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传教案
详细内容
第一课时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文本研习 一、导语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 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展示字词 缪公(mù)避匿(nì)缪贤(miào) 汤镬(huò)虽驽(nú)肉袒(tǎn) 盆缶(fǒu)案图(àn)可予不(fǒu) 渑池(miǎn)诈佯(yáng)列观(guàn) 皆靡(mǐ)传舍(zhuàn)甚倨(jù) 不怿(yì)衣褐(yìhè)睨柱(nì)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文本研习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酣“秦王饮酒酣”中的“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 令“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 且要写进史册。寿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斗争A逼秦击缶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扬献秦都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人物分析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繏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2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3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廉颇蔺相如传教案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 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 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祌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 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略野心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 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着重,利益 刻画人物方法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细节描写语言 刻画人物动作 矛盾冲突廉——秦(璧会) 廉——蔺 四、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司马迁 第3节 教学目标: 1.读解课文,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使用课型:探究交流课(课件) 教学重点:读解课文内容,探究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难点突破: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理解 教学步骤: 一.课前小论坛 失礼,没有借口 查尔斯小时候,长在父亲开的杂货铺里帮忙。 杂货铺里有一个不怎么受欢迎的人,伙计们常在背后里称他为“堕落的老家伙”。查尔斯对这个人的人品也有所耳闻,所以与其他孩子一样,对他很不尊重。孩子们对其他男性都称“某某先生”,而对这个“老恶棍”,他们却只愿意称他为“乔”。查尔斯的父亲有一次听到了儿子和“乔”的一次对话,便把儿子叫到了办公室里。 “儿子,”父亲说:“我曾经告诉过你,跟长辈说话一定要谦恭。但是,刚才我听到你大声地叫‘乔’。” 儿子向父亲解释说,“先生”一词是留给值得尊敬的人的,而那个家伙他不配。 “他配不配是他的事,而你这样对待他是你的问题。现在失礼的是你,年轻人!”父亲说,“对另一个人有看法不是你失礼的借口!” 生活中总有一些野蛮无礼的人或有些事会刺痛了我们,但这事不要急于回击,应该先想想什么是才是你应该做的。 因为失礼时展示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人,同样,无礼地对待那些该轻蔑的人,也会降低我们在善良人眼中的地位。 二.读解与赏析 故事二:湎池会 难点讨论 ■湎池会(14-17) ⑴王行,度道里会遇礼毕,还,不过三十日。译为: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 译文参考: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⑴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译为:字面译:请允许我能够用颈血来溅大王了。通顺译:在五步之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直白译:如果你不敲瓦罐,近距离内,我就要与大王拼命了。 ⑵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fǒu)。刃,作动词 用;靡,倒下,例词:所向披靡。怿(yì),高兴,喜悦。译为:秦王身边的人侍从要用刀杀相如,蔺相如瞪着眼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但)还是敲了一下瓦罐。 译文参考: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 简介作品及时代 (一)、(1)作品简介 阅读整理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穷途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等多种体裁,其本纪世家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 .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二)、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点拨](学生讨论,归纳总结)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2②3节:完璧归赵 —16④17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及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2.查阅工具书,同学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 A.通假字 ②臣愿奉壁西人秦。“奉”通“捧”,用手托。 庭。“庭”通“廷”,朝廷 案图。“案”通“按”,察看。 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人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B.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安置住宿)刃相如(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廉颇蔺相如传教案 d.意动用法: 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也„„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尊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C.古今异义(①拜为上卿(授予宫职)忧虑,担心) 寿(④臣所以去亲威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指给„„看)⑥于是相如前进缶(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⑧布衣之交(平民) D.特殊句式 a.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四)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能正确翻译,翻译时,我们要注意几个问题。 (五).继续阅读课文,做到能很流畅地复述三个故事。 2.归纳总结语言点。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人物性格、培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知错就改。 2.学习作品在选材、布局、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二).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分析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性格。 [点拨]本文通过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情,在尖锐的矛盾之中突出刻画廉颇、蔺相如的性格,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智勇双方,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这两事情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负荆请罪”中,表现出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廉颇的性格主要在负荆请罪”中得以体现,那就是直率坦白,勇于改错。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技法。要求:品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加强讨论。 [点拨](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期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在三个事情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3.学习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 [点拨]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些材料分别采取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三)[总结] 1.主题思想:本文通过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欢”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 2.选择典型事件刻画人物,以写蔺相如为主,写廉颇为宾,选材详略得当。 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的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最后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刻画。 4.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 [扩展] 试翻译这段文字,并说说作者写这段文字的用意。 2.找出本文中的成语。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评点。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关键是要读得充分。