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言警句素材>鲁迅先生的伤势

鲁迅先生的伤势

详细内容

'【篇一】鲁迅先生的伤势解读《伤逝》

解读《伤逝》

——《伤逝》到底写了些什么

《伤逝》是一篇及其独特的作品。之所以称其独特,是因为这是鲁迅先生所有作品中,最能反映鲁迅先生内心世界的作品。它的独特不仅在于它的气氛,还在于它的内容,《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的婚恋为题材的情感类的小说,因此给人的感觉是独特的。

小说以男主人公涓生手记的形式通过倒叙以及插叙的手法呈现出来,虽无自我辩驳的特点,但有知识分子的自忏自省;另外,《伤逝》也充满了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追问。《伤逝》存在着多层底蕴,如果只说它是写爱情故事本身及其意义的,我认为是不全面的。我们深挖下去,会发现作品中写了很多内容。

隐藏在绝望中的希望。鲁迅先生是冷峻的,一方面是由于他对害人者无情的揭示与批

判,一方面也是对于被害者一种深深的冷笑。他冷笑浓浓的眉毛之下是一双深邃的眼睛,有一丝绝望在其中深藏。

对于害人者与被害者,他都看不到希望。在他笔下,被害者没有丝毫可以选择的余地,没有作与不作,只有悲凉的运命在等着他。没有选择,这就是他的冷峻。然而在《伤逝》中,我们发现了例外,原因在于涓生。涓生这个人物形象很有意思。在《伤逝》中涓生是害人者还是被害者?子君是被害者,虽然她也有自己的缺憾,但她被害者的地位是无疑的。但是涓生,从这场婚恋的角度看,他当然是被害者,但从他与子君的关系看,他又是害人者。正是这种身份的双重性与不确定性,使我们在《伤逝》中发现了在鲁迅作品中隐藏极深的绝望中的希望。

虽然有论者指出,如在《故乡》结尾,那一轮金黄的圆月的描述,同样也体现了鲁迅作品中绝望中的希望,是反抗绝望的表现。但这其中人为、虚幻的成分太重,即使鲁迅先生指着说:那是希望,我们也不会信。但《伤逝》中绝望中的希望却是无意的、自然的流

露。涓生多次说到:“生活的路还很多”,这让我们到了真实的希望所在。

知识分子的愧疚与自责。《伤逝》通篇是一种心理的记录,通过涓生的回忆,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一切。通读全篇,我们一再读到涓生的愧疚,自责。与其他鲁迅小说不同的是,这种愧疚、自责,也可以看作是害人者的愧疚、自责。在文中涓生一再地述说,如果我不将真实说给子君,如果我有勇气负着虚伪的重担……子君便不会死。这就提供了种可能性。也就是说,虽然子君的死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丝可改变性。即,子君曾经有过可以生的希望,这就与孔乙己、祥林嫂有了根本的不同。虽然细小,但那沉沉的害人者所组成的黑幕终于被撕裂了一个小口,里面透出一丝光亮。

对涓生来言,所必须面对的自我审判是双重的:说出真话,使自己获得了真实,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了曾经给予自己以巨大的爱的她,让她独自承担面对真实所必须付给的代价,这自然应该受到道德、良心的谴责;而同时提出的,是自己是否有负着虚伪的重

担也即独自承担虚伪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的勇气?而现在必须面对的事实,却是自己在这两个方面都是卑怯者,而且必须承受惩罚:为摆脱空虚选择了真实,却换来了更大的空虚。

这就是说,无论说与不说,选择真实还是说谎,同样逃避不了虚空,并且都要付出道德和良心的沉重代价。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子君的命运是悲剧性的,而涓生的处境却具有荒诞的意味。虚空或绝望不仅是一种外部的情境,而且就是主人公自身;他的任何选择因而都是虚空与绝望的。这种虚空与绝望是内在于人的无可逃脱的道德责任或犯罪感,也就是说,困惑是存在于人的存在本身的。

人生困境中的人的困惑。我们必须注意到《伤逝》的写作时间,是1925年10月。这时于鲁迅来说,并不是平常的时期。如果说他写作《彷徨》的1924年-1926年,是他苦闷、彷徨、失落的时期的话,那么,写作《伤逝》的时候,也正是这种情绪达到顶点的时候。这之前的一段时间,先是和周作人的兄

