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详细内容
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认知基础
一方面,学生已经认识了0—7这些数,初步感知一个数作为基数、序数的不同意义,并重点掌握数的组成。因此,对于认识数的学习模式,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较多的接触8和9的经验,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计算8和9的加减法了。但学生对于8和9的认识还停留在潜意识上,对于它们在不同领域的不同意义还缺乏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2、 重、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8、9的基数、序数含义及8、9的组成。
教学难点是:8、9的组成。(这也正是本节课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直接为学生继续认识11—20各数打下基础。本节课可以说是学生系统认识数的过渡教材,因此,学好本节课显得尤为关键。
3、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的过程,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 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二)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8、9的组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逆向思维和简单推理,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2、 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渗透环保意识。
二、设计理念
1、 注重数学学习的联系性。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重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将学过的数排排队,就是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练习中又为后续知识8和9的加减法埋下伏笔。另一方面是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2、 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性。
3、 注重数学思维的价值性。
一、教学程序
下面我分四大环节重点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一) 引——创设情境。
利用瑞安正在评文明城市这一时事,引出书上的主题图,渗透环保意识。
(二) 探——展开新课。
1、8、9的基数含义。
(1)找一找。(主题图)
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A、 校园两旁有8棵树。
B、 花坛里有8朵花。
C、 黑板上有8个字。
D、有8个小朋友。
E、 黑板下摆放着9盆植物。
F、 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G、有8个同学和1个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一定方位来数。
(2)举一举。(生活实例)
你在生活中见过或用到过8、9吗?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数据,贴在黑板下方或在投影上展示。
(3)揭题:8和9的认识。
2、8、9的顺序。
(1)计数器。
逐一拨珠子,让学生数,提问:7颗珠子再拨1颗是几颗?8颗珠子再拨1颗是几颗?
(2)直尺图。
标上数字,顺着数,倒着数。请学生看着计数器和尺子图说说8、9分别排在哪里。
1、 比较7、8、9的大小。
出示三幅点子图,说说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请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汇报:7<8 8>7 8<9 9>8 7<9 9>7
4、8、9的序数含义。
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图略)
左数第8盆开了( )朵花。
开了8朵花的是第( )盆。
把左边的8盆花圈起来。
在从右数第9盆花的上面画上△。
5、8和9的书写。
教师示范写,学生书空,各写1行。
6、8和9的组成。
(1)把8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
(2)把9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你能分得又对又快吗?
(三) 练——巩固延伸。
1、 花儿竞开放。(图略)
先找到规律,然后在花或叶子上填上合适的数。
2、 花下藏着几?
( )( )7( )
(二) 理——回顾总结。
今天学到什么知识?学得开心吗?数学中还有很多奥秘等着你们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