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作指导>高考作文猜想

高考作文猜想

详细内容

第4练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训练目的]
引导学生写景状物,努力达到“活像”的程度。
[复习指导]
大凡文学作品总离不开描写。描写能够把客观事物生动、具体地再现给读者,促使人凝神遐想。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说:“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寓于言外。”可以这样说,把作者所要写的事物逼真地“搬到”读者眼前,这既是描写的基本目的,又是描写所应达到的妙境所在。
写景状物,使读者产生“如在目前”的逼真之感,首先要做到“像”,用画家的术语说,就是要做到“形似”。且看中唐时期诗人胡令能的《咏绣幛》:
日暮堂前花蕊娇,
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小园里,
引得黄莺下柳条。
这正是由于艺术的“逼真”使鸟儿发生了错觉。绣幛,就是往屏风上绣花。你看,女工们的技艺多么高超,她们飞针走线,不仅绣出了争妍斗奇的花朵,而且好像把四溢浓郁的花香也绣上了。不然,鸟为什么都一个个离开柳条向着女工们绣的“花丛”飞来呢?“逼真”不仅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即被描绘的事物要达到“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效果。
把客观事物写“活”往往还在于作者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融注于作品之中,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产生“视通”的感觉。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对亭子的描写就给读者这样的感觉,文中写道: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又年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有亭翼然”四字,描写可谓精妙绝伦。“亭”临溪而立,四棱翘起似展翼欲飞。正像文中所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写山明、水秀、鱼肥、酒香,从而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把客观事物写“活”,使读者感到“如在目前”还必须用细腻的笔触写出客观事物的各自不同状态下的不同面貌。正如冰心所说:“晚霞的颜色,是白淡而浓,自金红而碧紫;朝霞的颜色,是白浓而淡,自素紫而深红。”可见万事万物,多姿多态,变化无穷。只有依照事物在特定的环境里的差异、变化,抓往特点进行描写,才能给读者带来兴味。
[典题探究]2008•高考重庆卷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试题解读]
要写好这篇文章,关键是对题目中“自然”一词的理解,即要从题目所提示的有关“自然”的三个解释中选择一个义项来构思作文。义项①可成散文,描写大自然的美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特别是运用描写的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生活场景,把自己的感情融注于作品之中,赞美大自然的伟大,表达自己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义项②可从对青少年的培养角度立意,家长、学校对青少年过多地束缚,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我们不应对青少年过多地束缚,要敢于放手,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温室是培育不出参天大树的。义项③难度较大,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淡泊名利,顺其自然则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范文引路]
在自然中生活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是否你总幻想着乘一叶小楫轻舟,在半人高的荷叶中穿行。让双手优雅地抚过带着露珠的莲蓬,深吸一口,那股清香便已让你沉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否你总向往着能在一个宁静的月夜,独自漫步于松林中,泉水叮咚是内心的旋律,诗情画意的时间在此刻为你停留。
而残酷的现实总将你从梦想中唤醒,你身陷于这喧嚣的都市中,何处才是自然?但不必惆怅更不必悲戚,闭上双眼,听听灵魂的声音。城市的躯壳挡不住向往自然的心,只要有了一颗善感而自然的心,这个城市便会披上一层茸茸的绿意。
清晨,走在路上。岸边的柳树,在风中轻轻地抚摸着微微颤动的水面,却没有一毫柳絮的飘飞,大概他们早已在春风中飞尽了吧。在匆忙的脚步中,我们不知错过了多少生命中的美好。为何不抬头望望天边呢?柔美的朝霞是仙女遗落的霓裳,金色的阳光正透过薄雾向你微笑。阳光打着卷,慵懒地躺在树叶上,让那翠绿的血液闪着诱人的光。刹那间,都市在你眼中融化了,一栋栋高楼仿佛成为了热带雨林中的棵棵参天大树,耳旁不绝的车鸣变成了鸟儿的悦耳歌唱。你在参天古木中漫步,而阳光轻轻把你围绕。原来,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刹那的感动。
