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了解市场>华为“港湾劫”:试水内部创业始末(一)

华为“港湾劫”:试水内部创业始末(一)

详细内容

  如果当年李一男没有响应“内部创业”的号召,离开华为创办港湾网络,那今天的华为会不会有所不同?

  民营企业出身的华为,除了创造骄人的业绩之外,管理上的创新更加令人注目,比如全员持股、比如轮值CEO、比如万人大辞职,但并非所有的创新都以成功收尾。

  其中,最轰轰烈烈,也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2000年前后,华为提出的“内部创业”计划。华为的“内部创业”以最年轻副总裁李一男的出走为始,以港湾惨败后被华为收购为终,这可谓是其创新道路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失败案例”之一。

  “如果说1996年的市场部集体辞职,是一次新老接替的成功尝试的话,那么2000年的内部创业,却成了华为心中永远的痛!”华为人力资源原副总裁、管理专家吴建国这样评价华为进行“内部创业”尝试。

  2006年收购港湾之后,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座谈会上发言,表示“不纠缠于历史”、“面向未来”。可见,即使在任正非心中,也无法对当年的“内部创业”给出结论式的评价。

  2000年8月15日,华为正式出台了关于内部创业的“管理规定”。根据规定,凡是在公司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员工,都可以申请离职创业,成为华为的代理商。公司为创业员工提供优惠扶持政策,除了给予相当于员工所持股票价值70%的华为设备之外,还有半年的保护扶持期,员工在半年之内创业失败,可以回公司重新安排工作。

  对于华为出台这个规定的初衷和背景,从李一男离开华为时轰轰烈烈发表的“内部创业宣言”中略见一斑。

  “任总看到了在未来的竞争中华为公司不可能仅靠自己一家的力量来独自发展,如果可以团结一大批合作者在周围作为补充……形成一个强大而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应对新经济到来,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新经济的竞争中,我们不仅可以赶上朗讯、阿尔卡特等老牌的国际竞争对手,而且也完全可能赶上思科这样的IT新贵。”

  之后李一男用自己在华为的股票,换取了一批数据通信产品,创办了“港湾网络”。李一男并非唯一一个响应“内部创业”的华为高管,同时期,副总裁黄耀旭创办了钧天科技,副总裁刘平创办了格林耐特等。

  港湾在创办的前三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可与此同时的2000年到2004年前后,华为却遇到了发展瓶颈:3G长期投入后迟迟不见回报,误判小灵通项目让竞争对手中兴步步紧逼,此外,因为知识产权还与思科爆发了“世纪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