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赏析
详细内容
'【篇一】乡愁赏析乡愁解析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中心思想: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土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
艺术特色:
完美的形式:《乡愁》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独特的意象:《乡愁》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精巧的构思:以时空变化为顺序,构思全诗,情感也是逐步递进的,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却巧借“距离”表现出来。随“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深刻的主题:《乡愁》表现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篇二】乡愁赏析余光中《乡愁》意象分析从意象间的关系看《乡愁》的主题
乡愁是古今中外诗歌创作中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它概括了多少游子眷恋故国亲人的深沉感情!与历代那些抒写乡愁的名篇相比,余光中的《乡愁》别具一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按照词典的解释,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我们认为,余光中所抒发的乡愁,不仅仅是“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式的离愁别绪,也不仅仅是“由对母亲的思念,对新娘的爱恋,对母亲的缅怀的个人情怀,上升为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期盼”式的爱国热忱,更是生活在台湾的那群特殊的“外省人”对造成两岸隔绝现实的禁锢政策的不满和批判。
余光中的《乡愁》,继承了《诗经》所创造的“重章复沓”手法,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以第一诗节为基础,二、三、四诗节更换少量的词语来反复吟咏诗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乡愁。从表达乡愁的角度看,全诗使用的四个意象可以分为两类:前二者可以沟通乡愁,后二者不能沟通乡愁。两组意象前后形成对比关系,用“易于沟通”与“永难沟通”对比,突出表现了“不能沟通”。
小时候,在外地求学的“我”想念妈妈了,只要把对妈妈的想念写成信,贴上一张邮票,不管它小到哪种程度,它都可以把“我”的想念送到妈妈手中;同样,妈妈思念在外的儿子了,她也可以把她的思念写成信,贴上一张邮票,哪怕是一张很小很小的邮票,就把妈妈
的思念送到“我”的手中。邮票在中间,沟通着“我”与妈妈,表达了“我”小时候的乡愁。
长大后,在外漂泊的“我”挂念新婚的妻子了,“我”只要买一张船票,哪怕是“窄窄”的一张,凭借它“我”都可以回到妻子身旁,尽情表达对妻子的挂念;同样,新婚的妻子牵挂在外奔波的“我”了,她也可以买一张船票,哪怕是一张很窄很窄的船票,就可以奔赴“我”的身边,慰藉她对“我”的牵挂。
在通邮、通航的条件下,空间的物理距离根本就阻挡不了“我”与母亲、与妻子之间的乡愁的相互表达,一张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就把相处异地的亲人真情相连。
但是,后两个意象就不能沟通这种真情。“我”就在母亲的坟前,坟也不高大,“矮矮的”,只有“一方”,“我”完全可以贴近、完全可以跨越,“我”现时与母亲完全没有了空间上遥远的物理距离的阻隔,可就是这一方“矮矮”坟墓,就让“我”与母亲咫尺天涯,永世隔绝;“我”就在母亲的面前,但母亲永远也不知道“我”对她的想念,“我”也不知道母亲在那个世界过得是否好,是否还像“我”小时候那样挂念“我”。“我”就在海峡的旁边,海峡对岸就是大陆,那里就是“我”分别了三四十年的家乡。海峡并不宽广,就是那么“一湾”,那么的“浅”,浅得像人脱掉鞋提着裤管就可以蹚过去一样。但就是这样的“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阻挡着我们回家的路,海峡永远地阻隔着我们回家的路,就像母亲的坟墓永世隔绝着“我”和她一样。
海峡就真的那么难以跨越吗?海峡南北长约300公里,东西宽约
170公里,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80m,最大水深为1400m,主航道水深足以通行10万吨级的大型船舶,确实难以跨越。但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要渡过海峡并不是一件难事,可以乘飞机,可以坐轮船,一两个小时就能过去,所以,在作者看来,台湾海峡只是浅浅的一个海湾,它阻挡不了两岸的血脉相通。
然而长期以来,在现代的政治条件下两岸却隔如参商,海峡成了中华民族内部最宽的距离,它宽到骨肉一经分离便是生死两茫茫。就像母亲的坟墓永远阻隔“我”和母亲一样,它永远阻隔着在台湾的“外省人”和祖国这个“根”血肉相连。所以“坟墓”和“海峡”两个意象形成类比关系,目的是类推出海峡在政治条件下的难以逾越,难得像无法沟通的坟墓。“坟墓”和“海峡”对于“我”都没有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距离,近在咫尺,却因在政治意义上的人为隔绝而使“我”与大陆远在天涯。
用一张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就能轻而易举地沟通的乡愁,却因那湾“窄窄”的海峡成为母亲坟墓一样的隔绝,“邮票”“船票”的轻易能沟通与坟墓一样的海峡的永世不能沟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政治人物的政治操纵的强烈不满和对排除政治障碍实现两岸人民相通的渴望。
作者不满的政治、不满的政治操纵,渴望排除的政治障碍是什么呢?余光中别具匠心地选取意象予以揭示。之所以选取“邮票”“船票”,既是因为它们轻易能沟通乡愁,与“坟墓”和坟墓一样的“海峡”不能沟通形成对比,更重要的是“邮票”“船票”还隐射着作者
对现实的不满,对政治人物的政治操纵的强烈不满,寄寓着两岸血脉相连的深情。真正阻碍两岸相通的不是海峡,再长的海峡也只是“一湾”,再深的海峡也是“浅浅的”,真正阻碍两岸血脉相通的是人,是人所制定的不许“通邮、通航”的政策,是那以不能“通邮、通航”为特征的白色统治,是台湾长达30多年的戒严法令!
