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动物的作文>苏教版七年级松鼠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七年级松鼠教学设计及反思

详细内容

【篇一】苏教版七年级松鼠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七年级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清潭中学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启示,对作品中的人物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能学会观察不同的人物特点,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生动鲜明地展示出人物的个性并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4、能依据不同的对象、场合采用恰当的谈话方式与自己采访的对象进行文明得体的交谈,培养自己的口语能力和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5、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贝多芬传》           2课时

《一面》               1课时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2课时

《赵普》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单元专题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内容安排上主题是“人物风采”。本单元的四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语:明确任务 听讲

2 布置活动:让学生查阅字典 学生查字典了解“风采”的含义

3 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 讨论结合提示谈自己对“人物风采”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

3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开展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比较探究;中西建筑风格的比较等等) 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可就中学生的追星问题的利弊开展辩论或以“我心目中的某位名人”开展演讲比赛等等。) 讨论、交流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价内容:

1、你明白什么是人物的风采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4、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人物?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自我反馈

2 小结: 自我小结

第2课时 《贝多芬传》(一)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了解贝多芬的生活历程,结合课文说说你眼里的贝多芬。

课前学习:阅读《贝多芬传》,了解贝多芬的生平欣赏其主要作品;准备贝多芬的作品。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阅读、思考、

2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3 布置任务:结合课文说一说贝多芬的创作历程 再读课文,思考,组内交流,讨论

4 组织交流、评价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画出精彩的语句 阅读、勾画

2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3 布置任务:通过精彩语句说说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怎样的一种情感? 再读课文,思考,组内交流,讨论

4 组织交流、评价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 学习评价:请用一句评价性的语言概括贝多芬的创作过程和生活经历 思考、发表见解

第三块:语文活动:欣赏贝多芬的作品。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参与活动 学生推荐并欣赏贝多芬的作品,谈感受。

课后学习:到网上搜寻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加深对贝多芬的认识。

第3课时 《贝多芬传》(二)

学习目标:能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课前学习:阅读月光曲传说,感悟贝多芬的人格风采。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的体会 谈体会

2 创设问题情境:贝多芬的生活历程用文中的词语可概括为“苦难”然而他是怎样面对的,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思考、圈画、讨论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互评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创设问题情境: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眼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阅读、勾画、思考、讨论

2 组织交流、点拨、评价 交流

3 学习评价: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情感体验,从贝多芬身上对你今后的做人有哪些收益? 思考、自由发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怎样认识“当代歌星的富有与贝多芬生活的窘迫”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参与活动 畅所欲言

课后学习:

1、 贝多芬获得了成功,请你以朋友身份给他写封信表达你对他的祝贺或谈谈你学习了这(法)罗曼•罗兰

成书时间:1903年

类别:传记

版本推荐:安徽文艺出版社版







源 :///musician/m29.htm

:///YingyueYuandi/musicBDF.htm

://mcapital.myrice./book/beethoven.htm

:/// 

://space.smxinfo.ha./gb2000/nx/zgjn.htm 

://cul.sina../focus/luxun.html 

://daibinjie.myrice./lotus/index1.htm 

://gd.read./read1/xdwx/w/wanganyi/ 

3.       影视资源:

《五月八月》、《三毛从军记》

 

 

教材分析:

 

童年是金色的。这里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画卷。有人的童年,受到呵护,也尝到了各种酸甜苦辣的滋味;有人的童年,单纯可爱,可身上也留下了社会的印记;有人的童年,远未定型,却表现出了未来的某些个性……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的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

本单元的课文主题是“童年趣事”,这与七年级教科书(上册)的第二单元“金色年华”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对于这样的主题,学生会感觉到跟自己的生活比较接近,有话可讲。因而本单元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并可进一步将之写作成文,做到条理清楚、生动形象。但本单元教师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局限于“趣”上,事实上课文编写的时候,就已经蕴含道理:《柳叶儿》中的“我”在那个年代受到了家人的呵护,也尝到了各种酸甜苦辣的滋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鲁迅单纯可爱,可身上也留下了当时社会的印记; 《我们家的男子汉》中的主人公年纪尚小,远未定型,却表现出了未来的某些个性——对独立的要求、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三颗枸杞豆》中三叔的一事无成与“我”后来的成功说明了应当把握今天,珍惜现在的金色年华。

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师应当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既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教学过程

第1学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制定活动方案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制定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

3 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讨论、交流

4. 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第二块:制定活动方案,组建活动小组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 谈感受(自己最感性趣的内容,印象最深的内容)

2 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

  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

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

3 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 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第二学时:《我们家的男子汉》

 

学习目标:1.回味童年的乐趣,感悟人生的美好。

2.           写人记事注意抓住特点,写出个性特征。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解性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中的疑难 交流

2 创设问题情境:文中“我们家的男子汉”指的是才几岁的小孩子,为什么说他是男子汉,仅仅是因为他是男人吗?发表自己的看法。 读课文,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 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学生互评

4    

 

第二块:评价性阅读,感受文章的优美与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你喜欢这“一岁看老”,人的童年,却表现出了未来的某些个性,你认为文中的“他”表现出了哪些未来的个性?  思考、讨论

5 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学生互评

 

课后学习:1. 摘抄文章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2. 回家把课文读给父母听,请他们讲讲你小时候的事。把它们记下来,准备讲给全班同学听。

 

第三学时《我们家的男子汉》

 

学习目标:回味童年的乐趣,感悟人生的美好。

          抓住重点和特征具体细致讲述故事的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学习: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整理父母所讲的童年故事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回顾作者写作方法——细腻的描写、生动风趣的语言,布置故事会的要求 回顾、听讲

2. 学生组织、讲述童年趣事(最好结合童年的物品、照片等进行讲述) 倾听、讲述、思考评价

3. 组织交流、评价(抓住最能吸引人的事情讲了吗,语言生动、风趣吗?) 交流,小组互评

4. 组织思考:结合讲的故事,你能看出演讲者有哪些特征吗? 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摘抄课文中富有哲理、给你启迪的句子。

 

 

第四学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

 

课前学习:1.查资料,了解鲁迅,阅读《朝花夕拾》。

 

         2. 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和他的作品 交流

2.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给文章换一个标题或者对文章的标题进行短语扩充,加上适当的修饰语 阅读、思考

3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4 问题创设:文章的题目中提到的这两处地方,结合文章说说作者更加偏爱哪一处地方,为什么?  讨论、思考

5.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回答

 

