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详细内容
高二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学法指导
1、从“无为”到“有为”:西汉初用“道”,“无为而治”,主要是当时的社会形势决定的;汉武帝时用“儒”,也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所以,治国方略、治国思想的选择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的。一种学说能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在于是否适合当时的形势和是否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巧记方法
内容本质作用特点
一统二独权神授,三纲五常为美德文化专制主流、正统外儒内法
(3)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 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措施: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
(3)思想主张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5)评价和认识
主张评价认识
大一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色彩,却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扼杀其他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①董仲舒适应时代要求,采众家之长,对儒家思想加以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②对新儒学思想要辩证对待,认识其积极性和消极性,弃其糟粕,批判继承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唯心主义;
但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
三纲五常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但是“五常”中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3. 汉武帝尊儒的原因、措施和影响
(1)原因
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2)措施
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3)影响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4.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
4.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答案:D
辨析:抓住题干:由“百家”到“独尊”的本质是一种专制。故答案为D。
例二:下列关于董仲舒的思想评论不正确的是( )
A.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是专制主义的表现
B. 突出儒家主导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辨析:本体主要考查对“天人感应”学说历史作用的理解。“天人感应”一方面强化了皇权的神秘色彩,另一方面又借神对皇权有了一定的约束。故答案为D。
例三: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 )
A.君权神授 B.独尊儒术 C.人定胜天 D.实行“仁政”
答案:A
辨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清楚儒家学说在汉代是怎样发展的,其代表人物是谁,有哪些主张。汉“独尊”既是主张,更是赋予“新”之后的结果。“仁政”思想是继承先秦儒家思想,“人定胜天”是荀子的观点。故答案为A。
例四: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 )
A.“大一统”思想 B.“省徭役,宽民力”
C.三纲五常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C
辨析:董仲舒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其伦理观上,强化封建等级,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故答案为C。
五、体验高考
例一:(2005年天津高考)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答案:D
辨析:本题考查对“独尊儒术”政治含义的理解。董仲舒主张把儒家思想定于一尊,罢黜其他学说,以统一思想,其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实现“大一统”。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客观上对维护西汉的统一、打击分裂势力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例二:(2007年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于权术
答案:C
辨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含义。A项表述属于宋明理学。B、D两项不符合史实。
例三:(2008年潮州模拟)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是( )
A.完全抛弃先秦儒学
B.只吸取了法家思想内容
C.宣扬“君权神授”
D.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答案:D新课标第一网
辨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以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A项错误;B项叙述不完整;C项是新儒学的内容而非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