连绵不绝的雨丝让计划好的周末泡了汤,你靠在窗边百无聊赖地打发时间。这时一颗调皮的雨珠从它浩浩荡荡的队伍中逃了出来,在你手臂上溅起一朵晶莹的小花,你抬起头望着烟雨朦胧,恍惚间如置身于江南小巷中,撑着油纸伞默默前行。走过一片池塘,雨连成了线,在水面上打出一个又一个圆圈;一只小小的青蛙坐在荷叶上,静静地看着这生命的流逝。多情的流水正从你脚边绕过,不远处,一朵红莲开得正盛,微风拂过,它一低头的温柔深深打动了你的心。突然就觉得心中一片开阔,这自然中的生活,如此美好!虽然你仍身在这都市里,但你的心又在大自然里做了一次深呼吸。原来,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颗诗意的心。把自然收藏于胸,这个都市里便处处弥漫了自然的呼吸。
[例文评析]
本文取材于考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立足于自我感怀,所选材料都来自考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且情景渲染细腻真切。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景物描写活灵活现,将作者的感情、体验融入其中。“多情的流水正从你脚边绕过,不远处,一朵红莲开得正盛,微风拂过,它一低头的温柔深深打动了你的心”,读着这样的文字,也随着作者一起体验到了在大自然生活的绿意。
文章写了两个生活场景:一是清晨,走在路上,将眼中所见之自然美景,与现实生活中的都市生活进行对比,诠释了“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刹那的感动”的内涵;一是周末,下雨靠在窗边看雨中景色,感悟到了“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颗诗意的心”的话题内涵。两幅精美的画面,情与景融合在一起。这两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场景,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观念――只要有了一颗善感而自然的心,这个城市便会披上一层茸茸的绿意,从而扣住题目,使文章中心鲜明。
[作文训练]
四季轮回,春华秋实,登高望远,临风把酒。自然的造化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请你以某种自然景物为对象,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主选材,注意情感体现。
(2)景物描写要生动,刻画细微。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篇作文要求写自然景物。从内容来看,可写景,也可状物。写景主要是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象进行艺术的加工、刻画,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就写景而言,首要一点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把景物写真写细写清楚;其次是要把“景”和“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或触景以生情,或缘情而写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须记住“情为主,景是客”,(李渔《窥词管见》)写景只有“情景交融”,方能“物我双会”。正如王夫之所说:“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写景状物必须蕴情寓意。
[佳作赏析]
野性的林
柳嘉
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
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林海,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当我们进入林中,瞧那藤萝缠绕,蕨类丛生,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又使人堕入了朦胧的神秘之感里。
这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多么富于野性。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雪莱的名句说得多好:“万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我却从森林里瞧出了大自然神笔的气势。它的铁划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力地茁壮成长。你瞧,每一棵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优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看得出来,在这横七竖八的密林里,它们的生长并不容易,在青春时显然十分艰苦,彼此间曾经出现过力的较量和搏斗。看那绿楠合抱着铁榈,高山榕的根绞勒着另一株大树,然而它们终于成长起来了。有的巨大得像擎天的柱石,几乎多人才能合抱;有的高达数十米,仰着头还看不到它的尖顶,它们的根长成板状,一块一块地深深陷入地里,仿佛是艘万吨巨轮的舵,支撑着这巨蘖,固如磐石。于是,我从这些勃勃的生机中好像听到了山林的心跳,看到了最美妙的刻画力的珍品。
野性的林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的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被称为活化石的几千年前繁茂滋生的树蕨和铁榈依然健在。
仅仅两万余亩的林区便有千种以上的乔木和草本。难道这还不够浑厚和丰满?绿楠干细似杖,乌臼蕨径粗如椽,黄桐高可擎天。铺地蜈蚣低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青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然而这千姿百态都富于原始的美,每一棵树都闪烁着生命的光华、茁壮的异彩。春天的光,夏日的雨,秋季的风,隆冬的霜都为它们淡抹浓妆,使守林人觉得:春色新,促人振奋;夏色暖,教人舒坦;秋色金,令人欢欣;冬色凝,使人坚定。他们也像森林里的树一样,爱上了这块土地,根深蒂固。
