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详细内容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教材分析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基本情况:这个班大多数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强,书写比较规范。但这个班学习不够积极,上课不喜欢个别回答问题,只喜欢集体回答。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已理解了。 3〃学生认知障碍点: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热身:每组算一题其他组作判断。 16×4230×419×3180×4 2、竖式笔算:45×12=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说一说计算方法,竖式计算乘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知道我们南宁人的精神是什么?能帮就帮,那你们愿不愿意帮助一个身患重病的同学呢?昨天我们中心校倡议同学们为一个身患重病的同学捐款,对吗?据了解已经有一个班捐得了145元钱,如果每个班都捐得145元,我们中心校共有几个班级呀?(12个班),你想提什么问题?(一共能捐多少元呢?) 1、板书题目:每个班捐145元,我们学校共有12个班,一共捐得多少元钱? 2、你想怎么列式?145×12=(元) 3、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 4、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5、145X12,你想怎样算? (1)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全校共有12个班,一共捐得多少元钱?说一说你的想法? (2)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三位数成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 ①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②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③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6、学生互相说算法。 7、你想提醒大家笔算时要注意那些问题?(学生畅所欲言。)验算。 8、观察归纳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三、练习: 1、基本练习〔目的:达到正确,快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加强〕分层测试卡基本练习的第一题,能做几题就做几题。(讲评时提醒学生最后一题可交换因数的位置,使计算简便) 279×31545×6928×287 结论:仔细观察上面的各道算式,想一想: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位数或()位数。 2、变式练习〔目的:针对易错点进行改错〕课本51页第7题说出右面计算中的错误,并把它改正过来。 3、分层测试卡的基本练习第3题。 四(2)班有35名学生,每人交书费116元,一共交书费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学法提炼 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吗? 师:回顾一下刚才你们是怎样学会的?通过哪些办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铁骑山小学于龙洋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谈话:大家熟悉的神州五号航天员杨利伟要带同学们到太空学习,大家愿意吗? 神州五号载人航天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它实现了宇宙飞船从无人到有人,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舱内到舱外的伟大突破。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将与神州八号实现无人对接,这次伟大创举又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创新发展。 谈话: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钟。 问题1、绕地球2圈需要多少分钟呢? 114×2=228(分) 问题2、绕地球20圈需要多少分钟呢? 114×20=2280(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神州飞船导入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三位数乘整十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谈话: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提出问题: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 解决问题:谁能列出算式呢?114×21从而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1)谁能估算出结果? 2)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算出结果吗? 预设几种方法: 方法1:114×21 =114×7×3 =798×3 =2394(把21看作7×3、3×7,利用连乘,先变三位数乘一位数。) 方法2:114×1=114 114×20=2280 2280+114=2394(先算1圈的时间,再算20圈的时间,1圈+20圈=21圈) 谈话:能不能列出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竖式(末尾没有零)114×21呢?不计算 预设出现的错误: 21 114 列出竖式,你会计算吗? 谈话:同学们根据方法2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末尾没有零,末尾对齐)等旧知识, 14 AB ×CD —————————— 竖式计算: 114 114„„114×1的积 „„114×20的积 2394 谈话:114是怎么得来的,它表示什么?228是怎么得来的,它表示什么? 你能简单说说三位数乘以两位数计算方法吗?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我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进而探讨笔算的方法,让学生建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的基本模型,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即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分析比较、算法交流: 小小数学家:(中间带零的,末尾带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240×34 403×23 预设出现的错误: 240 960 8160 403 1209 9269 403 129 9890 计算心得: •列竖式时数位多的写在上面。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时末尾没有零,末尾要对齐。 •中间有零的,也是末尾对齐。 •末尾有零的数,先把末尾的零放一边不管,再把其前面的因数相乘,最后两个因数 有几个零在积的后面添上几个零,比较简便。 •注意进位 240 96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8160 403 1209 9269 EAB ×CD ———————— 计算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乘法,区分中间带零的,末尾带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不同点,总结计算方法,亲身体验数学带来的快乐。 四、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你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134152246 •×16×23×34 804156984 93811968364 2、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创全国文明城市,平均每个人护树15棵 问题:三、四、五年级分别护树多少棵? (2)赵老师带了3000元钱,要替学校购买15台同样的电话机,有几种购买方案?132元/台198元/台204元/台 [设计意图]练习针对性强,有改错练习,还有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练习。此外,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不仅让学生丝毫没觉得计算枯燥,反而体验到学习计算的乐趣,既巩固了新知识,又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列竖式时数位多的写在上面。 2、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时末尾要对齐。 3、中间有零的,也是末尾对齐。 4、末尾有零的数,先把末尾的零放一边不管,先把其前面的数相乘,最后在积得后面添上零,这样比较简便。 