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优秀作文范文>和足球有关的启示

和足球有关的启示

详细内容

篇一:《巴塞罗那足球哲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巴塞罗那足球哲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要说当今世界足坛上最成功的团队是谁?答案是唯一的——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近年来巴塞罗那所取得的成绩可配得上“伟大”这个词的意义。号称“宇宙队”的巴塞罗那足球队(以下简称巴萨)在最近取得了西班牙甲级足球联赛的三连冠,在最近的6年欧洲冠军杯联赛中3次夺得欧洲冠军。巴萨这几年在世界足坛的统治地位不仅表现在他们的冠军头衔上,更表现在他们悦人悦己的足球风格上。如今,巴萨风已经席卷了全世界,它为全世界所模仿(就在上周,日本女足历史性的获得了女足世界杯冠军,靠的正是对巴萨战术的模仿),但却没人能够超越。如今的巴萨已经是公认的不可战胜的无敌之师。

众所周知,西班牙足球还有另一豪门——皇家马德里俱乐部(以下简称皇马)。但是皇马和巴萨的经营风格却是迥然不同的:皇马是一个商业品牌,而巴萨则是一种足球文化。皇家马德里的富有是举世皆知的,动辄打破转会费记录是俱乐部喜闻乐见的事情。皇马幕后的大佬们,甩着大把的钞票来吸引全世界的注意,靠着这些噱头从而赚回更多的收益,赢取更多的利润。而巴塞罗那,当提到这个名词的时候,就像巴萨的口号——“这不仅仅是一个俱乐部”一样,更是一种足球的理念和文化:把皮球控制在自己的脚下,打出漂亮的配合,从而赢得比赛。这是足球实力和成绩上的成功。

巴萨的成功值得我们企业引起深思:巴萨为何不可战胜?他们取得如此的团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通过解析巴萨成功的原因,我们又将从中学习到什么?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当今巴萨的足球文化的起源说起。

谈起巴萨文化的来源,必然要提到一个人——现任巴塞罗那俱乐部的名誉主席,在巴塞罗那倡导全攻全守的功勋教练——荷兰人克鲁伊夫。1987年,曾多次获得欧洲金球奖的克鲁伊夫在退役之后拿到了A级教练证书,并在执教的第一个赛季便率阿贾克斯拿到了欧洲优胜者杯冠军,然而克鲁伊夫的学术思想与当时的阿贾克斯、乃至整个荷兰国内足坛的氛围格格不入,克鲁伊夫决定将他的理论在巴萨付诸实施。在克鲁伊夫于1988年成为巴萨的第二位荷兰籍主教练时,他为巴萨埋下了两粒足球哲学的种子,这也直接奠定了20年后巴萨足球的根基。

第一粒种子是:队伍务必坚持永远进攻的的战术思想,这种思想让巴萨释放了俱乐部在百年历史中所遭受到的屈辱和不公,这也与加泰罗尼亚人在过去近二千年里不断与命运抗争的文化情结相通。这种将进攻坚持到底的风格是全世界都喜欢的,得到了广大球迷的支持,也因为这种崇尚进攻的风格吸引了很多球星加入。

克鲁伊夫为巴萨埋下的第二粒种子是:成立拉玛西亚足球学校,并为拉玛西亚制定了青训的终极目标,即:所有梯队统一战术打法,青训体系培养球员全部为一线队战术服务作为宗旨。而绝大多数俱乐部的青训培养模式仅仅是为一线队提供球员,克鲁伊夫不但将他在荷兰无法实施的青训理念付诸实施,更向全世界足球文化宣战。

如此看来,如今巴萨取得的成就受益于20年前克鲁伊夫的卓有远见的足球理念和规划。为了保证这种正确的足球哲学得以延续,巴萨俱乐部又是如何坚持这种文化理念的呢?