国民党政府从败退台湾起,就一直对台湾内部实行严格的军事管制,阻止台湾人民与大陆联系,对大陆实行隔绝政策,禁止两岸人民直接通邮、通航,谁与大陆相通就要人判死刑、家产充公。大陆也由于极“左”路线,不允许与台湾相通,谁与台湾相通,就是内奸,就是叛徒,就是黑五类。到1979年元旦大陆倡议两岸直接“通邮”“通航”,允许两岸人民探亲为止,两岸之间隔绝得像诗中母亲的“坟墓”一样,完全没有了两岸亲人间的血脉联系。绵延他们一生的乡愁无法表达,无法沟通,甚至像余光中的“母亲”一样,叶落也不能归根,只能埋骨于异地他乡!
随国民政府败退台湾的百万老兵、党政官员及其家属,就如诗人余光中,他们被称为台湾的“外省人”,他们虽然在台湾安了家,但大陆有他们的根,他们渴望“家”与“根”的相通。一位十四岁就被抓去台湾的老兵,想念母亲三十多年,他把三十多年的思念写于信中,却无法寄到母亲的手中,这份相思令他夜夜梦回故里,梦醒泪流满面,嚎啕大哭,他实在难以忍受,就去从来没有去过自己也消费不起的歌厅,点最当红的小姐,目的不是去享乐,而是期望认识可以往来于台湾与香港的歌女,暗暗托她把饱含对母亲思念的家信捎去香港,再转
寄给舟山的母亲。这份想念这份相思,是所有外省人共同的心声。
诗人余光中并不只在诗中抒发他们的这种心声,还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心声不能表达于两岸亲人的深层原因———隔绝这份想念这份相思的不是海峡,是人,是人执行的政策!所以我们认为,《乡愁》诗的主题,还包括生活在台湾的那群特殊的“外省人”对造成两岸隔绝现实的禁锢政策的不满和批判。
【篇三】乡愁赏析乡愁的社会学解析乡愁的社会学解析
摘要:乡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是每一个与乡土田园有着天然血缘关系的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困惑和文化氛围,乡愁情结正是人类生命历程中难以消除的期待与失望交织的痛苦体验,人类也正是在这种对回归家园的苦苦追索中,完成了主体对客体的超越,从而实现对更高意义上的即人类共有之精神家园的回归。
关键词:乡愁文化
中国字的“愁”是由秋天的“秋”和心脏的“心”字组成,它让我们想到热烈夏天消逝后的失落和寂寥,是寒冷将至的秋日里的离情别绪。
一、诗中乡愁
古往今来,多少感情丰富的诗人,借助诗歌抒写他们的乡愁情结。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哀婉缠绵,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飘逸古朴、屈原的“悲莫悲兮生别离”沉痛怅惋,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亮缱绻,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愁肠百结,崔灏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忧伤悲戚,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期盼明媚,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寻觅彷徨。古诗中幽幽的乡愁是离家万里的游子对故乡的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这数不尽,道不完的乡愁,不知引来了多少身在异乡、心系家乡的浪子们的感情共鸣。乡愁诗歌中最耳熟能详的,莫不是余光中横跨一辈子的愁绪: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WhenIwasyoung,
myhomesicknesswasasmallstamp,
Iwashere,
mymotherwasthere.乡愁赏析
Aftergrowingup,
myhomesicknesswasanarrowticket,
Iwashere,
mybridewasthere.
Later,
myhomesicknesswasalittletomb,
Iwasoutside,
mymotherwasinside.
Andnow,
myhomesicknessisashallowstrait,
Iamhere,
themainlandisthere.
席慕蓉也有同名诗。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Thesongisanativeflutequietandremote
Alwayssoundedthenightthemoon
Thefaceofhomeisavaguewistful
Wavinggoodbyeasifthefog
Afterparting
Homesicknessisatreewithoutrings
Nevertogrowold
余光中的乡愁是被海峡分割的思念家乡的情谊,从小到大,随着他的成长,指代乡愁之物不断变化,但,实质都是对土地、对大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无法忘怀的感情。
席慕容的乡愁不老,之前她活在父母的乡愁里,而后她活在自己的乡愁里。之前是人代传承的记忆,之后是对故土文化的不懈追寻。
并无意外地,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乡愁的思索。
二、小说中乡愁
(一)、《情人无泪》爱情的乡愁
小说大抵是俗套狗血的,却并不妨碍感伤。一个男孩在失去妈妈的伤痛中,遇到一个即将失明的女孩,从此有了生活的勇气。他们两个互相扶持,进入婚姻,经过艰难的岁月,但是始终相爱如初,感情越来越深厚。女孩本来可以做一名出色的画家,但是知道要失明之后就完全放弃了绘画,转而做翻译。男孩了解后一直鼓励她坚持梦想。终于有一天女孩受到启发想要重新拿起画笔,于是迫不及待地去买了画具。可是过马路的时候遭人抢劫。她离开了,留下他一人。
他用爱情荣耀了乡愁。
假如说爱情是一种乡愁,我们寻觅另一半,寻找的,正是人生漫漫长途的归乡。那么,爱上所爱的人的乡愁,不就是最幸福的双重乡愁吗?