5、注意进位。 六、实践作业:神州飞船还有哪些数学问题?整理下节课交流学习!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康家营子小学崔广兰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1、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2.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一) 游戏----正话反做 二、前提准备阶段(活动二) 师:同学们,老师想考考你们,只要你能准确的计算出题的结果,那么你就能得到一份奖励,你们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列竖式计算:(1)145×2=(2)45×12= 要求:学生先说一说列竖式计算乘法要注意哪些问题?再计算。最后再说说计算这两道题时分别运用了哪些旧知识?计算这两道题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这些同学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小花,你们为他们高兴吗? 三、知识构建阶段 1、问题呈现(活动三) 课件呈现47页情景图,教师提问思考。 师:认真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大家发现的信息是: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离北京有多远? 师:提问:该城市离北京有多远?怎样列式?你能运用估算知识估一估:该城市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 2、普读求新(活动四) 师:要想知道该城市离北京有多远应该怎样想?(随学生汇报老师板书:145×12=)怎样计算呢?有不同的算法吗? (探究笔算算理和过程) A、学生独自尝试笔算。 B、学生小组交流:(1)要先算什么?积的末位数要写在什么位置?(2)再算什么?积的末位数要写在什么位置?(3)最后算什么? C、指名学生上黑板,边讲解计算过程边完成板书。 D、找出学生一对一错的例子,进行正反对比辨析,明确需要注意的问题。 3、迁移延伸(活动五) 师:你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很强,比较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然后小组交流。 生汇报 4、内化提高(活动六) (课件出示) 火眼金睛:先判断对错,再改正。 三级跳:列竖式计算163×21时,要先算(),再算(),最后算()。 笔算竞技:比一比,哪组算得又快又准。 134×1225×116 241×23217×42 四、达标测评(活动七) 师:同学们,看来能能帮助别人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今天我们运用数学知识帮李叔叔解决了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啊? 师:如果让你计算四位数乘两位数,你有办法吗? 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涉及的知识背景十分广阔,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我选择具有时代信息的“旅游”这一信息,引领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为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中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书数乘法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年级是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相比,在算理和算法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学生对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 以学生为主体,在新知识的教授中应充分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迁移,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因此,本节课从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入手,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等初步获得笔算乘法的方法,再通过独立计算、判断、应用等对新知识进行巩固。最后通过学生谈谈收获、自主小结、使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并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课件、计算器 一、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口算:12×5=500×7=25×8=60×70= 估算:23ⅹ19≈35ⅹ21≈42ⅹ29≈52ⅹ31≈ 师:(以开火车的形式说出答案)板书45×12= 要求学生用笔算的方法算一算45×12等于多少?(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生共同检查竖式„„ 师:谁能说说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注意满十进一。)教师适当引导,通过多位学生补充,总结出来。 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习过的乘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乘法的计算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暑假老师的朋友李叔叔去北京旅游了。在旅途中,李叔叔有一些数学问题要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一下,同学们愿意帮他吗? 出示例题:李叔叔乘坐的火车从某城市出发,火车每小时行驶145千米,行驶了12小时到达北京火车站,该城市到北京的距离有多少千米? ⑴师:同学们,从这段话中你得到什么数学信息?要帮李叔叔解决这 个问题应如何列式?(生说,教师随机板书) 板书:145×12 ⑵师:那145×12是几位数乘几位数? 生:三位数乘两位数(师板书,揭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师:同学们列出了算式,那你能估计一下李叔叔出发的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吗?把你的估计写下来,与同桌交流。(老师巡视不同的估算结果) 学生展示、交流估算方法:师:谁来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估算过程和方法?说一下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A、把145看成150,150×12=1800 生B、把12看成10,145×10=1450 生C、把145看成150,12看成10,150×10=1500„„ 2、我们班的同学真厉害,能想出这么多的估算方法,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那有什么计算方法让我们的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呢? 生:列竖式计算、用计算器„„ 师:有些同学说用计算器,可是如果你手上没有计算器的时候,你怎么办?所以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能依赖计算器,要开动脑筋来想想其他方法。 刚才老师也听见有些同学说列竖式计算。列竖式也就是笔算。(板书:笔算乘法) 那么要如何用竖式计算145×12的积呢?请拿出练习本自己先在练习本上试着算一算吧,做完后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笔算的?(学生尝试计算,老师巡视指导。) 找两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计算思路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竖式,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觉得哪位同学是正确的? 生:„„ 师:我们一起用计算器来验算一下积到底是多少?你算对了吗?让板演正确的同学讲一讲“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生:先算二五一十写0进一,二四得八加1得9,一二得 二。再算一五得五, 师:这个5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 (预设)生:5应该写在十位上。一四得四,一一得一。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等于1740。 师:你的思路真清晰,谁和他的方法是一样的,再来说说你们的计算过程吧。(教师引导学生用先算„„再算„„最后算„„来叙述)师:那好,老师来考考你们,“5”为什么在写在十位上呢? 生:因为第二个因数的1在十位上,表示的是1个10,所以5要写在十位上。 师:那列竖式计算145×12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么算?生:先算2乘145,再算10乘145 师:积要写在哪里?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