,欣赏习惯一致。他和马烽等作家形成了一个“山药蛋派”。 《小二黑结婚》中主要人物有小二黑、小芹、三仙姑,二诸葛,金旺兴旺弟兄。文章围绕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展开情节。 小说开篇用几个小故事介绍了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二诸葛迷信守旧,凡事都喜算个卦,连种庄稼都要讲究“宜种不宜种”,在村中传为笑谈。而三仙姑就是一“假仙”,整天装神弄鬼骗取钱财。三仙姑自以为很漂亮,“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腿上仍要镶边”老是讲究不合自己年龄身份的打扮,二是想勾引村中男人相好。她的女儿小芹便是小说的女主角,生的乖巧伶俐,她不似母亲的放荡,面对金旺对她的不怀好意,她反抗并不屈服。小二黑是二诸葛的儿子,也是小说中的男主角。他勇敢,明事理,他和小芹都勇敢的追求心中所爱,追求婚姻自由,恋爱自由。拒绝了父亲给他选的童养媳,不怕金旺兄弟的恶意刁难,并抗争到底。 金旺兴旺兄弟滥用村中职权,横行跋扈,在村中名声也甚是不好。金旺喜欢小芹,遭到小芹的拒绝,怀恨在心便处处为难小二黑和小芹, 并找到理由“批斗”,以逞私欲。 看了这篇小说,发现了一些细节的东西。在村里成立村公所、武委会,谁也不愿意当干部。刘家峧的人都很恨金旺兴旺俩兄弟,但在选干部时,却“巴不得有人愿干”,就把金旺兴旺选为干部。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还比较混乱,人们对于改革都抱有疑惑,唯恐自己成为责任一份子。这样,金旺又欺里瞒外,横行跋扈。 在小二黑和小芹被金旺抓走时,三仙姑却毫不关心,俨然小芹不是自己亲生女儿一样。“她还很得意,嗓子拉的长长的‘闺女大了咱管不了,就去请区长替咱管教管教’”这里对于自己孩子的淡漠,是我所惊讶的,也是我不能理解的。等三仙姑到了区里,已进区长房子里,“她趴下就磕头”,这里能看出她以往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自己如往常一样打扮俏丽夸张,但面对别人对她的奚落,顿生羞愧之感,体现出三仙姑虽渔夫落后,但是还是有基本的羞耻之心的,也应了后来她改变了得体的装扮,也撤掉了装神弄鬼的香案。二诸葛求情不成,仍执迷不悟的算卦占卜,更显现出了他自来的迷信迂腐。在金旺等恶势力面前低声下去地软弱屈从,还一直哀求“恩典恩典”,“恩典”这种封建旧式的词体现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更有一丝滑稽。与二诸葛和三仙姑相比之下,小二黑和小芹勇敢追求婚姻的自由,更是象征着时代在变,思想在变。他们坚持斗争,反对封建迷信。得知可以合法在一起时,为自己据理力争,坚决反抗恶势力,最后他们克服了以前的旧思想、旧观念,从而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读赵树理作品有感 读赵树理的作品《小二黑结婚》。就情节而言,《小二黑结婚》主要写的是小二黑与小芹为了爱情,为了婚姻的自由同老一辈的顽固派作斗争。他们打败了二诸葛,打败了三仙姑,打败了旧封建的传统婚姻恋爱观,奔向了幸福和自由。《小二黑结婚》与《登记》的社会意义差不多。《登记》表现的是对婚姻,对自由的争取。艾艾与小晚,燕燕与小进,他们与媒婆,与办事处主任,与王助理员作斗争,同一切封建的,传统的,不自由的强势力作斗争。《邪不压正》写的是下河村王聚财的闺女软英与旧势力作斗争的故事。虽然名字为软英,但志气不软,魄力不软。反而是他爹王聚财胆小怕事,总是“看看再说”,怕得罪这,怕得罪那,就是不同意女儿和小宝在一起。最后终于找到一个该说理的地方。软英勇敢地站起来了,为自由而战,邪不压正,那些地主刘锡恩和八面玲珑的小旦,在党的好政策下,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赵树理的作品充满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特征。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是反应了解放区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的作品真实的再现了建国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发展与波折,表露了赵树理对我国农村问题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我上网查过,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鼻祖,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主要特色是在语言风格和特有的现实主义特征上。