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故事
详细内容
篇一:《廉洁故事1-20》
廉洁故事1-20
1.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2.苏轼勤俭持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在困境、逆境中,苏轼以勤俭节约来维持生活、度过难关,不失为良策。
3.杨震拒贿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银子回去了。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4.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大夫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了一块宝玉,他一向敬重子罕的名望,便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啊。”
5.孔繁森的故事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6.牛玉儒的故事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的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他的思想和行动令人深受感动。尤其是他清正廉洁、不享特权的高尚行为更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
很多同志在学习牛玉儒先进事迹时深有体会地说,牛玉儒能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与他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
牛玉儒的父亲是一位正直的老党员,儿子当了“大官”还不忘提醒儿子。一次,老人看了京剧《铡包勉》,心有感触,忙给牛玉儒写了一封信:“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只有你当了领导,一定要清廉,像包公一样,堂堂正正!”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牛玉儒为民谋利、清正廉洁的信念更坚定了。多少年来,牛玉儒为与他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在亲戚中却“六亲不认”。但身为老党员的父亲理解他:听说朱玉儒果断拒绝了亲人们的相求,老人却感到欣慰。他在电话中劝道:“玉儒,亲戚越骂你,老百姓就会越信任你„„。”
清廉家风源于做好亲人的思想工作。牛玉儒的5个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妹夫几年前下岗,妹妹打来电话求助,牛玉儒说:“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岗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别人带个头。”
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说:“你叔叔在自治区当领导,让他说句话不就行了?”二嫂千里迢迢找来。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热情款待。但一听这事,一口回绝:“这样的事不要找我!”二嫂当时就哭了。事情最终还是没办成。最后,孩子靠自己努力,进了一家企业工作。牛玉儒得知后非常高兴。
不少老家的亲戚朋友听说牛玉儒当大官了,去找他办事,他总是婉言拒绝,然后让妻子好好招待,领他们上街逛逛,带上路费,送他们上车。
牛玉儒对每一个亲朋都一视同仁,大家也就逐渐理解了,不难为他了。
7.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周恩来总理
据《光明日报》2005年1月29日报道文章介绍,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
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8.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朱镕基总理
据媒体报道说,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要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里另摆一桌,由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9.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温家宝总理
据200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网报道介绍,“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10.包公无私流芳百世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
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11.沂蒙革命先烈廉洁故事----赵博
赵博同志曾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他始终把自己看作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他身患肺结核、胃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上级发给他一瓶鱼干油丸,而他却不肯服用,马上派人送到医院,给伤病员补养身体。在一次战斗后,部队缴获了一部分小麦,后勤部门悄悄给赵博留下100公斤,赵博知道后,不讲情面,对有关人员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派人磨成面粉,•送给党校改善生活。有人说他是老一套,他回答:“这个老一套是党的优良传统,万万不能丢。”
赵博同志有很强的群众观念,对违犯群众利益的行为从不姑息。有一次部队行军,经过敌占区青竹湖一带。他发现身后的马正在吃大田里的大豆,立即批评了警卫员小任,教育他说:“不论在根据地还是在敌占区,都要紧密依靠群众。”当时有个县长贪污腐化,群众影响极坏,经查实后,赵博立即召开区委会议,•给予这个县长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的处分。
12.纪晓岚“戒心肥”的启示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一生正直,为官清廉,虽官居尚书,又蒙皇上宠幸,却始终以“清廉自持”,做到了“奉守节俭”。他一生为官,却常以“心肥”为戒,认为“心肥乃万恶之源”,并向世人指出“心肥”的两种主要表现:一是贪心不足,二是权欲极强。正是因为他时刻注意“戒心肥”,终生不贪,所以才能流芳后世,留下千古佳话。
篇二:《廉洁历史故事》1、东汉
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丁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
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笑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
2、包拯《诫廉家训》
北宋包拯,他为官清廉公正是妇孺皆知的,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洁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
3、马寅初拒贿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4、周恩来总理的衣服
周总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补,补了再补(有许多补丁),已经磨得无绒了仍舍不得丢弃。一件衬衣已经旧得换了袖口领子,一件衣{廉洁,,故事}.
服补得颜色已经不一了,他还在穿,当别人要求他换新的时候,他总是说:“旧的还可以再穿。”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5、以廉为宝
春秋时,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6、杨震暮夜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7、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8、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
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9、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10、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11、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
12、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廉洁,,故事}.
13、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廉洁,,故事}.
