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日记
详细内容
篇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暑期社会实践日记》
暑期社会实践日记
姓名:xxx
年级:2010级
学号:2010xxxxxx
今天第一次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做自愿者,在祭奠广场有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墓地广场有鹅卵石、枯树和沿院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这是全市各处集体屠杀所立遇难者纪念碑缩影和集中陈列,还有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
2012年8月29日星期三
今天是做自愿者的第二天,看到纪念馆里其中有一个万人坑遗迹,那是日本侵略者杀害我们的同胞,把他们埋在地下想销毁证,可惜几十年后,这万人坑还是被发现了。从指示牌能看出,累累白骨里上有80多岁的老太太,下到才5岁不到的小孩,有的尸骨上下叠了好几层,老老小小、男男女女不计其数,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侵华日军的残暴和兽行,日军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城开始,在短短的40多天里,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方法,在全城进行了血腥屠杀和打砸抢烧,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多万人之多,犯下了数不清的罪恶。40多天时间就有30多万人被杀害,平均12秒钟就有一个生命消失。于是在参观的尾厅是一个留给参观者思考的空间——每隔12秒,一颗“水珠”从高空落下,伴随着水珠掉落的声音,侧面墙上贴有遇难者遗像的灯闪亮而后瞬间熄灭,象征着一个生命的消亡。就这样一直重复着,遗像每亮一次,心就被揪一下……在这寂静的纪念馆内,这一清脆的水滴声,与其说是滴在了地上,更是滴在了我们每一位参观者的心里。
2012年8月30日星期四
今天是做自愿者的第三天,了解到了拉贝,他是德国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与日军斗智斗勇,与日本领事馆反复交涉、抗议,阻止日军的恣意侵犯和屠杀;他把他租住的院子,设为“西门子”难民收容所,收留了600多个附近的居民,丁永庆、宗有琴、李世珍,当年都在这里得到过拉贝的保护;他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记录了日军暴行的500多个惨案;他带领他的委员们寻求国际援助,募集资金,购买粮食和药品,特别是历尽艰辛,从上海搞来了能预防脚气漫延的蚕豆。难民们对他顶礼膜拜,称他为活菩萨。
2012年31日星期五
今天我们团在休息的其间进行了摄影,我们在大型石雕母亲像,标志碑,赎罪碑,和平广场得地进行照相。发现在这些地方照相留念的人非常多。大型石雕母亲像,是一尊高大11米的母子雕像,底座上镌刻着:“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妻子,苍天啊。。。。。。”抱着孩子萎谢的身子,受辱的母亲眼泪也已干涸,她无助,无力,悲伤,他仰望苍天,却喊不出声,流不出泪……。标志碑:他的外形象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碑高12.13米,象征着南京城市从12月13日沦陷。碑的上端刻着“1937.12.13---1938.1”那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碑的下方是一个方形的坑,坑内铺满了象征遇难者白骨的鹅卵石,墙上不同的文字写着300000,令人触目惊心。
今天是做自愿者的第五天,在中国,南京大屠杀往往是民族主义的重要关注点。而在日本,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存在着广泛不同的情绪及观点,尤其是日本部份极右份子,认为南京大屠杀是被夸大、甚至是凭空捏造的反日本外交工具,也有人认为否认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修正主义、否认主义的表现。由于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的意见着广泛的分歧,因此视乎讲话者的观点,南京大屠杀可能被称为“南京大虐杀”、“南京虐杀”、及“南京事件”等。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是中日外交及人民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2012年9月2日星期日
南京大屠杀到底谁来负责?34万中国无辜的男女老少死于日军的屠刀之下,几十亿美元的财产遭到日军的破坏和掠夺,这样滔天罪行和暴行当然每个直接犯罪者都负有法律和道德的责任。首先,日军士兵和军官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遍地杀人和强奸。我们前已提到随军记者小俣行男的报导∶“不强奸的士兵几乎没有。”另有《每日新闻》社的记者铃木二郎出席“东京审判”为“南京百人斩竞赛”作证明时说∶“在城内扫荡残留的中国军人。如果捉到军官,就绑在杨柳树上,教新兵射击及劈刺的方法当活靶;士兵被捉了,就让他坐在坑前砍头。我是二等兵,只用刺刀刺中国兵。”世人多熟知的两位“杀人竞赛”日军向井敏及野田岩两少尉在入句容县城(距南京20公里)时即分别杀死我无辜平民78和89人,当两位抵达南京城外紫金山时,已分别杀至105和106人之数,但两人相约杀至150人为止。这两位“杀人魔鬼”的竞赛为东京报纸所赞扬,称之为勇士。但“杀人竞赛”之主凶为田中军吉大尉,以其“宝刀”砍死中国人300余人,惜尚未为世人所周知。事实上,所有来侵略的日本军官都是“杀人犯”,极少例外。田中、向井、野田三位日军官仅是比较特殊的例子。曾来纽约参加北美廿世纪中华史学会主办的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纪念会的前日军第十二军军曹冢越正男在会场上痛哭流涕地说∶“当上了下士官,变成了拥有二十六名部下的骑兵分队长,而且被允许佩带日本刀。佩有日本刀具有什么意义呢?变得想杀人,有一个叫试新刀的斩首项目。”冢越说他在中国四年多,共杀死106个中国人。凡是被派到中国战场的排长必须当众,通常是团长营长和连长的面前,以其战刀砍杀中国俘虏,否则便无资格作排长。