乡愁是苦涩的。
失明之后她离开了,以防拖累他,却被他寻到。
他劝阻她不必再淤陷在过去的乌托邦,那里,不是她的故乡。
于是她问她的故乡在哪里。
他想告诉她,一个人的故乡只能活在回忆里。
“你是我的故乡?”她放走了怀中的小狗。
他的思念决堤了,走上去,把她抱在怀里。
“乡愁很苦。”她脸朝他的肩膀靠去,贪婪地嗅闻着这几天以来,她朝思暮想的味道。恰如小说所言,乡愁无疑是美丽的。
“飞行员对天空的乡愁让他们克服了暴风雨、气流和山脉,航向深邃的苍穹。爱情的乡愁给了她继续生活的意志,也是这样的乡愁在黑暗的深处为她缀上一掬星辰。
圣修伯理,这位以《小王子》闻名于世的法国诗人和飞行员,一次执行任务时消失在地中海的上空。飞行员死了,小王子对玫瑰的乡愁,却几乎肯定会成为不朽的故事。
爱情的美丽乡愁是一根耐风火柴,在无止境的黑夜中为她导航。”
(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归属感的乡愁
小说帮我们揭示出“轻”的其中一层含义,便是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恰如有一段特蕾莎的心理描写:“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他自己国土之网来支撑他:家庭,朋友,同事。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助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正是这种游离于母体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鸡毛那样轻飘飘),使特蕾莎坚决地离开瑞士,与她深爱的托马斯不辞而别,回到她正处于灾难中的祖国。在布拉格,只有在某种心理需要时,她才依靠托马斯。而在瑞士,由于失根,她事事都得依靠托马斯,那她就不得不一辈子重复深夜里的恶梦。
而故事的另一主人公,萨宾娜,她的人生是轻盈的。大量降临于她的并非重负,而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她的生命,一直在叛逆和抽身离开。背叛了自己的父亲而嫁给臭名昭著的演员,又背叛了演员开始了自己的性漂泊之旅,作为一个画家,她拒绝画自己祖国的繁荣和伤痕,不愿意人们在她的画作中看到捷克的成分,一番番地叛己所叛,一番番地把他乡作家乡,又一番番地背井离乡。对于自己所背叛的过去,甚至不曾有故地重游的兴致。在学校,厌恶苏式媚俗;在日内瓦,抛弃了痴情的弗兰兹;也是在国外,与捷克“救亡”人士也不欢而散。在他人眼中,她背叛了亲情,爱情,也背叛了她的故土。
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萨宾娜看不出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这个完全脱离传统,用昆德拉的语言,与“媚俗”完全对立的女人,显然受到作者的偏爱。她的背叛,是跟着她天生艺术家的感觉走的。而她本人在所有的背叛之后,却感受到了最浓烈的乡愁,有时掺杂着强烈的自责和遗憾。她的叛逆之路曾经“充满着激情与欢乐,...可倘若这条路走到了尽头又怎么样呢?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背叛呢?”。流亡在外,她带着笨重的圆礼帽,那是祖父留下的,对过去和故土的记忆。“她放下调色板,到洗手间稍微梳洗一下。老人站起身来,弯腰拿起靠在桌子边的手杖。画室的门正对着一个草坪。夜幕降临了,画室正对面20米处是幢白色的木房,一楼的窗子里亮着灯光。萨宾娜看到夕阳中亮闪闪的两扇窗子,不禁心生感动。”
如我们所知,萨宾娜是终身反对“媚俗”的斗士,在她眼里,“非爱国不可”的政治是媚俗的,基于“非如此不可”的婚姻也是媚俗的,因此我们看到,她对情人,对故国都毫无感情,可是,在书的最后,“当她看到伤感影片中忘恩负义的女儿终于拥抱无人关心的苍苍老父,每当她看到幸福家庭的窗口向迷蒙暮色投照出光辉,她就不止一次地流出泪水。”这深邃的感情相对于对地域上的思念,更倾向于横的地域感,纵的时间感,甚至对于那些已消失或仅存在于心底幻象中的事物的思念。她最彻底地抛弃媚俗,最义无反顾地背叛她蔑视的丑陋和思想。她一直就生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没有离开。而她的身体一直在漂泊。乡愁赏析
事实上,作品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都在寻找自己的家园,这应该也是作者昆德拉的寻找。
作品写于1984年,直到22年后的2006年,捷克语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才终于回到捷克,正式出版发行。作品归乡的过程是如此的漫长和充满争议,而长期生活在法国并且以法语写作的昆德拉,还是被视作捷克作家。作者也许在异国找到了自由思想的精神家园,而另外意义上的乡愁,也许如作品中的萨宾娜一样,在感情上渴望的暖意,而在理智上化解为了媚俗。
三、电影中乡愁