课后学习: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两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第五学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体会作者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模仿训练。

 

课前学习:划出文章中最喜欢的语句,进行摘抄和朗读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请同学速读课文开头内容,然后把课本扣在桌上,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  速读课文、尝试复述

2 组织交流 倾听、评价

3 速读“美女蛇”的故事,读后记住故事情节。老师请一位同学到台前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故事。(不必背课文,力求有感染力。)(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速读故事、准备讲故事

4 请人讲述故事 倾听、补充或更正、评价、。评议这位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体态是否自然大方,口齿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表情是否得当,有无感染力等。

5 布置任务:朗读冬天百草园的内容,并准备表演捕鸟动作。 朗读、体验

6 组织表演、评价 表演、评价看他是否体现出一系列的动词。 

7 范读寿先生读书一节 欣赏、评价

8 组织学生模仿朗读 模仿、朗读

 

 

课后学习:

 

选做下列练习:1.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2. 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3.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第六学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研究品味,抓住文中语言信息分析、评价人物,对文章的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课前学习:用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搜集有关本文的欣赏、评价。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交流课后选做的练习 朗读交流自己的作品

2. 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学生互评

3. 创设问题情境:(1)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 (2)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 (3)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还是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和欢乐的心理 ?

(4)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怎样的儿童教育,你又希望有怎样的儿童教育?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4.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5. 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学生互评

 

 

课后学习:将小组讨论的问题整理成文。

 

 

第七学时  《柳叶儿》

 

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

 

2.认识过去的童年,了解时代的变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课前学习:向长辈了解过去的艰苦岁月;读课文识字词。

 

课堂学习:

 

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调查:同学们现在过节一般都吃些什么?(感受今天的生活) 思考、回答

2. 询问:你知道过去人们贫困的时候都吃些什么吗? 交流

3. 创设问题情境:结合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说说你觉得柳叶儿好吃吗? 小组讨论

4. 引导、综合、归纳 形成观点

诵读欣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播放课件配乐散文《柳叶儿》 聆听、欣赏

2. 部分学生配乐诵读。 认真听读

3. 组织交流、评价 组内交流,讨论

4. 结合配乐散文再来理解文章主题 发表观点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发放课外阅读材料刘绍棠《榆钱饭》、张洁《挖荠菜》 阅读文章

2. 布置任务:比较3通过本文,我学到了—— 自我评价、交流、

 

 

课后学习:调查一下:今天的人们吃不吃树叶、野菜?如果吃的话,与课文所写的情况是否

 

相同?请你作一个书面回答。

 

 

第八学时  《三颗枸杞豆 》

 

学习目标:1.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解决问题。

2.珍惜童年时光、把握金色年华。

 

课前学习:自学课文、制作完成读书卡片(一)、(二)

《三颗枸杞豆》 (一)          作者:



 

累 生字  

词汇  



言  

 

其  他  

                             《三颗枸杞豆 》读书卡片(二)     作者:

 

主题  

选材  

组材  

质疑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卡片(一) 交流生字词,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

2. 对学生提出的基础知识给以适当点拨、强调 听讲

3. 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卡片(二) 发表个人观点

4. 组织学生交流,调动学生释疑,随机点拨 交流疑难

5. 综合各方观点,解决疑问 发表意见

6. 提升质疑:“我”童年的乐园是门前山沟里的小树林,鲁迅童年的乐园是百草园,你童年的乐园呢?这三个童年各“乐”在哪里?和以后的发展有什么联系?  阅读、思考

7. 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交流得出个人的体验结论。

 

课后学习:搜集各种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假如让你遇上了年轻的三叔,你该如何劝说三叔珍惜时间,认真学习?

 

第八、九、十学时 写作

 

学习目标:学习抓住特点,线索清楚地记事写人。

 

第8学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2.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一些课文,让学生说哪些文章线索特别清楚,值得学习。 回顾所学文章,在回顾中进一步体会什么是线索,怎样用好线索

3. 写作指导,随机点评学生口头设想 口头设想练习二、评价他人口头设想

 

 

第9学时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明确本次自由作文的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2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10学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11学时 口语交际——劝告

 

学习目标:学习在说话中抓住对方的心理特点,或正面引导,或直话曲说,用婉转的话语打动对方。

 

课前学习:搜集成功劝说他人的事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布置学生自学短文《劝说》 自主学习,圈话重点

2. 请学生交流成功劝说的事例 学生讲述事例、听取他人发言

3 布置结合短文进行思考:成功劝说的经验 思考、发言、交流

4 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劝说他人

 

课后学习:自主创设一个情境,说服他人,将劝说过程记录下来。

 

 

第12课时  单元专题交流

 

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课后学习:自我评价单元收获,完成表格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附件: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第二单元设计.doc

第三单元     建筑艺术 

                            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蒋健

    建筑是科学,建筑也是艺术。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欣赏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金壁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还有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建筑的美。同时,建筑也是历史,建筑是文化,任何一个时代、国家的建筑,都反映出这个时代的印记,这个国家的审美习惯和文化内涵。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阅读有关介绍名胜古迹的文学作品,了解历史,展望未来,解读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能够掌握此类文章常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能用简单的说明文介绍你熟悉的某一建筑,准确描写出它的特点。 

    4.通过搜集资料、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国内外著名的建筑。 

二、学习资源: 

    1.图书资源: 

    《当代国外著名建筑师作品精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世界城市环境雕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世界景观大全》  台湾建筑报导杂志社 

    《世界建筑史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推荐网站: 

    ://tv.ctrip./destinations/sight.asp?resource=1655 

    ://cyc6.cyet.:8090/xuezhu/his_data/content.jsp?n_id=7066 

    ://./paris/balifengguang8.htm 

    ://./GB/shenghuo/80/106/20010914/560950.html 

    ://eway../travel/china/hubei/ 

    3.影视资源: 

    《天安门》  《埃及金字塔探秘》   《惊异澳洲》 

    《故宫》    《秦陵地宫探密》 

三、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课时 

   《巍巍中山陵》              1课时 

   《凡尔赛宫》                2课时 

   《短文两

第1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第一块:单元整体感知  

    1 导入: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听讲 

    2 布置任务:整体浏览本单元的课文内容。 对照目录,浏览本单元课文。 

    第二块:确立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1 导入:在本单元所介绍的建筑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2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确定本单元的研究专题。 分小组讨论,确立自     己的研究活动专题。 

