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薛波:放弃技术高管,扎根农村养土鸡(一)
详细内容
在外打拼多年的薛波看来,生他养他的农村是他的根,更适合他的发展。
薛波来自四川省江油市一个偏远的农村,2008年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毕业。上大学期间就四处找工作找项目寻求发展,几经挫折后,他好不容易在德阳找到一份养殖技术员的工作,二年的努力做到高级技术管理员。
薛波的父母出身农民,一生与土地为伴,父亲闲时经营一台拖拉机,生活基本无忧。对他们来说,儿子考起了大学,脱了“农皮”,是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事。但是他们没想到,儿子却改不了农民情结,还想回老家重新务农。
2008年春节前夕,他给父母交谈了回家乡农门村养殖土鸡的计划,遭到家人的全体反对。母亲认为,儿子回乡务农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最大否定;父亲认为,一个大学生回家养鸡很丢他“老脸”。而薛波觉得,自己热爱农业,根在农村,他详细地给母亲分析土鸡养殖的效益,最终说动了母亲让他试试。
有母亲的点头,薛波立即行动起来。11月,他拿出工作以来的所有积蓄,买了360只鸡苗,腾出家中一间15平米左右的老房子,开始了他的养鸡事业。
初次创业的热情激励着他,每天晚上都多次起来巡查鸡舍。作为一名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深知疫情防治的重要性,喂食、喂水,事无巨细都亲历亲为。1个半月后,他的第一批产品出栏了,除去成本和各种开支,有500余元的利润。尝到甜头的他,同父母商量,再腾出三间老房子,又找母亲“拉赞助”,找亲戚、朋友凑了6万元钱,一下子进了5000多只鸡苗。
正在他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时候,“5.12”特大地震发生了。这次的损失基本上是血本无归,父亲的责备、母亲的眼泪快让小伙子崩溃了。
为了挽回损失,2008年10月,薛波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新建养殖场,规模化、系统化养殖。他一边求人筹集资金,一边择选厂地,一边准备建材,寒冬中,村民在家都嫌冷,没有民工,他就同工人们一起平地、搬砖、抬水泥,一个月后,他的“鸿诚养殖场” 呈现在眼前。
这次,他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后引进了7000只鸡苗。没钱了,他请不起工人,自己就在养殖场内搭起一个棚子,搬来一张简易行军床,铺上一层塑料布安下了窝。没有多余的房子,床头、床尾全堆放着饲料与工具。自己学动物医学专业就是技术员,每天都仔细检查鸡群状况,为鸡群补充营养,防控疾病。从晚上9点开始守夜,到第二天下午5点给鸡喂完白天的最后一次食,全在这个养殖场里。薛波说:“这些日子的确很苦很累,我不后悔!只要决定了的事,就要做下去,想办法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