他的小说敢于面对现 实,按照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同时又注意开掘深层,向现实深化,不断提出农村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深思的问题,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他那民族形式的朴素,群众语言的活泼生动,用一种农村生活再现的方式,真实而有信服力。 在我看来,纵观全局,赵树理的作品都是写的建国初期下层农民对自由和权利的不懈抗争。其内容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语言平实易懂,通常是以第三者叙述人的身份写着一件件农民生活中的看似小而又不小的事件。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考籍号:283211100006 论《小二黑结婚》 题目:新、旧两代 农民的人物形象 专业:汉语言文学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 地址:学院王仙岭校区 中文系2010级语文 教育专业1班 二O一二 姓名:李园秀指导教师:陈湘波联系电话:15907355307邮编:423000QQ号:809119961年八月 目录 摘要„„„„„„„„„„„„„„„„„„3《小二黑结婚》 关键词„„„„„„„„„„„„„„„„„3 二诸葛„„„„„„„„„„„„„„„„„3 三仙姑„„„„„„„„„„„„„„„„„4 小二黑„„„„„„„„„„„„„„„„„5 小芹„„„„„„„„„„„„„„„„„„7 结语„„„„„„„„„„„„„„„„„„8 注释„„„„„„„„„„„„„„„„„„9 参考文献„„„„„„„„„„„„„„„„9 论《小二黑结婚》新、旧两代农民的人物形象 摘要:《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为冲破封建传统的婚姻包办制度,与自家父母亲和恶势力作斗争,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通过不同人物尤其是新旧两代的矛盾冲突深化了作品主题,塑造了小二黑、小芹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三仙姑、二诸葛等人物则起了铺垫、突出、反衬的作用,为全文的连贯打好基础。全文叙事的笔墨多于写人,这样的侧面烘托使得形象更凹凸毕现。把村民的封建、落后、愚昧迷信和村长、区长的先进思想之间的矛盾作为两条线索贯穿于整篇小说之中,使全文更具现实性。由于小说现实性和叙事性,使主题得到升华,起到批判和弘扬双重作用。 关键词:《小二黑结婚》新旧两代农民人物形象婚姻自主反迷信理性科学 一、封建旧家长的典型代表: (一)二诸葛 原名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他每次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用我们家里的话语就是一位“算命先生”,不愿意相信事实的真相,喜欢自己搬弄是非,也喜欢胡言乱语,颠倒黑白,只用自己的那套八卦来麻痹自己,来糊弄他人,最终因“不宜栽种”受到了嘲笑,事实上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是错误的,一切的事实证明他是一位深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愚昧、无知、落后、守旧、腐朽的人。他带坏孩子,不教给孩子正儿八经的识字读书,却让小二黑学习他的“八卦”,并向左邻右舍的人炫耀自己儿子的聪明伶俐,让孩子在一种不良的环境下成长,幸好小二黑没有成为下一个“伤仲永”。在他儿子长大后,他又对他儿子的婚事十分的关心,并且表示不赞成,原因是因为他的卦:小二黑是金命,小芹是火命,恐怕火克金,且小芹生在十月,是个犯月。如此荒唐的话语来反对,凸显出二诸葛的迷信思想有多严重,更反映出当时解放区时期的人民思潮,在加上荒唐的行动,彰德府中带来的八九岁小姑娘成为小二黑的童养媳只因是“千里姻缘一线牵”。他拥护封建包办制度,正因为如此,才有后来的小二黑新一代年轻人的反抗,但是,二诸葛却非养不可,证明封建的毒瘤在他身上已根深蒂固。 接着,金旺兄弟把他儿子打一顿捆起来,二诸葛只在兴旺面前苦苦的哀求,希望放他儿子一马,他愿意在封建势力下面低头认错,也愿意成为他们的傀儡。他是一位软弱无能的父亲,不懂得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只会委曲求全,苦苦哀求。愚昧无知形容在合适不过了。紧接着,他没有跟着自己的儿子一同前往,不相信自己的儿子,却一如既往地算他的卦:说什么前早上上地里去,碰上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且今年是罗睺星照应,要谨慎防带孝的冲了运气,还梦见小二黑他娘庙里唱戏,老鸦在东房上叫了十几声......他的神课,再一次证明他对自家儿子抓去区委的无能为力,更体现他的神叨,呈现出一种保守落后,迷信愚昧的精神病态。