    3 巡视,指导。

第三块: 推荐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1.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收集你感兴趣的国内外著名建筑的资料,加工整理,并充当一次导游,向同学们介绍这些建筑。 

    2.参观了解身边的名胜古迹,如天宁寺、东坡公园、荆川公园、瞿秋白纪念馆等,进一步体会我国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并在班内进行形象生动的介绍。 

第2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 

学习目标: 

    1.能理清作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方位顺序,掌握简单的说明顺序。 

    2.能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中体会我国建筑的特色和文化内涵。 

课前学习: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收集有关中国建筑文化的材料。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作者路线转换的词句。 阅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对照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教学挂图,根据课文的描述,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作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所走的路线。 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3、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1、 导入:从下面的句子中可以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哪些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a.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

b. 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的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c. 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思考、讨论。 

    2、 组织交流、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 

    3、 布置任务:从文中你还能找出哪些可以表现出我们民族建筑特色的地方? 思考、讨论。 

    4、 组织交流、评价 畅所欲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 

    1、 你还了解我们民族建筑的其他一些特点吗? 小组讨论 

    2、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课后学习:学习上网的基本知识,到网上搜索更多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 

第3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二)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激励学生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课前学习:

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收集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所展示的历史事件 的内容(任选一件),并把它整理成一个小故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 导入:根据课文内容理清十幅浮雕所展示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并填入表格(见后)。阅读,思考,填表。 

    2、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3、 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十幅浮雕中的历史故事。 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讲故事 

    4、组织评价    评价要求:口齿清楚,事件交代清楚,生动。学生根据要求评价。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1、创设问题情境: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思考,自由发言。 

    2、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第三块:探究活动 

    1、如果要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增加建国以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浮雕,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为什么?并请你描述一下浮雕的内容。思考,自由发言。 

    2、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课后学习:

    到常州烈士陵园扫墓,收集为国捐躯的常州烈士的事迹,并讲给家人或附近的小朋友听。 

(附表) 

方位 顺序 事      件 时      间 

 东   1 

      2 

      3 

      4 

      5 

      6 

 西   7 

      8 

      9 

     10 

第4课时     《巍巍中山陵》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3.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课前学习: 

    1、学生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2、利用图书馆或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事迹。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 导入: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探究•练习二中的示意图,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阅读,思考,填表。 

    2、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1、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介绍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事迹。 请同学讲故事。 

    2、组织评价    评价要求:口齿清楚,语言生动,仪态自然大方。学生根据要求评价。 

    3、布置任务:你认为课文中中山陵的哪些建筑、设计能体现出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并说说你的理由。阅读课文,小组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交流 

    5、学习评价:请你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说说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的。自由发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  

    1、“我心目中的校园”设计比赛。 勾画出心目中校园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2、组织评比 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收集你感兴趣的祖国名胜古迹的图片、资料,分小组办一次“祖国大地”图片展。 

第5课时     《凡尔赛宫》(一) 

学习目标:

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了解凡尔赛宫的辉煌历史,领略凡尔赛宫的优美景色,欣赏外国建筑的风情。 

网络教学环境: 

    1、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 

    2、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网站和新浪、google等搜索引擎。 

课堂学习: 

第一块:布置任务 

    1、讲解操作注意事项,提供网址和搜索引擎。 

    2、布置搜索任务:a.凡尔赛宫的辉煌历史;b.凡尔赛宫的风景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介绍;c.凡尔赛宫中收藏的艺术品及其有关资料。明确任务要点。 

第二块:网上学习  

    1、巡视,指导 上网搜索、下载。 

    2、组织交流资料 学生小组交流汇总所收集的资料。 

    3、评价    我看凡尔赛宫 学生结合刚收集的资料,在校园局域网的BBS上发表自己对凡尔赛宫的印象。 

第三块:拓展学习 

    1、请大家搜索一下自己喜欢的外国建筑的资料(如悉尼歌剧院、美国自由女神像、巴黎艾菲尔铁塔等)。上网搜索、下载。 

课后学习:

1.整理上课所收集的凡尔赛宫资料,做成幻灯片。 

    2.写一段文字介绍自己喜欢的国外建筑。 

第6课时     《凡尔赛宫》(二) 

学习目标:

通过凡尔赛宫和圆明园的比照,引起爱国主义的情感。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2.利用网络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凡尔赛宫的大体布局图。 阅读,思考,画图。 

    2、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讨论交流。 

    3、创设问题情境: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上一节课所收集的资料,你能不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尔赛宫三百多年的辉煌历史?介绍凡尔赛宫历史。 

    4、组织评价 交流、评价。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1、创设问题情境:凡尔赛宫是美的殿堂,更是一座艺术的宝库,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将怎样来向大家介绍这样一座美不胜收的宫殿呢?请选择凡尔赛宫的一处景观具体介绍。结合上节课收集的资料,以及制作的幻灯片,小组推荐同学介绍凡尔赛宫的景观。 

    2、组织评价    评价要求:口齿清楚,仪态自然,语言优美,介绍景物顺序井然,并能适当加入自己的感受、看法。按要求评价。 

第三块:语文活动 

    1、圆明园是我国清朝一座著名的园林,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如今却已剩下了断壁残垣。面对残破的圆明园遗址,对照金壁辉煌的凡尔赛宫,你有何感想?思考,讨论,自由发言。 

    2、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课后学习:

故宫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宫,请阅读《故宫博物院》,比较故宫和凡尔赛宫的异同,并结合前面的《巍巍中山陵》等课文,比较中外建筑的特色,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不同文化内涵。(分小组探究,并写一份简单的书面报告) 

第7课时     《短文两能利用工具书及课文页下注释读懂课文内容。 

课前学习: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熟读课文。 

课堂学习: 

    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①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页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内容。②知道学生互相质疑提问。③检查翻译情况,纠正错误。看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积累知识。 选择课文中最喜欢的语句加以背诵。 

第8课时     《短文两欣赏黄鹤楼和于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说出自己的感受。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课堂学习: 

第一块:复习 

    请大家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精彩段落。 背诵。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1、创设问题情境:作者带我们去黄鹤楼和于园“神游”了一番,你对黄鹤楼和于园的总体印象如何?两者有何不同?你“神游”时的感受又是怎样的?阅读,思考,分小组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讨论交流。 

    3、学习评价:用笔把你心目中的于园画出来,并向大家点评一下于园“奇”在哪里。思考,画图。 

    4、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讨论交流。 

第三块:探究活动  

    1、如果学校的花圃要重新设计,你打算怎样来布置? 思考,分小组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 畅所欲言。 

