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星: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急需革新(一)
详细内容
●“创富”的强烈意愿,往往导致创业的功利化,而没有想到创业背后最深厚的东西,是对自身兴趣的热爱与探索。
●创业过程必定伴随着价值的创造,但绝不仅仅是经济价值,也可能是社会价值等多元化的创业价值,并且人生观决定了创业价值观。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能仅停留于提供一些创业课程或活动,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将涉及到高等教育理念、体制、组织和目标等一系列的改革。
成为“201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让李海星的名气更大了。这位来自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9级的硕士研究生,获此殊荣的原因是“自主创业,回报社会”。
李海星的另一个身份,是长沙恒润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执行董事。他创办的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专业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轮椅和电动医疗护理床。有报道称,公司仅电动轮椅这一产品的月产值就达40万元。不仅如此,他还和创业团队一起,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自己研发的电动轮椅。
李海星的创业经历无疑可以作为成功的典型和榜样,激励那些怀揣“创业梦”的学子走出校园为理想打拼。
然而,有成功者,也必有失败者。小马和小黄是北京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两人去年合伙创办了一个游戏工作室,可是不到一年时间便“血本无归”,工作室就此解散。两人的失败换来了教训,并奉劝想创业的毕业生“先找份工作磨炼一下自己”。
又是一年毕业时。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自主创业被认为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大学毕业生的现实选择中,创业,依然不是他们所青睐的选项。
大学生创业“曲高和寡”
6月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落实和完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创业。
由此,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基金”等举措遍地开花。
来自政府的扶持政策并非今年独有。早在2006年,北京市就有相关政策出台:持有北京户口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想要从事个体经营或自主、合伙创办小企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近年来,随着对大学生创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国家和各级政府又陆续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
然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大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始终很低。根据日前发布的2011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1.5%。从2007届毕业生到2009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均在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