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有感之“备课研讨”
详细内容
研讨有感之“备课研讨”
周三上午第三节课,轮到我上课。
昨晚,屠老师和路军听我说了课,并帮我弄明白了一些问题。让我感受到了研讨中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也感受到了研讨带来的豁然开朗。
屠老师问了我几个问题,我或者答不上来,或者答得模模糊糊,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比如:第一次拓展阅读《鹿的角和脚》,有什么作用?第二次拓展阅读《牡鹿》有什么用意?为什么要在《牡鹿》这一篇文言文身上花那么多的时间?《鹿的角和脚》、《牡鹿》中描述的寓意,为什么要让学生背一背?……
屠老师与我们研讨了几个话题:
一、这篇课文抓语气词进行教学,有“为了语用而挖掘语用点”之嫌。这样一来,教学纯粹成了一种训练,而且破坏了文本中情节的紧张和跌宕起伏。由此,我们想到文苑小学韩燕铭老师的一堂课,经过改动,她的语气词教学是为了讲好故事而为之的,目标指向的是学生习得文本语言,复述文本,因此,是可行的。
二、我的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能力的习得,其中概括段意的地方,关键词、句所处的段落,引导应准确,“鹿开始抱怨起自己的腿来”,是一个过渡句,基于学生学过《赵州桥》一课,所以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有时候,过渡句告诉了我们前一段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从这样的句子中来找关键词”。
三、基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和体会是零散的、琐碎的、片面的,教师要将他们的思维带到另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中。教师可以追问:鹿的角真的一点用处都没有吗?从中,让学生明白: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角有角的价值,脚有脚的价值,得看用在何处。这样一来,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更加完整和准确。具体操作的时候,是用第一篇拓展阅读的文章与课文进行对比,发现《鹿的角和脚》一文中直接揭示了寓意,接着请学生将拓展文中的寓意与自己写的体会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继而让学生明白:有的时候长处会转变成短处,有的时候,短处也会转变成长处,要想把短处变成长处是要有一点智慧的,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这是我们一辈子受用的。
四、《牡鹿》的拓展,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有利于激发他们阅读小古文的兴趣,而且让他们体会到这种智慧先古就有,是古今中外、多少代人总结出来的生活的经验,不但我们受用,我们的爷爷受用,我们爷爷的爷爷也受用。于是,三个文本形成一个“文本串”,凸显了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本质,寓言意旨才是真正指导人类生存的最经典的、最具魅力的东西。
我们搜到了《语文建设》杂志中的一篇名为《百年课文<狮子和鹿>的演变分析——兼论寓言故事的教材化处理》(广东省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范远波)的文章,一番浏览过后,我们至少明白了两点:第一点:课文文本的题目确实是容易引起争议的;第二点:寓意的教育本义(寓言意旨)是寓言的生命,任何处理都不应违背。屠老师和路军促使我思考手头上的教案,将我的备课思考引向深处,深深地感谢你们!研讨有感之“备课研讨”研讨有感之“备课研讨”
今天,当我再次阅读这篇文章,我发现,原先的设计中,两次拓读整合起来,才将这则寓言的教育本义完整地呈现在了小读者的面前,看来,在昨晚修改的基础上,还得做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