弟失和,又大病了一场。8月,他又被教育部解聘,整个夏季,他都抽烟、喝酒很多。可以说,此时的鲁迅,也正在思索他自己未来的道路。何去何从,从他周围的环境,他看不到他的去路,他彷徨。以他的习惯,他只能埋头著作,以稍解苦闷。关注自身的命运占了先,因此他写知识分子的情感。而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候,鲁迅先生才来余暇以严肃认真地审视自身,来寻找自己可以摆脱困境的方法。很显然,在作品中,他加入了他自己的一些想法,他对社会已经绝望,但他对自己身列其中的知识没有绝望,也不敢绝望。因此他注入了一丝希望。这也就是《伤逝》这类作品之所以写于此时的内在原因。之前之后,他都再没有写过此类的作品,这一丝的光亮迅即地被他冷峻的面容所遮掩。写涓生,就是在写鲁迅先生他自己。只是鲁迅先生巧妙的用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来打了一个漂亮的掩护。

【篇二】鲁迅先生的伤势读鲁迅《伤逝》有感

读鲁迅《伤逝》有感

教师教育学院2214013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鲁迅绝对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者所绕不开的一个名字。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这么多的头衔加注在他的身上,他的作品是匕首,是尖刀,剖析出旧社会最阴暗、丑陋的一面。他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和国民性,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这也是他弃医从文的原因。

鲁迅是一个斗士,他用笔杆为在黑暗前行中的勇士呐喊,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意志再坚定的人也会有迷惘、彷徨的时候。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对于前路的迷茫,对未来的不确定。小说《伤逝》就蕴含了鲁迅对于出路的惶惑以及引申出的深度思考,更值得一提的是,《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伤逝》创作于1925年,这一时期正是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退去热度,知识分子陷入一种无路可走的尴尬境地。而此时的鲁迅因着1923年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事件已与朱安搬出八道湾胡同,在砖塔胡同借居一段时间后,买下了西三条胡同的住宅,并与老母亲及妻子朱安一同在此居住。而在此期间,鲁迅与许广平相识并且逐渐走近彼此的心灵。朱安何许人也,许广平何许人也,想必无需多言,大家也有一定的了解。很显然地,鲁迅对于“母亲的礼物”是没有爱的,所以说鲁迅结婚后的近20年一直生活在无爱的婚姻里,一直到他遇到许广平。从许广平寄给先生鲁迅的第一封信到两人之间的通信日益频繁,称呼更加亲昵,他们感情也在逐渐升温,而这时鲁迅的内心的痛苦和矛盾也愈加激烈。用世俗的眼光看,鲁迅与许广平间却有许多不相配的地方:二十七八岁,大学尚未毕业的,风华正茂的学生许广平与四十五六,身材矮小,不修边幅,但在当时已誉满文坛的先生鲁迅。况且当时对鲁迅还因北洋政府铅锌和被章士钊革职,已四处借贷,再加上有家室之累,在这段感情中,鲁迅无疑是有过自卑和迟疑的,他一时难以摆脱旧式婚姻的枷锁,孤寂寂寥。到底何时,用何种方式走出封建婚姻的樊笼,他思索着。《伤逝》这篇小说也是在这种心境下诞生的。

在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心境以及创作的由途后,回到作品本身的内容。小说是以男主人公涓生的手记展开的,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五四退潮后的黑暗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子君死后,重新回到破旧公馆的涓生回忆起了一年前与子君相恋,然后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年前的子君冲破旧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与涓生结合到一起。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子君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而涓生有着他自己的追求,在和子君相处的过程中两人的隔阂与间隙逐渐扩大,最终导致了两人婚姻与爱情的破灭,子君也在父亲的严威和旁人赛若冰霜冷眼中抑郁而孤独得死去。

《伤逝》可以说是很具有讨论性的一部作品,自它出版以来,不断有人去探究作品的内涵。在我看来,由这一部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引申出来的关于婚姻解放、个性独立与解放的问题很值得探讨。