我们愈往里去,只觉得绿的色彩愈重,泥土的气息愈浓,遍地的野趣也愈迷人了。我们可以从清脆的鸟声里听出画眉、白鹇、原鸡这些山野的精灵们对森林的热爱;从错杂的蹄印里看出鹿、豹、山猿、黄狼、马猴、野鸡,以至蟒蛇这些丛林壮士们依恋故土的深情。待我们到达森林的中心,越过淙淙的流泉,树丛尖端的奇景便展现在我们的头顶。在那万木之巅,各种吊兰如盆景低垂,碎骨补似繁花四散,鸟窠蕨上撑云天,青的、绿的、红的、白的、紫的奇花异草在树尖争妍斗丽,组成了一个奇异的空中花园。啊!高山盈盈,林木青青,异卉缤纷,我们竟可以从这儿追思到古森林那千姿百态的风光,使我们的美感向着智慧的高度上升。
终于,我从力和美中看到了希望。它们并不平庸,也毫不温驯;虽貌似粗鲁、莽撞,但却充满活力。野性难道不就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吗?在这儿,随处都可以找到这可贵品质的特征。瞧,所有的树木都坚信自己有立于众树之林的能力,它们从来也没有片刻放弃对光和热执著的追求。那先锋树种乘风飞来,落地生根。不论岁月多么漫长,它们凭借自己的力量便可以世代更新、绵绵不绝。
野性的林让我们获得了力的启示,美的意念,希望的鼓舞和鞭策。我们虽然奔走竟日,却只感到清新的欢乐而毫无倦意。
【简评】这篇文章描绘了一片亚热带原始森林的壮观景象,借以赞颂充满活力的“野性之美”。这是写景状物散文的一般构思模式。作者善于观察,精于体味,他从这片森林之中提炼出蓬勃坚韧的“野性”主题,可谓感受深刻,慧眼独具。本文写景很有特点,作者把景和情融为一体,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描写景物,给森林带上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形象地表现了“野性”的活力。写景采用多种手法,比如这几句:“绿楠干细似杖,乌臼蕨径粗如椽,黄桐高可擎天。铺地蜈蚣低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青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连串的比喻、夸张,绘形摹色,真是形神兼备。


第6练 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训练目的]
能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显示人物的个性。
[复习指导]
什么是个性,什么样的人物才算有鲜明的个性,怎样才能写出鲜明的个性,是写作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无论是小说中的林黛玉,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车夫老王和哲学家金岳霖,都是因为是独有的“这一个”才让人们牢记的,这就是个性。所谓人物的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
那么,如何在文章中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呢?
要学会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人物的生活与情感,是写好人物的基础。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的坚守制靴和做人品质而最后被饿死的靴匠,杨绛《老王》中身处困境却同情关心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的三轮车夫,作品之所以能把这些底层人物描写得真实感人,是因为作者对生活中这类小人物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尊重和爱。缺少这样的眼光和胸怀,就无法认识人物,更无法写好人物。
要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就必须写出人物生存的环境。换句话说就是作者要熟悉生活。杨绛不熟悉生活是写不出老王来的,哪怕老王天天在她面前转悠;高尔斯华绥不熟悉生活是写不出格斯拉兄弟的,哪怕格斯拉兄弟整天坐在他面前。注意观察和思考生活是写出鲜明人物个性的必备条件。
个性体现在人物的方方面面,人物的言行都是个性化的,是他人无可替代的,写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就必须写出能体现人物鲜明个性的言行。它体现一个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性格、文化教养等诸多方面的东西。
人物的言行中往往有很多细节,这些细节最能传神地表达出人物的个性,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描绘人物个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比如杨绛写老王送钱钟书去医院后,面对杨绛坚决给钱的举动,哑着嗓子悄悄地问:“你还有钱吗?”这一细节就非常传神地把一个善良人的复杂心态呈现在读者面前。一方面老王得收车资,他是靠这个来维持生活的,为雇主干活当然得拿报酬;另一方面,老王又不忍心收钱,因为老王知道对面的好人正在落难之中。“你还有钱吗”一句,就把一个好人对另一个好人的同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人物的生活细节可能很多,但并非所有细节都有价值,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选材,只保留能体现人物鲜明个性的材料。《品质》、《老王》、《金岳霖先生》等文章都是这方面的样板,要仔细体味作者在细节选材上处理的妙处。
