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二地理教案>高二地理《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导学设计

高二地理《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导学设计

详细内容

高二地理《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导学设计
目标分解:
《一》 知识与技能:
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并掌握其有效的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地理景观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学情剖析: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方法选择: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活动(情景)设计:以图片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阅读课文和对三个探究问题的思考,组织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具(实验)准备:多媒体用具、导学案
学习过程:
学生:
一、入习
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黄土高原的位置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导出新课。
二、预习
水土流失的危害(以黄土高原为例)
1.破坏 ,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 ,威胁 安全。
3.造成 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 灾情。
5.影响 合理和有效利用。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1.生物措施:因地制宜, 。
2.工程措施: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修建 等。
3.以 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三、研习
1、黄河下游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2、黄土高原地区水带走了什么?对当地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



3、带到了哪里?对那里的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四、练习
1、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直接非自然因素是( )
A.降水集中于秋季且多暴雨
B.黄土质地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C.不合理开发造成地表黄土裸露,失去植被保护
D.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
2、下列属于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的是( )
A.沙尘暴肆虐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淤积河湖,加剧洪涝
D.海水倒灌,土质变坏
3、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 )
①造林种草 ②节约用水
③围湖造田 ④坡地改梯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据此判断
1、 黄土高原注重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其原因有( )
①小流域数量多 ②小流域分布广 ③小流域是泥沙源地和水土流失地
A.① B.② C.②③ D.①②③
2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
A.打坝建库,平整土地
B.保持水土,农林牧业综合发展
C.兴修水利,抽、引水灌溉
D.轮作套种,科学施肥

五、课堂小结
一、 水土流失的危害
1. 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 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5.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二、水土流失的治理
1、生物措施
2、工程措施
3、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措施

五、课后练习
2008年黄河调水调沙,自6月19日开始,至7月3日结束,历时14天,为历次调水调沙流量最大的一次。据此回答1~2题。
1.黄河调水调沙多选在汛期来临之前,是因为(  )
A.此时黄河水量最丰富 B可为汛期防洪留出足够的库容
C.此时黄河河水含沙量最大 D此时黄河下游河段需水量最大
2.综合治理黄河,除调水调沙外,还需要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  )
①中游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 ②下游加固大堤,清理河道 ③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④建立水利枢纽,合理调节水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09年2月1日正式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县某河流下游横截面略图,该河下游所在地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读图回答3~4题。






3. 3、我国南方农村存在着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图中各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4. A.甲 B.乙 C.丙 D.丁
5. 4、关于该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以解决我国南方人多地少、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B.利用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从而改变该处的降水量,使河流的径流量没有季节变化,使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之苦
C.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水面养鱼,低缓的平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低山丘陵则发展经济林木
D.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将该区域的农村全部转变为城市



教学反思:

教师: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预习”部分,并以小组的形式反馈所遇到的问题,由教师解答。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研习”部分,并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该组答案,最后由教师解释说明。







教师检查各小组完成“练习”部分的情况,并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