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14、廉洁的孔繁森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15、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辞不接受。
篇三:《廉洁小故事》{廉洁,,故事}.经典小故事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母劝子廉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妻劝夫廉
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兄劝弟廉
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老劝新廉
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叫王廷相。有一次,他给新上任的御史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坐轿外出,走到半路下雨了。雨后再上路时,一个穿着新鞋的轿夫小心翼翼,后来还是一不小心踩到了水洼里,鞋面被弄脏了。于是,这个轿夫便不再顾惜新鞋,再遇到泥水,便满不在乎地踩上去。御史是负有弹劾、纠察官员过错之责的人,王廷相讲的这个故事,其中的寓意很深,是劝戒御史引以为戒,坚持防微杜渐,以保清廉本色。
下劝上廉
金海陵王执政时,刘焕任任丘县县尉。任丘县县令是个贪财的人,刘焕遇事就提醒他“收敛贪财之心,少干贪占之事”。这个县令还能听进他的劝告,与刘焕共事期间真的多干实事,不搞贪占。后来,朝廷考核官员时,县令受到奖赏。县令置酒感谢刘焕:“你有廉慎之德,使我获得了奖赏,感谢你的提醒和规劝。”
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辞不接受。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
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篇四:《小故事教会我们大道理廉洁小故事》小故事教会我们大道理廉洁小故事
诚信
朱奕菲
让我们先看一则小故事----
风雨中,三位老人正挤在一把伞下冻得脸色苍白。尽管他们坐在屋檐下,可是雨还是不
停地打在他们的脸上、身上,此时他们的衣服已经湿透了。
然而他们并没有在意自己,三双眼睛正盯着前面的广场,那儿停着两辆自行车,上面盖着他们唯一的雨衣。车子的主人到现在还没有来取。“也许是被雨困住了吧?”他们说,可谁都不愿意先走。冷风一阵阵地吹来,雨点一次次地打来,然而他们谁也没有起身,三双
眼睛仍然盯着不远处的两辆自行车。
难道他们只是为了几毛钱吗?
是呀,有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好好问自己:难道他们只是为了那几毛钱吗?自己有没有昧着良心作过不诚信的事吗?有没有因为贪玩而逃避过一次值日生?有没有为了得到一个新书包而在考试时偷偷翻看语文书?有没有……我们有太多的问题要问自己,而诚信是永恒
不变的话题。
每年的五月二日是诚实节,是人们为了纪念一个美国小男孩埃默纽而设立的。每当这一天来临时,美国的父母就会带着他们的孩子怀念埃默纽。正是因为他把诚信看得比生命更
重要,所以许多年过去了,人们都不会忘记他。
孔子说过,人无信不立。一个故事,三颗诚信的心,不感人,情却很真。人活着不就是{廉洁,,故事}.
要坚持这么个理吗?
廉洁近在咫尺
汤昕菏
也许你们看了这个会觉得廉洁离我们遥不可及,但我就要告诉你:廉洁近在咫尺!因为它可以是正义,可以是诚信,可以是进取,可以是爱国,可以是助人为乐……这样的事经常
发生在我身上。
在我刚转入星海学校时,处处都显现出与此氛围的格格不入,什么也不懂、不会。就在这时,老师的小助手——张宁心来到了我的身边。她不仅在校园生活中帮助我,还在学习{廉洁,,故事}.
方面帮助我。
记得我在星海学校第一次上劳技课时,什么都没带(我不知道要带什么),上课前她知道了我没带工具,就帮助我借工具。因为我是慢性子,所以一点儿也不急,可她却为我着急。我们跑了(1)班、(2)班和(4)班,终于在上课之前借到了工具。之后,我问她为何要帮我又为何要为我着急呢?但她淡淡一笑,说:“帮助了你我会感到自己很快乐!”顿时,我对张宁心肃然起敬,因为这就是最小最纯真助人为乐,这就是最简单的快乐,这就是小学生彼此之间最常见的廉洁。“帮助了你我会感到自己很快乐!”就这么简单,这就是在我眼里的
廉洁。所以,你们别以为廉洁只是大人的事,其实,廉洁也有我们一份。
前有孔繁森和雷锋……而21世纪有像张宁心这样的好同学,非常值得让我们学习,难道
不是吗?