课后学习: 

    1.收集并吟诵历代歌咏黄鹤楼的诗文。 

    2.把《黄鹤楼》或《于园》改写成白话散文。 

第9、10、11课时     写作 

    本单元是介绍国内外建筑艺术的说明文单元。介绍建筑物首先要准确把握它的特点,这就离不开仔细观察,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其次,在介绍时还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杂乱无章,可以让学生从本单元的课文中体会说明的顺序。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可以让学生写一学会观察一幢建筑物,准确抓住事物的特点。 

课堂学习: 

    1、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中“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的内容。 自学教科书 

    2、结合本单元课文,进行写作指导。 

    3、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某一建筑物,并口述其特点。 观察,抓住特点,口述。 

    4、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观察自己身边的、感兴趣的建筑物,抓住它的特点。 

第10课时 

学习目标:学会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某一建筑物,条理清楚。 

课堂学习: 

    1、布置写作任务:写一仔细观察并准确描写出建筑物的特点,条理清楚,顺序井然。写作 

    3、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己修改作文。 

第11课时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小组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学生根据评改意见修改作文。 

第12课时     口语交际:话须形象才动人 

学习目标: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大家描述事物。 

课前学习:

结合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收集你感兴趣的国内外著名建筑的资料,加工整理。 

课堂学习: 

    1、组织学生自学口语交际:话须形象才动人。 自学 

    2、创设情境: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收集你感兴趣的国内外著名建筑的资料,请你充当一次导游,向同学们介绍这些建筑。 介绍自己感兴趣的建筑物。 

    3、组织评价 交流评价 

第13课时     综合性学习活动交流 

    学生分小组利用节假日去常州的一些名胜古迹,如天宁寺、东坡公园、荆川公园、瞿秋白纪念馆等进行参观,收集相关的图片以及这些建筑的历史和建筑特色,写成简单的书面报告,在班内进行交流。 

第14课时     单元小结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勤业中学  高红  

单元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等知识。

2、 反复诵读,体味介绍动物的语言的生动性。

3、 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抓住动物的特点介绍动物。

4、 自主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关注动物世界的生存状态。

5、 小组合作,投身于“保护野生动物”的实践活动:关爱动物,保护动物。

课时安排:3周

课时安排:

1、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动物世界的知识。(1课时)

初一的学生对自然界的小动物往往有很浓厚的兴趣,因此,第一课可以通过学生自

主地收集、概括、交流、表达等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前:收集各种动物的有关知识,如:外形、习性、繁衍等。

课中:通过小组交流合作,采用或讲故事或图片展示或播放碟片的形式,向大家介

绍自己了解的动物世界。因为每一组的内容肯定不同,同学们一定会被各自的知识互相吸引,产生共鸣,从而激起大家以更大的热情去探索动物世界的无穷奥秘。

课后:小组整理材料,整合成册。

2、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课文。(9课时)

我个人觉得本单元的课文基本都是运用了文学笔调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小动物,语言

通俗浅显、生动传神,因此,课文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了解动物的形态、习性、性格等方面的特点。学习作者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来介绍动物的特点。通过自己感受,充分认识到:准确生动的介绍来自于平时细心的观察。

十三、《松鼠》(2课时)

这1、了解作者介绍的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2、理清作者的思路,能够顺畅地复述课文。

    3、学习本文细致观察事物的特征,抓住事物特征介绍事物的方法。

4、体味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前:布置预习:(1)、朗读课文,查阅生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布丰和松鼠的有关知识。

2、课中:(1)、小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并做好记录。

 (2)、写字比赛(一组出字,一组写字)。

 (3)、整体感知课文:A、朗读课文,概括说说松鼠的特点。

B、编写课文提纲,相互补充评价。

C、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复述课文,学生评价。

3、课后:(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生动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 

(2)、阅读课文,找出自己觉得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先查找资料自行解答)

(3)、收集松鼠的各种生活图片。

第二课时

1、 课前:(1)、整理有关松鼠的知识和图片。

        (2)、收集动物邮票。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2、 课中:(1)、学生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疑惑,有的可以相互解答,有的可以课后查阅资料。

             (比如:为什么作者认为松鼠最不象四足兽。)

(2)、朗读自己觉得描写生动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才达到如此效果的。

    (可以重点赏析课文中“它们面容清秀”自然段。)

        (3)、小小组根据收集的资料设计一组邮票,能够准确生动地表现松鼠的生活。给这套邮票定一个自己满意的名字,并用恰当的语言阐述自己的创意。

3、课后:(1)、根据收集的资料,仿照生物书体系,编写一介绍松鼠的知识。

        (2)、写一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松树金龟子的特点。

2 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 关注自然,细心观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自然生物。

4、小组调查探究昆虫界的有关知识,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3课时

1、课前:(1)、预习课文,查阅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查找有关法布尔的生平以及金龟子的资料,有条件的可去郊外捕捉金龟子。

2、课中:(1)、小组交流资料:比如金龟子的种类、危害、生活习性、防治方法等。

(2)、自主地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独立思考,勾画概括松树金龟子的特点。

(3)、提出自己对课文感兴趣的问题,互相交流,有疑问的课后查找资料。

 (比如:各种昆虫的叫声有什么含义吗?生物繁殖的有趣现象等)

3、 课后:(1)、补充自己收集的有关金龟子的材料。

        (2)、观察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动物或植物并做记录,也可适当查阅资料。

                      第4课时

1、 课前:(1)、整理金龟子的资料。

         (2)、有条件的小组可以去公园、郊外观察生物,并做好记录。

2、 课中:(1)、小组整合、交流自己对课文中感兴趣有疑惑的问题,以及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的结果。

         (2)、写作: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比较喜欢的或者常见的一种小动物,(也可以是一种植物),用一、二百字生动准确地写出它讨人喜欢的体态或动作。(提示:描写动物,除了应该捕捉其形态特征和动作特征之外,还可以描写动物的静态和动态所反映出的生活习性,以及对动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A、例文介绍(害虫的天敌—蜘蛛)。B、写作(比如:蚊子、企鹅、恐龙、青蛙等)。C、交流、评价。

3、 课后:(1)、摘录并背诵自己比较喜欢的一段课文。

(2)、根据资料,仿照生物书体系,编写一介绍松树金龟子的知识。

        (3)、假如现在你是技术员,一果园中出现大量金龟子,正严重危害果树,根据你收集的资料,制定防治措施以及实施细节。

第五、六课时

十五  《国宝------大熊猫》(2课时)