继续批评儿子小二黑曾经当选青年队长,更从侧面体现出二诸葛内心的恐惧,深怕自己儿子有什么三长两短,他一夜无眠,一遍一遍的念着:大黑怎么还没有回来?大黑怎么还没有回来?他的担忧也可以看出二诸葛是以为朴实无华的父亲,关爱自己的孩子,担心家人的安危。得知儿子在区里就被放开了,深信二诸葛那颗悬着的心也可以放下来了。在我眼中,他是一位做过生意的庄稼人,他的善良、朴实是一直都具有的。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解放区的人民大部分都是老一辈的农民,深受封建思想的迫害,难以摆脱,若强行把他们的骨髓抽取出来,他们是无法接受的。因而,他还请求区长“恩典恩典”,让小儿黑与小芹不要结婚,让那八九岁的童养媳成为他的闺女。但是当时是不反对婚姻自由的,区长让小二黑、小芹自己选择。他只好回家跟自己老婆唠叨,但不见自家老婆的搭理,也不好意在跟前卖弄他的那一套了。后来,从“不宜栽种”到“命 相不对”的变化,体现出封建迷信在他身上继续存在着,但那份普通老百姓的勤劳、善良、朴实也仍旧在延续。 (二)三仙姑 作为封建就家长的另一位典型的代表,相对二诸葛的封建来说是不同的。她是属于装神弄鬼的,是喜欢顶着红布摇摇摆摆的装扮天神,二诸葛确是虔诚的,但是在儿女的婚姻面前,他们两是一个鼻子出气的,同样反对小二黑与小芹的婚姻,想要用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来束缚自家的儿女。 赵树理先生从一开始就在描绘三仙姑,她十五岁便嫁给于福,是后庄上的一个俊俏的媳妇。但是,当时沉默的于福只会在地里死受,不能理解三仙姑的孤苦跟寂寞。经过和年轻人过分交流,接下来便有了跟于福爹的争吵。她变得神叨了,总爱哼哼唧唧,自称吾神长吾神短。同时受到了广大青年人的追捧,向她烧起香来求财问病的,她似乎也明白青年人的心思,衣服穿得更新鲜,头发梳的更加的油亮,首饰擦得更加明,宫粉擦得更匀,也正是在这种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渐渐成为一个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 她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边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每天都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她就是一个好逸恶劳作风不正的妇女,不仅嫉妒女儿小芹的容貌,还贪财出卖自己的女儿。她是一位病态的母亲,其心灵扭曲的女性形象深刻揭露了农村人民的落后、迂腐的思想。 首先,她作为旧时代的落后农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养成了落后,守旧,迷信的性格。这都是当时旧时代农民的特征。三仙姑她好吃懒做,贪图享受,丈夫跟爹都下地干活,自己却在家跟一群年青人嬉笑,这个是不能容许的。后来又用迷信糊弄人。每逢初一十五就下起神来,设立香案,装神弄鬼的骗取钱财。尽管有了“米烂了”的丑闻,她仍不觉得丢人,继续装神弄鬼。 其次,自家女儿与小二黑自由恋爱,她却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与情感。三仙姑看小二黑像是个鲜果,多了一个小芹便没自己的份儿。因而,她的内心产生极大的愤懑,甚至是嫉妒。唯恐小芹与小二黑结婚,甚至连小芹跟小二黑说句笑话都不看不下去,还托东家求西家给小芹找婆家。她的变态心理,以及扭曲和畸形的性格,都突出当时封建思想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尽管自己也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但是她内心的病态像一把利刃,直逼她前行。给自己的女儿找了个当过旅长的职军人,很富有。她迫不及待想要给自己的女儿找个婆家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荒唐,是一位十分变态的母亲。 同时,她爱逞本事。小芹被抓,没有去区上闹事,只因为她害怕。只好在刘情便失去理智,只会大哭大闹闹的沸沸扬扬却没有人能找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是一种十分霸道,不讲理的社会风气。她并没有像二诸葛那样朴实,不但不担心自己女儿,反倒是回去便倒睡。起床也起得迟。等到区上交通员来传她,她并不觉得自己有做错什么,反到十分得意,可见她内心是很自私的。她希望区长能够给她做主。只是没有想到的是她的一身打扮遭到了嘲笑,更是把“米烂了”的故事重温了一遍。没想到区长也同意小芹与小二黑的自由恋爱,她终于恨不得一头撞死。但她最后懂得了羞愧,这是一种自我认识升华的改变过程。她明白了民主下的合法婚姻,不再强迫,也慢慢的醒悟,琢磨着自己的打扮确实有些不像话。从头到底换了一遍。弄成长辈人的样子。那装神弄鬼的香案也悄悄撤去。