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可以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掌握文中的相关知识点: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3、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的相关知识点: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学习方法: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学习课时:4课时学习步骤: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1、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2、预习要求 (1)、充分利用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并在课文内标注相应的知识点。 (2)、划分课文段落层次,给每个段落拟一个小标题。第二课时 1、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全文,总结文章结构。 2、积累“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3、自述“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 第三课时 1、检查预习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2)、这几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吗?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重点段落翻译与阅读:文章的倒数5个自然段落。4、练一练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臣等不肖()2.刎颈之交()3.广成传舍()4.缪贤舍人()5.见臣列观()6.相如虽驽()语曰()8.使人遗赵王书()9.睨柱()10.秦王不怿()(二)、指出下列黑体字词的用法并解释 1.奉璧西入秦()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归璧于赵()6.怒发上冲冠(7.舍相如广成传舍。()8.左右欲刃相如。(9.大王必欲急臣。10.秦王恐其破璧。11.毕礼而归之。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臣)))7. (三)、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指示:古义今义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今义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今义左右:古义今义 (四)、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大王见臣列观()5.徒见欺)6.以勇气闻于诸侯()7.何以知之()8.而君幸于赵王()(五)、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请奉盆缶()秦王2.相如闻()不忍与()会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5.今君乃亡()赵走()燕 (六)、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1.拜:叩拜、授官. (1)拜()为上卿。(2)拜()送书于庭。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3)才美不外见()。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3)徒()见欺。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1)不如因()而厚遇之。(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1)君幸()于赵王。(2)则幸()得脱矣。(3)大王亦幸()赦臣。(4)幸()来告语之。6.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背、对不起、背叛、败.(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秦贪,负()其强。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廉颇闻之,肉坦负()荆„„(6)胜负()未定。7.请:请允许我、请你、请示 ⑴.璧有瑕,请指示王() ⑵.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⑶.诸将请所之() 第四课时 三、问题探究 1、找出文中描写廉颇蔺相如最精彩的地方并进行赏析,试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说说你眼中的廉颇、蔺相如。廉颇: 蔺相如 2、结合文本,谈谈蔺相如最让廉颇佩服的地方在哪里? 3、鲁迅先生对《史记》有一精当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此文,作者想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述怎样的观点? 四、学习收获: 五、学习反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完璧归赵教案 1、积累文言知识。 2、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把握矛盾冲突,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2、课前布置预习。预习注意: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 ②按照顺序叙述本故事的故事情节。 一、导入 二、导学案“自我检测”部分。 三、看表演,听故事,归纳故事情节廉颇蔺相如传教案 开端:秦王求璧 发展:决策入琴 高潮:智斗秦王 结局:完璧归赵 四、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出使前 (一)品读3——5段 1、出使前,赵国情形如何? 在和氏璧的去留问题上,赵国君臣难以抉择,蔺相如就是在举国求才、求贤若渴的情况下出场的,这样安排为他后文智勇双全、忠心报国做下了铺垫。 2、出使前,蔺相如是什么人? “缪贤舍人”。缪贤一语道破,“其人勇士,有智谋”,“臣尝有罪”这一段不得不叹服蔺相如胆识过人。 3、蔺相如决策的根据是什么?达不到目的是又将采用什么办法呢?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城不如,城请完璧归赵” 蔺相如:初显胆识 出使中 (二)阅读6——11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 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 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示,给„„看。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 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 “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3、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蔺相如:勇敢机智、敢于献身 4、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③道歉请罪。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蔺相如:足智多谋、勇敢、不畏强暴 5、秦王两次接见蔺相如有哪些不同?这对提现蔺相如的个人形象有什么作用? 地点 礼节 第一次 章台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第二次 廷 斋五日,设九宾礼 秦王恃强凛弱,间接烘托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个人形象。 出使后 (三)、品析12—13段 1、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完璧归赵”,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五、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群臣素手无策、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1、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 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文本研习 一、导语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老师备课用,简单一提即可) 导入: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 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展示字词 缪公(mù)避匿(nì)缪贤(miào) 汤镬(huò)虽驽(nú)肉袒(tǎn) 盆缶(fǒu)案图(àn)可予不(fǒu) 渑池(miǎn)诈佯(yáng)列观(guàn) 皆靡(mǐ)传舍(zhuàn)甚倨(jù) 不怿(yì)衣褐(yìhè)睨柱(nì)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一节:廉蔺简介 二节:完璧归赵。 三节:渑池相会。 四节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前两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下)廉颇蔺相如传教案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文本研习 一、集中学习三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酣“秦王饮酒酣”中的“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 令“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 且要写进史册。 寿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斗争 A逼秦击缶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扬献秦都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四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人物分析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繏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2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3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 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 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祌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 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略野心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 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着重,利益 刻画人物方法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细节描写语言 刻画人物动作 矛盾冲突廉——秦(璧会) 廉——蔺 四、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