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知本家”到资本家(一)
详细内容
1990年,17岁的刘庆峰刚踏进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学习时,就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成为理论家。他绝对没有想到10年后,只有26岁的他成了依靠知识获得财富的“知本家”。
1999年11月11日,大学生的智慧第一次转化为个人的巨额资产―――以刘庆峰为首的中国科技大学6位大学生因为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能听会说”的中文电脑,获得668。85万元的技术股权奖励,给被称作“大学生创业年”的1999年写上了一个浓重的惊叹号,同时也为中国在国际人机对话技术领域赢得重要一席―――只要会说中国话,就能非常方便地用语音控制电脑和畅游因特网。
二年级博士生刘庆峰因为在此项研究中做出多项关键技术创新,贡献尤为突出,获得个人最高股权奖励,并走马上任新成立的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5年后的今天,他已是这家公司的总裁。
还在学生阶段,刘庆峰就担任了国家863计划语音合成项目组的组长。1998年,他以出色的成果和论文硕士毕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并在国际汉语处理年会上获得该会惟一的“最佳学生论文奖”。当时的他,只要申请,就可以得到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几所著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出国去读博士,也可以到国外公司继续做研究。但他没有。
真正有抱负的科技工作者不能只想着建“贝尔实验室”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是顶尖人物的刘庆峰,当初的最大理想是建中国的“贝尔实验室”。从1992年开始,刘庆峰在导师、中国科大王仁华教授的带领下做科学研究,到1997年取得了初步成果。福建一家公司看中他们研发的语音技术的前景,于是买断了这一技术,并与中国科大合作成立了“中银天音”公司,由福建一方控股并负责经营,任命刘庆峰为总工程师。
“当时我只想搞技术,把管理、市场开拓都交给了别人。”刘庆峰说,“一年以后,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交出经营权是不负责任的。由于管理人员不懂技术,导致市场开拓没有前瞻性,结果研发也很吃力,失去了主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