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咕咚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篇一】20咕咚教学设计《心声》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积累写作手法,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对理想目标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理解 “心声”含义。
2、 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
教学难点:
了解心理描写的不同分类及作用,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归纳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心声》。
1、组织上课。
2、同学们,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课,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同学们能踊跃发言、展示自我,好吗?大声点,说出我们的十中气势;可同样的公开课,有一位小学生特别渴望朗读课文却遭到了老师的拒绝,他到底有什么样的心声要急于表达呢?让我们一起走进15课《心声》,作者,黄倍佳。
3、出示学习任务。
①、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声。
②、赏析小说的心理描写,品味人物魅力。
二、梳理情节,感知心声。
1、理情节(14分钟)
①师:课文写了四个场景所发生的故事,依次是:放学铃声响过后,教室里;回家路上树林里;第二天放学后教室里;公开课上。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接着提问学生,自由回答补充。
老师出示幻灯片明确:
⑴、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⑵、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⑶、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⑷、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
②师: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请对号入座。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⑴——开端;⑵、⑶——发展;⑷——高潮。
2、 感心声。
师说:根据刚才情节的把握,补充题目。(要求:补上谁、什么样的心声)(3分钟)
的心声
请学生自由回答。并适时表扬。
(明确: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
三、分析人物,走进心声。
师说:本文作者可谓是在“心”上下足了功夫,不仅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心声,还通过精彩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声。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心”的世界。
1、 知识卡片。
师说: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了解心理描写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出示幻灯片:
心理描写主要指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其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心理描写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直接心理描写:⑴用内心独白刻画;(我想……自言自语等)⑵用梦境刻画;间接心理描写:⑴用传神的动作刻画;⑵用细腻的神态刻画;⑶用形象的语言刻画。
3、 赏析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4、 如: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课文17段)
(直接心理描写。写出京京渴望朗读的心理,刻画了一个朴实真诚的少年形象。)
师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说说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交流,学生可能会找以下句子:
⑴ 、讲义从他的手指间滑落,飘在地上,他没有发觉,一动不动。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课文20段)
⑵ 、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凡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课文32段)
⑶ 、她一定害怕的厉害。是啊,这么多老师看着呢,万一一慌,读的结结巴巴,多难为情!京京心里倒有点可怜起她来。(课文49段)
⑷、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课文11段)
⑸、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课文15段)
⑹、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课文52段)
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明确:
⑴、 直接心理描写;写出京京对爷爷的怀念,从中流露出京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⑵、 直接心理描写;言为心声,真情流露,写出了京京朴实真诚的性格;
⑶、 直接心理描写;写出京京对赵小桢的同情心理,体现了京京善良、宽容的性格;
⑷、 间接心理描写;通过传神的动作、神态写出了京京渴望读书的心理,也体现了京京的朴实的性格;
⑸、 间接心理描写;通过形象的语言写出了京京渴望读书的心理,也体现了京京的勇敢精神;
⑹、 间接心理描写;通过传神的动作、神态,写出了京京当时矛盾的心理,突出了京京勇敢执著的性格。
3、 教师总结:
通过刚才的赏析,我们看到了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铭记亲情友情并渴望表达的少年形象,同时,也会发现,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会使人物的形象刻画的更真实、丰满。在今后的写作上可加以借鉴。
四、拓展延伸,升华心声。
1、师:从刚才的人物分析中,你认为李京京得以成功朗读源自哪个性格品质?(自由回答)
(明确:自信,勇敢,执着。)
2、师: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过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曾经我们困惑、苦闷、彷徨、甚至逃避……学了本文,你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不要轻言放弃而是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3、师总结:
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也是本文的心声。(出示幻灯片)本文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五、吟诵诗歌,放飞心声。
1、师说:同学们,一首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节选部分送给大家。齐读配乐朗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 师说:同学们,让我们放飞心声,乐观的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吧。
六、板书设计,梳理《心声》。
郭丽丽
【教材分析】
《春》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能够正确读出并书写出文中的重点字词,积累精彩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指导,细细品味赏析课文中的精美而富有特色的语句,了解相关的写作和修辞手法,揣摩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会文中传达的微妙感情,联系生活实际,书写自己对春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指导,赏析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品味文中的精美语言,并积累精彩语句。
难点:通过赏析文中的精美语言,揣摩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
教法:赏析法 朗读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圈点勾画法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教师:同学们,在课堂开始之前,老师请大家认真地听一首歌。过后,请你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是想到了什么?
