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育儿经验心得>孩子内心需求与活动区创设问题的思考(一)

孩子内心需求与活动区创设问题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丁丁是一个长相俊秀、活泼好动、机智聪明的小男孩,在班里老师和孩子们们都很喜爱他。丁丁每次来孩子们园都很积极,总是提前到园。可是"五一"节后开学,不知为什么老是来晚,妈妈送的时候哭着喊着不进园,要回家。问他原因总是吱吱唔晤的找一些理由:肚子疼、头疼、不舒服……其实他好得很。我们几个老师想破了头都没想出到底问题出在哪?问其家长,也搞不清楚。丁丁在孩子们园一直表现很好,经常得到表扬,很少挨批评。最近也没有受到批评,和孩子们的关系也很好。问题到底出在哪呢?看来直接问他是不会说的,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把他叫到一边很自然得跟他聊天,慢慢聊到他在家里的事情。

"丁丁这几天在家你都喜欢玩些什么呢?"

"我最喜欢玩电脑游戏,可好玩了……"于是他眉飞色舞的向我介绍起来,说的兴高采烈,津津有味。

"你什么时候喜欢玩电脑游戏的?""放假的时候,舅舅在家里整天陪我玩游戏,可好玩了"。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小家伙最近不愿来上孩子们园了?原来是被电脑游戏吸引住了。这确实是件棘手的事情,该不该让小孩子玩电脑,怎样玩?为了安抚他,我就告诉他说:"丁丁你知道么?我们要在咱们班开设一个电脑角,在电脑角你一样可以玩游戏,而且老师会找很多的好游戏给你们玩!""真的么?" ,"当然是真的"。"那我明天早点来幼儿园",孩子一脸的童真。

玩电脑游戏的弊端大家都很清楚,但是不让孩子接触电脑也不现实,孩子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这就要求他们从现在起必须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巧。也就是说应该让孩子玩,但一定要掌握一个"度"。只要掌握好了这个"度"就对他们有利而无害。从这件事情中我意识到班内应多创设一些符合孩子内心需要的活动区。

一、尽可能尊重孩子需要,让孩子们参与活动区的创设

孩子内心需要的也许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把活动区的创设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让孩子们参与活动区的创设,成为活动区创设的主人,是提高孩子们学习兴趣、健康发展的关键。

首先,我启发孩子们回忆以前玩过哪些区角?还喜欢玩吗?动动小脑筋,看看该放在教室的哪个位置合适?其次,我带领孩子们参观其他班级活动区,了解其他班级区角设置情况,遇到不明白的地方,问问是用来做什么的地方?最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教室想设哪些角区?设在什么地方等等。这时孩子们往往争先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们说:"喜欢玩结构区",有的孩子们喜欢表演区,有的孩子们说:"我们教室要是有电脑区就好了。"孩子们喜欢的区角太多了,放不开怎么办哪?孩子们想出各种方法:经常换吧,一个月换一次;有的说:"抓阄;少数服从多数:有的说:把好几个区的玩具放在一起,孩子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我们班的"多功能区"和"电脑区"就是这样产生的,在这些活动区中,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做自己喜欢的游戏。

通过这种活动,孩子们学会了试着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信,增长了能力和才干,同时创造的潜能也不断得到激发。

二、家园配合准备活动区材料

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而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成了很好的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在材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共同配合。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物,在自然区域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游戏材料。如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叶子制成"书签";捡来小石头、小树枝当成计算材料;小石头染色,当成飞行棋子;叶子当成小伞,做成扇子、帽子 ……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也增加了想象力和合作能力。二是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孩子们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孩子们把以前穿过的小衣服带来,变成了"娃娃的盛装";瓶盖做成串铃等等,孩子们参与制作,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增加了,环保意识提高了,也更喜欢玩区域活动了。琦琦和妈妈用矿泉水瓶做了个"漂亮娃娃";嘉嘉和爸爸用牛奶盒做了几部"移动电话";亚男和姐姐用旧挂历纸剪来了"窗花";豆豆和爷爷用各种广告纸折出了"轮船"等。家长积极的参与丰富了区域活动,他们的环保意识也为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三、我的地盘我主宰

我努力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自主、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孩子的探索和创造。 允许孩子们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同时,对于孩子们的各种想法、做法,教师持重视、尊重、赞扬的态度。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给予他们尝试"错误"的机会。因为每个成人的经验是有限的,成功都是来自不断的实践。比如有一天,孩子们在结构区用积木搭高楼,他们把小积木放在下面,高楼没搭完,哗啦倒了下来。他们这样重复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我在一边看着只见他们坐下来议论了一会儿,又开始搭建起来,高楼终于搭起来了,因为他们发现了大积木在下面比小积木在下面要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