乡愁有国别之分吗?有人说深沉的俄罗斯人更依恋故土,最具乡愁。说哪个国家的人更容易乡愁,很容易犯本质主义的错误,但俄罗斯乡愁一定有特别味道。那广袤的大地,浓重的深秋,漫长的寒冷,都特别容易萌生愁绪。人生在世,最是伤情离别时,乡愁的情感底色是离别,离别越久,情绪越烈。一年只有近乎惊鸿一瞥的春秋好时光,夏天也显得过于短促,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大量的俄罗斯人喜欢迁徙。远离故土,必然而生的就是刻骨的乡愁。乡情与“愁”相联系,怀乡的人向来是“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倘若一个人是被迫离乡,被逼去国,其中的乡愁更是浓得化不开。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乡愁》拍尽了乡愁之痛,一名诗人来到意大利,收集十八世纪俄罗斯农奴音乐家在意大利生活的资料,却陷入了自己的乡愁,在异乡周身不适,无法融入眼前的一切。他的研究对象农奴音乐家同样被乡愁症所困,在乡愁的驱使下回到农奴制的俄国,故乡依旧,人已非,音乐家最终不堪现实而自杀。乡愁症大概是传染性的,会感染那些特定的人,诗人备受煎熬而死。塔尔科夫斯基拍这部电影很有自我治疗的意味,解救自己对亲人、对故土、对自己由来的文化根源的病痛般的眷念,在《雕刻时光》里,塔尔科夫斯基坦言,离开俄罗斯之后,那极其真切的乡愁,盘踞了他的灵魂,从未消失。《乡愁》像多面反射的镜子,农奴音乐家的乡愁映照了诗人的乡愁,而摄影机后的塔尔科夫斯基将自己的乡愁投射在诗人身上。《乡愁》最能说明俄罗斯人将依恋之地与当下所处之地绞织的心灵状态,这部在意大利拍摄的电影,却是一部彻底的俄国电影,意大利教堂、广场、乡村都在塔尔科夫斯基的调度下俄罗斯化,塔尔科夫斯基也由乡愁回到他始终关切的人的精神世界——自由的意义是什么,如何爱,如何救赎„„在塔尔科夫斯基那里,乡愁还是哲学,是存在本身。这也许是最执念的乡愁者,他在异乡的当下,却不为之改变,他生活在己已经建构的精神世界里,他的轨迹从不断裂。
《乡愁》NostalGhia,又译《怀乡》。这是是典型的塔可夫斯基电影,基本没有情节,只是一个人的情绪,充斥着凝重近乎于呆滞的神情,人物的怪异举动,仪式化的动作造型,幽暗的光线,粗糙的环境,以及诗情画意的摄影画面。
无疑,片中的男主角就是塔可夫斯基的化身,所有的乡愁都由他衍生。片中以大量的象征、幻觉、回忆与梦境来描绘男主人公的精神状态。若按似是而非的简单化结论,就是表现了导演对祖国以及人类可悲处境的深刻矛盾心理。影片结尾的场景也是虚拟的寓言:戈尔恰可夫伏在俄罗斯的土地,周边却被意大利的建筑包围。我想,这也许象征着导演内心的错乱。现实与回忆,祖国与他乡,忠贞与背离,拯救与逍遥,一切都是如此的矛盾,如此令人愁肠百结,它们互相纠缠,笼罩在无法化解的乡愁之中。涵盖了塔可夫斯基对家乡的记忆从他对家乡的回忆扩展到对国家乃至社会的忧愁,我们共有的同一个家园,导演从一个点延伸到整个世界。
四、文化乡愁
乡愁意识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自然的心理机制和普遍性情绪体验。
在西文中,“乡愁”和“怀旧”基本上是同义词,源于两个希腊词根nostos和algia,含有回家、返乡和思乡的意思。1688年,瑞士医生霍弗尔首次使用了nostalgia一词,专指当时一种军队中士兵由于远离祖国和亲人而产生的强烈思乡病,并导致的身心上的不适反应。霍弗尔认为,思乡病的生理原因在于“轻快精神经由中脑纤维的持续运动,而中脑中仍然粘
附着关于祖国思想的印痕”。1770年前后该词被引入英语。19世纪中叶的工业化与都市化发展造成了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流动的人群普遍怀念曾经的稳定生活,nostalgia的词义也就随之由个人的思乡扩大为一种集体心理情绪,抽象为一种时代的症候,一种特定历史语境下人群的漂泊状态。
在汉语里,“乡愁”一般是指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故土的思恋情怀,当然这与中国长期的传统农业社会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学者王一川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乡愁在当下则“一般是指身在现代都市的人对于飘逝的往昔乡村生活的伤感或痛苦的回忆,这种回忆往往伴随或多或少的浪漫愁绪”。可见,乡愁是人们感时伤怀的一种情绪,是人们对于过去的一种含有情感的记忆与回望,它本身蕴涵着强烈的怀旧情绪。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许多精神分析学家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使得“乡愁”、“怀旧”逐渐成为心理学科的重要范畴;而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的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导致了“可能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社会及文化变迁”,这一概念的病理学、心理学内涵在这个变迁的大背景下渐渐地被淡化,而其社会学、文化学的意蕴则愈益凸现了出来。以至于一种作为思想运动的所谓现代乡愁社会思潮已经悄然兴起,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乡愁、怀旧是潜藏于每个人心底的一种思念情绪,一旦远离过去与故土,它便会或急或缓地涌流而出。一般而言,乡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亲友、乡亲、同胞的思念;第二层次是对故园情景、故国山河、旧时风景的怀念;第三层次也是最深层的,就是对作为安身立命根本之历史文化的深情眷恋。前两个是其形下层面,后者则是其形上层面。乡愁既是一个时空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首先,乡愁是心理学的概念,它是人类羁旅异域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其次,乡愁是个地理和距离概念,离故乡愈远乡愁愈浓重强烈。再次,乡愁是个时间概念,乡愁的内容和对象往往是记忆中昨日的人与事。最后,乡愁还是个文化概念。有时,“故乡”或故园不仅是狭义上的出生地或是籍贯地,如前面所论,更包括了广义的精神家园。的确,物理外壳上的家,并非人之真正安居的家。真正的安居之所,乃在于那种能安顿灵魂的,文化、精神和心灵的认同和承认的“家”。进言之,传统的乡愁往往指向有限的场景、人和事,而现代意义上的乡愁的所指则是抽象、模糊的意象,或者说是概念上的、象征性的,它并不一定有具体的实指对象。