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清正廉洁人人夸
张宁心
又要过年了,听说爸爸单位要发年终奖金了。我想又能出去玩了。爸爸是银行工作的,
大小也算个官。所以有些人为了得到更多的奖金,争先恐后地向爸爸送礼。
有一次,一个员工来我家。他送给爸爸一条适合我穿的小白裙。哇,多美的小裙呀,想必过年穿一定很可爱。我心里期盼着爸爸能爽快地收下它。只见爸爸和那位员工谈了一会儿,那员工便红着脸,拎着礼物离开了。我见状,心中十分不爽,委屈地走到爸爸面前,
生气地问:“你为什么不收下那条裙子?多漂亮呀!”爸爸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没有作答。今后的日子里,只要有人来送,爸爸总是一概不收。我越来越纳闷,心想:这么多东西,怎么都不收呢?我终于忍不住再次跑去问爸爸。爸爸思索了一番,说:“清正廉洁是做人的应有的品德,如果我们唯利是图,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公平可言?如果你的能力比别人强,但在竞争过程中,对方靠送礼的手段夺取了胜利,你会有怎样的感觉?”我刹那间明白了,
廉廉洁洁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才是正确的。
在任何有竞争的地方,我们都应该廉洁地做每件事。胜利是靠自己的努力换来的,这样的胜利也是最有意义的。让我们遵守廉洁法则,携手共建美好的家园。牢记荣辱不贪财,
清正廉洁人人夸!
让廉洁文化永存我们心中!
一件助人为乐的小事
邱文杰
当今社会上的风气越来越好,人们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乐于助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他们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公交车上他们会主动给老人让座;有人脚受伤了,行动不便,他们会主动帮助人家,有的给他端饭,
有的给他倒水,有的扶他上厕所;同学没带学习用品,他们会主动借给人家……生活中,我会帮助别人,我也会受到别人的帮助,有一件事令我记忆忧犹新。那是小荷作文课上,我正在冥思苦想一句话该怎么表达,手不自觉地转着笔,一不小心,笔掉到了前面同学的座位下面。我钻到桌子底下,伸长了手臂,可还是够不着。我只带了一支笔,不捡又不行。我只能去打扰前面的同学。那位同学却说:“你给我两根笔芯我就帮你捡。”可是我没有带笔芯。我正在为难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同学一声不响,弯下腰来帮我捡起那支笔递给了我。我忙说:“谢谢!”后来,我作文写得好,老师奖给我一根棒棒糖,为了感谢他,我把棒棒糖送给他。他忙说:“不要,不要!这是老师奖给你的,你自己吃吧!”
他说什么也不肯要。
这是一件极普通的小事,但是可以看出一个人高尚的品德,我们每个人都要以关心别人为乐,主动为别人排忧解难,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生活才会变得充满快乐。
学廉洁
柯杰
廉洁,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如果人人廉洁,国家就将繁荣富强。不廉洁则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导致国家腐败,民不聊生。因此,自古以来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提倡廉洁的作风。廉洁是做好官的标志;也是我们小学生目标。所以我们小学生就应该拥有廉洁的品质,对待同学是否一致,不求回报的帮助,是否铁面无私。从这里就可以观察到同学是
否廉洁。
而我却不是一个拥有廉洁的小学生。因为有一次,在家中我喝了一盒牛奶,却不是仍在垃圾桶里,而是往阳台扔。后来,妈妈回来看见阳台有一盒牛奶盒,就说:“柯杰,是不是你?怎么往阳台扔啊,如果里面还有牛奶洒到衣服怎么办?下次不许这样咯,再这样衣服
都让你洗,要给我记牢!”我说:“哦!”