2012年9月3日
今天是做自愿者的最后一天,南京大屠杀那是屈辱的历史,是中华儿女心中永远的伤痛。“落后就要挨打”真是不变的真理,旧时代的中国是沉睡的狮子,她没有醒来,让那东瀛小丑在在华夏的土地上恣意妄为。那些是教训是警钟。由此又想到近来的钓鱼岛事件和美韩军演以及朝韩炮击,中国的四周并不太平。一方面日本人想要死灰复燃,恢复其政治地位。另一方面中国的强大势必会挑战美国在亚太的利益,山姆大叔在很多方面与中国为敌,妨碍祖国统一,实行贸易保护,整天开着他的大船在中国周围转悠。西南印度阿三,北方俄国毛子,南方的越南,西边的阿富汗,也不是什么好人。危机四伏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光荣的中国共青团员。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班的同学们意识到一个道理。爱国不是随便拿着标语到街上游行,它更需要我们拿出实际行动。设想你的综合国力远超过日本人和美国人,他们赶在你的地盘上撒野吗?用毛主席的话来说:“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我们大学生只有扎扎实实地学好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断开拓创新,使伟大的祖国在科技实力上超过对手,才能为祖国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大的贡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样也是真理。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
需要我们这一辈的年轻人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等到祖国强盛之时,就是你我功成之日。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班团员集体认为,我们需要更多的类似的活动来增强自己的忧患意识,并履行自己增强国防意识的义务。
篇二:《南京大屠杀读后感》该书的作者是张纯如,一位美籍华人,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是一位用生命撰写作品的作家。《南京大屠杀》在1977年发行,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张纯如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一个世界文坛的传奇。
当我看这本书第一眼的时候,我很奇怪:为什么南京大屠杀,一件被国外遗忘这么久的事会突然被一位美国作家写成书。于是,带着这种好奇,我买下了这本书,开始阅读。其实我也不是第一次接触这本书和这位作家,我在一个辅导班时就看过关于这本书和张纯如的电影,这个电影唤起了我的爱国之心,和书本的内容差不多,大体是这样的。
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居然没有一本提及这段本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于是想找出这一事实,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她找到了同时美籍华裔的朋友,向他求助。这个朋友是专门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专家,她向这个朋友要来了南京大屠杀的资料,要研究这段史实。她在各个图书馆查阅资料,在文献室翻找文献,日夜不停的阅读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资料,但她那渴望真相的心还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她决定,拖着有病的身体,去南京看一看,问一问经历过这段血雨腥风的老人。
她先找到了在中国的朋友,告诉他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并向他寻求帮助,做自己的翻译。朋友很爽快的答应了,立马马不停蹄的奔向当年那些受害人的居住地,去采访他们。一位叫夏淑琴的老人是张纯如当年采访的对象之一,她的父母,三个姐姐,两个弟弟都被日军残忍地杀害,当时的她才十二岁,现在的夏淑琴老人已经年近80,但她还是对这段痛苦的历史记忆犹新。还有一个人的回忆令我震惊,一位项夏淑琴一样的老人,在小时候经历了南京大屠杀,当时他与姥姥回家,在一条不算宽的小河处看到一座用尸体做成的桥,这是一座用我们同胞的躯体做成的桥!当时的南京,分外的恐怖:城墙上血流成河,河沟里尸体遍地。
听到这里,她的眼睛湿润了,更下定决心要写好这本书,打开这段尘封的历史,但是,要这段历史更真实,还要得到一点侵略本国的资料,这样写出书来才能更有说服力,于是,她又把目光投向了日本。