五、乡愁的社会学含义
中国文化具有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色,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树于世界文化之林。下面就以中国人为例,对文化乡愁进行讨论。也正因中国文化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中国人的文化乡愁尤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究其原因大概是:
第一,由于长期处在封建农耕文明时代,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恋家情结和乡土情结。家乡、故乡的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根敏感神经,它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归拢着中国传统的长幼亲情,形成整个民族共同的心理趋向。“家”通常被视为生命的本源,所以中国人常常是安土重迁、故土难离。游子思归、落叶归根、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最深切、最浓郁、最真挚的一种“恋家”情结。正是这种恋家的情结,牵引着一代又一代游子思乡的神经。
第二,中国人由于具有厚重的乡土意识,所以常常是身在外而心在“家”,出门“在外”的“孤儿心态”或是边缘心态比较明显,更易体验到异域文化的陌生感和生存的痛楚感。一方面失去与家乡、亲友的联系,失去了旧有的文化依凭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在新环境里无助无望,原有的自我意识在新环境中得不到认同与赞许,就会产生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空间距离等方面的疏离感和漂泊感。因此燃起对故土,故人的深切思念与爱意。
第三,相比起其他民族,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愈益强大的内聚性,海内外炎黄子孙对文化寻根的愿望非常执著。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内在
【篇四】乡愁赏析《乡愁》赏析二三事张晓垒郭飞亚
内容摘要:《乡愁》已然成为“乡愁体”的最佳代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笔者试从真实性、古典与现代性、口语化三个角度展开分析,解读《乡愁》成名的原因。与此同时,呼吁多角度阅读,展现艺术的包容性。
关键词:真实性古典与现代性口语化
1982年流沙河出版的《台湾诗人十二家》将余光中介绍到大陆,其中就有《乡愁》。不久,《乡愁》便写入中学语文教材。这首诗曾经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吟诵,尤其成为海外游于思念故乡的最佳“代言人”。为何这首诗如此家喻户晓?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诗歌的真实性
李元洛先生说:“诗歌创作,是最个性化最富于个人才气的事业,它要表现诗人对于生活新鲜独特异于常人的艺术感觉和美学思考。”可见,同一主题不同体裁的作品,甚至是同一主题不同诗人的作品所呈现给读者的是新鲜、独特的审美体验,这就是诗人的个性所在。余光中的这首《乡愁》与诗人同一主题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诗歌的真实性。余光中本人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邮票是写实,那时寄宿于学校,离家十几里山路,有时候周末没回家,就写信与母亲联系”;长大后余光中与范我存新婚不久就去了美国,经常来往于美国与台湾之间:而“母亲的逝世使得北回归线成为余光中灵魂中一根最敏感的神经”。这一切都是事实,都是人生。虽说这是二十分钟写出来的诗,诗人却酝酿了二十年。这首诗不仅仅是诗人二十年情感的沉淀,更包含了诗人四十多年的人生故事,这些就是围绕着余光中自己真实的四个人生阶段展开的。亲情、爱情、爱国情,情感的真实坦露来自于诗人内心的剖白与人生经历的深思。正是因为这首诗是诗人真实的情感体验,才使得这首诗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二、诗歌的古典与现代性
余光中在评论诗歌时说过:“一位当代诗人如能继承古典的大传统和‘五四’的小传统,同时又能旁采域外的诗义传统,他的自我诗教当较完整。”正如他所说,余光中的诗便是融汇古今,贯穿中西。他的作品无不体现着古典诗歌的韵昧,甚至“能用中国古典文学的标准来衡量新诗”。而这种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意象层面。
分析诗歌必然要分析诗歌的意象,在这首诗中诗人就将思念浓缩成了一个个意象,即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其中“船”、“海”这两个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就已经出现,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连余光中自己也说,之所以采用船票不用机票是因为船票有古典诗歌的意味。而这两个意象传承到本首诗中则变化为“船票”、“海峡”,这些是现代化的代表,但含义仍与古代相近,这既是传承又是创新。