文章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受过五四精神洗礼的新青年,在自由民主思想熏陶下的他们追求爱情的自由和婚姻的解放,他们冲破阻力结合到了一起,也过上了平静安逸的生活。一般来说,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在追求到了他们所认为的胜利以后就停止思考了,那么故事也随着涓生和子君的结合而结束。但是,鲁迅先生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开始了新的思考。冲破了

封建阻力而走到一起的男女青年接下去会遭遇什么,他们的爱情与婚姻是否真正取得了胜利,他们所追求的个性的解放与独立是否又真正做到了呢?在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最重视破灭了的。就子君而言,她虽然受到五四思潮的感染而觉醒,但她粗浅的理解了个性解放的,并且在于涓生同居后就停止了个人的提升与成长,依附在男性身上,还保留着旧式妇女的传统;而涓生徘徊于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最终他自私地将子君抛弃,也酿成了子君的死亡。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已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涓生与子君的确是从昏睡的梦境中清醒了,然而觉醒仅仅是斗争的开始,他们醒后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这个目标似乎对他们也并不重要。那么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他们自身个性弱点导致的爱情悲剧也可以理解了。由此可见,在冲破阻力后取得的婚姻自由,并非就是一劳永逸的胜利,这之后还需要有目的性的抗争。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的迫害下,就算是抗争,结果也很可能是失败,因为个性的解放、婚姻的自由需要建立在社会的解放下,这一条件在当时是不可能成立的。更深一层来讲,鲁迅先生将青年人的爱情书写架构到社会出路和青年知识分子的命运上来,他告诫广大知识分子,没有出路,只有启蒙与解放是无用的。正如他的铁笼子理论所阐述的那样“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那么出路在哪里,未来在哪里,光明在哪里?鲁迅自己也是疑惑的,但是有一点却是明确的,那就是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中,单纯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在为社会解放而斗争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个性的解放和个人婚恋的幸福。

此外,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写于鲁迅与许广平热恋期间的《伤逝》,也可理解为鲁迅专写给许广平看,作为给她的爱情的答复,小说形式把将来可能会遇到的最坏的情形展露出来,为着他们将来做着预备与打算的。

【篇三】鲁迅先生的伤势浅析鲁迅《伤逝》中爱情悲剧的原因

浅析鲁迅《伤逝》中爱情悲剧的原因

陆敏红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摘要:《伤逝》是鲁迅笔下为数不多的以爱情为主题的著作,就是这为数不多的爱情著作,却把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欢离合写得轰轰烈烈,他们的爱情悲剧有着深层的根源,本文将从封建社会旧势力、爱情观、经济基础这三个主要方面浅析其爱情悲剧的原因。鲁迅先生的伤势

关键字:封建势力;爱情观;经济基础

《伤逝》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发表的惟一一部反映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短篇小说,虽然是第一部也是仅有的一部,但鲁迅先生却把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写的轰轰烈烈,写得非常成功,它以强大的反映现实的尖锐性、思想内涵和精湛的写作手法,成为了那个时代描写婚姻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因为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巨大,许多学者不断地研究着《伤逝》,其中研究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颇多,对于其悲剧的根源各有各的说法,笔者总结了众多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1、封建社会的黑暗势力;2、两人存在差异的爱情观;3、困顿的经济基础和生活;4、

[1]性格差异产生行为冲突;5、理想的不同,使子君与涓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笔者认为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是真诚可贵的的,从一开始也是成功的,但最终却在封建社会压迫下、在个人思想与社会产生矛盾、在窘困的经济物质基础面前最后还是失败了。所以我认为封建势力、个人的爱情观、薄弱的经济基础是造成两人爱情悲剧原因的三个主要原因,其中他们个人的爱情观是产生悲剧的根源,封建势力和经济基础是次要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爱情的发展与覆灭。

一、两人不同的爱情观是导致这场爱情悲剧的根源

《伤逝》中造成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是多方面,但追究其本在于两人不同的爱情观才最终造成了两人的爱情悲剧。正是两人不同的爱情观,才决定了两人对待爱情的个性心态及对待爱情的行为方式的不同,以及在社会旧势力和经济困顿冲击下注定分离的悲惨命运。笔者认为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是真诚的,是可贵的。但他们赋予这份爱情的精神内涵却大不相同,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导致爱情悲剧的根源。