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这些日本人都把这些暴行记录在了日记中,其中还有一个人记录了这样一段事:我们今天训练了怎样杀人才能把刀用到极致,军官要我们把刀插进中国人的体内,谁插得深,谁的的钱多,我们都试了,没人能全插进去,军官把刀旋转了九十度又插,整个刀都进去了。当时的日本兵承认了这一点,可日本的外交大使齐藤邦彦公开发表声明,污蔑《南京暴行》是“非常错误的描写”。这一声明立即遭到中国驻美大使馆以及美国各华侨团体的一致抗议,并敦促日本政府《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撤换大使一职。张纯如后来与这个日本大使一同接受“吉姆·里勒尔新闻节目”电视访谈时,日本大使居然含糊地宣称日本政府“多次为日军成员犯下的残酷暴行道歉”,张纯如当场指出,正是日本使用的含混字眼使中国人感到愤怒。2007年,日本首都东京一家书店,一名读者在选购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的遗作《南京大屠杀》日文版。“日本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民族”张纯如说。
张纯如还发现了《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南京大屠杀期间,明妮·魏特琳女士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和教育系主任,身后留下了一部日记,其中详细记载了她亲身经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以及此后数年间日军在南京实施殖民统治的情况。由于保护了大量南京妇女免遭日本侵略军的蹂躏,沃特林女士一直为南京市民所铭记,也是张纯如最为崇拜的人。拉贝是一位德国商人,他虽是纳粹,但他用自己的房子保护三千多民众不受伤害,是我们的英雄。
读完了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那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中国人被日本人杀害,他们实在可耻,我也体会到了中国人的软弱,几千个人对付几个日本人都全军覆没,更体会到张纯如的写作精神,一个美国的人都真么积极的去帮我们中国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国!
篇三:《南京大屠杀研究性学习报告(综合)最新》汕头市民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和反应程度
一、研究背景
72年来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沉重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和耻辱。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日记}.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两国之间的交往,特别是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两国人民之间和平交往和共谋发展的愿望也比较强烈。但是,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在日本政府的默许下,通过了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挑起领土争端,深深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
周总理曾经说过一句话:“可以原谅日本,但不能遗忘历史!”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南京大屠杀给我们的教训,这历史的教训太沉痛、太深刻了。
现今,中日两国关系,是两国人民情感触动较大的热点话题,是一个值得两国人民共同深彻探讨的话题,也是值得当今中学生深思的问题。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之际,我们都在为国家所取得的发展所喜悦,可72年前的那场震撼世界的屠杀罪行,有多少人还会铭记,铭记这民族的耻辱,同胞的血泪„„居安思危,又有多少人会思考历史呢?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中学生,希望通过这项调查,对潮讪市民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便于我们深刻地审视历史,理性地评估现在,正确地把握未来。
调查内容如表所示,
二、调查基本情况与目的
为了解汕头市民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情况,我们通过对在师生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各年龄段的市民中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程度。同时走访了年纪较大的长辈和对中国历史较有研究的学者。在调查中我们发放了问卷200份,回收155份。就总体情况而言,接受调查的市民虽然知道南京大屠杀,但是,从对南京大屠杀及纪念活动的了解参与情况看,国人对历史似乎正在慢慢遗忘。
我们作为中学生,现在就是好好学习;我们作为中国人,更要勿忘国耻,历史不容篡改!过去是现在和未来的模型,通过过去可以把握现在并预测未来。历史的作用在于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并通过其预测功能为社会规划提供参考。提出确实可行的建议,激起人们对历史的重视,能够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正是我们调查的主要目的。
三、研究方法
①文献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结论或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2访问法,问卷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
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日记}.