可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时代农民的典范,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譬如: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作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两人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结婚》 小二黑开始是跟着他父亲学算卦,但在后来也逐渐认识到这是迷信并厌恶起来,反对父亲的迷信意识。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 同时他们也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是旧时的落后农民,他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骗取钱财,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包办婚姻。但在经过思想教育后两人的思想有了变化,理解了孩子,也不再迷信了。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最终他们还是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小说虽写的是二黑和小芹,但我觉得最出彩的还是小芹的娘——三仙姑了。故事一开始就写的是三仙姑边跳大神还能边算计着锅里的米煮烂了,这成了当地的一个笑话,然后又着力描述了为什么喜欢跳大神,原来是因为年轻时太漂亮又耐不住寂寞,就靠跳大神来增加和年轻小伙子打情骂诮的机会罢了。而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她年纪大了也如此,甚至还艳羡上了自己的女儿,觉得她妨碍了自己出风头。作者几次写到爱老俏的三仙姑虽然年纪大了,“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象驴粪蛋上下上了霜”。虽然读来令人喷饭,但我觉得自古女子爱美,这都是跟长相,跟年龄,跟时代无关的。但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我们也从中看出作者不凡的创作功底,“驴粪蛋”、“下霜”用作比喻,不仅十分生动形象,而且为农民所熟悉,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唤起形象的知觉,因此,只这一句话便把45岁还当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的勾勒出来了,令人忍俊不禁。 小说对新的民主政权的力量也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小说中还有两个值得我们注意的人物,那就是村长和区长。虽然作者对他们着墨不多,但我们可以看到,小二黑和小芹最终能够走到一起,金旺弟兄最终能被绳之以法,二诸葛与三仙姑最终能够有所转变,都与这两个人的支持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村长和区长其实就是当时民主政权的象征和代表。作者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正是有了民主政权为群众主持公道,有了民主政权给人民带来的新思想,人民群众才最终取得了与封建恶霸势力、封建婚姻观念以及封建迷信思想斗争的胜利。 浅析《小二黑结婚》的创作特色 作者:张志爱单位:乐平市洪岩镇湖村小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028105100113 摘要:赵树理以时代,地域环境为背景,本着写农民生活,为农民大众写作 的文学艺术观,用概括、清晰、生动的农民语言创作《小二黑结婚》。它以“结 婚”为中心,主次分明地把三条线索:小芹和三仙姑;小二黑和二诸葛;以及他 们俩和金旺兄弟之间的矛盾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成功地反映了解放区现实的伟大 变化。作者把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从纵横两方面来表现农村现实的 复杂面貌,歌颂民主力量的胜利。 关键字:创作特点问题小说民族特色语言特色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 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和《三里湾》等。《小二黑结婚》写于1943年5月,它是《讲话》发表后最早出现的优秀短篇小 说。