一、巴萨建立了自己的青训体系——拉玛西亚青训营,使得巴萨有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拉玛西亚,在上世纪50年代曾是建造诺坎普球场的工程师和建造者的办公地点,而如今这座看似渺小的建筑却成为了巴塞罗那的精神家园。巴萨俱乐部在1979年将其购入,拉玛西亚正式成为了那些有意成为职业球员的青年才俊的住所。不仅如此,它已然成为了有关巴萨所有青少年队伍的培育中心。从巴萨的年轻主帅瓜迪奥拉,到巴萨的元老普约尔、巴尔德斯等人;从现今足坛第一人梅西,到新星佩德罗、皮克、布斯克茨;从巴萨的核心哈维、伊涅斯塔,到现今叱咤英超赛场的法布雷加斯,无一不是出自拉玛西亚青训营。现在拉玛西亚已经成为巴萨青年队的象征,并获得了“世界的温床”的美誉。拉玛西亚和巴萨一样,成为了一种足球文化的代名词。

克鲁伊夫和巴萨俱乐部如此远视的做法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我们是否也应向巴萨学习,建立自己的“青训营”?拥有自己的后备人才池,建设人才梯队正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必要基础性工作,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现在和将来肯定一直会有其他“俱乐部”从我们公司“买球员”,如果我们现在不做人才储备,在一定的人员流失之后,很有可能会造成后备人才补充不足或青黄不接的现象。而补充新鲜血液的方式应当优先考虑公司内部培养。现在,我们已经针对软件工程师开展了软件特训班的培训体系,但是在其他层面,我们的硬件工程师,材料工艺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各个岗位,也都应该考虑年青人的培训机制,建立我们自己的“青训营”计划并建设培养我们的后备团队,以供不时之需。

二、巴萨敢于使用并坚持使用自己的青训队员,并给年轻人锻炼的机会。

巴萨有自己的青训体系,皇马也有。但尽管皇马花费2.5亿建设了青训体系,也仍然无法为银河计划提供足够的保障。皇马也有很多像巴萨的孩子一样尽力表现然后进入一线队的孩子,比如劳尔、卡西,但是皇马往往是在等待那个孩子自己显露出来,而不是像巴萨一样花费精力培养那些孩子成长,并给他们机会。皇马更热衷于到处花大把的钞票买来众多巨星来拼凑银河战舰。皇马的年青人到了一线队之后,很难有上场机会,最后的结局往往是转会或者租借。到如今,皇马真正苗红根正的青训队员仅剩卡西一人。

而反观巴萨,从来都不害怕失去某位大牌球星。大罗走了,小罗走了,德科走了,埃托奥走了,伊布也走了,但是没关系,梅西成长起来了,皮克成长起来了,佩德罗也成熟了,哈维和伊涅斯塔成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中场组合,巴萨延续着他们的辉煌;伊涅斯塔受伤了,梅西受伤了,比利亚也不能出场了,这也没关系,从巴萨的拉玛西亚青训营里走出来的布斯克茨、佩德罗、博杨等人挑起了大梁。巴萨依然不可战胜。这就是拉玛西亚青训营的伟大之处。巴萨经常在一场常规比赛中的首发球员里有6-7名青训球员,这是其他俱乐部完全没办法比的。在最近的一次欧冠决赛巴萨2:1

战胜曼联的比赛中,巴萨一共有8位青训营的优秀毕业生上场,他们是:哈维、伊涅斯塔、梅西、佩德罗、普约尔、巴尔德斯、布斯克茨、皮克。这个数字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巴萨对本土年青人敢于委以重任,愿意相信并重点培养年青球员。

一个企业对人才的选择培养何尝不应如此?如果像皇马一样不断的从其他地方挖人,成本无疑是巨大的。而且挖来的人可能呆得不会太长久,流动性也比自己培养起来的要高的多。当他们受到更有诱惑性的吸引时,也会“转会”。而培养本土人员相对更经济适用,年青人更富有激情、有干劲,更有创新精神,年青人往往更愿意接受并认同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忠诚度也更高(你现在可以看看曾是拉玛西亚青训营毕业的法布雷加斯是多么的渴望回到巴塞罗那)。所以只要肯给年青人历练的机会,关注并指导他们的成长,那么未来我们的企业中才会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哈维”或“伊涅斯塔”。我们现在似乎已经可以想象得到,当哈维在巴萨选择退役后,他一定会继续从事巴萨的青少年队或一线队的教练工作,巴萨的足球哲学和精神又可以得到传承和发扬。