三、诗歌的口语化
笔者赏析本首诗时特别注意到了“这头”、“那头”这几个字。众所周知,原本“这”的读音是zhe,“那”的读音是na。但是在听过所有的朗诵音频,甚至余光中先生自己朗读《乡愁》后发现,朗读者都将这两个字的读音处理成了“zhei"、“nei”。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在第1595页中为“这”字释义时,特别提到:“在口语里,‘这’单用或者后边直接跟名词时,说zhe;‘这’后面跟量词或数词加量词时,常常说zhei。以下【这程子】、【这个】、【这会儿】、【这些】、【这样】各条在口语里都常常说zhei。”同样,在908页为“那”字释义时,也如是解释。“这头”“那头”自然也属以上情况。这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自然很容易触发所有敏感的心灵,让愁绪直逼每一个有着离乡经历人的心头。
《乡愁》的巨大成功虽然使得余光中一下子家喻户晓,却也遮盖了他身上其余的光芒。的确,余老写诗近千首,其中乡愁题材的占据了十分之一,除了《乡愁》其他写乡愁的诗却成为了遗珠之作,无人问津,比如《当我死时》。此外,除了余光中先生,席慕容,戴望舒也都有乡愁题材的佳作,虽然在技术手法和表达效果上与《乡愁》相比稍有逊色,但是笔者认
为在文学评论中少不了“艺术容忍力”,更少不了对比阅读的价值。所以笔者建议不管是在中小学教材中还是现代诗歌乡愁题材的范畴中,可以打破“乡愁体”一家独大的局面,百家争鸣。
【篇五】乡愁赏析乡愁的滋味赏析《乡愁的滋味》赏析
林冬梅
摘要:离散文学,成为了这些身在异乡,心怀故土的异国作家,最好的表达。他们丰富的怀乡和复杂的原乡情感都体现在主题中,内心深处那深沉的原乡追思与漂泊情怀,却随着时间流逝而发酵,愈发的浓烈。年菜成了作者乡愁情感的一种寄托,一种慰藉,一种挥之不去的温暖回忆。
关键词:乡愁离散文学年菜
姚嘉为,我国当代女作家,祖籍江西萍乡,于台湾出生,旅美多年,现居住马来西亚吉隆坡。她和台湾新一代知识分子一样,先到异国求学,而后定居下来。这些漂流异乡居留的印记,组成台湾漂泊世代的主要群体。而离散文学,成为了这些身在异乡,心怀故土的异国作家,最好的表达。他们丰富的怀乡和复杂的原乡情感都体现在主题中。
乡愁,可以说是中华名族情感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名族文化在名族心理上的沉淀。自诗经的“黍离之悲”,唐宋文人的“羁旅之愁”,到李后主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都黯然神伤地吟咏过他们的离愁别绪和绵绵乡思。然而,这岂是古人的情感,它已演化为永恒的文化符号。
“年菜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这一句滋味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回忆。或许,年菜里包含的美好记忆,久久萦绕在舌尖,在脑海。总在某个不经意间,让她怀想起,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作者将自己的乡愁与味觉记忆紧紧相连,使其在时间里发酵,在记忆里生长,味觉与情感交相辉映,简单的年菜,随之变成美妙的佳肴。
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以简洁而富有深情的一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学者曾说过:与其它文学类相比,散文几乎是最不讲究技法的艺术,它应像“皇帝的新衣”那样,赤裸裸、无遮
[1]掩地抒发作家的思想情感。的确,作者毫无遮掩抒发自己乡愁的那份情感。将画面,转向
记忆中的年菜,乡亲们围着炉火,放上深锅,大家有说有笑的,操着一口被母亲形容为土气的江西话,吃着那香喷喷的红烧牛肉烩粉条。简洁平实的语言,真切而生动,那一张张笑开了的脸,仿佛就在眼前。不禁让人陶醉在了那热闹而欢乐的相聚里。接下来的一段描写,似乎与作者的抒情无关,然而细细读来,却是句句关情。对于锅里那每种料,她用心去感受,细致,生动的将其描绘,不仅调动读者五官的记忆,更加折射出作者对这份年菜的独特记忆。“粗粉条就如那尾沙丁鱼,随着翻滚冲浪,一股辛辣味扑鼻而来。”平淡无奇的粉条、牛肉汤在作者笔下却是灵动而有味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为读者呈现或许不仅仅是一顿让人享受的年夜饭,更是对那份美好回忆的珍藏。我们知道美好感觉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在那,猛然回首,却不知消失在何处。
李贽曾说: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
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蓄极积之,势不可遏。在一段细腻,生动的描写后,作者以一小段’一会儿’排比描写,表现母亲父亲忙碌准备年夜饭的热闹,及其专注,虔诚。最后一句“仿佛这是天地间最重要的一场盛宴”,道出了这节日的特别意义。整篇下来,作者没有脱离年菜这一主线,从父母的准备,到一家人分工准备,无不是围绕着年菜,过程透露着的是满满的欢乐。然而回忆越是美好,离愁越是深刻。随着空间的转移,时间的流逝,虽然腊肉照熏,梅菜扣肉照蒸,泡菜照晒,年夜饭的客人却越来越少,来拜年的老兵也一个个凋零了,记忆中那样的氛围只能在梦里。就如作者所言“旧时代的人物及氛围,温暖中透着几许沧桑”,她的心只能沉浸在两代的乡愁里。