这篇小说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案件,结合当时的阶级斗争加以典型 化而写成的,作品得到了彭德怀的充分肯定,彭德怀在为该书出版所写的题词中 说:“象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作品一发表,迅速 得到群众的欢迎,仅太行山一区,很快销行三四万册,自中国新文学产生以来绝 无仅有! 《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抗战时期农村民主政权建立不久,一对追求自由幸 福的青年男女恋爱结婚的故事。作品中所写的二诸葛和三仙姑的思想转变,表现 了农村小生产者在社会变革中的进步,同时也表明了人民政府实行民主改革,移 风易俗的重要意义。二黑和小芹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反对金旺的斗争,不仅仅 是追求自由恋爱和个人幸福的斗争,而且是联系着社会的思想斗争和阶级斗争。 因此,他们的胜利就是农村中民主思想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斗争的胜利。这一 胜利不仅是个人争取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新的时代和新的民主政府。作者不仅《小二黑结婚》 歌颂自由恋爱,而且歌颂新的时代里农民敢于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斗争的精神,反 映的是新题材,表达的是新主题。对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封建旧社会里的农民 们来说,新题材反映的新思想给他们极大的鼓舞,《小二黑结婚》的问世无疑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小二黑结婚》的思想意义与价值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从赵树理生平背景来看,1925年于长治就读师范时,受到“五四”新文学影响,3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37年参加革命,长期在解放区从事文化宣传和报刊编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工人出版社社长,〈说说唱唱〉副主编,不久重返晋东南工作,1962年的“大连会议”上,赵树理被树为“现实主义深化”的榜样。从以上可以看出,由于出生于山区,所以他的文章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也由于长期在农村生活,所以作品与农村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作者继承了“五四”的启蒙思想和反封建思想,因此作品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由于长期从事解放区文艺工作,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小说以小芹和小二黑的爱情为线索,围绕冲破三仙姑和二诸葛的封建束缚以及暴露农村生活中的落后面貌和落后思想来反映新时期农村思想新的进步和新的发展。,小二黑和小芹的胜利说明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同时它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隐忧,那就是,基层政权有可能会被封建恶势力所把持。金旺和兴旺这两个形象说明:农村的基础政权中只有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才能造福于人民。但作品也同样表现了作者的某些农民意识,诸如对于三仙姑形象的丑化,特别是对她的穿着的嘲讽性描写,都显示了作者对女性的贬抑态度。 这部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学习了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长处。这主要表现在: (1)在结构上,采用单线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强,结构严谨,首尾照应。作者按照民间习俗,老百姓爱听故事的习惯,善于把矛盾斗争,一环扣一环地集中起来,发展下去。 小说开头写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接着写小芹,再引出金旺兄弟,后写小芹的恋爱对象小二黑,然后矛盾爆发,出现了第六节(“斗争会”),第七节“三仙 姑许亲”。而第八节“拿双”是矛盾的顶点,最后几节,由区政府出面支持新人物,惩罚坏人,教育帮助落后。分章分节的形式,集中地叙述人物和事件,既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又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结局,对前面的人物有所交待,又首尾呼应,造成结构的严密。