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版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的定性内容和定量指标(上)
详细内容
CY/T5标准主要涉及到阶调值、层次控制、颜色要求沙十现特征和图文地位等指标。
1.阶调值:印刷术语解释为阶调的量度,在印刷技术中通常用透射和反射的程度、密度表示。它是指图像最暗到最亮的亮度范围或密度反差范围。图像最暗调用实地密度表示,图像最亮调也可用密度表示,但测量数值偏小,最亮调网点基本是并列独立存在,用放大镜观察更方便,因此用最小网点面积表示。
①实地密度是直接影响图像最暗调的指标,实际对整个复制曲线都有影响。理论上讲,实地密度与原稿阶调值;分色加网过程的定标,特别是暗场定标;晒版的条件(版材、光源及曝光量、显影及显影各要素);印刷适性条件(纸张、油墨、印刷过程、环境);水墨平衡和印刷压力等有关。但最终实地密度是由纸张和油墨的综合效果表现出来。理想的实地密度应该满足图像阶调值要求;印刷时全阶调的网点既要印实,图像有清晰的对比度,而网点增大值又要控制在允许的范围;测量实地密度时,油墨的色偏、带灰应该是最小,反射色效率应该是最大,并有利于图像全阶调的印刷灰色平衡和色平衡。确切的讲,如果印刷适性条件是固定的或是变化很小,实地密度应该是个定值,或是波动范围很小。由于不同单位的产品结构不同,印刷适性条件差别很大,再加上单色机、双色机、多色机的印刷色序不同,因此实地密度值波动较大。为此标准给了两组数据,而且都有范围。如果企业生产条件正常,实施时掌握在标准数据范围的中间值为佳,同批产品差别越小越好。
②小网点能否再现是控制图像亮调的指标,而且很重要。彩色图像复制的立体感、空间感、质感都与该指标有密切关系。以中亮调为主体的图像,如冰川、海洋、雪景、玉雕等亮调都呈白色,但是不同类型的原稿,制版和印刷都必须有所不同,否则就反映不出图像的特征,影响质量。这项指标涉及到复制的全过程和原材料的性能,要全面重视。如原稿的亮调特征、分色加网时亮场定标、输出用软片的反差系数、小网点的密度高低。晒版用版材的分辨力、曝光量的大小(曝光量大,小网点易丢失)、显影及其控制、纸张性能(平滑度、白度等)、油墨性能、橡皮布性能、润版液性能、印刷压力、水墨平衡控制、温湿度高低等都直接影响着小网点的再现。可用布鲁那尔测控条亮调控制块鉴别和控制。该再现的网点没有再现,亮调色彩硬化,失去质感,不该出现的网点出现了,则图像亮调灰平,同样也失去质感,影响质量。
③阶调复制实际还包括了层次复制和颜色复制,涉及到复制全过程。没有光就没有色,色来源光,图像的阶调复制是基础,没有良好的阶调值,层次复制和颜色复制肯定受影响。原稿的种类繁多,亮度空间差别很大,不管其亮度空间大还是小,都要通过分色加网这个信息转换过程,将图像的亮度空间压缩,再现或拉伸到所用纸张最大白度和黄、品、青、黑四色油墨叠加后有效密度空间之中,或者说不管原稿阶调值大小,印刷品必须充分利用纸张最大白度和黄、品、青、黑实地叠加后有效密度这个亮度空间。从要求看,希望这个亮度空间相对大为好,这样图像立体感强,质量好,但是必须控制在给定的范围,超出会带来油墨干燥慢、粘脏、网点增大值超标、油墨色偏。带灰加大色效率减小等负面影响,因此要严格控制实地密度和小网点再现指标。
2.层次:印刷术语解释为图像上从最亮到最暗部分的密度等级。标准中用多项指标控制,总体要求是统一的。
①标准对层次的定性要求是亮、中、暗调分明,层次清楚。涉及到原稿质量、复制全过程和所用的相关材料。原稿的层次是印刷品层次的基础;色分解的正确和加网曲线的规范是层次复制的关键;各版尺寸的一致并忠实转换是核心;印刷适性条件良好并能认真合理地操作是层次复制的保证;场房环境和科学管理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层次复制也要全面重视、认真实施。
②套印是控制多色印刷时,各版能达到和保持准确套合的指标。在印版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套印与设备精度、纸张性能、油墨性能及给墨量、橡皮布性能及上橡皮布操作、润版液性能及用量、车间环境(温湿度大小)、操作技能和上述条件的匹配有关,同样也要全面重视,综合配套解决。质量要求是套印得越准越好,套印得越准图像的层次越清晰。这次修订,由于科技进步和相关条件的提高,套印指标不仅简化,由老标准的12项简化为新标准的两项,而且严格,从老标准最大套印允差0.6mm到新标准的0.2mm,要求提高了叁倍。
③加网是为了印刷,是将连续调转化为网目调的过程。层次复制与加网线数、角度、网点形状和加网面积有关,因此要求加网线数要与印刷适性条件和要求匹配,加网角度正确,网点形状选择合理,网点清晰,密度要够(2.5以上),网点面积符合原稿的要求,符合印刷发平衡和色平衡。在晒版规范并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印刷时控制好网点增大值。网点增大值主要是控制中间调的指标,也是控制层次复制的指标,是指原版上某部位的网点面积与印刷品相对应部位网点面积的差值,一般指50%左右的网点面积。网点面积的增大与网点边缘的总长度成正比,因此不同的网线数、相同的网点面积(如150线/英寸和200线/英寸,都为50%网点,但网点边缘总长度后者比前者长1/3);相同的网线数不同的网点面积(如10%、50%、90%);相同的网线数不同的网点形状(方网点50%网点边缘最长,圆网点78%网点边缘最长,椭圆网点约40-65%网点边缘最长)网点边缘总长度是不同的,印刷时网点增大值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印刷适性条件,同一套印版网点增大值不同;其他条件相同,不同的色版的印刷色序不同,网点增大值也是不同的。标准中给出的网点增大值是特定部位(50%网点)、特定线数(50线/英寸,线数再细要按比例增加、钱数再粗要按比例减少)、特定结构网点的绝对值。如原版上50%网点,印刷品相对应部位为65%网点。其增大值为65%-50%=15%。还要说明,胶印印刷网点必须适当增大才是对的,这种增大是合理的,印刷后网点不增大倒是不允许的,但是网点增大必须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如果印刷适性条件是稳定的,印刷色序是固定的(常规四色印刷是黑、青、品、黄),网点增大值应是个很稳定或波动范围很小的值。考虑到整体的印刷适性条件差别较大,又存在单色机、双色机、多色机印刷色序的不同,标准中网点增大值给的范围较大。如果条件稳定,控制或掌握时取中间值为好,同一批产品各版最好平衡,不允许某些版取下限,某些版取上限,这样既影响层次复制,又影响灰色平衡。为了便于掌握,这次修订由老标准的8项指标简化为新标准2项指标,而且范围有所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