还有,要注意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孤立地描写人物肖像不是不可以,但不如抓住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象,把肖像描写与语言、动作描写结合起来,这样给人的感觉更立体更逼真;静态地描写人物心理固然好,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可能更能丰富而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世界,刻画人物的个性。
当然,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还有其他一些艺术手法,通过阅读与写作实践,你自然会慢慢体会到。
[[典题探究](2008•高考湖北卷)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人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读]
这道题在审题上,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因为材料本身就暗合了命题的内涵和走向,故考生比较容易把握,不大可能产生跑题的现象。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中所规定的具体情境,本着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等和谐共处的目的,着重论述个人修养与其言行举止之间的内质与外在关系。比如“透过举手投足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等。这就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细微之处;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思考举手投足之间蕴涵的精神内涵。身份地位不同的人所说的话,言行举止都不同。如果写记叙文,就要通过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显示人物的个性。
[范文引路]
举手投足之间
外公弥留之际,外婆整夜地陪他低声聊天,或者看着他,仿佛时间也静止了。
小时候,我爱去外公家。外公知道好多趣事,外婆的厨艺精湛。每每听外公眉飞色舞地讲完一段,爷孙俩都饿了。于是外公蹑手蹑脚钻进厨房,趁外婆没在,夹几片刚炸好的鸡排,赶忙回来和我分享,像一个小孩子。有几次外公被外婆“人赃并获”,只得被外婆打手。然后我们乖乖地摆好桌子准备开饭,那个时候,真开心。
有时外婆买菜,用了很长时间。外公就急得坐不住了,在窗边不住张望,希望看到外婆的身影。可是当得知外婆是为了买我们爱吃的正宗牛肉,走远路时,外公又喜笑颜开起来。
可是,后来外公,还是去了另一个再也触不到的世界。
第一次没有外公的年饭,是在酒店吃的。外婆来了,却不大高兴,原来为大家准备的餐具中少了外公的,可是当服务员送来一张椅子时,外婆却拒绝了,并谢了她。
外婆说:“昨晚老头子托梦说了,他也想吃点。他想吃的,你们都孝顺,都记得点了,他该是高兴的。不过,老头子说要和我挤一张椅子坐,就够了……”外婆是个朴实的人,但她的那番话,却让我比什么名著都记得牢。
外公外婆总是散发着某种东西,举手投足之间的,我说不出的,却总想亲近的东西。
所以,就算是高考前的一个清明节,我仍然坚持去爬高高的山,去为外公扫墓,去默默地和他交流。
外婆是细心的,小心地摆出一小桌精巧可口的饭,在外公墓前。这个时候,外婆总是哭。我知道,外婆听别人说过,另一个世界的人是很想吃供奉的食品,可是他们的喉,只有针眼大。外婆想到外公那样子,就会很难过吧。而外婆叠的纸钱,已经厚得烧不完了。如果那些飘飞的灰烬能带上外婆的思念,那么我觉得那些都是最美的情书。
外公与外婆之间的小动作、小对话,让我见证了他们的不离不弃。我的眼角常常湿润,或许因为,久在喧嚣,终于触动了心中长久未拨的一根弦。
而我总是努力地去传递些什么,在举手投足之间。是对爱的敬仰,还是为爱而生的感激?
[例文评析]
作者对生活观察细致,选取了外公和外婆之间的小动作、小对话,看起来琐碎、寻常,但是非常生活化。文章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表现了外公的“天真”,外婆的“细心”,极为传神地描摹了恩爱老年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
[作文训练]
以“凡人小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提示:文题给人以亲切朴实之感,所写的内容也较广泛。但应注意,本题的题眼在字眼的反面:平凡之中写出不平凡。写作时要突出重点,以记叙为主,通过生活细节体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和内在的精神,可以适当议论与抒情。
[佳作赏析]
凡人小事
法公,全名林宏法,因他是我父亲的至交,又是我祖辈,因而自小我就称他为法公。
法公,他身材矮小,很是瘦弱,全身被太阳晒得黑黑的,平时不爱穿上衣,每次出现,都因“排骨”条条,显得有点惊目。但他面上常带笑容,行动也甚是斯文,我们小孩也就都喜欢跟他玩,他又无啥排场,啥人都合得来,人缘一直很好。但他还是最喜欢来我家跟我爸妈聊天。法公家很穷,但仍生养了五个孩子。 
法公每次来的时候,脸上都是笑眯眯的,全没外头人的忧愁样,他一来到我家,我就会高兴的缠着他,有时硬要他讲古;有时又要他陪我玩纸牌。法公他最爱讲古,并且爱讲些鬼怪的古,我们都爱听,因为从他口里讲出的这些鬼怪,尽是些好鬼怪,从不害人的,还时时想办法帮助那些没饭吃、没肉吃的穷人。那时我总弄不明白,为何法公会认识这么多好的鬼怪?等我长大了,读初中了,在看课外书时,看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的鬼故事后,才突然觉得《聊斋志异》里的鬼,都很像是法公讲的古里的那些好心肠的鬼怪,是不是法公看过了《聊斋志异》,再把书里的故事讲给我们听呢?可法公是不识字的啊!