1961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成立时,大熊猫被选中作为会徽的图案,是因为它稀有珍贵,只有中国的个别地区才有。因此,中国的大熊猫还常常作为“和平大使”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到国外去攀亲结友。但是,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提高了人类生活品质的同时,自然环境所遭受的破坏程度也日益严重。对于面临濒危的大熊猫而言,虽然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但是环境的破坏和森林的砍伐严重影响着大熊猫的生存质量。因此,对于初一的学生很有必要了解和关注大熊猫的生存现状,为保护这一古老的物种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了解我国大熊猫的有关知识。

          2、小组调查研究,关注我国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3、举行辩论会,讨论大熊猫的生存繁衍问题。

4、开展宣传活动,号召社会一起关注关心大熊猫。

第5课时

1、 课前:(1)、收集有关大熊猫的资料。

        (2)、查阅工具书,能够顺畅地熟读课文。

2、 课中:(1)、熟读课文,学生自己概括大熊猫的外形、分布、生活环境、习性、繁殖、现状等知识。(可以自主设计表格、提纲等)

        (2)、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3)、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对课文做补充,比一比:哪一组又多又详细。

3、课后:(1)、查找我国1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联系课文,用简要的文字说说建立保护区的意义。

        (2)、准备辩论会:可以教师推荐论题,也可学生自主命题。

            A、推荐:是否可以通过克隆技术拯救大熊猫这一物种。

                     是否继续把大熊猫作为“和平大使”赠送出国。

            B、自主选择正反方,自荐或推选辩手、主持人等。

C、各方收集资料,为辩论充分准备

第6课时

1、课前:充分准备辩论会:(1)、教室安排  (2)、辩论内容准备  (3)主持、评委。等

2、课中:(1)、主持人开场白。

(2)、辩论

(3)、主持人结束语。

(4)、评委宣布结果

3、 课后:(1)、日记:谈谈自己在这次辩论中的得失。

        (2)、根据资料,仿照生物书体系,编写一介绍大熊猫的知识。

        (3)、整理13、14、15的仿文,装订成生物小册子。

        (3)、写倡议书:主题:保护野生动物。题目、内容、形式自定。

第七、八课时

十六  师生自荐课文(2课时)

这一课的设计体现了新教材对于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要求的实现:人人参与,合作建构,师生完全平等,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求得新的发展。因此,应该重视这1、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2、阅读课外读物,关注自然、关注动物。

          3、小组协作,探究质疑,展示成果。

                       第7课时

1、课前:师生各自选择自己认为写的好的介绍动物的文章,并熟读。

2、课中:(1)、认真阅读文章,写出自己推荐的理由。

        (2)、仿照课文,把文章编写成一作者介绍、生字词。

B、 设计“探究练习题”。

        (3)、小小组交流、讨论、修改,组长记录好评价及修改意见。

        (4)、推荐代表反馈交流意见,互相补充评价。

4、 课后:整理成文,打印复印,人手一份。

              

                         第8课时

1、 课前:认真阅读大家编写的课文。

2、 课中:(1)、要求:请你认真阅读选文,仿照苏教版语文书编写体系,编辑一本语文书。

        (2)、小组分工合作:卷首语、选文分类、单元整理等。

        (3)、交流讨论,最后选择一个大家比较认可的版本。

3、 课后:(1)、小组整理装订成册,互相传阅,提出建议和意见。

(2)、学生联系学校,把认可版本复印装订,人手一册。

        (2)、日记:谈谈自己编书的体会。

第九课时

                        诵读欣赏

    三首诗都是咏物诗,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至于具体的情,应该让学生自己在反复地诵读中去品味,在反复地“咀嚼”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教师不必作繁琐、精细的分析。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熟读成诵,准确地背诵并默写出诗歌。

1、 课前:查阅资料:作者、动物的有关知识、其他咏物(动物)诗。

2、 课中:(1)、采用不同形式朗读诗歌:个人、小组、集体等。

        (2)、反复诵读,谈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交流:自己是否喜欢这三首诗,为什么?

        (4)、补充自己喜欢的或收集到的其他咏物(动物)诗。

        (5)、同桌互相背诵,小组比赛。

3、课后:(1)、作一幅画,配上其中一首诗。

        (2)、选择一诗,扩写成一(1)、展开想象的翅膀,编写童话故事。

         (2)、自主修改诗歌、作文,提高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交际能力。

            第11课时

1、课前:观看《狮子王》等影片、电视片,构思创作。

2、课中:写作(老师一起创作)。

         要求:童话故事。发挥想象,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3、 课后:自己修改咏物诗和童话故事。

                        第12课时

1、 课前:以班委会的名义写一份请柬,注意格式、内容、用语等。

         主要内容:邀请家长和任课老师观赏学生成果展示。

2、课中:(1)、小组交流自己创作的咏物诗、题画诗、短文和童话,提出修改建议。        

        (2)、选择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向大家展示。

             A、可以朗诵诗歌、介绍题画诗的创意、朗诵短文,讲演童话故事;

             B、可以个人、小组或自主结合。

        (3)、请老师、家长以及学生评价。

3、课后:收集创作,整理成册。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3课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可以感觉到: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情况非常严峻。但这些都是学生从书本上间接得到的,应该让学生走进自然,自己去调查研究,这样才能有更深的体会,从而关注自然,关心动物,自觉的投入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

教学目标:1、投身调查研究活动,关注动物生存状态。

          2、小组合作、探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从身边点滴做起,保护自然野生动物。

            第13课时

1、课前:制定调查计划,预设问题,联系单位(公园、市场、农场等)

2、课中:小组结合,参观调查,采访记录。

3、课后:整理自己的采访记录。

第14课时

1、课前:根据自己的记录,查找资料,充实内容。

2、课中:(1)、小组交流记录,并及时补充修改。 

        (2)、讨论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论题,展开研讨、探究,组长记录。

        (3)、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学校所在地保护野生动物的调查报告。

3、课后:完成调查报告。

                          第15课时

1、 课前:(1)、设计语文活动方案:主题:保护野生动物,从你从我做起。

               内容:以学生自己的作品为主。 形式:歌、舞、小品、朗诵等。

        (2)、小组合作、班委会协调,充分准备。

2、课中:语文主题活动。

3、课后:每个小组开展各种形式的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

        (可以是壁报、手抄报、电脑小报、宣传栏、广播讲演等形式。)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语七下]