三、巴萨在对外援的引进和淘汰,很大程度上是看该球员是否符合团队的文化理念。

巴萨除了培养青训球员之外,也会引进外援。但是巴萨引援重点考量的是该球员的技术是否细腻,是否有很高的团队配合精神,是否也和俱乐部一样喜好控球型的打法并赞同进攻的足球理念。从阿尔维斯、亨利,伊布,比利亚都是如此。尤其看重的是团队精神。如果当某个球员不是把整个球队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而具有“个人英雄主义”倾向时。巴萨会毫不犹豫的清除出这个团队,不论这个球员是多么的大牌。小罗,埃托奥就是由于后来风格改变而且不再适合巴萨的整体战术才被巴萨放到转会名单中。宁可重用自己培养的年青球员来保证团队合作的精神,也不允许个人英雄主义在队伍中蔓延。这是巴萨为了延续俱乐部的足球文化所做的坚持。球队永远高于个人!我们可以看伊布的例子,在伊布来巴萨之前,他在国际米兰队中就是“以个人为中心,频繁拿球,导致边路萎缩”。而来到巴萨之后,他说的是:“我进不进球没关系,球队赢球才是最重要的”就像他说的,这也就是巴萨文化影响力的表现。

而对我们企业来说,我们肯定也必须要引进外部的人才来补充自身的不足。这时选择“外援”也应当重点考察外招的人是否赞同我们做产品的理念,是否能理解我们的企业价值观,是否认同我们的“本分”文化。如果不是,那么就算要作出一定的牺牲也应当为了公司的“健康长久”考虑而把这样的人剔除出我们的团队。

四、巴萨的教练和各级别的队伍一直坚持用同样的战术进行训练,保证整体战术思想的稳定。“始于控球,终于控球。其目标就是通过华丽的进攻实现最好的防守。在整个过程中,对足球的控制贯穿始终。如果可能的话,巴萨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尽可能多的青训球员。”(克鲁伊夫语)这就是巴萨的战术风格,就是他们的足球哲学。这样的足球哲学不可能错,因为全世界都喜欢;

这样的风格不会错,因为它带来了优异的成绩。近20年以来,巴萨也更换了很多俱乐部主席,但这些主席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几乎都把巴萨的希望寄托在年轻有为的教练身上。这些教练的足球思路很清晰,都知道要延续并坚持克鲁伊夫的足球哲学,知道如何贯彻以及使用什么样的球员来贯彻他们的足球思想。里杰卡尔德和瓜迪奥拉都是其中的典型。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巴萨踢出了既漂亮又能带来成绩的足球,其间的足球理念一步步得以传承和提升。

而且巴萨的各级别队伍在平常训练中一直采用同样的战术打法。强调控球,小三角配合,阵型也和一线队伍一样是4-3-3阵型。曾培育出德尚、德塞利、马克莱莱等巨星的法国青训大师德努埃,在拉玛西亚参观巴萨11岁以下少年队的训练时,惊讶的发现:孩子们不停地传球、配合、摆脱、跑位、触球、丢球后就地逼抢,后卫与中场就在禁区前面在对方的紧逼之下来回传球,小后卫们从来都不轻易的开大脚解围,中前场球员从不穿过顶球……,踢得和巴萨一线队一模一样。他不禁赞叹道:“在法国,一直要到成年的职业球员层面才会要求这么做,我不知道巴萨青训怎么就敢这样要求。”然而巴萨青训就是这样,不论是什么年龄段、什么级别的梯队,都和一线队保持一样的战术和踢法。这样就使得青训营的毕业生在进入一线队伍后能很快的融入队伍,缩短了因战术风格和球员配合度带来的磨合期。青训体系培养球员全部为一线队战术服务作为宗旨。而不像其他俱乐部一样仅仅是提供年青球员而已。

而皇马呢?哪个教练最出名、最有才他就高薪聘请来,哪个球员最牛B、最火他就挖过来,也不管他们是否是和之前的战术风格一致。教练和管理层的经常性的替换让皇马没有固定的俱乐部文化理念。球员很快就会更换,让他们不可能融入一个固定的体系,哪怕他们尝试了,只要新主席上任,换一个教练,清理一次更衣室,一切又要重新开始。由于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一次球员和教练的更替都会带来观念的完全变更。这就是劳尔为什么地位一直在下降的原因。从博斯克时期开始,皇马平均两个赛季要更换一次教练,老劳尔没有办法,只能不停地去适应新的球队,其实就好像他每两年转一次会一样,而最终他还是离开皇马去了德国。

如果你是一名球星,你会选择加入哪个俱乐部?巴萨还是皇马?