特别是大结局的“大团圆”符合中国民间的喜剧欣赏习惯。戏剧性强,情节出现多次逆转。在人物塑造上,以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性格;在情节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人物的心理。“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看看仙姑”——泼、赖。三仙姑去区里见区长的言、行、打扮这—细节。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部小说真正做到了大众化(群众化、口语化)不但在人物对话上,而且在—般叙述的描写上,都是口语化的。 (3)人物的类型化。将主要人物分成三类,分别灌注了三种具有抽象理论特性的观念。 (4)山西的地方特色。语言的山西风味——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给人物起诨号的手法。具有浓重的淳朴的地方风味,又幽默有趣。 总之,《小二黑结婚》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获得了群众的赞赏。 二、《小二黑结婚》的艺术特色 《小二黑结婚》这部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小二黑结婚》的成功同样也是如此。在这里,我就主要谈一谈自己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我认为,小说《小二黑结婚》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完整而连贯的情节结构 赵树理曾经说过:“群众爱听故事,咱就增强故事性;爱听连贯的,咱就不要因为讲求剪裁而常把故事割断了。”①《小二黑结婚》无疑是作者这句话的有力例证。小说描写的是解放区农村男女青年同旧的封建势力和落后习惯作斗争,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小说共分12节,一环扣一环,十分紧凑、完整。小说一开头就采用了我国古代传统评书和话本“故事套故事”的手法,讲述了二诸葛“不宜栽种”和三仙姑“米烂了”的两个小故事,不仅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这两位“神仙”的性格特征,而且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展开,准备好 “楔子”。这一节的末尾说:“有些好开玩笑的人,见了三仙姑就故意问别人‘米烂了没有?’”读者就自然地要想知道三仙姑究竟是什么人,于是在第二节中,就交代三仙姑的来历。这样处理,自然而不牵强。之后,又从三仙姑的来历中引出女主人公小芹,从小芹引出金旺弟兄这两个恶坏分子。金旺想占小芹的便宜,就势必要把小芹的恋爱对象——小二黑视为眼中钉。因此,叙述小二黑这个男主人公的来历,就十分必要。作者把小二黑放在这里叙述,是故事发展的需要。从以上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的各种人物都是从故事发展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来的,“不到火候不开锅”,不到时候不上场,这也算是赵树理作品的一大特色。 《斗争会》一节是小二黑和小芹同金旺弟兄进行斗争的第一个回合。斗争继续深入,故事也就要继续发展。三仙姑许亲又给小芹增加了一道障碍。小芹求助于小二黑,于是酿成了“拿双”。《拿双》这一节是矛盾斗争的进一步激化。但是接下来并没有马上写金旺弟兄把小二黑和小芹捆送到区里后的情况,而是写了一节《二诸葛的神课》。这不仅是为了进一步刻画二诸葛这个人物,也是为了使故事有所衔接,更加连贯。当然作者在这里也有用保留故事中的关节来吸引读者的意思,说书的作者和艺人就是常常用说到紧要关头停下来的办法来吸引听众的。以下三节《恩典恩典》、《看看仙姑》、《怎么到底》,则是小说的继续发展和结局,小二黑和小芹取得了胜利,金旺弟兄受到惩办,二诸葛和三仙姑在批评教育下也发生了转变。作家在这里不仅讲了故事,而且赋予故事以很高的思想意义。小说的最后一小段是小二黑和小芹“夫妻俩在自己卧房里有时候免不了说玩话:小二黑好学三仙姑下神时候唱‘前世姻缘由天定’,小芹好学二诸葛说‘区长恩典,命相不对’。淘气的孩子们去听窗,学会了这两句话,就给两位神仙加了新外号:三仙姑叫‘前世姻缘’,二诸葛叫‘命相不对’。”这样结尾,不仅和开头相呼应,使整个故事浑然一体,而且妙趣横生、余味无穷。综观全文,小说中的人物、事件以及环境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故事有始有终,情节贯穿自然,上下文衔接如行云流水一样顺畅,并且故事首尾呼应,以大团圆作结,皆大欢喜而又合乎逻辑,充分体现了赵树理“写小说如讲故事”的创作特色。 (二)塑造了多种类型的人物形象 作者把人物的活动摆放在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不久,干部队伍不纯,某些基层政权为坏人把持,而一些群众仍存在浓厚的落后意识的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成功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 二诸葛和三仙姑是深受封建势力压迫和封建思想毒害、以旧观念心理处世、最终有所转变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他们两个是小说中塑造得最为出色的人物。作者通过他们阻挠儿女自由恋爱的不同动机和心态,凸现了他们的性格特征。二诸葛反对小二黑和小芹谈恋爱,纯粹是迷信“命相”,担心儿子被小芹克死,而且嫌三仙姑名声不太好,不愿意与她对亲,因此他就自作主张,给小二黑收养了一个童养媳。由于他在旧社会生活时间长,深受旧思想的影响和侵蚀,相信命由天定,因此即使生活在民主政权的根据地,他的精神状态仍然摆脱不了旧思想的因袭,显得愚钝、迂腐、懦弱,对横暴势力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对新的社会生活缺乏适应能力,但总的来说他质朴善良,仍不失农民的本性。 三仙姑的情况就不同了,她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她自己完全知道装神弄鬼是骗人的一套把戏,也是招蜂引蝶的一种手段。在《三仙姑的来历》一节中,小说对这个人物形象就作了非常传神的刻画;另外,在《三仙姑许亲》一节中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描绘得十分出色。她许亲不单为了人家那份厚礼,还蕴含着她那种出于“多了一个小芹就没有自己份儿”这个不便启齿、不能告人的动机,所以小芹被斗,反倒使她感到高兴。三仙姑的性格是在封建婚姻制度下被扭曲的、畸形的性格。《看看仙姑》一节更进一步渲染了三仙姑的种种丑态,在群众中的曝光亮相,连她自己也感到无地自容。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揭示了农村小生产者精神上的沉重负担,从一个侧面表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 小二黑和小芹是解放区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的新人形象,他们是农村中新一代农民的典型。小二黑知道自己与小芹之间的自由恋爱是合理合法的,于是“索性就跟小芹公开商量起来”。但是他们的行为受到了父母的阻挠。二诸葛经过“掐算”给小二黑收了一个“千合适万合适”的童养媳,而小二黑却“不认帐”;二诸葛不顾儿子的反对,要求“非养不可”,而小二黑却对他说:“你愿意养你就养着,反正我不要!”三仙姑与二诸葛如出一辙,她未经女儿同意就私自做主,
胡文勇
肖像不仅指人的身材、容貌、服饰,还包括人的姿态、神情、习惯性特点等。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职业、地位、教养、经历、性格的不同,必然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迹,肖像与性格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肖像描写首先是视角问题。肖像描写的角度,大致有三种:作者观察的角度,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作品中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
一、作者观察的角度。这个角度便于作者抒发爱憎感情,表达自己鲜明的倾向性。如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写三仙姑:“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作者对她那种老来俏打扮,是厌恶的,并给以辛辣讽刺。
二、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这个角度便于将肖像描写与人物心理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如鲁迅的《高老夫子》:“这一天,从早晨到午后,他的功夫全费在照镜,……首先就想到往常的父母实在太不将儿女放在心里。他还在孩子的时候,最喜欢爬上桑树枝偷桑椹吃,但他们全不管,有一回竟跌下树来,磕破了头,又不给好好地医治,至今左边的眉棱上还带着一个永不消灭的尖劈形的瘢痕。现在虽然格外留长头发,左右分开,又斜梳下来,可以勉强遮住了,但究竟还看见尖劈的尖儿,也算得一个缺点,万一给学生发现,大概是免不了要看不起的。他放下镜子,怨愤地吁一口气。”作者通过高老夫子顾影自怜的描写,将其假道学的面目与自我怨愤的情绪巧妙地融合起来了。