武进区湖塘桥初中            沈鑫涛

1.单元主题:信息传播

2.单元关键词:科学 南极 火箭 香港 祖国统一

3.单元主线:阅读新闻,关心国家大事,树立科技兴国的观念,培养祖国荣誉感。

4.单元教学目标:

①学会阅读新闻,关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培养祖国荣誉感。

②掌握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

③能够按照消息常规格式来写消息。

④关注互联网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学会使用网络资源和网上信息搜索和发布。

⑤提高作文中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学会用较公正的评价方法评价同学的作文。

5.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三个太阳》                         2课时

《录音新闻》                         1课时

《决战太空》                         1课时

《新闻两篇》                         2课时

写作                             &n【篇二】苏教版七年级松鼠教学设计及反思《台阶》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课文复述,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启发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准备:

1、解决字词,读熟课文,理解课文找出疑难。

识记字词:

凹(ao)  凼(dang)  门槛(kan)  涎(xioan)水  揩(kai)  嘎(ga)

筹(chou)划黏(nian)尴尬(gan ga)撬(qiao)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2、阅读课文,复述情节。

●教学设想: 

对《台阶》这

一、《背影》引读,畅谈父亲。

我们学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感受到了一位关心、爱护儿子的“父亲”形象,那么,你能说说生活在你身边的父亲的点滴琐事吗?

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来看看中国农民“父亲”又是怎样的形象?(板书标题)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出示问题,整体感知。

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不甘心低人一等,渴望受人尊重。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②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人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三、情节复述,体会情感。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设置问题情景二: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五、语言品味,把握主题。

1、语言品味:

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例: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2、把握主题:

设问:这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

3、体会写法:

请同学们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讨论归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要注意详略得当。

要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

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4、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同时这

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②调查农村的经济现状。从农民家庭收入的角度,与改革开放之前比较,看有了哪些发展。写一份500字的调查报告。

 李月

【篇三】苏教版七年级松鼠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松鼠》教案3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松鼠》教案

孙小兵

教学目标:

1、了解松鼠的讨人喜欢的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学生关心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说明语言,学会抓住特征生动形象地描写小动物。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动物世界吗?见过小松鼠没有?能把你了解的松鼠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

今天我们将随着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丰一起走进他的《松鼠》,具体全面地了解松鼠这种动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个别读

2、其他学生纠正字词音,同时体验你对松鼠的初步感受?用“我————松鼠的句式。”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那作者为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特征呢?

2、哪些语句体现了松鼠的漂亮。(齐读)哪位同学能摸拟松鼠的语气向大家介绍它漂亮的外貌,老师给出以下词语提示:

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体态吃相

清秀闪闪有光矫健轻快美丽坐着用前爪送

3、漂亮的松鼠真讨人喜欢,那么作者又如何体现它驯良的习性呢?(学生讨论,交流)

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

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

主要食物:杏仁、榛子(不伤害人畜)

4、除此这外,松鼠还有哪些讨人喜欢的地方?文中是如何说明小松鼠乖巧的?过水方法用尾巴当帆和舵

警觉性强跑躲逃

跑跳敏捷善于爬树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如果我们在生物课上面来学习认识松鼠,你还会喜欢吗?为什么?

对了,正是由于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尤其是把松鼠拟人化了。你能否找出这些句子或词语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呢?

学生看书、思考、交流。

2、本文正是有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让我们对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深为喜爱。但作为说明文来说,它主要是用来向人们介绍某种事物的,这就要求说明

要有分寸,所以对说明语言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准确。本文的语言也符合这一基本要求,你能从文中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句子吗?

学生思考、交流。

五、小结

作者笔下的松鼠可爱又有价值,很讨我们的喜欢。其实,大千世界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动物,对待它们,我们也应该充满爱心。

六、作业

你肯定也有喜欢的小动物吧?请你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松鼠》说课稿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而在上课前,我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性趣,让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通过看课文动画,加深了学生对松鼠的影印象,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让学生能够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时明白了文章是从外形、生活习性这两方面给我们介绍松鼠的,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学习松鼠外形的美丽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松鼠的美丽.如果能够对照松鼠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它的外形的美丽可爱,可能会效果更佳.在学习松鼠是怎样活动的内容时通过观看了松鼠活动情景的动画,再次让学生体会到了松鼠的可爱。在学习松鼠搭窝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划出课文中表示顺序的词,鼓励学生用这些词说一句话,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能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复述塔窝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口斗表达那能力.学习最后一段时,让学生自读自悟。我问:“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把知道的踊跃表达,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总之,我觉得还有许多不到之处,比如抓重点词语方面把握的不太好,学生回答完问题应该注意适当的引导.如果让学生课前再搜集一些有关松鼠的资料,对松鼠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许效果会更佳.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指导我今后的工作。

【篇四】苏教版七年级松鼠教学设计及反思《松鼠》教学设计

第二部分:课文教学设计

《松鼠》教学设计

【篇五】苏教版七年级松鼠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15课《松鼠》教案

松鼠苏教版七年级松鼠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2.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4.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包括本课生字词的和关于松鼠的影片。

2.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了解生字、词的意思。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课,导入新课

学习了第9课,我们了解了一位生活在海洋中的非常庞大的动物朋友──鲸,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你都了解了鲸的什么?”

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朋友──(课件出示松鼠图片)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读准生字词。

读后出示生词,指名带读。

驯良乖巧矫健榛子帽缨舵蛰伏苔藓狭窄勉强栎树褐色敏捷机警警觉

2.说说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1.由学生或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松鼠的某一方面读懂、读完整后,再交流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读出对松鼠的特点和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松鼠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尾巴的描写,是从形体方面表现它的漂亮的特点;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驯良的特点,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的设计方面表现它乖巧,最后写繁殖、换毛、是补充说明其他习性。

3.用上“先──再──然后”自己说说松鼠搭窝的过程。

四、朗读比较,再品语言

1.读读下面一段对松鼠的文字介绍,与课文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出示:

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准确的语言把对松鼠的描写更生动、更形象了。

2.放一小段松鼠的影片,再回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松鼠的讨人喜欢。苏教版七年级松鼠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读完课文,看了影片后,你一定更加了解和喜爱松鼠了,那么,你愿意为保护这些像小松鼠一样可爱的小动物做点什么呢?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准确、生动写出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这些写法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很自然得出结论:这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布置观察一种小动物,学着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