文章没有过多的抒情,却透着浓浓的乡愁。细读后,深深感受到,异国他乡的他们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厚感情。父亲的那些战友们,总在酒过三巡后,南腔北调的倾吐着自己内心的乡愁。移居异域他乡的他们不仅面临生存的压力,还面临着文化的冲突,然而这些,经过生活的砥砺,岁月的磨洗,内心的千回百转,都将云淡风清。但内心深处那深沉的原乡追思与漂泊情怀,却随着时间流逝而发酵,愈发的浓烈。对于在大洋彼岸的他们来说,大家聚在一起,吃着精心准备的年菜,那是一剂良药,医治乡愁的良药,在异国不同文化环境下,于他们而言更是对一个神圣仪式的最后坚持。
读完文章后,脑海中浮现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份思乡情结,或许异国他乡的他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得到。明月,成了众多海外作家文章中的意象。然而,每个作家所经历的,以及爱好的不同,寄托思乡情结的意象又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姚嘉为来说,一家人准备年菜,那是她成长中欢乐的回忆。一家人围炉吃年菜,浓浓的年味,是她的美好的记忆。即使后来远渡异国,也尽力去坚持那最后的仪式。或许物是人非,没有了当年的气氛,没有了当年的年味,年菜的准备已成了幻影,只能在思乡的梦中召唤,在回忆中品味。年菜成了作者乡愁情感的一种寄托,一种慰藉,一种挥之不去的温暖回忆。这也是她以女性视角,来表达对乡愁的独特情感体验与表达方式。
席慕容说:所谓的乡愁,所谓的家国之思,在太平的年代里,也不过是随时渴望知道有一块特定的土地在四季中如何慢慢变的消息而已;也不过只是问一问田里的桑麻,或者是窗前的一株梅花。然而,这样普通的幸福为什么对今天的中国人说来却是如此珍贵?[3]是啊,为何如此普通,却又如此珍贵?看来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有时候却显得那么的无力,难道仅仅是所谓的物是人非?我想,那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2]
参考文献:
[1]文艺理论与批评[J].1991,第四期
[2]席慕容。七里香[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9
[3]李贽.杂说
【篇六】乡愁赏析席慕容乡愁诗中常见意象赏析席慕容乡愁诗中常见意象赏析乡愁赏析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02班林茜1021110204
摘要:“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①,发出这样一声沉重叹息的席慕蓉,把她的思乡愁绪融入了诗中,那短短的几句话,胜过千言万语的倾述,尤其是那些意象地运用,看似简单而又意韵深远,看似无心而又让人泪湿衣襟。每一处,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乡愁赏析
关键词:席慕容乡愁诗常见意象赏析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席慕蓉,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中响当当的一位女性。她的妙笔下总能生出一股清雅,她的字语间又常有一丝愁绪。那样一丝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那样一种好像是渗入生活中渗入骨髓中一起笔就不由自主地溢出的思恋,便是她的思乡之情。一位来自察哈尔盟明安旗的蒙古姑娘,一位蒙古族王族之后的伟大文学女性,一位如今居于海峡另一边——台湾的普通游子,一片对根满怀归情而又无可奈何的落叶„„“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发出这样一声沉重叹息的席慕蓉,把她的思乡愁绪融入了诗中,那短短的几句话,胜过千言万语的倾述,尤其是那些意象地运用,看似简单而又意韵深远,看似无心而又让人泪湿衣襟。每一处,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黄河”“长城”长万里
黄河,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城,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的象征。提及黄河、长城,便是代表着中国;提及中国,便不得不提长城与黄河。正是因此,长城、黄河也是很多游子梦中的思念,黄河的水融入了他们的血液,长城的砖砌成了他们的风骨。席慕蓉也不例外。她思的“大乡”是祖国,“小乡”是祖籍故乡。①:出自席慕蓉诗《风沙狂》。
那一首感情真挚,意境悠远,我们从小学就能背下的《长城谣》中,席慕蓉炽热的思乡情触动我们的心。“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长城,这个中华民族的象征性建筑,在席慕蓉的心里,是怎样的神圣与厚重,对它的感情又是如此复杂和深沉,以至无法轻易唱出,以至不敢随意描述。“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长城,再加上黄河,双重的思念,双倍的爱戴,这样的两个华夏儿女耳熟能详的意象,如此普通,却也是最真挚的。
席慕蓉的乡愁诗中,不仅仅是在《长城谣》中有黄河与长城的英姿。龙的传人们胸怀故乡,总是不能绕过长城与黄河这两条美丽的羁绊。那首如今已被编成曲目的苍凉又不失雄劲的《出塞曲》中,也写道“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谁说出塞歌的调子都太悲凉”,故乡的天空永远是最美的,哪怕是被乌云覆盖的时候,故乡的土地永远是最香的,哪怕有狂风卷起的泥沙。因为是只有长城外才有的香,因为是故乡,苍凉的景致也是最美的,悲凉的曲调也是最温馨的。