3历史研究法简而言之,○以过去为中心进行研究,通过对已存在的资料的深人研究,寻找事实,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对未来进行预测。
4数据分析法:得到原始数据以后,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处理、分○
析和推论。经过统计分析,把隐藏在一大堆看来杂乱无章的数字中的信息集中、萃取、提炼出来,加以研究,找出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内在规律。
四、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3)制定课题计划:课题计划对课题研究活动会起到指南作用,于是,我们先熟悉计划的格式,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展开讨论,计划相关内容。
一起交流各自的认识和看法,共同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
实践研究:
1第一周确定课题组成员,选出小组负责人。○
2第二周确定课题,填写好课题开题报告。○
3第三周上交立项开题报告,制定研究计划。○
4第四周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探讨课题的构思。查阅有关南京大屠杀的○
书籍,如:《菊与刀》《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南京梦魇》《从日本老兵战时书信与日记看南京大屠杀》等,观看相关电影《拉贝日记》《南京!南京!》等收集日本在抚顺、天津、东北等地的烧杀抢夺、凌辱百姓的罪证(包括文字与图片),日本在抚顺、天津、东北等地的烧杀抢夺、凌辱百姓的罪证(包括文字与图片)和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中国幸存者对屠杀的回忆以及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对自己战时在中国的犯罪回忆。
5第五周从史实和看法等方面设计问卷和确定访问对象的年龄分布○
6第六周分发调查问卷○
7第七周分发调查问卷○
8第八周回收问卷,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进○
行校内外访问、调查。
9第九周确定报告的框架,思路与形式,对资料进行分类汇总。○
10第十周针对研究成果完成论文○
11第十一周指导老师审议,提出修正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12第十二周上交结题报告○
13第十三周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五、得到的数据如下{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日记}.
数据分析情况{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日记}.
图1-1,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什么时候
篇四:《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日记}.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陈红民傅敏
南京大屠杀是1937年日木军队占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之后发生的屠杀大星中国无辜平民一与放下武器士兵而引起中外关注的重要历史事件。儿十年来,关于此事件的研究与争论不断,其至成为影响当代中国一与日本关系的一个因素。①以此有争议事件的研究作为一个例证,来探讨近代以来冲突不断的东亚地区(尤其是中日之间)进行历史对话与和解的可能性应该是恰当的。木文主要
介绍中国学者对南京大屠杀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研究前景展望。②
第一阶段,事件发生当时至1940年代末,史料的形成阶段。
1937年南京大屠杀发生时,中外的新闻媒体有相关的报道,当时人也留有书信、日记及影像等资料,但比较零散,更未结集出版。较出名的史料是1938年英国记者R!`4!}(H.J.7inped9y)写成的"WhatWarMeans:t!.Japjne:eTknr,,)rinChard",(ModernAge
Books!r.Lonctn,NewYork)被li'文译为《外人口睹,!’之日军暴行》出版。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曾组织战争损失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日木在华战争罪行给予确定,南京大屠杀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均形成了一批重要的法律资料。然而,由于中国随即陷入激烈的内战一与接踵而来的两岸对峙,1949年后在“革命史观”.片主导地位的中国大陆史学界,儿乎没有学者研究发生在国民党统治区域的这场大屠杀,也没有人整理出版相关史料,大星资料淹没,以至儿十年后需要耗费大从的人力物力来重新收集招理。①
第二阶段,1980年代初至iii-S年代末。南京大屠杀相关史料长期缺少关注的情况在it!Ti.年代初期开始改观,到i年代
末出版整理南京大屠杀史料的工作达到一次高潮。外在的起因是日本出现以在教科书‘!,否认日军在南京暴行为代表的系列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