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罗源一中6月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详细内容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罗源一中6月考高一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20分钟 满 分:150分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 涔涔 cén 包庇 bì 苌弘化碧 cháng 前合后偃 yǎn
B. 埋怨 máī 罪愆 qiān 羽扇纶巾 lún 未雨绸缪 móu
C. 遗赵王yí 列观guàn 杳无音信yǎo 毋庸置疑wù
D. 勾当 gòu 雪茄jiā 左右皆靡mí 一蓑烟雨suō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金榜提名凤帘翠幕 盗跖 避匿
B.良晨好景 完壁归赵 和谐 宁谧
C.良莠不齐吻颈之交 淋漓 努钝
D.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伺候 弥补
3.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
A.天雨雪,武卧啮雪
B.而相如廷斥之
C.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D.怒发上冲冠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笔记本电脑充分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各种赛事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B. 那些“磨脑子”的作品已离我远去,那些浅薄的东西,虽然被投机商大肆渲染,却为我不再受骗。
C. 作者为了使作品情节曲折、生动,牵肠挂肚,常常在戏剧、电影或其他文学作品中设置一系列悬念。
D. 国务院决定免征关税,目的在于进一步鼓励引进国外的资金、设备和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5.下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窦娥冤》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是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和残酷,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B.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词牌是词的曲调名,如“沁园春”等,题目要依据词的内容而定,如《赤壁怀古》等。
C.曹禺,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另创作有《日出》《原野》《蜕变》等剧本,创作有小说《北京人》。
D.《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它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又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二.文言文阅读 (共16分)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6.比较下面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3分)
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
秦王因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
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也相同。
B.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
C.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也不同。
D.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
7.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坚明约束:坚守信约。
B.臣请就汤镬 就:于是
C.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招待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 唯:表希望的语气。
8.辨析下列各句,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 (3分)
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③ 拜送书于庭 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⑤卒廷见相如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⑤
9.下列各句加点字与其它三句用法不同的是( ) (3分)
A.宁许以负秦曲 B.臣请完璧归赵
C.毕礼而归之 D.于是相如前进缶
10.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分)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2分)
三.在横线上默写原句(6分)
11.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赤壁怀古》)
1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13.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14.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15.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16.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7―18题(6分)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7.上片开头两句写出了寓居环境的 特点。(2分)
18.下片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四.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 【注:和:人、事、物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和的各方面彼此有不同的个性,不苟同。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不讲原则盲目附合不能算是和谐。 小知:做小事情。知,作为的意思。 大受:承担大任。受,责任、使命的意思。】
19.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我反省是孔子十分重视的个人修养功夫,能够自我反省,那么缺点错误就会少一点,这是有道德的君子才能做到的事。 B 、“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有时也要人云亦云,盲目附合,以保持与人和谐相处。 C、“小人同而不和”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D.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在任事的才识上是有区别的:君子也许在小事上不受赏识,但胸襟开阔、人格高尚,能承受重任。 20.在团体生活中,我们常常能遇到想法、生活习惯与自己差异很大的同学,我们应该如何与他相处呢?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五.名著阅读 (10分)
2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探春即将远嫁,一日黄昏之后,凤姐带着平儿到秋爽斋探望探春,因天气稍冷便命平儿回去拿衣服。凤姐一个人走了不远,先被一只大狗吓了一跳,在往前走竟遇见了贾蓉的先妻秦氏。凤姐吓得毛骨悚然,夜里也没有睡好。
B、贾府世交甄应嘉被复还原职,马上要起身征剿贼寇,顺道来拜祭贾母,并与贾政辞行。宝玉因此终于有缘一见甄宝玉。谁知谈起话来,竟十分的不投机,因为甄宝玉的话题无非是仕途经济、显身扬名之言,宝玉听了烦闷之极,又不好冷淡,只得将言语支吾。
C、天气转冷,袭人拿了晴雯所补的雀金裘与宝玉穿,这件衣服勾起了宝玉对晴雯的思念之情。宝玉因此一天闷闷不乐,晚间放学时,便托病向代儒告假一天。
D、贾赦病重,贾琏前去探望。凤姐的哥哥王仁乘贾琏不在家,提议将巧姐儿卖给一外藩王爷家为奴婢,对贾府却哄骗邢夫人王夫人说是要嫁给那王爷作偏房。平儿觉得事情蹊跷,便私下里打听,终于知道了真相。最后幸好有刘姥姥帮忙将巧姐和平儿带到乡下自己家里,暂时躲避。