音乐播放
教师:同学们,音乐播放完了,哪位同学先来说说?
学生A:……
学生B:……
学生C:……
教师最后就学生的回答做简单的总结,并将主题引入《春》这
(1)课文围绕“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课文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据此为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赞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3)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明确: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四、品读赏析,深入探究
(12分钟)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明确:“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明确: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朗读指导:这一段是对盼春的描写,是舒缓型节奏,为下文轻快型节奏做铺垫。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两个小短句的层次性,中间不停顿。就情感而言,应一次比一次强烈,语调上扬。“东风来了”表明春天已近,“春天的脚步”进了表明春天确实到了,读时应重读“来”“近”,读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第二部分:
春醒图:
(1)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作者对春天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明确:“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地张开了眼”。
(2)作者首先描写的为什么是山、水和太阳,而不是眼前一草一木?
明确:首先,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描绘。从视觉的规律来说,人观察事物时,一般都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的,由主要到次要。而作者这样的描写顺序也是符合人的正常思维的。
朗读指导:这一段是对春草图的着力描绘,也是绘春的开始,应用轻快型节奏,程度稍轻。首先粗笔勾勒:“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刚睡醒”“张开”为强调性重音,应读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朗润”“涨”“红”为强调性重音,写了春天即的色彩和动感,应读出其中包含的欣喜之情。
春草图:
(1)这一段写出了春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嫩、绿、多、可爱。
(2)这一段中,没有出现一个人,但有几句描写人的活动的句子,想想这个活动的主人公是谁?作者为什么又要将春草和这个主人公联系在一起?
明确:“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主人公是小孩子;小草和小孩子具有一个共同点——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朗读指导:绘春图首先从草写起,节奏为轻快型。“偷偷地”“钻”为强调性重音,写出了春天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又带着可爱的神态。“嫩嫩的”“绿绿的”为比喻性重音,写出小草生长的清新、颜色的可爱。“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重读“满”读出草迅速蔓延的情景。随后写人物的活动,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节奏越快,就越能体现出在春景中尽情欢乐。“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应放慢速度,读出在春景中陶醉的情形。
徐秀形【篇三】20咕咚教学设计20.咕咚,教案
20.咕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狮、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眼”7个生字。学习“羊字头”和“足字旁”2个新偏旁。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流程20咕咚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吸引学生,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多种声音,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书课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要求: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形声字,象声词)
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建议:用笔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把这些字读准;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3、再读课文,看谁能通过自己的读来解决问题。
三、学习生字
1、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认读,读准字音。
2、认一认
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赛读词语)
3、玩一玩
①同桌拿出识字卡片,互相认读
②摘果子,(多媒体示一棵苹果树,苹果上分别写了生字,认对了,苹果就会掉下来)
4、议一议
①小组合作学习,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②谁愿意把自己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再读品悟
1、自己练习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2、四人小组轮着读课文,互相评一评,读的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要注意读好的。
3、朗读檑台赛
4、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选“家”“怕”扩词。
2、同桌间说一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师范写(重点指导写好新偏旁“忄”和“足”)
4、生临写
5、练写,互相评价(引导学生从字形,书写速度,书写姿势等方面评价)
第二课时
一、激趣复习,导入新课
1、(多媒体:湖边长着几棵木瓜树,木瓜上有生字)瞧,木瓜快熟了,谁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会掉下来(配“咕咚”声)
2、听,这“咕咚”声是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下来,落到湖面的声音。可就是这个声音,却让森林里小动物们,(引导说到“乱哄哄”)为什么呢?
二、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
(示图1)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20咕咚教学设计
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
3、“撒腿就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你也有过吗?
填空:
,我急得撒腿就跑。20咕咚教学设计
,我吓得撒腿就跑。
,我紧张得撒腿就跑。
4、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谁来喊一喊?
5、指导朗读
他吓得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了!咕咚来了!”
(二)学习3—5自然段
1、听到他的喊声,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它们是怎么做的?(跟、跑)读3、4自然段。
2、野牛跟他们有什么不同?它是怎么做的?(追、问)读5然段,划出描写野牛的句子。
3、(示图2、图3)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野牛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会用什么?(慌慌张张、不慌不忙)
动物们慌慌张张是因为
野牛不慌不忙是因为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答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6—7自然段
“咕咚是什么呀!”小动物们谁知道呢?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兔的话)瞧,连小兔也不知道“咕咚”是什么,为什么?(没思考)怎么办呢?读6、
7自然段。
(示图4)这时,小动物们会说什么,小兔又会怎样呢?