也许在某些时刻,球星身价更高、质量更好的皇马可以赢得短时的胜利,但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范围里,取胜的肯定是更稳定、更远视、更有规划,并坚持自己漂亮足球的风格的巴萨。

从以上几点可以不难发现:巴萨正是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足球理念和文化,才致使它获得今天的成就。

而在企业界也同样有因为坚持自身的企业文化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例子。不论是GE、宝洁还是迪斯尼,凡是长盛不衰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必然有一种核心理念去指引和激励公司的人!这些企业都会对员工彻底的灌输该企业的核心理念,创造出围绕这些理念的文化价值观;并且依据这些文化价值观来选择人才和高级管理者;在制定诸如目标、策略、战术和组织设计等方面,都能够一贯地配合核心理念。

我们公司显然应该向巴萨学习,向这些长盛不衰的企业典范学习。建立后备人才梯队,保证人员结构基本稳定;建设公司的“青训体系”,培养忠于公司文化的年青一代;不断强调并坚持我们的企业文化宣导,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很好的沉淀和发扬。只有这样,所有“队员”们才能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统一方法,为了同一目标而奋斗。企业的核心理念才可以传承下去。我们做的产品可能会变,但是我们做产品的理念不会变,就是要做“伟大的产品”,做“温喜于消费者的产品”。我们做企业的精神也不会变,因为我们就是要做“健康长久的典范”。

任何一个企业或团队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会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巴萨,也曾经经历过近10年的低谷期,被皇马压得抬不起头来。但正是因为他们在困境之下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足球理念,才有今天的修成正果。我们公司也会经历挫折和坎坷,甚至自身也要引发一系列的变革。在外在环境和内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氛围中,保持我们的“本分”文化,坚守住我们做产品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像巴萨一样坚持以自己的文化理念去经营我们的企业,或许在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也可以获得不小的成绩。这样的团队不仅仅是巴萨,也可以是我们。

篇二:《关于足球的阅读题》

足球三味

肖复兴

⑴看世界杯,其魅力不仅仅是看客观的比赛,而是宣泄你主观的感受与想

象,如果客观的比赛和你主观的感受与想象相差太远,你便觉得看的比赛犹如死鱼一样毫无生气;但是,如果客观的比赛和你主观的感受与想象吻合在一起,便会迸撞出漫天纷飞的焰火,点燃起你看球的快感。瑞典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一战,虽然0︰0平局,却就是这样的一场激情四溢的比赛,真可谓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三味,至今让我回味。⑵整个世界都上演着恃强凌弱的‚狼和小羊‛的正剧,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人口只有110万,地盘赶不上北京的三分之一大,那样小的一个国家,名不见经传,弱小得如同一抹豆芽菜,却偏偏让北欧老牌劲旅瑞典队穷奔死跑90分钟而无计可施,而垂头丧气,而一次又

大腕、大佬和大人物们,也尝尝伊索寓言中高高的骆驼弯下腰来屈尊从低矮的门中走过去的滋味吧。此其一味也。

⑶如果不是正牌门将杰克开赛哨前几分钟意外受伤,一直坐在替补席上的希

斯洛普难有如此登台亮相的机会。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意外成全了希

斯洛普,让他有了机会英姿飒爽地扑出几乎命中的险球,让瑞典人26次焦灼不堪的射门,一次次化为了无用的零。意外,从来都是世界杯上演的好戏,也是人生的难得的馈赠。对于我们平淡的人生,对于我们庸常的日子,对于我们没有权势没有门路的平民而言,多一点这样的意外,等于多一点机会,多一点平等,多一条生路。此其二味也。⑷特别值得赞赏的,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教练本〃哈克。在临终场前十分

钟的时候,在瑞典队一次次大兵压境强攻大门险象环生而频频告急的

犹如面对率领大兵压境的司马懿的诸葛亮。事后,他这样解释他的这

动。对于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注重数字指标等物化的表面一切而不注重精神的现实而言,老本〃哈克的微笑,是他执教的艺术化,他将足球的哲理温婉地告诉给了我们。此其三味也。

⑸一场好球,如一首好诗,给予我们回味的东西总会很多。(命题人有删改)

(1)______

(2)多一点意外,等于多一点机会,多一点平等,多一条生路。

(3)______

(3分)

⑵比喻句:__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小题4】.体会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假如你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名场上队员,你会得到什么启示?(3分)

给我的启示: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弱者战胜强者带来的心理的快感(3)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精神比物化的袭面更重要

小题1:3分:凭什么狼就一定站在河的上游,而羊就必须站在河的下游喝你喝过的剩水(意思与语境吻合即可)

小题1:4分;找出一个比喻句得1分,作赏析1分:略小题1:3分。示例:教练相信我们一定能行,只要我们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结果并不重要。(言之成理即可)