在涓生的话语:“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中看出有着明显的中国大男子主义的特征,从这也不难看出,他认为爱情是他自己一种本能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要,对他而言,爱就是找一个可以爱的人来爱并让他们有着不一样的生活,他认为爱就是生活的一种过程,每个人都是必须经历过的,因此好像可有可无,显得不那么真诚,爱情是生活中一种理想化的手段而非目的。在涓生眼里所谓的男女平等,自由恋爱,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舍去与不舍间的演示而已,并非男女的地位,生活方式都会一样。从他的爱情观里透着一种满不在乎、不负责任或不敢负责任的自私、怯懦与虚伪,这正是中国大男子主义的心态的最好演示。正是这种爱情观使得他以真挚热烈之情开始的自由恋爱最终转化成一场注定了的爱情悲剧。

而对于子君而言,爱情就是能够找到一个能爱自己的人并能托附终身,这是子君最原始也是最真实的想法,在她看来社会中的男女平等,自由恋爱仅是自己能够自由支配的一种权利,而不是真正的婚姻自由,那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句另人极为振奋的宣言的最好诠释。子君她是把爱情当做生活的全部,是生活的归宿点,而

不是生活的一种过程,他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幸福寄托投入到一个真正爱自己的男人身上,这种恋爱观明显在折射着中国古老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妇道观的爱情观念,爱情在她眼里,那不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是一种结果,过程不重要,有结果就可以了。这使得她在对待爱情上很是随便,真是这种随便的爱情观,使得她这样一个在追求自由恋爱,渴望新生的新时代女性逃脱不了封建社会的爱情观圈套,最终爱情遗弃的悲剧命运。

在我们看来,他们两个的爱情观差异实在太大,以至于形成了对待爱情不同的心态和处理方式。涓生所追求的爱情观是浪漫的,子君所追求的爱情观则是实在的,这是两种既然不同的对待爱情的心态。浪漫在很多人眼里就是虚无缥缈的存在,没有实质可言,对于爱情来讲更没有可以托付终身的实在,涓生眼里追求的所谓浪漫,变成了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而结果却遥遥无期;现在社会上的女人找对象都很现实,其方法很实在,就是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值得托付终身,给他幸福的人,这种幸福则是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予以满足的,所以子君要的是结果而非那个浪漫的过程,他们两个截然不同的想法最后起了冲突,都无法达到对方的理想和目的,这也是他们爱情观存在差异的最终体现。这也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要根源。

二、封建社会与旧势力的双重压迫至始至终在影响着爱情的发展和覆灭

封建社会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种种封建制度、礼教及观念在影响着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生活,在封建社会大背景的影响着,青年男女们的恋爱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摆脱不了封建婚姻制度观念和行为礼教的影响,因此注定许多真诚的恋爱到最后

[2]还是要失败的。涓生和子君他们之间是单纯的自由恋爱,他们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

情上的宽松自由,这是社会最底层的青年男女们对婚姻,对生活的最原始的愿望。但封建社会却不允许他们获得自由,他们的爱情注定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件牺牲品。

封建社会里最最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的个性解放,它的本质就是要禁锢大众的思想,因此极力压制着人的所谓“个性”的东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触动了已在大众心中的文化思想底线,因此他们遭到社会各种压力和精神折磨。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自由地发展。在封建统治者眼里,人们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所谓“仁人”们在压制着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3]说到底还能添什么谣言?那无非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了,理应受到社会大众的强烈谴责和歧视,也是违背常理道德的。

在一些所谓的封建社会的“仁人”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绝对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就应该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才是符合社会主流婚姻思想和社会习性。如果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脱离了这个社会,那就是大逆不道,既然是社会的“异类”,理所当然会遭到社会的排斥和挤压,日子自然不会好过,于是乎子君和涓生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视自己为社会异类的的大众环境里。因此,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与存在的近乎于教条的礼教和观念影响着他们爱情的发展,而至一份恬美爱情的结束。

三、经济困顿和举步维艰的生活是导致悲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前提是以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的,也就是说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谈何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同样也是这一个道理,经济和生活上的困顿加速了爱情悲剧的产生,贫困的生活使他们不能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爱情,一个连自己的生活生理需要都不能满足的人谈何精神满足。生理需要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首先要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生存是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倘若连生存问题都不

能解决的话,那还谈何奋斗?

