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民工创业>金融危机并未改变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基本趋势(一)

金融危机并未改变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基本趋势(一)

详细内容

  调查显示,此次农民工大规模返乡主要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同时也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农民工大规模返乡并未在根本上改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总体趋势。

  要避免在农民工流动管理方面的割裂状态,进一步加强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政府的分工协作,

  将农民工的流出和返乡纳入劳动力流动的完整过程加以考虑,引导农民工非农职业化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农民工返乡后的工作,力争实现"返城不返乡、返乡不返农、返农不返贫"。

  一、此次农民工返乡的基本特点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民工处于"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候鸟式"流动状态,其返乡行为始终与其外出行为长期共存,从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特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08年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结果,至少63.8%的农村家庭中有成员曾有非农就业经历,而目前仍有成员从事非农职业的家庭至少占55.7%。就个人而言,43.25%的人有过非农就业的经历,其中1/4的人在从事非农职业后回乡务农,目前仍有26.41%的农村户籍人口正在从事非农职业。这就意味着,全国7亿农村户籍人口中,3亿人有过非农就业经历,其中近0.8亿人回到乡村重新务农。而此次农民返乡与以往相比,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下的农民工返乡表现为突发性与周期性并存,并呈现出集中性、规模化特征。

  一般来说,农民工的返乡行为包括突发性返乡和周期性返乡两种。所谓突发性返乡是指因为遇到不可预期的事件发生,而从流入地返回到农村。所谓农民工周期性返乡主要包括外出务工生命周期、生命事件周期和季节周期三个不同性质的规律性返乡。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9月开始,农民工返乡的集中性、规模化特征初现。据各地调查结果看,到2008年12月底,返乡农民工大致占外出务工总数的5%至15%;2009年1月底,因春节假期等原因返乡的农民工大致占外出务工总数的50%。因此,此次返乡农民工规模虽大,但并非由于单一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影响叠加的结果。

  农民工集中性、规模化返乡原因从目前看,主要是由国际金融危机下部分企业的倒闭停工引发的。同时,农民工规避春运高峰,致使春节周期性返乡行为时点提前,也扩大了返乡规模。而媒体对于国际金融危机下农民工返乡问题的超乎寻常的关注,也构成了农民工返乡决策调整的参考因素。因而,此次农民工返乡总体上呈现出突发性返乡与周期性返乡并存的新特点。

  据重庆市统计,2008年12月底前后返乡的农民工基本以直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农民工为主,而此后因过节返乡的农民工比例大幅上升。总体而言,重庆外出务工的778万农民工中,返乡比例约为46.1%,而直接因金融危机影响而返乡的占外出务工总数的5%左右。

  2.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地区性、行业性的负面影响,在农民工返乡过程中有所体现。

  根据实地调查所获得的信息,2008年下半年的农民工返乡潮中,东南沿海是农民工返乡的主要来源地。从行业上来看,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制造业农民工返乡的比例最高;而服务行业农民工返乡的比例并不是很高。

  如果以2008年12月底为分界点,则在地区上表现出此时点前返乡农民工的务工地区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主,此时点以后从重庆市内返乡农民工比例大幅提高。2008年12月底前,从珠三角、长三角返乡的农民工人数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55.7%,从重庆市内返乡的仅占18.4%;而2009年1月,累计从珠三角、长三角返乡的农民工人数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39%,从重庆市内返乡的则占36.9%。而在行业上表现出2008年12月底前返乡农民工的务工行业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电子加工业、玩具加工业为主,此时点以后则住宿餐饮业及其他行业的农民工返乡比例上升。

  除在流入地上表现出地区性、行业性特征外,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农民工返乡行为在流出地上同样表现出地区性、行业性的差别。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有较强的集群性,即来自同一地区的农民工往往更多地集中在某一特定流入地区或者行业务工,因此2008年下半年的农民工返乡潮也出现了地域性的差异:部分以在东南沿海、外向型企业就业的农民工为主的乡镇,其农民工返乡比例较高;而有些乡镇则没有出现规模性农民工返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