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老字号变脸从无到有的分层营销建设(一)
详细内容
百年老字号的金招牌是纯正的,但在营销渠道上却是复合的。同仁堂在代理、直供或二者兼顾的探索刚刚开始
拎着一袋子药,艾黎走出位于北京南城大栅栏的同仁堂总店。因为有来北京出差的机会,家人让她带一些家里买不到的药。去年艾黎父亲来北京看病,吃了同仁堂的一种药感觉效果不错,但家住一个县级市,这种药在当地根本买不到。所以每次来,艾黎一定会给父亲买些回去。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作为有着330多年历史的中药老字号,同仁堂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但在产品营销方面,同仁堂却是个新手。
从无到有的销售意识
对于自身在销售方面的不足,同仁堂有着清晰的认识。同仁堂是从生产型企业向生产和营销并重的方向发展的。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宣传部部长金永年表示。
1997年,同仁堂改制,成立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后的同仁堂或多或少还有国有企业的特点,尤其在营销方面,模式相对落后,几乎完全是以产定销,生产和销售脱节。不仅如此,多达24个剂型、800多个产品,同仁堂面临着营销网络和管理的考验。
随着消费市场的扩大,制药企业开始重视营销网络的建设。一些产品相对单一的企业,有不少直接做终端,上千人的营销队伍深入到全国各地,包括县级市。同仁堂则不是,金永年说,直到现在我们仍是主要依靠各大区的代理进行销售。
2000年之前,同仁堂在各地的销售都走传统代理商渠道,而在北京,也只是依靠大栅栏的总店,进行前店后厂的经营。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同仁堂也意识到,完全依靠代理商进行销售,常常使得自己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因为代理商的积极性会对销售产生影响。金永年解释,代理商代理很多企业的产品,利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经营的积极性。
有业内人士认为,同仁堂公司产品众多,但营销资源有限,所以很难充分发挥产品资源雄厚的优势。同时,在几百种产品中,形成一定销售规模的,只有10多个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