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国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若干观点
详细内容
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理事长。曾任轻工业部技术装备司司长,规划发展司司长,国务院轻工总会规划发展司司长 胡 楠教授谈:
一、 现代纸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现代纸业是为包装、印刷和信息产业等提供商品材料为主、技术和资金较密集、规模效益显著、连续高效生产的制造业,“在全世界制造工业中位居电信制造工业和汽车工业之后,而居于钢铁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之前。
1995年,全球纸业总销售额为2600亿美元,全行业固定资产约4000亿美元,在美、加、日、北欧等发达国家,纸业已成为经济中十大支柱制造业之一。有专家称,食品业和纸业是“永不衰竭”的产业。
其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如下:1、 林纸一体化:工业林成为纸业的第一车间;发达国家的纸业木纤维占90工业总产值648亿元(90年不变价,当年价812亿元),工业增加值219亿元,销售收入730亿元(国有、三资、集体及其他经济成份的销售额之比约为24%:23%:53%);利税总额56.2亿元,其中利润14.3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3万元/人.年.按97年统计口径:98年全国纸及纸板产量2800万吨,比97年2733万吨增长2.45%,居世界第三位;年进口量580万吨,出口量30万吨;我国纸及纸板总消费量3350万吨,产量自给84%,人均消费26.5公斤;产品品种600多种。99年全国纸及纸板产量2900万吨,比98年增长3.571998年我国纸和纸板的消费量为3350万吨,人均消费量为26.5公斤,与1990年12.5公斤相比,年均递增9.5%。据研究,人均纸和纸板消费量与人均GDP即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人均消费量150~160公斤、人均GDP达到1.2~1.4万美元以前,人均消费量随人均GDP增长而更快增长,即曲线斜率大于1,人均GDP越低,斜率越大。以中国金融学院贺力平教授的预测为例:2010年中国纸和纸板需求总量分别为:低速线7410万吨,中速线9688万吨,高速线12793万吨,其对应的人均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2%、7.1%、9.1%。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按1950~1993年的数据得出其回归方程,2010年的预测值为6000万吨。中国造纸工业协会在近期的预测如下: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3600万吨 5000万吨 6500万吨 8000万吨3、 投资需求预测到2005年全国纸及纸板产量预测为3800~4000万吨,生产能力为4500万吨;商品纸浆达200万吨,生产能力为220万吨。“十五”期间拟新增纸及纸板生产能力1400万吨(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及环保要求所关停的生产能力400万吨),估算需投资1400亿元;新增商品纸浆生产能力150万吨,估算需投资200亿元。估算总投资为1600亿元,平均每年的投资规模约320亿元,这一投资规模为“九五”前三年年均投资的三倍多。即使投资如此快速增长,但与最保守的预测消费量5000万吨相比,至少要进口纸和纸板1000万吨。
同样,从2006年至2015年,按2000年不变价计,平均每年投资330亿元,可新增纸及纸板生产能力2900万吨,新增商品浆生产能力280万吨,但与2015年纸及纸板的预测消费量8000万吨相比至少还差1500万吨。四、 制定我国纸业发展战略的前提是更新观念——值得澄清的若干观点1、 关于产业定位按照传统的观念,一个产业的地位与作用首先取决于政府的计划与政策,诸如是不是投资的重点,是不是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等等。但以现代市场经济观点来看所有竞争性产业,其地位与作用首先取决于市场和市场竞争力。造纸工业是为包装、印刷和信息产业等提供商品材料为主的加工工业,也是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一般竞争性加工工业。这是用市场经济观点审视产业定位时应把握住的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我不反对要求国家“把造纸工业列入国家基础工业”,因为现时的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包括高级官员)仍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业等级论”的残余,多少可得到一些重视和支持。然而,我不同意这种说法“现代化的纸业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轻工业’,而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好像‘轻工业’降低了造纸工业的地位一样。其实,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性产业无高低之分,只有在平等竞争中的胜败之分。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针对目前国际盛行的关于21世纪是信息社会的传言指出:“物质生产、食品和日用品的供应将永远是人类包括发展中国家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不被这些请谈的作家所蒙蔽和误导。”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消费品生产(即‘轻工业’)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更高的层次上说不也是基础产业吗?即使相对于最时髦、最重要的信息产业乃至知识经济也决无地位高低之分,都是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并不是人们刻意追求的结果。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不必刻意追求什么“基础产业”,不必企盼什么“国家战略地位”,更不能把中国纸业发展战略的基点放在“国家的决心和信心”上,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