三、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这个角度易于收到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回中描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时,她以少女的敏感与细心,观察了贾宝玉的容貌、神情:“却是位年轻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系着一块美玉……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这是通过黛玉的视觉给宝玉绘制的一幅肖像画。这幅肖像画自然溶进了黛玉的感情色彩——真可谓一箭双雕。
肖像描写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分为多次,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反复点染,逐渐充实。
肖像描写三板斧
第一板斧:粗描细摩
肖像描写最常用的笔法是写实,有蜻蜓点水的粗描淡写,有细致入微的工笔描绘。
示例一:
“客人年过半百,瘦削,脸上皱纹不很多,却深,尤其额上和眼角的几道,形似刀刻。一头黑白相间的花发,鬓角却全白了,白得扎眼。一件半袖浅灰衬衣,看样子穿在身上足有三四年了,洗得却透亮,规规整整地扎束在腰里。客人没带什么东西,只有一只深蓝色的尼龙方便袋,空空瘪瘪的,绾了袋口放在腿上。”
在这里,作者采用工笔描绘的方法,对主人公的进行刻画:年事稍长皱纹却似刀刻,可见其蹉跎半生历尽风雨,脸上印满了岁月的苍桑;衣着简朴行囊空瘪,则见其风尘落魄亡命天涯;衣服破旧却干净整齐,可猜出他是一个精细严谨之人。作者抓住主人公的肖像特征,写得真实自然,在文字的背后包蕴着读者能隐隐察觉的潜台词。
第二板斧:善用比喻、夸张
示例二:
“神学院里有一个可恶的神父尽找我麻烦,因而我连他所教的拉丁文都讨厌起来。他有一头平滑而油亮的黑发,面包颜色的面孔,水牛般的声音,猫头鹰似的眼睛,胡须好像野猪鬃,微笑中带有恶意的讽刺,四肢一动好像木偶人,他那讨厌的名字我忘记了;但是他那可怕又令人肉麻的面貌却始终留在我的记忆里,我一想到就不寒而栗。”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张面目可憎、让人生厌的嘴脸,为了使自己的厌恶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为了使这张肉麻的面孔活灵活现凸现在读者面前,作者连用一串比喻,在肖像的勾画中,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溢于言表,让读者对其面目产生无限的遐想。
示例三: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眉毛与眼睛天各一方,空作牛郎织女之叹,令人忍俊不禁,拊掌叫绝,没有如此新颖别致的夸张,很难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三板斧:侧面衬托
以上所云皆为直接描写,写实的细描让人感到贴近真切,比喻、夸张的点缀则让人遐思无限,各有独到之处。但我们能否把镜头移开对准他人或他物,让外界事物充当最佳配角,以期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境界呢?
示例四: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秦氏采桑女子之美,使得耕者锄者归来彼此抱怨,因为看罗敷耽误了劳作。作者不直接写罗敷之花容月貌,而是细述观者之反应,烘云托月,衬出罗敷的光彩照人。
肖像描写常犯的毛病
一、肖像描写纯属多余
写人物,常常用肖像描写,但并非说对所有人物都要来一番肖像描写。如:
我们来到山脚下,眼前出现了三条上山的羊肠小道。到底哪条通向最高峰的路呢?正在我们不知往哪走的时候,从山上下来一位老大爷,拉着一个小姑娘。那老大爷,两鬓如霜,古铜色的打皱的脸像核桃皮似的,一双向里凹陷的眼睛闪着有神的光;那小姑娘,红扑扑的脸,就像一只大苹果,用红绸扎起来的两只小辫儿,向上翘着,怯生生地躲在老大爷的身后边,两颗乌亮的眼珠看着我们,滴溜溜地转。我们向老大爷打听通向最高峰的路是哪一条,他用手一指,说:“喏,右边那条。”我们谢过老大爷,又兴高采烈地出发了……
这
这位年过半百的语文老师,矮矮的身材,胖胖的体态。上着深灰茄克装,下是蓝色西裤,脚蹬一双双星牌中老年旅游鞋。头发已经花白,向后抿着;脸上刚刮过的络腮胡子茬儿青乎乎的;宽阔的前额上,皱纹清晰可见;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幅眼镜;嘴角上,总是挂着微笑。他环视了一下教室,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
这SANREN123456@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