上次做出这不廉洁的举动,真让我感到惭愧。可是,现在我知道了廉洁。所以通过这
件事我也不会再像上次那样了。
我身边的廉洁小故事
五(3)班孙佳欣
在我身边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廉洁小故事,她是我见过最不一样的人,她从不贪污任何
东西。
记得那年暑假,我去书店买书,在路上我看见一位小女孩正在卖茉莉花,我看见只剩下最后两朵,便走上去用一元买下了两朵茉莉花,我想:放在家里一定很香,突然,我看见那个卖花的小女孩跟我走的是同一条路,在一个转口的地方,她俯下身子,捡到一元钱,到了书店,她也进去了,她和我买的作文书是一样的,老板娘说:“一本七元五角”,小女孩数了数钱边摇头说:“不够钱”,老板娘见她另一只手紧拿着一元钱便说:“那一元钱,舍不得花?”小女孩说:“这一元钱是我捡到的,我要将它交给警察叔叔”,说完她拿着钱走了。
可是,我看得出她是那样舍不得,其实她很想买下那本书,只是不够钱。
这样一个穷孩子,却知道什么是廉洁,她的品德是那样良好,她连这样一元钱也不贪污,
比起一些人,她仿佛是一块发光的金子。从这样一件廉洁的小事情,让我感受到小女孩那
颗纯洁,无私的心灵。
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丁昊杨
我的妈妈是个普通教师,她有一颗善良的心。
有一天,我的妈妈要到超市买东西,她走的是东门。当路过玉兰广场步行街时,她发现一些小男孩正在骑自行车。其中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小孩,骑得可以算得上“风驰电掣”,一直骑在其他小朋友的前面。可是骑着骑着,他的自行车突然失控了,只听“咚”的一声,自
行车和小男孩一起倒在地上,小男孩摔了个“嘴啃泥”。
围观的人们一声惊呼,都拍着自己的胸脯。其他一些骑着自行车的小男孩更是吓得惊慌失措。然而就在这时,我妈想都没想,就飞快地冲上去,把这位与她素不相识的小男孩扶起来抱在怀里。小男孩满脸是血,非常吓人。于是妈妈便从口袋里掏出纸巾,开始为小男
孩止血并擦血。
这时,有几个好心人过来帮忙,有的把小男孩的自行车扶起,有的在询问他的伤势,还有的试图从小男孩口中得知他父母的电话号码,好让他父母过来,可是这位小男孩大概是痛得很厉害,一直在哭。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他的妈妈来了。我的妈妈便开始打电话,
叫救护车,并把小男孩送往医院。
直到这时,我妈才想起她要买东西,而她刚才的“英勇”表现,让大家以为受伤的男孩是她的儿子,纷纷夸奖我的妈妈。妈妈微笑着说:“如果我的孩子受伤,我相信,也有人会帮
忙的。”
这就是我的妈妈,一个心地善良的女人,她是这个助人为乐的故事的主角。
默默助人的他
篇五:《一个关于“廉洁”的真实小故事》一个关于“廉洁”的真实小故事
近日,搬了新家,为客厅置办了一组装饰画,图案是一组莲花。‚莲‛又寓意‚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将其摆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也是在告诫自己洁身自好,清廉一生。然即说到‚廉‛,我脑海中总会回想起学生时代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廉洁‛小故事。
还记得那是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在学生会算是‚领导‛的我组织了一次新老学生干部交流会。会上,一位学妹向学生会副秘书长提问:‚您当学生干部有哪些记忆深刻的事情呢?‛
副秘书长思忖了片刻,讲道:‚去年元旦前夕,我受团总支书记杨老师的委托,到学校外的小卖部买几张贺卡,准备寄给常年为学生社团进行讲座和指导的校外专家。当我买好了贺卡,请老板填写发票时,老板很狡黠的跟我说:‘姑娘,我给你把金额多写十块吧,以后你要给学生会买东西多到我这里来啊!’‛
听到这,我对副秘书长讲得这段小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听她清了清嗓子,非常坚定地说道:‚我当时告诉那位老板:‘不用了!如果今天我吃了这十块钱的回扣,今后我要真当上国家的干部,岂不是要当贪污受贿的贪官?老板,咱们老百姓不是最恨贪官的吗?’那老板瞬间羞愧得抬不起头,匆匆写好发票,再也没说一句话。‛说到这,副秘书长的脸颊也微微泛起了红晕。我知道,那绝对是不同于当
时那位老板脸上羞愧的红,那是年轻学生干部一身正气、自尊自豪的红!
副秘书长紧接着对自己的这段小故事做了结尾:‚在成为学生干部以前,我是个不谙世事、不了解社会的小姑娘,这是我第一次面对物质的诱惑,我庆幸我做对了选择。或许将来我成不了国家干部,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不贪不占,不为一己私利损害集体利益,将一直是我做人的准绳。希望通过这件小事与所有的学生干部共勉!‛话音刚落,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距离聆听这个小故事,至今已有八年的时间。当年的我,不会想到如今自己能在检察院,在主管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的国家机关工作。曾经觉得‚廉洁‛离自己很遥远,可回想起这个小故事,再看看自己现在的工作,才发现‚廉洁‛其实一直都是我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命题。如果说当年的副秘书长用一则小故事将‚廉洁‛从宣传口号拉近到我身边的现实生活,那现如今工作四年有余,已经成为单位小小干部一枚的我对这个命题则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做人的价值,有时候就在那一念之差中体现。不要怪诱惑太多,没有坚持住底线,只能说市自己把自己看得太轻太贱。一个学生都懂得的道理,无须赘述,但却值得我们永念心间!