E.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看探春是个姑娘,又是庶出,自恃是邢夫人的陪房,便趁势作脸,掀起探春的衣襟,结果,挨了探春一耳光,还遭到侍书的挖苦。凤姐见此情景,笑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奴’。”
22.简述题 (二选一,5分)
(1)请简述王熙凤的掉包计。
(2)请简述贾政和宝玉最终相见的经过。
六.现代文阅读 (15分)
病 人
(一)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二)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三)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四)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五)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六)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话:“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七)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科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丢下的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八)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九)“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十)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23.下列对于这篇小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在第(二)段中,“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的推测并非闲笔,作者借此表现了她典雅的气质。
B.第(三)段“起风了……转身走进了大楼。”在文中起到了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自然转入具体情节的叙述。
C.小说巧妙地把情节场景安排在一个小小的电梯里,窥斑见豹,从一个很小的角度表现了“她”带病坚持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
D.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与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前后呼应,意在突出“大家”对“她”共同的不屑与奚。
E.结尾处“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照应“她的行为不太正常”的评价,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比中,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24.在第(一)段中,“她的面前是两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这一句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5.小说题为“病人”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答:
26.小说为了塑造“她”这个鲜明形象,凸现主旨,在电梯中重点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请加以概括。(6分)
答:
七.语言运用 (6分)
27. 照示例,用一句话点评中外文学名著。(4分)
示例1:《红楼梦》――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示例2:《家》――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的缩影。
《窦娥冤》―― (2分)
《哈姆雷特》―― (2分)
28.读以下材料,完成后面题目。(2分)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 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里”, 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经过逻辑推断,你认为肖像应该在哪个盒子里?
答:
八.作文(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是宋朝词人苏轼在《定风波》中的词句。
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词:1、有人说明明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怎么能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呢? 2.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又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么?3.风雨也好晴空也好,都是人生中的际遇,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淡定,一种坦然。当你心静如水,全然不在意外界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4.这种人生境界已经不合适当今的世界……
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字数在800字以上,不得抄袭。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罗源一中第二次月考
高中一年 语文 科答案
一.选择题 (各3分)
1.A 2. D 3. A 4. D 5. C
二.文言文阅读
6.C 7 .B 8.C 9D、 (各3分)
10. (1)寻求可以通报秦国的人,但没能找着(这样的人)2分
(2)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你的原因,不过是仰慕你的高尚品德。2分
2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习惯、意见,我们应当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在团体生活中,既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坚持大原则,也要能调和大家的意见,使大家能和谐地相处 3分
五.名著阅读
21.AD 5分( A凤姐带着丰儿,D贾环提议将巧姐儿卖给一外藩王爷家为奴婢)
22.简述题 5分
(1) 贾母等人商量娶宝钗后,又怕婚事不顺伤及宝黛钗三人,王熙凤便一面让大家放风说将林姑娘配给宝玉,一面暗地里严密封锁消息,成婚的时候,让黛玉从南边带过来的丫头雪雁充当宝钗的喜娘,宝玉自然的以为新人是黛玉,心中欢喜,成婚大事便可顺利进行。
(2)贾政赦罪复职回家,行到毗陵驿,正在船中写家书,忽见船头雪影里有一人。光头赤脚,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下拜,贾政认出是宝玉,忙向他问话,宝玉未及回答,便同一僧一道作歌飘飘然而去贾政急忙赶去,却赫然不见了,贾政还欲再追,只见白茫茫的一片旷野,并无一人。
六.现代文阅读
23、 (5分)AC(A项主要是从侧面表现"她"的友善和耐心;C项中"坚持带病为大家服务"有误
24、(2分)衬托出"她"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典雅的气质。
25、 (2分)对比鲜明(1分),表明思想、道德上的欠缺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可怕,更危险,因而更需要疗治(1分)。
26. (6分)三个场景:在电梯发出超载的警报时,"她"从人群中主动挤出,等下一趟(2分);"她"主动帮助农民模样的大伯上楼,可是电梯内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不回应"她"的请求(2分);"她"帮一位姑娘捡起一只玫瑰,被人关在电梯外,并被有些人称作精神病人(2分)
七.语言运用
27.(1)答案示例:《窦娥冤》――感天动地的人间悲剧。(2分)
(2)答案示例:《哈姆雷特》――一部让你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悲剧。(2分)
28.在银盒子里。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