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清明节五年级
详细内容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最为特殊的一个节气,因为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还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所以,清明在古今名人的眼中还是颇负盛名的。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写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相信大家一定听过这首诗,那么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呢?它又有哪些习俗?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在逃亡过程中,又饥又渴,很想吃肉。介子推便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烤熟了给他吃。重耳回国后当上君王,想请介子推出山,可介子推坚决不从,晋文公便下令放火烧山,想逼出介子推。可最终介子推没有出来,和他的老母亲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介子推在树洞.377r.里留下了一封血书,上面写道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它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