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详细内容
观看恰同学少年观后感(一)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看了《恰同学少年》之后,我感触颇多,该剧以1913年到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求学生涯为主线,展现了20世纪初以毛泽东、蔡和森、杨开慧等为代表的一批风华正茂的优秀青年的学习生活,也激发了我对理想的追求的决心和勇气,体会到革命先辈的精神境界和奋斗
历程,引起我对人生的思考。
新生们在上第一节课时,老师就一一问他的学生们你的志向是什么,同学们有的很骄傲地说出自己地理想,老师就给予鼓励和支持;而有些腼腆的学生则不愿开口,老师就说:‘不管你的理想是什么,只要为人民服务,都是高尚的。’老师的理想是培养一代又一代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有志青年。这样优秀的老师,这样有志气的青年,怎能不让人感动呢。是的,人如果没有了理想就没有了方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都应有为理想奋斗的勇气。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少年时的志趣思想,往往预示着一个人一生的前进方向。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给了我们无限启示,告诉我们应该心怀祖国、志向远大。先完善自身既而立足世间。伟人的少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他在作文中多次谈论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因“过于张扬”而被阿老师批评,但他心系祖国和改变旧中国现状的伟大理想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也得到了教师们的钦佩。伟人的少年时代乐观而不畏寒苦,假期无处可去就住在山上的亭中也仍然达观,携友一同读书游山,淋山雨而叫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正如他经常所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种乐观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反观自身,恐怕许多人都有愧于心,生活在改革开放,物资丰富的新社会,我们物质上充裕,却难免精神上缺乏,衣食无忧的我们无需为明天的生活发愁,却反而常常失去理想,更缺乏社会责任感。虚荣攀比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为失去奋斗的目标与动力而沉溺于网络的人也比比皆是;怠于努力而寄未来的希望与歪门邪道的也大有所在。虽然生活中少有如剧中刘俊卿之辈,但刘俊卿却是当代学生精神弊病的集中写照,他所代表的思想问题不得不让人警醒。
看《恰同学少年》反思当代教育,让我们学生思考怎样读书,让老师思考怎样育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青年的毛泽东不是‘‘完人’’,他也有年轻气盛容易冲动等缺点,但他从不掩饰自己,而且知错就改。他的老师一次又一次帮他纠正自己,并给予他充分的理解与肯定,他才得以顺利的完成了5年学业。而当今许多青年却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上学,也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学生的大多时间还是在学校度过的,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用自己的智慧改变人生,用双手创造劳动。
毛泽东说过‘‘青年是早上八,九点中的太阳’’.在青年时代,借鉴《恰同学少年》这部优秀题材剧的启迪,青云直上,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奋斗价值。
观看恰同学少年观后感(二)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恰同学少年是讲述毛泽东和蔡和森等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经历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对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子有良好的教育意义。我们每一个人不一定成为伟人,但我们可以学习伟人身上优秀品质,使自己趋向完美。
学习的启示。杨昌济教授主张大学要做好修学储能工作,既要踏踏实实的学习知识,又要储备能力,提升说话办事能力,修学储能要均衡发展。读书要博采众长,先博后渊,只有博采百家之长,才能提炼出更新的观点。喜欢社会科学的,要广泛涉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不要囿之一隅。即使确定了理想的职业,也不要囿之一隅。学习知识是分门别类学的,具体运用时是综合性的,要运用各种知识来解决问题。当众诵读是训练注意力的好方法,这是闹中取静啊,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蕴。互帮互助是学习的好方法,竞争也是。互帮互助和竞争也是做人的原则。在竞争中生存,在生存中竞争。人在社会关系中生存,需要各种利益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这就需要与他人发生关系,需要与他人合作。人的社会性就说明人天然具有竞争性与合作性。竞争性与合作性是人的社会性的基本标志。人与人之间没有竞争性与合作性,那么社会性就无从体现。
生活上的启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有奋斗精神。个人奋斗原则在坚忍,坚如磐石,坚定不移,矢志不渝,韧如蒲苇,百折不挠,柔而坚韧。坚忍也就是方圆相济,刚柔并济。要时刻注重提高精神境界,不可过分注重物质享受。人需要物质财富,更需要精神财富,在当前物欲横流的形势下,各种物质诱惑时时出现,作为大学生一定要提高精神境界,增强抵抗诱惑的能力,使自己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不要对社会有害。生活上亦要乐于助人,助人为乐。我们要关心家人,体谅家人,时常给家人打个电话,让家人知道你是牵