一起去看

刘心武

①儿子九岁那年,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高兴得跳起来。

②到了看台,儿子只顾吃冰棍,吃了冰棍又扭着身子要喝汽水,父亲生气了:‚你再这么磨人,下回不带你来了!‛父亲教给他如何看球,他知道了什么叫角球,什么叫点球。

③儿子十六岁了。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不吱声。父亲提高嗓门说:‚带你看球你还哭丧着脸!谁欠你二百块钱还是怎么的!‛儿子晃晃肩膀出门去了。母亲跟父亲说:‚还记我们的仇呢,那回不让他去电影院看《望乡》。‛父亲说:‚演日本妓女的故事,他看合适吗?‛母亲说:‚后来他不还是跟同学一起去看了。谁让中国看电影不分级呢。能买上票他就能看。‛停了停又说:‚后来我问他,他说,妈,我能看懂。他白我一眼,说,爸跟你就以为我要看那几个黄镜头。他后来不是又去看了《沙器》?‛父亲说:‚他了得了!《沙器》讲的是儿子杀老子的故事!‛停了停又说:‚都是你惯的!‛母亲就叹气:‚他这阵不知道怎那么大气性。你总恶声恶语训他也不是个事儿。‛

④父亲独自去了赛场,在门口把多余的票退了。球赛不怎么精彩,双方磨来磨去死不进球。有年轻的球迷乱吹口哨,也不知是跟哪位球员教练裁判生气。中场休息,父亲去洗手间,半道忽然发现了儿子,跟几个同学在一起喝可口可乐,嘻哈议论倒也罢了,肢体一刻不

停,手舞足蹈地看着实在扎眼,本想过去吆喝几声,拼力强忍住了。父亲没等散场就回了家。母亲问他谁输了让他脸那么黑?他大嚷:‚我输了!‛儿子很晚才回家,只叫声妈,就回自己那间屋了,还把门关得紧紧的。父亲要冲进去跟儿子算账,母亲拉住他:‚人家自己去看个球怎么啦?‛

⑤儿子上大学了。暑假在家,有天跟父亲说:‚爸,我有两张票,咱们一起去看球吧。‛母亲就看着父亲,父亲想了想,唔了一声。母亲摆出一桌菜,爷俩喝啤酒。母亲听爷俩侃球,开头客客气气,后来抬起了杠,再后来语速加快,互相打岔。母亲心里有点紧张。但是最后爷俩一起去看球,一起回了家,回了家又坐在沙发上喝啤酒,把球场上的角色刻薄了一溜够。晚上母亲见儿子老晚还在弄电脑,就先敲敲半掩的门,儿子说:‚妈,进来!‛母亲过去,儿子让她看在电脑上画的画。闲聊几句后,母亲问:‚你上中学的时候,为什么不跟你爸去看球,还老跟他顶牛?‛儿子笑了:‚妈,我那是少年反叛期啊!尤其要反叛老爸!您记得他怎么造句的吗?——带你去看球!……其实那时候您跟老爸也没多大区别,动不动就‘把手洗干净’,‘怎么把衬衫领子竖起来了’……就是不懂我!‛母亲笑了。母子肢体没有拥抱,心是拥抱得紧紧的了。

⑥儿子工作了。有天父亲打他手机:‚咱俩一起看球去怎么样?‛儿子问是哪场?父亲告诉了他,儿子直言不讳:‚他们能赛出什么味道来?整个儿是鸡肋!‛父亲乐呵呵地回应:‚弃之可惜不是?‛爷俩约定赛场门外不见不散。

篇三:《英国足球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启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

2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3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4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

5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6从语境理论角度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词语篇

7英国喜剧电影和美国喜剧电影的不同特点分析

8DoomedTragedyoutofDesire-DrivenMorbidPersonalitiesinNabokov’sLolita

9从关联理论分析辛弃疾的诗词翻译

10AProbeintoThreePhasesforEffectiveBusinessNegotiations

11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12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

13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

14TheRelationshipBetweenOscarWildeandDorianGray

15《紫色》的妇女主义解读

16浅论国产小米手机的营销策略

17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修辞及其翻译

18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

19

20圣经对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影响——对《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写作手法及其宗教主题的研究

21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22从《呼啸山庄》人物爱情看人性的特点

23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24谈英语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25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