篇六:《廉洁故事》孔繁森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牛玉儒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的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他的思想和行动令人深受感动。尤其是他清正廉洁、不享特权的高尚行为更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牛玉儒的父亲是一位正直的老党员,儿子当了“大官”还不忘提醒儿子。一次,老人看了京剧《铡包勉》,心有感触,忙给牛玉儒写了一封信:“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只有你当了领导,一定要清廉,像包公一样,堂堂正正!”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牛玉儒为民谋利、清正廉洁的信念更坚定了。多少年来,牛玉儒为与他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在亲戚中却“六亲不认”。但身为老党员的父亲理解他:听说朱玉儒果断拒绝了亲人们的相求,老人却感到欣慰。他在电话中劝道:“玉儒,亲戚越骂你,老百姓就会越信任你„„。”清廉家风源于做好亲人的思想工作。牛玉儒的5个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妹夫几年前下岗,妹妹打来电话求助,牛玉儒说:“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岗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别人带个头。”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说:“你叔叔在自治区当领导,让他说句话不就行了?”二嫂千里迢迢找来。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热情款待。但一听这事,一口回绝:“这样的事不要找我!”二嫂当时就哭了。事情最终还是没办成。最后,孩子靠自己努力,进了一家企业工作。牛玉儒得知后非常高兴。不少老家的亲戚朋友听说牛玉儒当大官了,去找他办事,他总是婉言拒绝,然后让妻子好好招待,领他们上街逛逛,带上路费,送他们上车。牛玉儒对每一个亲朋都一视同仁,大家也就逐渐理解了,不难为他了。
诚信廉洁故事读后感我读了许多关于廉洁的故事,我觉得真的很令人感动。贪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越多,就会越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这是居里夫人说的。
是啊,获得越多,你就会得到更多。
读了《中国廉政文化丛书廉政故事》,我从几个故事中,得到了许多感想,其中有个故事使我印象深刻。这个故事是说一位老头,捕到一只金鱼,金鱼求老人放了它,它什么都依那老头,老头回到家,跟他老伴儿说了这件事,他老伴儿第一次要木盆,第二次要房子,甚至还要当海上的女王,老头一次一次去求金鱼,但最后金鱼没有说话,就转身离去,老头回到家里,吃了一惊,那间破房子还是破房子,木盆还是木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不可以太贪婪、太贪心,因为到最后还是会一无所有。孔东梅是毛泽东唯一的外孙女。外婆是贺子珍,母亲是李敏,父亲是原解放军将军之子孔令华。家庭背景显赫的她并没有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她很低调。”在亲友和群众的眼中,孔东梅始终保持着默默耕耘的作风。她立志于研究红色文化的传承,推广新红色文化,希望年轻人记住老一辈的流血牺牲。毛主席虽然不在了,但他的巨大影响穿越时空。他的亲属、后人,如果凭借于此,在社会上抛头露面,在政界、商界谋取点什么,不是没有条件。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当今毛家第三代排行老三的孔东梅,从不张扬自己的身世、家庭背景,从不去做让人指指点点的事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时下某些官员的亲属、后人拉大旗、做虎皮,穿梭于政界、商界之间大捞好处。对比中更显出孔东梅等毛泽东亲属、后人可敬、可爱、可学。
严重的骄傲自满、贪污腐化问题,他们贪图安逸,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脱离群众,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奋斗目标,没有远大理想,没有崇高信仰,整天浑浑噩噩,群众意见很大,社会反响很大,破坏了党的纯洁,影响了党的先进性,损坏了党员形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认真按照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一定做到“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时刻具有危机感,真正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读了许多关于廉洁的故事,我觉得都很令人感动,特别是周恩来总理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他曾经说过一句令人感动的话“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正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正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未严厉批评,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做了一个检讨,把楼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周总理他不允许装修会议厅,不许政府人员花钱建高级的楼,他的一生省吃俭用,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本色仅仅只有几套料子服装他的许多衣服都补了在补,他吃的东西大部分是粗粮这类的,连一粒掉在地上的米也要夹了再夹。周总理的这种廉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廉洁名言:贪,山重水复绝路;廉,柳暗花明处处香
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讲廉洁,做正直而又节俭的人。从上面提到过的《渔夫和鱼》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老太婆因太贪心到最后却什么也
人就会因贪心而去做一些他本不愿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