在涓生和子君他们生活的时代里,他们如果生存下去,最起码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的,因此甜美的爱情的前提是拥有能够维系爱情的经济基础。

我们知道一开始他们的爱情也是真诚的,轰轰烈烈,爱的死去活来,但是那份最初的美好也终究会被埋没在困顿的经济面前。他们两个的性格方面的差异和理想抱负的不同我们暂且不说,但生活的困顿,是他们没有了维系爱情的资本。纵然爱情是你情我愿的事,但没有一定的经济保障那是不行的,社会上流行的“只要感情在,不怕吃酸菜”难道不觉得很假吗?我就不相信如果天天酸菜,吃上一年半载,那样的生活还会很快乐地过下去吗?因此但凡美满的爱情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上的,没有物质保障的爱情不是完美的爱情。因此,当他们经济困时,涓生和子君先前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对待涓生失业的事情上都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他们变得消极,变得沉默,最终被生活的窘境所打倒。所以,没有了经济基础的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是失败的,这加剧了爱情悲剧的产生。综上所述,正是因为子君与涓生自身的爱情观、并且受到封建社会旧势力压迫、最后又由于受到经济困顿的冲击而不得不悲惨地结束了这场注定要分离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一开始是甜蜜的,但最终却以悲惨的方式结束了。他们爱情的悲剧,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男女青年的思想观,价值观,值得我们去深思,去研究和发现。

参考文献:

[1]马瑞海,《伤逝》爱情悲剧根源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报,2007(2).

[2]张炳良,再探《伤逝》爱情悲剧之根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4).

[3]鲁迅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陆敏红(1988——),男,侗族,贵州黎平人,凯里学院人文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篇四】鲁迅先生的伤势伤逝赏析

当理想的帆遭遇现实的礁

————读《伤逝》有感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是一出发人深省的爱情悲剧,全剧以男主人公涓生的内心回忆展开叙事,讲述了一对为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青年男女相知、相爱、出走、结合,最终却分离毁灭的爱情悲剧,深刻细微地揭示了他们在爱情与婚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彷徨与挣扎。当理想的帆遭遇现实的礁,当面对生存与爱情的冲突,我们该如何应对?《伤逝》对此的思考与解剖不得不说深刻。

通过有关资料可以得知,鲁迅写《伤逝》是在1925年10月。如果划定一条时间坐标轴,那么在1925年之前的1923年7月鲁迅和他弟弟周作人彻底决裂,这一决裂对鲁迅而言“八道湾”这个大家庭从此消亡;1925年以后的1927年,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开始了正式的同居生活,一个新的家庭从此诞生。1925年这一年亦是鲁迅个人生活中起承转合的一年。由此,作为鲁迅先生小说中最扑朔迷离的一部,《伤逝》可以看成是一部鲁迅的心情小说,它反映了鲁迅在这段时期的心路历程。其意义和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的《伤逝》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当时社会最需解决的两个问题。

首先是封建腐朽的时代只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压抑人们的性格。《伤逝》的时代背景是传统的封建礼教与新进的民主思潮激烈冲突的五四时期。涓生和子君作为觉醒的知识分子热切追求自由的爱情,但是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千百年来深深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礼教不会允许爱情自由,他所允许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就是所谓的“叛逆者”。对于涓生和子君希望获得婚姻自由和爱情上的自由这一个小小的愿望,是当时那个社会所容不下的。这也是造成他们最后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

其次是当时知识分子自身所缺乏的责任感和承担的勇气,以及对自由和爱情的盲目。当爱情的激烈褪去之后,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当理想的烈焰一闪而过,我们又如何在现实的灰堆中保留它零星的光芒?这是涓生和子君面临的最大问题,面包和爱情哪个更重要?显然涓生和子君爱情的帆触到现实的礁,四分五裂消亡了。“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这是涓生无数次的呐喊。可是究竟什么是真是?面包吗?为了这一份真实,涓生对子君的爱不能称为真爱。

中医学七年制1班

陈芳

20101150109

【篇五】鲁迅先生的伤势鲁迅《伤逝》的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

辅导课鲁迅的《伤逝》

课时:50分钟

教学步骤:

1.同学生互动(3分钟)

a)自我介绍

b)慢慢认识、慢慢了解,不急

c)上课要求:上课前:预习、早到;课堂上:勤于思考,不要睡着。

2.关于鲁迅(10分钟)

a)最高指示:“三家”、“五最”:“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b)不幸的童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贿考获罪;同年冬,父周伯宜病,3年后1896年辞世。)

c)不幸的婚姻(1906年,与朱安结婚;

d)不幸的专业(学医,未成,从文)

e)不幸的职业(1909年,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物学、化学教员;1912年,教育部佥事;1926年9-12月受聘厦大教授;1927年1-4月,中山大学教授。之后,就基本上是“自雇人士”,鬻文为生。)

f)不幸中的大幸:是不幸成就了鲁迅吗?

i.小说:百年第一,孤独求败

ii.散文:朝花夕拾,常青不谢

iii.散文诗:《野草》《过客》,百年孤独

iv.大陆“造神”、新马“拜神”(章翰/韩山元:鲁迅是对马华文艺影响最大、最

深、最广的中国现代文学家;王润华《访鲁迅故居》下午五点/在静谧的虹口公园/我终于找到鲁迅/他沉默的安坐在园中的石椅上/草木都枯黄了/只有他身上的绸袍还是那样绿)

v.我思故我在;我思,抑或不思,鲁迅固在!

g)总结:幸与不幸,其实很难区格;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h)每个人都是“一捧土”,一个“谜”;每个人也都是一个传奇;你是,我是,鲁迅也是„„

3.文学史上的鲁迅(5分钟)鲁迅先生的伤势

a)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P65)

b)赵遐秋《中国现代小说史》:“不止是在文学领域,而且是在整个思想文化战线上,鲁迅都正是中国旧时代结束和新纪元开端的一个闪光的标志。”(P232)

c)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狂人日记》以对封建制度及其礼教传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开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的时代。(P98)

d)杨义《中国新文学图志》:“鲁迅是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率先创作出一批高度成熟、且

有传世魅力的作品的第一人。如果没有鲁迅的存在,人们在评价这场新文学运动的时候,也许要加上更多的幼稚、浮躁一类词语。因此他也许未能代表这场运动的锋芒,却实实在在地代表着这场运动的份量。”(P116)

e)刘勇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强烈的鲁迅先生的伤势

爱国主义、清醒的现实主义、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对人民大众的热爱,他的‘立人’思想的提出以及为改造国民性所作出的不懈的努力,都成为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页。”(P41)

f)王嘉良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在中国现当代

文学史上,鲁迅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存在。他不但是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而且是深刻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进程的一代思想文化巨人。”(P48)

g)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

家。„„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许的一个独特的现象。„„但对于他的时代与民族,鲁迅又是超前的。他因此无论身前与身后,都不能避免寂寞的命运。我们民族有幸拥有了鲁迅,但要真正理解与消化他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文学)遗产,还需要时间。”(P37-38)

4.同学生互动(5分钟)

a)关于鲁迅的生平,大家有什么要提问或分享的吗?

b)读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呢?

c)鲁迅对新马文学影响这么大;请问,鲁迅来过新加坡吗?

d)补充:鲁迅的《故乡》与黄孟文的《再见惠兰的时候》

e)阅读《伤逝》时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同情、悲哀、绝望?还是故作多情、活该?)f)子君和涓生,更喜欢那个角色?

g)有没有注意到特别的细节?(譬如关于狗、关于“扁平”的鼻子„„)

5.关于《伤逝》创作意图的解读(5分钟)

a)是否有“自传”意味?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

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愈做愈难了.(1926年底致韦素园)许寿裳本篇全是写的空想,事实与人物找不出模型或依据.会馆指南半截胡同绍兴县馆.b)挽回兄弟情义说:周作人乃是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周建人

是向周作人伸出热情的手,表示周作人如有急难,他还愿像当年周作人患病时那样救助.

c)以切己的经验阐述爱情人生:荆有麟倘若家庭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同行动的话,

那鲁迅先生在北平时,无论是写小说,散文,短评,论文,着重在对旧社会攻击者,那他当时的婚姻同家庭,不能说毫无关系吧?朱正对爱的激情有切身的实感,对涓生子君悲剧重要因素之一---失业后饥饿胁迫作认真估量.止庵没有死刑判决与长期苦役,无以成就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父亲的专横狂暴,无以成就卡夫卡,鲁迅对朱安的极端冷漠,对他自己无疑也是精神上的折磨,这在他那里同样升华为创作热情.