3.读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能读一读布封的书,了解更多的动物朋友。

【篇六】苏教版七年级松鼠教学设计及反思七年级下册《松鼠》教案

《松鼠》教学设计

冼莉

一、引导学生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

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的情操三、学习说明文如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四、学习科学小品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教学重点】

一、学习说明文如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二、学习科学小品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一、导入。

(一)设置情境:同学们,你看过《人与自然》节目吗?你喜欢其中介绍的动物们吗?在这些可爱的精灵中你最喜欢谁呢?用一两句话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呢?(用“我喜欢___的____”句式)

(可以说出许多如:温顺的小猫,忠诚的小狗,蹦蹦跳跳的兔子,会唱歌的鹦鹉,憨态可掬的熊猫,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二)视频引入:从刚才同学的发言中,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的一颗颗博爱之心,正是这些构筑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和谐与美好。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用多媒体播放“松鼠”影片),看完了影片之后,用简洁的语言告诉老师,你喜欢这位刚认识的朋友吗?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三)导入新课: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18

二、预习检查。

(一)预习检测一:读一读,给加点的字注音。

驯良()矫健()蛰伏()榛子()苔藓()()......榉实()褐色()帽缨()...

(二)预习检测二:认识作者。

布丰,国人,家,家,代表作是《》。

(三)预习检测三:阅读课文《松鼠》,完成下列表格。

动物档案

二、探究合作。

1、先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2、在独立自学的基础上,完成探究点。3、先一对一交流,然后小组交流。4、大胆展示,激情交流。(一)本文是一篇文(体裁),文中介绍的对象是。(二)理清课思路,把握课文内容。1、课文第一节介绍了松鼠具有,,的特点,说明了它讨人喜欢的原因。2、课文第二节介绍松鼠外形特点是,主要体现在几方面。3、课文第三节介绍松鼠的特点,主要是从、、三方面来介绍。4、课文第四、五节介绍松鼠的特点。

5、课文最后一节补充介绍松鼠的。

6、再仔细读课文,结合“松鼠”档案中相关的信息,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三)有人说课文最后一节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四)本文语言不但准确,而且生动形象,请你各举一例,并简要分析。

举例一(准确):苏教版七年级松鼠教学设计及反思分析:举例二(生动):分析:

三、拓展训练。

(一)写写练练:

参考课文中关于小松鼠的外形描写,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地将老师展示的图中小狗的某一部位描述出来,如眼睛、鼻子、尾巴……

四、体悟主旨。

(ppt展示松鼠图片和教师“告白”台词的字幕,配以音乐,在教师“告白”时不间断播放。)【总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告诉我,老师的“告白”是要告诉你们什么?(爱护动物,尊重生命。)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很了不起的朋友,他漂亮、驯良、乖巧,他教会了我们“爱护动物和尊重生命的道理,相信同学们在本中应该收获很多。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并与课后完成“训练题”剩下的二、三、四大题。

(二)体会下面句中加点的词的妙处。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

2、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三)说说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2、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苏教版七年级松鼠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阅读理解。

海豹

沿着海边弯曲的小路,我们来到了海豹池。海豹的背部呈黑灰色,腹部是乳白色,上面还有许多黑色斑点,看上去油亮亮的,好像好像是刚刚抹上油似的。海豹头圆圆的,像个小皮球,身体像个鱼雷似的,可好玩了!

海豹是游泳能手,动作可灵活啦。只要有人靠近,它就飞快的游开了。它时而潜到水底,时而翻着跟斗,时而仰着身子,时而侧身游动。那样子真是得意极了。

1、第1自然段主要写,第2自然段写了海豹是,特点是。2、文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总特点

(第1节)

具体介绍

(2—5节)

补充说明

(第6节)

结构:由总到分

一、应多读文本,领会主旨情感。

二、学案不能成为教案,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谈。

三、太多内容,冗杂的设计,应简洁而不简单,应科学而而有目的性。

四、上一堂不定追求完整性,要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要有自己预留的空白。

【篇七】苏教版七年级松鼠教学设计及反思语文七年级下苏教版15《松鼠》教案

松鼠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

2、理清思路,掌握文章说明结构和说明顺序。

3、赏析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4、培养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松鼠的特征

2.学习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难点:

学习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放视频《会开飞机的松鼠》)

同学们,舒克和贝塔的故事大家知道吗?那是动画片里的故事,刚才上演了一个现实版的。这段视频一上传到网上,那个会开飞机的小松鼠不知道雷倒了多少人!同学们。你们喜欢它吗?愿不愿意和它交朋友吗?做朋友首先要对它进行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科普作家布封的一篇科学小品《松鼠》

二、作者简介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著有《自然史》等。

三、出示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句子,准确把握松鼠的特征

2、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说明结构和说明顺序。

3、赏析文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4、培养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四、检查预习

驯(xùn)良矫(jiǎo)健帽缨(yīng)榛(zhēn)子

榉(jǔ)实蛰(zhé)伏苔藓(táixiǎn)编扎(zā)

五、请大家自读课文,并划分文章的结构。

1.提问:

2.出示结构图:总括特点——具体介绍——补充说明(层次结构:由总到分)

3.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三种,这是说明文中最常见的结构。

4.下来我们先看松鼠的第一个特征“漂亮”。

六、指导赏析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

2.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描写的?(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

3.其中详写的是它的尾巴,为什么?(这是松鼠身上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不仅漂亮,而且特别长,更妙的是能翘到头上,让身子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其实我们知道它还有什么功能_冬天来了当棉被)描写小动物其实也是和写人一样,都要抓住最典型的特征进行详写。

4.同学们还有疑问吗?

七.学生自主学习(第三-五段)

1.刚才老师带着大家了解了松鼠的漂亮的外形。现在请同学们试着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分组研究接下来的三、四、五段。看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体现“驯良”和“乖巧”的。

2.交流(每组推荐一人)

⑴第三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常吃的食物这些方面来体现驯良的特点。为什么说它体现了驯良呢?

⑵第四段从松鼠过水的方法、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叫声特点来体现它的乖巧。五段主要从窝址选择、搭窝过程、窝口设计来体现它的乖巧。

⑶最后一段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松鼠的其它特征和它的实用价值。(评价各组,掌声鼓励)⑷除了这些以外,你在刚才的阅读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如:a.有人说:这篇课文第2、3、4、5、6段各介绍了松鼠的一个方面,相互间的联系不多,它们的位置可任意调换。你们认可这种观点吗?

b.文章最后说“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有人说:“读到此处时,让人感到很别扭。如果我们真心喜欢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小狗,我们在夸奖它一番后,会告诉别人,它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吗?所以,课文结尾是全文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对于上述观点,你是怎么看的?(可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c.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的说明顺序能否颠倒?

