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一语文教案>高一《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高一《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详细内容

高一《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基本结构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基本特点是简洁、客观、及时。
2.了解香港历史及回归背景;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情况。
3.读准“紫荆”、“婆娑”、“噩梦”、“嬉笑”、“撰写”、“雏菊”、“窒息”等字音。
4.《别了,不列颠尼亚》能从原文筛选相关信息,按照“导语”、“主体”的格式梳理新闻的基本事件;能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主观评价;能对新闻中的描写和背景材料的作用做分析;能赏析标题及文中“日落仪式”、“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等含义丰厚的词句;能找出文中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能勾画筛选人们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明确这是用人们的感情变化来侧面烘托集中营的恐怖;能筛选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等,体会它们饱含的情感;能分析文章中对照和反衬手法的运用,并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能深入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背后所具有的东西。
【教学重点】
1.按照“导语”、“主体”的格式梳理新闻的基本事件;
2.能对新闻中的描写和背景材料的作用做分析;
3.赏析标题及文中含义丰厚的词句,体会它们饱含的情感;
4.分析文章中对照和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中对照和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一、导入《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学习(10分钟)
1.引导回顾新闻知识,课件展示
新闻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②导语:在新闻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④背景:是新闻事实相关的背景信息,无固定的位置,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
新闻的要素:五个“W”和一个“H”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新闻的特点:及时性、真实性
2.简介香港历史,课件图片展示
1.参与介绍香港历史
2.回顾新闻知识,参与交流介绍
3.做好笔记
二、自主阅读探究(10分钟)
课件展示,提出要求。
1.找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导语、主体、背景材料
2.《别了,不列颠尼亚》主体部分写了哪些新闻事件?
3.新闻事件与背景材料怎样统一起来的?
根据问题,阅读探究
三、师生合作探究(10分钟)
讲解并课件展示
参与师生合作学习,笔记
四、手法与含义探讨(13分钟)
提出问题,组织交流探讨。课件展示讲解。
1.新闻标题有哪些含义?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4.找出文中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
积极思考,参与交流探讨,做好笔记
五、小结(2分钟)
本文真实、准确地描绘了香港回归这难忘的时刻。作为新闻,文章写得简洁,语言简练,背景材料恰当。
参与小结

第2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一、学习导语
组织齐读1―3段,指明是导语,要求概括内容,分析意义: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引起读者思考。
参与朗读,交流讨论
二、学习背景
指名朗读4、5、6段,分析写到哪些背景:位置、居民、环境、历史,点明杀人工厂,使命感迫使写作本文。
参与朗读,交流讨论
三、学习参观过程部分
组织自读文段,梳理探究。开展师生交流,课件展示。
1.梳理参观顺序:概述――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灰砖建筑――长廊照片――地下绞刑室
2.找出细节描写,体会作用。
3.找出表现参观者的感受的语句,体会与作者的感受的联系。
4.体会句子含义。
自读文本,梳理体会
四、总结全文
指出本文不同于其它新闻作品的特点。
本文属于“印象性报道”。这类报道,记者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但是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印象,写观感。
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的感受,而是通过参观者的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体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