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调整周期下印刷业的挑战与机遇
详细内容
一路无忧地走来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推行市场经济,印刷行业是最先实行市场化和私有化的行业之一,它在文化出版领域最先向外资开放、最先实行民进国退,政府不再用行政的力量参与经营,而是正确归位到行业化、职能化的管理中来。正是由于在生产关系层面市场运营机制的顺畅与产权主体的明晰,直接促进了印刷行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以民营(含外资、合资)为主体的印刷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印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在1998~2007年这l0年间,以净流入的态势增长,据官方统计有近l0万家之巨;设备投资风起云涌,尤其借助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额度进口免税政策及内资企业印刷设备进口免税政策的鼓励,2000~2005年井喷式引进印刷设备;同时已经具备一定家底的企业为谋求更稳定的发展,开始考虑买地建厂,希望改变过去那种居无定所、东迁西挪的生存状态。
中国印刷业高速发展的l0年,正是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黄金10年,在大环境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印刷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据不完全统计,以民营为主体的中国印刷企业平均成立年限不足l0年,10年来社会对印刷需求的增长是核心拉动因素(GDP的增长),但供给方面如企业数量、设备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导致工价在不断走低(如每色令从50元、30元降到目前不足20元),这直接引导了一个行业从起步发展到充分竞争过程中的赢利能力向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正常回归。但总体上,搭乘中国经济高速战车的印刷企业确实是一路无忧地走来。
前所未有的困境
2008年是个十分重要的时间点。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大萧条7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中国经济GDP牛市10年......这一年也发生了一些值得载入史册的事件,但自有世界经济史以来,第一次被称为全球金融海啸的金融危机正以海啸般的速度与摧毁力向全世界袭来,饱受通胀之痛的全球经济(当然包括GDP、CPI、PPI高度发烧的中国)立即如同高烧病人突然被扔进冰水中,历史不能告诉我们,经济学家也不能用实证模型来论证这种打击对经济体的影响深度及广度,但只见他们在恐慌地以各种方式进行抢救,中国经济战车也嘎然放慢步伐。GDP直落5个百分点至2008年四季度的6.5%,我们不能以中国GDP6.50%仍是世界最高来自我安慰,而是要以降温的幅度(5%)或刹车换档的幅度来论证对经济体的影响。至今我们没有看见西方发达国家的GDP有5个百分点的衰退,我们不愿看到一个基本现象--速度越快,急速刹车危险越大,在此次危机中得到验证。
服务于中国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年幼的中国印刷企业深切感受到了海啸所带来的影响:市场需求疲软、销售收入下降、应收账期拉长、坏账风险加大、工价不断走低。而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需求下降是核心因素。印刷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