6.《伤逝》的主题探讨(5分钟)

a)“妇女解放”问题

b)关于易卜生的“娜拉”

c)导致涓生和子君悲剧的主要原因:一、封建势力强大;二、个性解放必须以社会解

放为前提;三、女性独立也必须以经济独立为前提。四、自身的软弱。

d)《伤逝》主题:小说通过描写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争得了的自由婚姻,婚后社会迫

害的继续存在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到最后这自主婚姻的破灭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在黑暗的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个性的解放;只有社会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妇女有了真正的平等的地位,才会有真正自由的恋爱和婚姻。

7.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探讨(5分钟)

a)子君:娴静、温存、纤弱的女孩;婚前勇敢地反抗家庭和社会的束缚,为了幸福家

庭的理想,大无畏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是一个觉醒了的少女形象;但婚后,把自己封闭在小家庭里,只是一个精神空虚、思想狭隘的庸庸碌碌的家庭主妇;最后只能重回到冷酷的家庭,悲哀地死去。

b)涓生:是一个较早接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开始在争取

婚姻自由的斗争中虽没有子君那么大胆无畏,但建立家庭后,他比子君现实得多,他对现实残酷性的认识也比子君深刻,但他自身的弱点也十分明显,对打击的的份量估计不足,对个人奋斗的力量也过于自信,一旦陷入困境便产生逃避现实的阴暗心理,把不幸归结于与子君的结合上,显得软弱而自私,认识不到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原因。子君死后,他只能孤独地咀嚼着人生的悲哀和对子君的忏悔。

8.《伤逝》的写作特色(5分钟)

a)主题深刻: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悲剧,而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和精神悲剧。它既是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是对单纯的追求个性解放青年的一个告诫:没有社会的解放,没有经济上的独立,个性解放是难以真正成功的。

b)特有的情节结构模式:在情节结构上,蕴涵着鲁迅不少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结构模

式:出走——返回——再离去(本文是死亡)。这个人物行动结构,冷峻地揭示出子君面对地残酷现实——周围人对她和涓生的不理解,也暴露了男女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缺陷,子君后来的停滞,涓生失业后不能面对失业的压力,把逃离子君作为他的出路,对生存中物质支持的忽视,都是造成悲剧的原因。

c)采用了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自白口吻书写,真切、感伤。感情强烈,抒情色彩

浓厚,具有感染力。全篇以涓生的追悔构成,充满着幽婉缠绵的感伤气息,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使主题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作品用这种方式让主人公充分地倾诉自己的感情,包括幻觉想象忏悔,都又非常细致的表现,显示了特别真切的艺术效果。整个作品都笼罩在一种浓郁的悲剧氛围之中。

d)描写细腻:如对子君,作者抓住了她在不同场合下眼神的描写,将她善良纯真的个

性真切地表现了出来。更感人的是子君在被父亲领走之前把全部生活物品拢为一处的细节,从中可看出子君对涓生深沉的爱,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她寄予的深刻同情,既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又对后面的悲剧也起到了很好的照应作用。

9.小结及布置下一次辅导课的阅读任务(5分钟)

【篇六】鲁迅先生的伤势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鲁迅先生的伤势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两个人物形象。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从激烈到平淡,最后彻底破灭,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黑暗的社会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是黑暗的封建制度已经灭亡,但是文明的民主的新社会尚未建立,各种思潮共存。作为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涓生和子君也和其他进步青年一样受西方一些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影响,他们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文学,他们不顾一切世俗的偏见和责难,勇敢地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甚至成功同居,唱出了个性解放的最强音。但是,现实呢?这毕竟是在中国,统治长达几个世纪的封建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那些封建卫道士们,能容许他们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事情吗?不会的,绝对不会。什么个性解放?什么婚姻自由?他们需要的是忠实的奴隶,他们不容许他们的铁屋子里出现叛逆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注定会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另外,结婚后他们经济上的困顿,也是造成他们婚姻破裂的一个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涓生和子君性格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涓生的自私、怯懦和不负责任,子君的封建纲常思想和女人天生的依赖思想都注定了他们的婚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本文认为《伤逝》对爱情的解读,带给我们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婚姻中是否需要爱情。(二)婚姻中的爱情与恋爱中的爱情有何不同。(三)婚姻中如何保持和发展爱情。

