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民工创业>河北高碑店吹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集结号”

河北高碑店吹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集结号”

详细内容

今年入冬以来,河北高碑店市辛桥乡西娘庄村里的妇女(40岁~50岁)们显得格外忙,她们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在村南的蔬菜温室大棚工地上,一干就是一整天。

在现场,西娘庄村民张大姐告诉记者,往年的这时候都是村里农闲时节,村民们都是以打打牌、唠唠家常等生活方式消遣。而现在却变了,像她们这一年龄段的中年妇女,村里都给安排了工作,一天工资标准是每人30元,一个月下来都能拿到千余元。而且,以后她们还可长期在这里工作下去,享受与城里人有着一样的工作与生活。

西娘庄村党支部书记张金海告诉记者,之所以村里的妇女们在这个季节还忙,是因为她们当中几乎人手一份稳定的工作。当然,这应得益于今年通过乡里招商引进落地到该村的投资项目,使村里这些老龄妇女不出家门便可实现就业。

据了解,今年落地到西娘庄村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2亿元。其中,为将该村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综合配套社区,该村的新民居试点工程(村民住宅楼)已破土动工,附属配套建设的还有学校、医院和养老院以及村委会办公大楼等,现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该村还为本村及周边村民今后就业规划好了出路,在村西南方向建成了一个蔬菜批发销售市场。另外,紧挨该市场南侧又规划建设了300个单个种植面积1.5亩的蔬菜温室大棚(现已建成50个)基地。目前,西娘庄村村民张大姐就工作在这个蔬菜大棚基地。

等到所有投资项目均投入使用后,该村及周边村民有望实现人人有工作、户户有汽车、家家住楼房的目标。用2年时间,把当地村民带动起来实现共同致富。这也正是今年刚刚当选西娘庄村委会主任、管理该村投资项目负责人范志英所期待的。范志英向记者表示。

泗水营村党支部书记陶增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建种植面积1亩的大棚(实际占地面积2亩),一次性投资5万元,按年产黄瓜3.5万斤,平均售价每市斤1元计算,一个大棚年毛利收入3.5万元,扣除肥料劳力成本等,纯收入可达2万元(1万元/每亩)。

据陶增文介绍,由河北金蔬旺蔬菜贸易有限公司在该村总投资4800万元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项目,现已完成投资800万元,建成蔬菜大棚69个。按此进度,到2010年大棚数量达100个,2013年大棚数量达到平均每户2个,全村年收入达到1200万元,加上其他收入全村人均收入达1万元。现在,在这里务工村民每月工资大都在千余元以上,目前已吸纳务工村民人数达到百余人。明后两年,大棚建设规模所需劳力数量完全有能力让周边几个村庄的闲置劳力(老龄妇女)全部实现在当地就业。

目前,该村已初次分享到了基地生态农业所带来的丰收喜悦,从黄瓜采摘出棚到摆放到北京超市的柜台,前后仅需两个半小时。

据了解,泗水营村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发起人与投资者均属一人所为。他正是由今年刚刚竞选上岗的泗水营村委会主任,在外打拼30余年的本地成功人士李宝光。不难发现,与刚当选西娘庄村委会主任的范志英有着同样经历的李宝光,此次回乡创业也是怀揣着一个共同的初衷——用最短时间带领全村村民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为此,李宝光向记者坦言,现在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以前只是为企业发展而发展,而现在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带领全体村民走上富裕路。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辛桥,今年回乡创业的成功人士不止范志英和李宝光。据了解,最早把企业大本营安回家乡——孤株村的北京华晨建筑集团负责人李文江,投资5000万元兴办的河北华晨钢构有限公司万渤彩钢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现已正式投产。

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今年,是什么力量能促使和推动企业家们这股强烈的回乡创业潮呢?

记者在首个最早回乡"吃螃蟹"的河北华晨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江那里得到了答案:"我们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回乡创业,除了家乡的优惠政策外,主要是冲着人来的。"对于人的概念理解,李文江这样向记者解释:"发展地方经济,村里人需要我们,市(县)乡政府领导认可我们,我们则应是为家乡做点事的时候了"。

为此,辛桥乡党委书记朱宝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是村里的乡土民风一直感染着他们,是市乡两级政府的工作热情和精神鼓励彻底感化了他们,让他们这些成功人士最终作出了回乡发展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