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人士:看好“硬件+软件+数据服务”模式(一)
详细内容
8月23日,在深圳召开的2013中国投资年会上,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童子平表示,“可穿戴设备能够形成一个足够长的产业链,如眼镜、手表、手环,光里面的硬件产业链就非常大,都能够产生巨头公司。这些可穿戴设备,无论是蓝牙或者别的互联网技术连到手机,就把物联网也连到一起……是投资人非常看好的。”
专业风投人士如何看待可穿戴领域的市场前景?在进行项目选择时,哪些商业模式更被投资人看好?基于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了创新工场投资总监方益民、创新工场投资经理陈悦天和联想集团科技种子基金投资经理蒋文等三位专业风投人士,为市场释疑解惑。
NBD:如何看待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投资价值?
陈悦天:在我们公司内部,已将硬件单独拿出来由专门的合伙人负责,而可穿戴设备是硬件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关注,主要原因是我们将可穿戴设备作为未来互联网服务的一个全新入口来看待,思路和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类似;辅以对于数据搜集新渠道的关注,希望这些更多维度的数据能够产生特殊价值。
我们已经选择了一些硬件开发实力较强、已经在互联网服务上树立自有品牌的团队和产品进行投资,不太看好纯硬件制造的团队。因为独立硬件产品的商业模式较难建立和可持续,后期的毛利会逐步变低;而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叠加于硬件产品上,可以有效地进行差异化竞争,且增加增值服务能力。而已有品牌可以降低营销和渠道成本,这对一个新兴行业的拓荒型创业公司的成功至关重要。
方益民:纯硬件项目不容易建立起有效的市场竞争门槛,无论在产品差异化和定价方面皆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被其他厂家模仿并超越。这也是我们更看重依托于自有品牌的硬件产品,且在硬件的上层,经营自己的互联网软件和云服务,乃至经营一个生态系统的创业团队的主要原因。
蒋文:目前我们尚未跟进投资。之前看过一些可穿戴硬件创业的团队,这些公司在进入到开模、生产、销售等环节后遭遇了很多生态链脱节的问题,所以我们正在对该行业作进一步观望。不过,我肯定会一直关注这个领域。
NBD: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技术、产业链发展、商业模式探索等处于怎样的现状?
陈悦天:国内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主要分布在华南。那里的制造业产业链比较完善,整条产业链从原材料、方案设计到制造加工都比较完整和成熟。这和山寨产业链集中于华南的背后逻辑类似。
不过,华南的这些可穿戴设备创业者,从硬件开始创业的不少厂商缺少互联网思维,不明白怎样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增值开发,也不太明白构建设备背后数据挖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