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

《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文学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文章之一,这固然不错。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的真正要旨--即批判在不变革社会的前提下,单纯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

一、涓生与子君的爱情经历

(一)追求个性解放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的确是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的无药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确是无所畏惧的。子君不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而且勇敢地喊出了个性解放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他们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勇敢地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二)成功同居

共同志趣和追求使两颗年轻的心贴在一起,涓生因为看不见子君而感到“百无聊赖”,并为子君的安全忧心忡忡,“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旦子君来到自己身边,他就感到内心充实,提着的心也就“宁帖”下来。子君更是为了和涓生恋爱,不顾一切议论和阻拦,毅然冲出封建家庭,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她对路上遇到的各种敌意的眼光“全不关心”,两个青年人为着他们的纯真爱情和个人幸福,勇敢地跟周围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并以两人的结合向封建社会予以强有力的回击。

(三)爱情破裂

他们同居后,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却没有多久就开始有了裂痕。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见识起来越短,经常和官太太暗斗。她沉入日常

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生命中的缺陷。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在浪漫中整合日常生活的现实内涵,不能对自我心灵进行扩容,因而失去了爱情,“更新、生长、创造”的心理能力。面临人生有危机时,如何处理基本“求生”的难题时,他却避免与爱人共患难,从而在不顾惜爱人或曾爱过的人的生死的情况下先保证自己的生存,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还是习惯性地以女性为牺牲,抛弃了子君,最后子君死去。而涓生在他的“悔恨和悲哀”中自责,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涓生和子君这一对由浪漫转入婚姻生活的男女也由此而收场。二、悲剧原因透视

(一)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猛兽,爱情,当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

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归宿。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他们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不可侵反的神圣的封建道德。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当时社会里很难抬得起头来。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身家性命都保不住。鲁迅的《离婚》中的主人公爱姑,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泼辣,最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来武装自己的呢?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和家庭殷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反过来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内,是道德所鼓励的,所允许的。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反抗。但封建的权威也深深地伤害着她。总的来说,封建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吃掉你的

思想,你的灵魂。当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爱情更加不用说了。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沉重地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自由发展。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失业,说到底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他。那雪花膏便是局长儿子的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事情!子君和她的叔子,早已经闹开,以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亲侄女都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由自主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这两个字!

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太大的悲伤。但是,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她只能负着空虚的重担,此外便是空虚。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呵!而且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一座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那是什么?那是吃人的社会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了,既然子君违背了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这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再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要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封建制度。

可以说社会上的人言可畏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人的议论?他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他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他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离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自由恋爱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会破灭了。在那沉滞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多么的困难,可以用许广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是不配领略的。

(二)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涓生和子君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他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

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甜蜜的,他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但是,涓生本身的弱点——自私、虚伪、怯懦和不负责任,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暴露出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吗?我想他没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拽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然是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开始新路的开辟,新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咋一看,好象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会赞同。但是,我们想想,他们所生活的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路上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最后子君确是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说句不好听,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推向绝路!

当然,我们也不可以简单地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自己的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他也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

在最初反抗家庭专制的斗争中,子君同样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的呼声,但她以为争得同居的权利,就获得了一切,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旧思想的束缚使子君心甘情愿地成为拽着丈夫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妇,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的思想牢牢地禁锢着她。一旦失去了涓生的爱,便无可奈何地退回父亲那里,独自负荷着虚空的爱的重担,走完人生的漫漫长途。

(三)经济上的困顿,也使他们的爱情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础的位置。一个人想在社会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是解决生存问题,生存问题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其他奋斗?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要生存,最起码的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他们必须解决经济这个问题才有机会令爱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虽然有很深的感情(刚开始的时候)。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