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详细内容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节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教学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北魏统一后面临怎样的局面?

(从三方面入手: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人民起义。)

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

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基础)

⑴建立:386年鲜卑 建 ,定都 ,史称 。成为 实力最强的政权。

⑵统一:①经过: 年统一北方,结束100多年 国分裂割据局面。

②意义:

A.初步结束 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创造了北方 的社会环境,促进了 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 和 。

2、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

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①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没有 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

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

②表现:北魏建立后以 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 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 存有戒心; 官僚与 矛盾时常发生。

⑶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革:实行 。为 改革创造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1、推行均田制 (思考:古代有哪些土地所有制?)

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 附近定居,实行 ,“劝科农桑”,这是 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 土地。(前提)

⑵时间: 年

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 。

⑷性质:均田制是 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 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 土地:可继承和买卖)

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 。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 ,地主 不变。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①抑制了 ,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 定居。

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 ,保证 和 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 (思考:北魏官员收入在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 ,也激化 。

⑵措施:①官吏任期不再固定 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 及枉法者处死。

②实行 ,按官吏 发放,不许官吏 。

⑶影响:①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 矛盾和 矛盾。

②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 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

⑴原因:①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 ,改革遭抵制;而 是中原政经中心,改革阻力小。

②经济上: 地区产粮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③地理上: 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⑵目的:接受先进的 文化,改革 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 的阻碍。

⑶措施:① 年孝文帝以讨伐 为名率军南下,定都洛阳。

②既对 予以镇压,又在不影响改革的前提下,允许大臣“ , ”。

③后又规定迁入洛阳的鲜卑人葬在洛阳。

⑷影响: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 提供了 和 。(也是孝文帝革除旧俗背景)

4、革除旧俗

⑴措施:①仿汉制:仿效汉族的 和生活习俗,重修 。

②穿汉服:禁止 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

③说汉话: 岁以下官吏一律说汉话。

④用汉姓:把拓拔氏改姓 ,抹去 标志;鲜卑族 改为音近 汉姓。

⑤通汉婚:提倡皇族贵族与汉族主要 通婚,通过 的方式,巩固与汉族地主联系。

⑥重汉臣:汉族官员由原来1/4上升到 ,后来出现胡汉官员 局面。

⑵影响:巩固了 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加强了北魏对 地区的统治;促进了 。

【课堂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次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上,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成,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海内安之”的原因是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2)结合材料二,孝文帝禁止三十岁以下官员说鲜卑语的原因是什么?

(3)孝文帝改革还包括哪些内容?

三、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课堂小结】

1、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

2、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有何作用和意义?

【重点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课堂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目的。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孝文帝均田法令的影响。

【课后反思】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二节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

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教学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于北方政治、经济和民族融合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发展原因:

⑴政府的重视:① 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 的改善和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③孝文帝修建 ,派遣 指导修建水利工程。 ⑵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 和 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贾思勰的《 》)。 ⑶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

2、主要成就:经济发展;政府收入增加(“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二、繁盛的洛阳(有那几个王朝在此建都?)

1.历史地位:洛阳是中华民族摇篮中心,众多王朝在此建都,成为全国或北方政治中心达 年之久。 2.重修洛阳城:“宫阙壮丽,列树成行”;城内居有民10万户。 3.经济繁荣:⑴城东的 和城西的 是主要商业区。 ⑵政府为 和 来的商人专门设立“ ”,以方便他们经商。 ⑶ 和 出售南北、西域和大秦的商品;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注意教材引文)

⑷成为全国的 中心,也是最大 中心(超过平城和建康)和 城市.(地位)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指: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

1.特点:这一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 、 时代。

2.原因:⑴孝文帝 的改革,促进了以 为中心的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 ⑵ 迁居中原,通婚杂居, 差别逐渐消除。(也是融合表现)

3.表现:⑴汉语言文字被“ ”确定下来, 成为各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⑵ 各族把他们的优秀文明带到中原,成为 重要组成部分。 3.实质: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少数民族 过程和 的过程。 4.影响:为 大一统和 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 北魏孝文帝作为一个落后民族的统治者,为了政权的巩固,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比他的前辈提供了新东西。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推行均田制,并颁布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摇役。三长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通过整顿吏治,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促进民族融合。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汉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课堂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使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回答

⑴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⑵它能抑制“富强者兼山泽”吗?为什么?

⑶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⑷简要评价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