挂她们的。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父母的钱都是流血流汗挣来的,不可肆意挥霍。勤俭节约既是对父母的体谅,又是修身之本。人人生而平等,平等原则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人与人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之所以会产生这个怪胎,是因为这个怪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具备产生这个怪胎的条件,“孔圣人”把这个怪胎神圣化,作为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基础。共和国时期这种封建制度不存在了,但是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因此在共和国的天空阴魂不散,依然影响着人们。我相信,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最终会在共和国真实地确立,永驻人们的心间。而不是仅仅存在于纸上。大道理还是要讲的,大道理是社会的一面旗帜,是指引社会前进的明灯,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我认为大道理就是所谓的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思想,和有积极意义的社会道德(传统美德)。大道理下出人才,毛泽东和蔡和森等正是在这种这种大道理下成长起来的。人生需要自以为是。适度的自以为是是自信,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没有自以为是是懦弱,是人云亦云,是随波逐流;过度自以为是是自负,是固执己见,是冥顽不灵。要知错就改。勇敢的承认错误,诚恳的承认错误,勇敢的承担责任,主动的承担责任,不可以争功诿过。在生活上要善于求助他人,求助于他人是对他人能力的肯定,是对他人价值的肯定。生活中要多读书,善读书。读书时要思考,一边读一边思考,可圈点国画一些重点内容,写一些批注。这种读书方法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的读书方法,应该是好的,应该是值得借鉴的。
以上是我观看恰同学少年的感受,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裨益。
观看恰同学少年观后感(三)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在抒发我观看《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的感悟之前,请允许我先呈述我观看的过程:《恰同学少年》一共23集,我共分两次看完,并且都是在深夜不受任何打扰的情况下全神贯注地观看。我深深地被影片主人公——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激情和朝气以及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所吸引。虽然两次我都看到凌晨四五点,但我没有丝毫的倦意,反而越来越有激情。
《恰同学少年》中令我感触最深,触动我心弦就是那对在影片中形成鲜明对比,给观众视觉造成极大反差的青年毛泽东和刘俊卿。
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影片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蔡和生、陶斯咏、向警予等就是梁启超先生所称颂的优秀少年。他们少年时代的豪情壮志激励人心,忧国忧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使人钦佩,勇于破旧立新的精神令人折服。毛泽东是个极富活力与气魄的活力少年,当自己的作文遭到不公正对待时,他敢于据理力争,甚至顶撞老师(当然我不提倡学生顶撞老师,而是要有胆量做正直的事,而不是人气吞声);一句“我偏要和老天作对,看谁犟得厉害!”喊得多有气魄。同时,大气磅礴的他又不乏沉着冷静,当外人打架斗殴吵得不可开交时他能够聚精会神地读书写字,真正做到了“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青年学生的他深入军阀营中谈判时表现得镇定自若,临危不惧,不得不令人佩服;最让我折服的就是他的胸襟广纳天下,心系祖国和人民。
而与毛泽东形成鲜明对比的刘俊卿是最悲剧性的人物了。或许他的本性并不坏,但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强大的的社会压力下,加之由于家庭贫困而急于摆脱这种命运的念头驱使下,他成了一个反面例子;爱慕虚荣,自私自利,做事唯利是图,首鼠两端。最终他成了老师和同学眼中的败类,落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他是一个处处都充满矛盾的人,就如在对待年迈的父亲这件事来说,一方面他上学为的是升官发财,改变家庭贫困的局面,他说过这么一句话:“爸,等我光宗耀祖后,你再也不用给别人倒茶了,我要让别人给你倒茶,让别人服务你。”这似乎是个很孝顺的儿子;另一方面在细节上他又表现得是个十足的“不孝子”.
对他人他不敢承认他的父亲是个卖臭豆腐的,反而介绍说是雇来的挑夫(这是对父亲多么大的打击!);甚至把一个星期积累下来的脏衣服留给体弱多病的父亲„„看到这些场景,作为观众我的怒火在上升,有种想揍他的冲动。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才自古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简短而气势昂扬的校歌响彻在当年湖南一师的上空,深深地振奋了上个世纪早期旧中国一大批有志青年的社会理想:“以天下为己任,怀揣国家与人民,从青年做起,用教育拯救中国。”
看完剧情跌宕起伏,富有教育意义的《恰同学少年》,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到了同样身为“大学生”的自己,想到了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通过剧情中湖南一师中的热血青年与当代大学生的对比,我觉得当代大学生没有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优秀青年的昂扬斗志和用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有染上了刘俊卿那种自私自利,爱慕虚荣的恶习。我们该反思了!
毛泽东所处的那个时代国家积贫积弱,物质极度匮乏,而那一代的青年大学生们却能够做到精神饱满,激情豪迈,勇于承担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社会责任;而生活在物质生活充裕,养尊处优的当代大学生却在物欲横流,利益熏心的社会环境下迷失了自我,成了现代版的“刘俊卿”。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一生的事业,想想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做到了吗?就从最基本的“修身”说起吧。时代在变,我们也应与时俱进,“修身”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遵守古代圣贤推崇的“三纲五常”等封建教条。但“孝”这一德之本,道之源我们又做到了吗?“修身”也要求我们的行为举止合乎现代礼仪规范,而事实却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我们——大学生只中的行为比比皆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出口成“脏”„„
看完《恰同学少年》这部影剧之后,我希望广大的当代大学生们都应好好反省,当然也包括我自身。应当以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为榜样,青年人就应该有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活出精气神!从修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