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流感防治中的中美文化
详细内容
【背景素材】
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签署公告,宣布全美进入甲型H1N1流感紧急状态。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的数据,全美50个州中,有46个州出现大面积甲型H1N1流感,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其中包括大约100名儿童。
读了这个消息,我的一些中国朋友开始抱怨美国政府防控不积极,没采取必要措施隔离病人,致使感染人数激增,而且“输出”了很多病毒的携带者,传染给了别国民众。
与一位美国朋友谈起此事,他却很难接受,反倒说中国对与感染者同机或接触的人实行隔离观察,有点儿“过度防疫”。“政府怎么可能去干涉私人生活呢?”这是他的质疑。当我把这位老美的质疑告诉中国朋友,换来的却是另一种质疑:“个人怎么能因为自己的私人生活而损害大家的利益呢?”
对比中美此次防范流感的做法,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医疗和防疫水平的差别,更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不同,而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一个更强调集体的利益,更依赖政府的作用;一个更重视个人的权益,更依赖家庭和民间的作用。
在美国,早就有很多人担心,政府会利用防疫或隔离来侵犯个人权利。因此,在疫情发生时,美国政府往往更多地采取鼓励人们自觉配合,而在采取强制隔离手段时会特别谨慎,以自愿为主。美国的社会舆论也更倾向于强调个人和家庭在防疫时的责任。几年前,当SARS暴发时,大多数发现感染者的国家都采取了隔离的方式,只有美国是例外。
实际上,美国政府并非不重视,而是只能按照“美国的方式”来重视这个问题。比如,美国疾控中心迅速地研究出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序列,并传给了相关国家;在美国疾控中心的网站上,各种各样的流感信息不仅相当全面,而且更新也非常及时。
美国著名学者乔姆斯基曾经说过:“美国的政治体制是非常有趣的,是与那些工业民主国家完全不同的。这是一个非常崇尚自由的国家。比较而言,这个国家强迫和控制国民的能力十分有限。”
因此,美国政府的“防疫不力”也好,中国政府的“防疫过度”也好,不过是两国政府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做出的不同决策而已。它更多反映的是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政府治理机制的差异。
中美两国民众对对方的不同看法反映出,中国人如何看外部世界,带有中国人看中国社会的深刻烙印,就像美国人、法国人看中国也会带有他们的宗教观和社会观一样。
一种普遍的看法是,只要中美民众加深交往,最终就会消除误解,但在笔者看来,恰恰是因为这种深刻的社会烙印,误解可能是无法消除的。
【相关评论】
一场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对国家的疾病防控系统是一场考验,对媒体来说也是一场挑战。怎么报道,怎样让自己的报道更符合国家利益,更符合民众利益;既能够有效地宣传防疫知识,又不至于造成恐慌情绪;即能保持社会有效的动员力,又能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转,媒体负有重大的责任。
甲型H1N1流感暴发后,美国很快就成了受感染者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也接连出现从美国“输入”的流感患者。有人抱怨说,美国政府非但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其媒体也“假装看不见”,有关流感的报道只考虑到美国的利益。
这看上去的确是一个问题。美国是世界上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人自己可以不担心,但应当替更多的医疗水平不高,甚至很低的国家多想一想。可这个问题又不是个问题,因为美国政府和美国媒体首先是要为美国人民服务的,也是站在美国利益的基础上做出决策(报道)的。
从流感暴发至今,总体看来,美国的应对是到位的。季节性流感每年平均造成美国3.6万人死亡,20万人住院治疗。但是,此次流感到目前为止,仅有6例死亡患者,且都患有其他疾病,并非直接死于病毒感染。奥巴马总统说得很明白,“我们不能肯定这次流感最终会比我们过去遇到的季节性流感更严重……我们将有所准备,但并不需要把所有准备措施付诸实施。”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民众对疫情也没有恐慌。在购物中心等人流较密集的场所,人员流动与往常相比没有太大变化。美国政府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方面的不懈宣传收到了一定效果。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日前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疫情的出现,6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或家人洗手或利用杀菌剂为手部消毒比以前更频繁了。美国政府乃至普通民众当前对流感疫情的基本态度是“谨慎乐观”。
这就是美国的实际,美国主流媒体并没有“假装看不见”这样的实际情况。相对于平时每年的季节性流感出现,美国媒体此次的报道是相当充分的。相关报道也基本到位,没有过多的渲染和炒作,可以说是尽到了美国媒体应尽的责任。当然,我们可以从我们的或者世界的角度来看,认为美国媒体做得很不够,但这种做得不够恰恰是符合美国利益的。
至于有评论以美国媒体当年对中国“非典”的高度关注来做对比,那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只要翻一翻当年美国媒体的报道,就会清楚,它们的关注点并不是“非典”及其疫情本身,而是所谓的“信息透明”问题。可以说,那是一种符合美国利益和美国媒体运作准则的“政治性关注”。
一场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对国家的疾病防控系统是一场考验,对媒体来说也是一场挑战。怎么报道,怎样让自己的报道更符合国家利益,更符合民众利益;既能够有效地宣传防疫知识,又不至于造成恐慌情绪;即能保持社会有效的动员力,又能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转,媒体负有重大的责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对美国媒体还是应当多一些观察和学习。
随着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展,美国确诊病例达4714例,大大超过墨西哥3648例,成为全球头号疫情感染国。但令人回味的是,美国对此似乎并不紧张,表现相当宽松。媒体评论称,美国采取的“只灭火不防火”的方式。(5月21日中新网)
自从世界卫生组织把对甲型流感疫情提升为5级警告后,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控防应对,可据媒体报道美国表现却相当宽松:先是美国一些高官还对世卫组织对新型流感的“过度防卫”提出“置疑”,倡导要“放松”。接着美国卫生疾控部门于前些天断然取消疑似案例统计,称疑似病例统计没有意义;纽约市长彭博公开宽慰人们,戴口罩是“不必要的”――而戴口罩是防止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此外,纽约政府早前就鼓励学校复课,无疑又对疫情传播提供“宜人”的空间。美国“只灭不防”的代价就是成为全球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头号国,笔者认为,这是给了美国的“宽松”措施一记响亮的耳光!
