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中语文说课稿>高一《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高一《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详细内容

高一《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特殊句式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背诵全文。
2、过程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即朗诵-翻译-理解-积累;提醒同学们要循序渐进,不要好高骛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正确地看待生死,积极地对待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和重要实词虚词以及几个特殊句式;
2、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本文中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情感变化大,不易把握;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至于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就更难以理解了;因此,作者的情感变化、生死哲理和积极情绪等应看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朗读翻译为主,第二课时以理解积累为主。
2、必须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不仅要读准字音,断准句读,而且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4、引导学生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如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
课前准备:
1、制作预习练习题投影(条件有限的可以用小黑板);
2、我喜爱书法,尝试着临摹一幅《兰亭集序》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兰亭集序》临摹书法作品。
看了这幅作品,我想问同学们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这幅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谁的吗?
是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
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现在一般的书法爱好者甚至是书法家,他们大都用自己的笔写别人的文章;你们知道王羲之这幅书法作品中的内容是谁写的吗?
对了,这也是他本人写的。
第三个问题:我们写一篇像样的文章通常需要构思几天,而王羲之这篇文章,你们猜构思了多长时间?
现场即兴而作。
这是一篇多么难得的文章啊!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写得怎么样?
二、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或出示小黑板。
三、朗读
1、指明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正音。
2、教师示范背诵。
3、学生集体朗读。
四、翻译
1、学生分组比赛,结合注释,讨论翻译。
2、各组明确问题,提交课堂,一起解决。
3、师生归纳整理,积累要点,共同提高。
五、练习
1、归纳重点实虚词及重要句式的用法和特点;
2、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熟读背诵,同学们已经初步感知了《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不仅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而且情感真挚复杂,思想富于哲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讨一下这些特点。
二、课文研讨
㈠、研读第一部分
师(教师提问或引导):若将本文分为两部分,如何分?
生(师生探究答案):前两段为第一部分,后两段为第二部分。
师:为什么如此分?
生根据表达方式,前两段以记叙、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抒情为主。
师: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记叙、描写的?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前两段。
师:我们一般是从哪些角度来研究叙事的?
生记叙四要素(或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那么本文四要素是什么?
生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兰亭。
人物:群贤、少长。
事件:修禊事。
师:什么是“修禊事”呢?
生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师:同学们能描绘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生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些文人墨客、儒雅志士来到会稽山阴兰亭,这里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流小,飞花溅玉。大家自由坐在溪水旁流觞为戏,饮酒赋诗,即使没有盛大的管弦合奏,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大家定会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天地是如此的广阔,宇宙是如此的浩淼;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得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作者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于是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师:我们能把作者这种“信可乐也”的情感原因整理一下吗?
生春光明媚、环境优美、朋友欢聚、诗酒高雅。
师: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四美具”(“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并”(“二难”是指“贤主、嘉宾”)之说,大家认为王羲之拥有吗?
生有。以上的四个原因可以为例。
师:在这种氛围中,你想不快乐似乎都是不可能的,但作者的快乐却在后两段中发生的变化,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
㈡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后两段。
师:同学们能各用一个字概括前后两段作者的情感吗?
生:分别为“乐”和“悲”。
师:玩得好好的,为什么会生出悲情来呢?(此处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如生日宴会,朋友聚会等,思考人的情感的变化。)
生:作者在快乐之后,突然感到人生的快乐是有限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就是说,等到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快乐也好,往事也罢,都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成为历史;他也同样意识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都是要死的。
由此可见,作者由快乐而想到快乐的有限,想到人生的短暂,从而油然而生悲凉之情,不禁发古人之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师:此时作者所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生抒情和议论。抒发的是悲情,议论的是哲理。
师:作者议论的哲理是什么呢?
生细读第四段明确:“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如何理解这句话?(可让学生从翻译开始,结合语境理解)
生字面的意思是“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是短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生命就是宝贵的,是不能重复的,是需要我们去珍惜的。(可与学生简单介绍老子的生死观)
师:同学们由此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生命有限,当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有生之年应有所作为,面不是空谈什么理想,什么玄理。
三、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美景和乐事的描写与记叙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快乐和悲凉、生命和死亡的深沉思考。情感喜极而悲,情节波澜起伏,语言抑扬顿挫,文章虽小,意趣极大,书法与文,堪称绝妙。
四、作业
1、熟读背诵;
2、翻译第二段;
3、就生死问题写点感想。
五、课外延伸
要求学生读一首兰亭集中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