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案例解析农民创业的金融屏障(一)
详细内容
一条坑坑洼洼的山路将我们带到四川彭州白鹿镇水观村。淅淅沥沥的小雨飘落进这个位于高山区域的小村子,路两边成片的油菜花开得格外旺盛。提起白鹿镇,自然会想起4年前的那场大地震,白鹿镇紧靠的龙门山便是“地开花”的地方。水观村村民与很多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龙门山脉地区的村民一样,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知道我们过来,郑兴玉早在自家店铺门前伫立多时,衣服已经被小雨打湿。
郑兴玉是水观村村民,也是一家营销农资产品的经销户。水观村是一座被群山环抱着的小村子,虽然位于深山,交通不便,村民相对来说却比较富足,“这里的村民以种植黄连为主,收入还可以。”郑兴玉告诉我们。而这也成为郑兴玉的商机,“村民对化肥、种子、农药需求很大”,6年前,郑兴玉拿出家里所有积蓄买下一个店铺,做起了农资生意。“农资产品的生产商允许经销户赊销,销售情况也还可以,生意就这么做起来了”郑兴玉回忆说。
由于村子耕地有限,郑兴玉的农资生意虽说不是越做越大,但也可以满足一家人的生活所需。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将一切都打乱了。郑兴玉的铺子没了,家里的房子也没了,生意也没法做了。热火朝天的重建日子很快充实了她的生活。“很多村民都加入了重建的队伍,就连一些在外地打工的村民都回来了。”郑兴玉说。当一家人住进了崭新的楼房与很多曾经住在山上的村民成为邻居时,也意味着重建工作进入尾声。以后怎么办,成了郑兴玉最烦恼的事情,农资生意又成了她的首选。
当地的村民即便是遇到地震这样的大灾难,也不忘记耕种土地。从村里往周边的山看去,只要坡缓的地方都留下了开垦的痕迹。而这成为郑兴玉重新把生意做起来的动力。钱没有,就赊销,店面没有,就借地方经营,生意就这样又开始了,“仅化肥,今年我们就购入了10万元的量。”虽然生意做起来了,但是还是不能恢复到震前CYE水平,“山体还不稳定,村民也会被提醒,不要急于开垦。”郑兴玉很清楚眼下生意不好的症结。虽然3年多时间过去,山上依然留有明显的滑坡痕迹。
生意怎么做?几百户的村民,有限的耕地,已经决定了市场的狭小,降低成本,成为郑兴玉最大的打算。十分巧合的是,一次机会突然让郑兴玉的想法变成现实,化肥出厂价由原来的3000元/袋,变为2900元,足足少了100元。
这还要感谢彭州民生村镇银行推出的“公司+农户”贷款模式。郑兴玉赊销的是成都宝利丰农资公司的化肥。该公司总经理王占军告诉记者,他为几十户郑兴玉这样的经销商提供了贷款担保,贷款则定向支付给公司用于农资采购。有了每年5万元的贷款支持,还有价格上的优惠,郑兴玉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又做起了红红火火的化肥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