26EtiquetteandProtocolonInterculturalBusinessNegotiation

27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28论汉语缩略语的英译

29方位介词“over”的隐喻含义研究

30《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美国梦的分析

31《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

32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人与自然

33ProblemsandSolutionsinSeniorEnglishListeningTeaching

34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翻译的研究

35浅议中国菜名的英译

36“LadyFirst”ReflectedinDifferentCultures

37《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38美国电视剧中双关语的研究-重点关注双关语的汉语翻译

39清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婚俗的影响

40疯女人的呐喊——《简爱》中失语疯女人的解析

41英汉汽车广告中常用“滑溜词”的对比分析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中美企业文化差异研究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TheDifferencesofBeautyStandardsBetweenChinaandAmerica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浅谈英语幽默的文化特征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从《野性的呼唤》浅析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倾向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TheCulturalIdentityDilemmaofColonizedAfro-Americans:theStudyofTheBluestEye从《金银岛》看英国人的冒险精神试从大卫•科波菲尔分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英语人名的翻译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对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的研究第二语言习得中语用迁移现象的分析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公示语英译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英汉习语对比研究及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parativeStudyofMetaphorinEnglishandChineseAnimalWords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TheWesternizationofChineseWedding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TheRacialStereotypesinAmericanTVMedia《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AStudyonProblemsandStrategiesinPhoicTeachingofSpokenEnglishinJEFC《玉石雕像》中的非言语交流英汉亲昵称谓语的语用及认知对比研究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比较约翰·邓恩与艾米丽·迪金森诗歌中奇思妙喻的艺术效果TheArchetypeoftheUglyDucklinginTheSecretGarden《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傲慢与偏见---浅析世纪英国女性作家中西方鬼怪比较研究《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

86《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87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

88零售创新典范及其对中国零售业的启示

89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90习语及习语的汉英翻译

91AnAnalysisoftheFeminisminTheScarletLetter

92DoomedTragedyoutofDesire-DrivenMorbidPersonalitiesinNabokov’sLolita

93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94从《卖花女》看萧伯纳的费边主义思想

95OntheAnti-traditionalFactorsofFeminismTranslation

96OntheDisillusionofGatsby'sAmericanDream

97《哈姆雷特》中不言而喻的隐喻魅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98互文性理论指导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99《走出非洲》中的非洲因素与女主人公性格完善的关系

100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101埃德加·爱伦·坡幽默小说研究{和足球有关的启示}.

102《纯真年代》中社会与个人的碰撞

103OntheCharacterofScarlettO’HaraandtheTransitionofAmericanSociety

104中西文化中女性家庭价值观之对比研究

105中美时间观念的跨文化研究

106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107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

108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效率的调查与分析

109AparativeStudyofCulturalConnotationsofYellowandHuanginEnglishandChinese110通过小说《紫色》分析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

111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译汉结构处理的影响

112星巴克的成功之道

113傻瓜并不愚蠢——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与《李尔王》中傻瓜角色的对比研究114OntheC-ETranslationofPublicSigns

115《日用家当》中的黑人文化意象分析

116FeasibilityofPopularizingBilingualTeaching

117骑士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18《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

119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EuphemismsandInfluencesonCross-culturalmunication

120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

121《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

122从爱伦·坡《黑猫》探讨人性的善良与邪恶

123从美国核心价值观分析美国家庭学校产生的必然性

124浅谈英语在未来的国际地位

125TheparisonoftheTwoMainCharactersinDanielDefoe’sRoxanaandEmilyZola’sNana

126中美恐怖电影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127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128探析《劝导》中安妮的成熟形象

129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130《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

131浅谈电影台词的翻译技巧--以《追求幸福》为例

132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英姓名的异同

133英文电影名称翻译中文化顺应的影响

134TheDevelopmentsofMarriageViewoverThreePeriodsintheWest

135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和足球有关的启示}.

136《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

137AStudyofIntertextualityinAdvertisingText

138浅析《我弥留之际》中达尔的悲剧

139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

140论《卡斯特桥市长》的现实意义

141试析《生死疲劳》英文版风格之再现:文学文体学视角

142解析《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形象

143论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道德观

144网络英语中的新词探究

145《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146《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

147TheApplicationofCorpusinTeachingEnglishReading

148论《米德尔马契》的人物塑造策略

149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150二元对立下人性的扭曲:读雪莉.杰克逊小说《抽彩》

151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

152从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礼仪看英国人的社交心理

153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

154从电影《国王的演讲》看平民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