八、语言赏析

1.现在,我们了解小松鼠了吗?如果我们能把它写出来我想它会更愿意和我们做朋友,所以我也忍不住也对松鼠漂亮的外貌也进行了一次描写,请大家欣赏一下。

它们面容美丽,眼睛还会发光,身体特别灵活。小小的面孔,一条又粗又长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休息。

2看来,我和布封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矩啊!那能不能告诉我,我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才能把文章写得和布封一样好呢?

3.找出来你认为精彩的语言。(让学生试着找几例)

4.总结:我们赏析语言一般从哪些角度进行?

生动:修辞、用词(动词、形容词)、准确:表示程度、限定(时间、程度、范围、限制数量)、表推测估计的词。

5.出示:(学生已经说过的,只快速出示参考答案)

A.准确的语言:

①它们好象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松鼠很怕强烈的日光只是作者的猜测,或许并非如此,,用“好象”,体现作者措词的慎重,科学的写作态度。)

②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经常”是说松鼠“在高处活动”比较频繁,如果去掉,就会让读者以为松鼠一直在高处活动,这与事实不符合。

③“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中的“有人说”能删去吗?(这表明仅仅是听说而已,并非亲眼目睹。体现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

B.形象、生动的语言

----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1.描写松鼠的漂亮---“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

2.描写松鼠的活动---“歇凉”“练跑”“玩耍”

3.突出松鼠的灵性---“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4.用动作说明松鼠的精明能干---“搬”“编扎”“挤紧”“踏平”

5.写松鼠生活居住情况---“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其它:①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是那建筑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动词有:搬、放、编扎、挤、踏。形容词有:错杂、宽广、坚实、舒适、安全。这些词语生动地体现了松鼠的灵巧与能干。

②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强调它的“乖巧”。

③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或打比方,我们下节再讲说明方法)既形象,又富有美感。④“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运用拟人描写它的心理和语言,突出了松鼠是一种有灵性的小动物。

6.课堂练笔

①阅读和写作是相通的,我们在赏析了名家的作品之后,是不是也能把他们作品的技巧也运用于我们的文章中来呢?,

②、从“漂亮”“驯良”“乖巧”三个特点中任选一条介绍身边的某一动物。(看图片)写上一段文字(教师也准备一段)

九.说明顺序:

总一分(全文)

1.逻辑顺序外形一习性(第1段)

主要一次要(③④⑤与⑥)

2.时间顺序(第五段介绍松鼠搭窝过程)

十、思维拓展:

1.从今天的学习来看,同学们的兴趣都很高,大家是不是特别喜欢小动物呢?那么,你们是不是希望我们每天都能和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亲密接触呢?请看一组图片。(大屏幕展示:5张)

同学们看了之后,是不是觉得画面很温馨?在欧洲的许多现代化大都市,人与动物之间就像朋友、像家人一样和谐共处的场面随处可见。这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尺。

2.接下来请同学们再看几张反差极大的图片(出示:6张)其实老师真的不愿意破坏同学们刚才的那种轻松的心情,当我在下载这些图片的时候,我的心都在颤抖。特别是那个惨死在一高根鞋下的小猫、小狗,它们那失神的眼睛,似乎在拷问那个施暴者的灵魂:你凭什么要夺去我们的生命?

3.再看一段文字:

生活在青海可可西里高原的藏羚羊10年前还有几十万只,现在已不足7万只,并且还在以每年两万只的速度被猎杀;生活在长江里的白鳍豚20年前还有400头,现在已不足20头;野外生存的东北虎仅长白山还残存8只„„

看了刚才两组图片和这组数字,你不想对人们说点什么?

十一.结束语:

又到了不得不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老师想和大家说: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许多如松鼠一般可爱的动物。它们虽不是珍稀动物,但它们与我们人类一样,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有权利与我们一起共享生命的阳光和生存的资源。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关爱动物,保护动物,保护环境,所有的动物有家可归,让它们真正成为我们的朋友,我们的

地球才会更加美丽、和谐!

作业:

以一种小动物的名字为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说明文.

要求:仔细观察,认真查阅资料,准确表达,运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大屏幕展示:谢谢大家!)

【篇八】苏教版七年级松鼠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松鼠》教案

《松鼠》教案

预习提示:

掌握重点字词、熟读课文。

了解作者。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通过阅读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3、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难点:

1、了解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美好感情。

2、抓住特征向别人做生动细致的介绍。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像老鼠,眼睛圆,尾巴大,腿矫健,能攀爬,性温顺,特乖巧。(猜一小动物)

师:聪明的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谜语描述的是什么动物啊?生:松鼠。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猜的是否正确吧。

瞧,它来了!

(用多媒体播放“松鼠”影片)看完了影片之后,用简洁的语言告诉老师,你喜欢这位刚认识的朋友吗?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更多的秘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从小受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著有《自然史》等。

2、重点字词

驯良(xùn)矫健(jiǎo)蛰伏(zhé)苔藓(tái)(xiăn).....

3、你能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吗?(幻灯展示词语的意思)

驯良:和顺善良。驯:顺服的。

矫健:强壮有力。矫:强壮。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

三、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

1、你认为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说松鼠是“讨人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3、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呢?(提示:结合课文内容,确定自己的思路)

四、比较阅读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松鼠不敢下水,但会利用树皮和它的尾巴过水,非常警觉,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一胎能生三四个。

思考:和课文中的语言有什么异同?你喜欢哪一种?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虽然准确性有了,但是没有文中的生动。

小结: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准确、简洁,本文除了符合这一基本要求外,它的语言还非常生动,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例句来分别说明。

例: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

经常:指大多数时间,而非全部时间都在高处活动。你还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表达较为准确的语句吗?

四、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描写你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五、当堂检测

六、作业:1、《伴你学》

2、预习《松树金龟子》

板书设计:

松鼠

布丰(法)

总写特征:漂亮、驯良、乖巧

脸眼睛漂亮—形体身体四肢

尾巴吃相

不躲藏在地下,经常

驯良活动时间:晴朗的夏夜

松鼠过水跑跳

乖巧警觉叫声

搭窝窝口设计

生殖换毛

其他习性讨人喜欢

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