再到后来,我才想到,是不是法公他一直在想着,在生活中,最好能有这样好心肠的鬼怪,或是在希望自己就是这些好心肠的鬼怪,以便能帮助其他人吧!我们也很喜欢跟法公玩纸牌,虽然我们是小孩,不太懂玩,可是只要我们拿到好的牌,我们都会赢的,法公输了,他仍是笑眯眯的。法公说:“玩这东西吗,有赢的时候,自然也有输的时候。”他如此说法,我自然不相信,因为我们跟其他大人玩牌时,就算我们拿到好的牌,也都是输的,后来爸爸告诉我,说是我们跟其他大人玩牌时,那些大人都是在玩花招的,所以不管我们拿到多好的牌,都会输的。我这才知道,法公他就算和我们这些小孩玩,他也决不耍花招的,所以我们便更喜欢跟他一块玩了。
在我眼里,法公他很不幸,因为法公的老婆是个哑巴,我们都叫她“哑婆”,我很不明白,象法公这样好心肠、面上尽是笑容的,为何要一个哑巴来做老婆呢?我也问过法公很多次,可他不肯说,很快的他又讲起我们爱听的鬼怪古来,我们便忘记追问这个问题了。后来才听人说法公家一直都很穷,到了他该迎娘的时候,家里仍无财物,长的又不出众,于是就没被哪个女子看的上,没办法,他父母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个哑婆。
“哑婆”成了法公的人后,随着孩子一个个出世,生活也就越来越艰难了。但难得的是,生活再艰难,法公他也不会干些偷鸡摸狗的事。记得有一次,下了一场倾盆大雨,生产队鱼塘里的水都涨得流了出来,有很多鱼也随着水流到外面的水沟里,很多人便冒着雨在水沟里抓鱼,都抓到了很多,法公知道了,他没有跟着别人去抓鱼,只是淡淡地说:“鱼是公家的,怎么能去抓呢?”那些去抓鱼的人便都嘲笑他了,有的说他就是懒,跑出来的鱼竟然都不去抓;还有的说他懒就懒了,干嘛还找借口。  
七八年前,我们搬到县城去了,就很少跟法公见面了,他后来的情况了解的不是很多。前阵子我又因事回了村里一趟,抽空去看他一下。他就搬了两张小凳子,放在过道里和我坐着聊天,这一次他仍没穿上衣,我发现法公他更黑了,黑的略带金色;也更瘦了,瘦得几乎没了肚子。我便问他如何会这样,他还是跟我印象里一样笑嘻嘻的说:“这段时间不太知道肚子饿,很少吃饭,所以就瘦多了些。”但我发现他笑容里隐约带了些无奈。我们又谈了些家庭杂事,谈到他儿子,他说:“儿子今年已有二十几岁了,老大的一个人了,还没有成家,虽说曾谈过几个对象,可谈到最后,都不合他意,也都散了,就这么瞎折腾几场,婚没结成,竟也花了好几千元了,没法,随他了,唉……!”我只能劝说:“他还年轻,自会有美好姻缘的。”有关儿子的事,他也没说啥了,又聊了一会,看看时间不早,我就告辞了。
今年里有一天,我回老家一趟,有朋友告诉我说法公已故,我只能长叹一声,还能做什么?他不在了,他的哑婆,还有他的那个未曾成家的孩子怎么办?
[简评]文章写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农民――法公,通过一些平凡的小事,如讲好心肠爱帮助别人的鬼怪的故事,玩纸牌时从不耍花招,不去抓公家的鱼等,表现了人物善良、诚实的品格。通过肖像、语言、细节等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给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