对甲型流感美国表现相当宽松似乎理由有二。一是美国人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保护刚刚有所恢复的因金融危机把带来的伤害。实事求是讲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宽松”的代价,受伤的却是更多的“普通的民众”。二是美国是十分推崇个人自由的。在美国,人们视医学隔离为侵犯人权的一种行为。讲人权、讲自由没有错。问题在于,何谓真正的人权,真正的自由?其实,保护人权与对传染患者实行医学隔离是两码事。在防控传染病期间,保护人权,首先就要保护公众的身体健康。离开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安全,谈人权是毫无意义的。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处新闻官陈蔚云所述:甲型流感作为一种新病毒,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它的毒性到底有多强,传播途径到底是怎样的,所以,在它被研究清楚之前,采取任何能想得到的防控措施都是可以理解的,现在说反应过度为时尚早。众所周知,对于甲型流感防控工作,“控”是被动应对,“防”才是主动战术,如果将应对甲型流感比作一场战争的话,“防”则有可能取得战略上的有利位置。
美国“只灭不防”的教训,警示世人: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我们的心态可以“放松”,但是措施绝不能“宽松”!
因为曾经遭受过非典肆虐的缘故,北京对流行病毒的危害有着切肤之痛,所以对于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有着深刻的认识。自4月30日启动应急预案后,所有相关资源系统――卫生、检疫、旅游、公安……全部迅速在程序上运行,北京用行动“编织”了一张严密的防御大网严阵以待,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没成想,却惹来大洋彼岸的美国官员的各种无端的指责: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李成说:“中国需要避免过度反应。”美国塞顿霍尔大学全球卫生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黄延中说:“中国现在采取的行动表明,它未能区分致命性病毒与可传染性病毒的不同之处。”美国言行一致,相当宽松地面对甲型H1N1流感,尽管他与甲型H1N1流感的发源地墨西哥只有一邻之隔。不仅如此,美国媒体还得意洋洋地称,美国采取的措施是“只灭火不防火”。
美国“只灭火不防火”固然大大得益于其发达的免疫防疫与医疗救治体系,同时也有综合因素的平衡,包括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与衰退的经济形势;而且,美国是个小政府大社会的结构,各个州都有自己的法律,美国政府不能任意对各州发号施令,这种行政无奈加剧了新型甲型H1N1流感在美国全国的爆发流行,使之成为世界上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最大输出国,祸及全球。
指责中国“防卫过度”的美国很快就在甲型H1N1流感面前演出了一场滑稽剧:先是美国一些官员官对世卫组织对新型流感的举措提出“过度防卫”的“置疑”,倡导要“放松”。接着美国卫生疾控部门断然取消疑似案例统计,称疑似病例统计没有意义;然后纽约市长彭博公开声称,戴口罩是“不必要的”……一系列举措之后,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在墨西哥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在美国达到高潮,美国的确诊病例在5月下旬就超过了墨西哥,成为全球头号疫情感染国。甲型H1N1流感在充分表现自己强大的传播能力的同时,狠狠地给了美国的“宽松”政策一个教训。
我们知道,甲型流感是一种新型的病毒,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它的毒性到底有多强,传播途径到底是怎样的,所以,在它被研究清楚之前,采取任何能想得到的防控措施都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所说的那样:“我们并不是在过分夸大疫情,但如果因为我失误了而未做准备,那么我就是失败的。我宁愿过度准备,也不愿不准备。”对于防护疫情,“灭”是被动应对,“防”才能占据主动,如果将应对甲型流感比作一场战争的话,只有先“防”好,才可能取得战略上的有利位置。
面对疫情,北京所采取的防控措施利己利人,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认为,疫情暴发后,中国政府发挥了强有力的领导作用,防控措施积极有力。该组织驻中国代表韩卓升也认为,中国的反应是“正确”且“透明”的。这一切都证明,北京“过度防卫”不仅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链接素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她包含一个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的心理积淀。说到两个民族思想与行为的不同,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由于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就像两个不同的根系,会生长出两棵不同的大树一样。中国与美国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理解这些差异,首先要理解中美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中、美文化的几个特性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