三、总结深化
1、现在,你最想对谁说句话,说什么?
2、戴头饰表演“咕咚”这个故事。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喜欢的词填到“词语花篮”中。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读《同步读本》中的《数星星的孩子》。
板书设计
20.咕咚
兔子拔腿就跑
小猴跟着跑沉着冷静
大伙儿一个跟着一个肯动脑筋
野牛拦、问
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对学生回答作了充分地预设,因此上得也比较顺,但有一个环节,可是我未曾预料到的。书中讲大象也跟着跑,我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想到学生却揪着大象不放,当一个学生提出:“老师,大象这么大,为什么也吓得跟着跑?”我当时一愣,没想到学生的回答更精彩。“大象可能认为这咕咚比他还要大,所以也吓得跟着跑。”我在心里为学生的回答喝彩。课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学生也慢慢领悟了寓意,可有个学生可能上课听得不是很认真,他又问了前面那个问题:“老师,只不过是一声咕咚声,大象为什么也跟着跑啊?”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大象没动脑筋啊,遇到事情也没去想就跟着瞎跑。”多精彩的回答呀,是学生的问题把课推向了高潮,这可真是所谓的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为我班学生的进步而高兴。
【篇四】20咕咚教学设计一年级课文20.咕咚教学设计《咕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2.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上一课学习过的生字词
2、回顾课文大意
讲了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只有____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真相的事。
二、图文对照,学习课文20咕咚教学设计
1、出示第一幅图,学习1-2自然段
①(PPT)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读,老师点评。
过渡: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咕咚”一声,这声音太响了,胆子很小的兔子听到这个声音会怎么样?(害怕)(出示第二自然段)
②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叫、可怕极了)③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教师随机点评。
④出示关键句子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这个句子最后用了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感叹号的作用是表达感情的强烈,说明“咕咚”在兔子心目中真的是......(可怕极了!)
过渡:读了课文,我们都知道,兔子这一喊可不得了,引得一群动物都跟着他跑,那老师不明白了,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跑?
2、(PPT)出示第二幅图,问题“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跑?”(他们都很害怕“咕咚”)①找出关键句子,学生朗读。(用波浪线)
②语言训练模仿自然段说话
狐狸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___________!”
山羊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______________!”
小鹿一听,就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
大象一听,就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
过渡:当时动物们可真是吓得慌成一团。然而野牛却是不慌不忙的。
4、出示第三幅图,学习第5自然段
①(PPT)“野牛是怎么做的?”(拦住大家)请划出野牛说的话(读句子)
②(PPT出示所有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对比朗读,读出其他动物的惊慌及野牛的镇定。
5、出示第四幅图,学习6-7自然段
①学生朗读6、7自然段
②“大伙”指谁?他们为什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觉得自己刚才很可笑)③语言训练: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此时,小白兔想:_____________
小猴子想:_____________
狐狸想:_______________
山羊想:_______________
小鹿想:_______________
大象想: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
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四、总结
希望小朋友们在学过这篇课文后,也能像野牛一样,遇到事情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篇五】20咕咚教学设计20课咕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咕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复习小鹿、狐狸、野牛等词语;会写“家,象,羊”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指导“家”“象”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可爱的动物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出示课件:游戏巩固
(1)故事人物:兔子小鹿狐狸山羊野牛大象小猴子
(2)动作词组:掉进跟着拦住领着拔腿就跑
2.我们知道听到“咕咚”声的小兔吓得拔腿就跑,接着被吓坏的动物有哪些?请翻开书106页自由读课文;
3.指名回答(预设: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
4.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看看可怕的咕咚是什么?(预设: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二、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就这咕咚声,兔子听到了边跑边叫,课件出示引读:“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猴子听到了边跑边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2.对比这连个句子的不同,
(1)指名读
(2)师范读
1
(3)男女生分角色读
3想象对话课件出示:
小猴子碰到狐狸,他们之间会怎样对话呢?
小猴子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
4.这话越传越可怕,传到大伙儿那里就变成了要“逃命”,读课件:快逃命啊,咕咚来了。指名读
5.看来啊,咕咚实在太可怕了,连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但是有一只动物他却没有跟着跑,而是拦住大象,拦住大伙,他是谁?(野牛)
(1)野牛问大象,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大象说没看见
三.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齐读第六,七自然的
四.书写生字“家”“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