“月亮”“笛”声梦里起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①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③„„从很久以前,月亮和思乡便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直延续到今,月亮甚至成了思乡的代名词。在中秋的晚上,那轮满满的银月,足够煽起所有游子的归情,此后不管是新月满月,那丝情绪再也剪不断。
席慕蓉那首著名的《乡愁》中写到“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笛声总是悠扬,但又总是含着忧伤,故乡的歌,于席慕蓉而言,也是这样。晚上万籁俱寂之时,仰望那一轮银月,好像听到了故乡的歌,像笛声般萦绕耳际,感觉到了心底的思绪,像愁云般覆上心头。这一句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里的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不错,这样一首《折柳》笛声,是萦绕在席慕蓉心中不消的乡音。①:出自李白诗《静夜思》。
②:出自杜甫诗《月夜忆舍弟》。
③:出自苏轼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隐痛》中“月亮出来的时候/只好揣想你/微笑的模样/却绝不敢/绝不敢/揣想/它/如何照我/塞外家乡”;《命运》中“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长城谣》中“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月亮,已经深深映入席慕蓉思乡的心,而又反映在她的乡愁诗中。
“塞外”“风沙”“芳草”萋
塞外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称塞北。席慕蓉是蒙古族的,祖籍在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她的故乡是名符其实的塞外。因此,塞外在她的诗中也是常常可见的。1989年蒙古之行之前席慕蓉一直都是活在父母的乡愁里,她对塞外家乡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母的述说或是从古今图书,而想到塞外,“风沙”与“芳草”便也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中,从古自今塞外是无数文人墨客的宠儿,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中,“塞外”“风沙”“芳草”很自然地被联系至一起,席慕蓉也不例外。
“我迷失在灰黯的弄巷里/而塞外/正芳草离离”;①风沙起时/乡心就起/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②”„春天会想起,故乡的芳草是否变绿;夏天的时候会惦念,故乡的麦穗是否长青;秋天会挂念,故乡的树是否叶落;冬天的时候会自言,故乡的雪是否依然落满屋檐?一年四季,游子的思乡会变幻,却无消减。席慕蓉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在西欧,不管是风沙起的时节还是在风沙落的时节,总也不能绕过的,是对家乡的联想。“塞外”的“风沙”、“芳草”也是她乡愁的深深寄托。
“关山”“阴山”把“马”骑
关山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扼陕甘交通的要道,阴山,我们更是从小便熟知它的名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③”。这两座山,也可以说是塞外风光的代名词,席慕蓉家乡的代名词,总能给人以很多幻想,诗人席慕蓉自然也对这两座山情有独钟。古时描写塞外的诗多写风景和战争,不管是风景中还是战争里,都不会少了马①:出自席慕蓉诗《命运》。
②:出自席慕蓉诗《风沙狂》。
③:南北朝时期北朝鲜卑族民歌《敕勒川》。
的身影,塞外是它奔驰的天地。把三者联系到一起,仅是想象,便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席慕蓉在《出塞曲》中写到:“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归故乡”,她的诗不仅清雅娟秀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豪迈苍凉的场景依然能刻画得让人如临其境,一幅英雄骑马荣归故里的景象在她笔下栩栩如生。在《命运》中她也写道:“我原该在山坡上牧羊/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时/会看见我的红裙飘扬。”由此也可见,席慕蓉对草原的生活是向往的。“请让我与你们为侣/划遍长空/飞向那历历关山”①,那关山所在地,是诗人渴望的漂泊的终点,是诗人日思夜想的归宿——故乡。
席慕蓉在《没有见过的故乡》中曾写到:“缠绕着我们这一代的,就尽只是些没有根的回忆,无边无际。”与她同期的诗人作家中,很多都是与她相同的经历,只能在梦里,在别人的叙述中,在自己的笔下,惦念着那“没有见过的故乡”,席慕蓉不是特别的。而把那样沉重的乡愁,在短短的几言几语中,通过这些意象加以表达,让人不由自主地就沦陷在她看似轻轻薄薄实而浓郁深沉的那一杯思乡酒的醇香中,如此行云流水,生花妙笔,席慕蓉,是特别的。席慕蓉的乡愁诗中所表现的远不止以上所举的这些,更多的妙笔之处,更多的她对故乡的柔情与思念,还需我们去慢慢研读;那些富含深意且唯美的意象透露出的那一缕情丝,那一笔风采,那一份隽永,那一派淡雅柔美,抑或是那一纸苍凉雄迈,还须我们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