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地球同时着地续写50字
详细内容
篇一:《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练习题(附答案)》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练习题
一、抄写词语
信奉更改宣布违背疑问哲学家胆大妄为
教授解释固执脱手惊讶辩论家公开试验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备()直()复()试()妄()
略()真()夏()拭()忘()
三、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正确——()公开——()
怀疑——()落下来——()
四、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伽利略和亚里斯多德是同时代的人。()
2.伽利略在校常提不寻常的问题,使老师很难回答,同学们称他为“辩论家”。()
3.两个铁球重量不一样,但落下的速度一样。()
4.伽利略的试验证明,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对的。()
5.伽利略是意大利人。()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如果亚里斯多德的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一个10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①
②
2.伽利略带着对亚里斯多德说的话的疑问,反复做了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这句话。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铁球很大落的跟铁球的没有关系。
六、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的启发是什么
七、读下面的一段话,并回答问题
小虾正排着长队,一个接着一个地逆流而上。我顺手拾起一颗小石子扔了下去,它们立即解散了队伍,一个个警惕起来。过了好一会儿,大概没发现什么情况,它们又开始列队前进了。
这段话对小虾是围绕这句写的。是从小虾怎样和怎样两方面来写具体。
答案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练习题
一、抄写词语
略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备(准备)直(直接)复(复习)试(试验)妄(妄想)
略(省略)真(认真)夏(夏天)拭(拂拭)忘(忘记)
三、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正确——(错误)公开——(秘密)
怀疑——(相信)落下来——(升上去)
四、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伽利略和亚里斯多德是同时代的人。(╳)
2.伽利略在校常提不寻常的问题,使老师很难回答,同学们称他为“辩论家”。(√)
3.两个铁球重量不一样,但落下的速度一样。(√)
4.伽利略的试验证明,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对的。(√)
5.伽利略是意大利人。(√)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如果亚里斯多德的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一个10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①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伽利略带着对亚里斯多德说的话的疑问,反复做了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这句话是错误的。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落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六、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的启发是什么
对全为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七、读下面的一段话,并回答问题
小虾正排着长队,一个接着一个地逆流而上。我顺手拾起一颗小石子扔了下去,它们立即解散了队伍,一个个警惕起来。过了好一会儿,大概没发现什么情况,它们又开始列队前进了。
这段话对小虾是围绕“小虾正排着长队,一个接一个地逆流而上”这句写的。是从小虾怎样警惕起来和怎样又列队前进两方面来写具体。
篇二:《25两个地球同时着地》第()课时
第七单元
一、教学内容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6全神贯注27鱼游到了纸上28父亲的菜园语文园地七二、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著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语文园地中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展开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语文园地”安排的各项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要瞻前顾后,做到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做好知识与能力迁移的工作,使本组教材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学始终围绕专题进行。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的生字,能够正确书写本单元的词语。2、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3、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4、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7、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8、体会并学习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情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9、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单元的生字,能够正确书写本单元的词语。2、现引号的不同用法。3、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4、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五、教学课时
篇三:《两个地球同时着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地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伽利略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
2、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板书课题: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咱们一起来读读吧!(齐读课题)。
2、理解“着地”。“着地”就是落地。“着”是个多音字,你会用它另外的读音组词吗?(请2—3位同学说)
3、师:课题都理解了,那赶紧去读读课文吧,在读课文时,如果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4、师:你们有不认识、不会读的生词吗?(生答:没有)你们真棒!
师: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发生在伽利略身上的一个故事。(板书:伽利略),这个“略”是我们要写的字,写这个左右结构的字时,左右宽窄大致相同,应注意左边的“田”部要占“各”字的中间。
5、师:课文讲的是在伽利略身上发生的什么事呢?(请2位同学说:伽利略做试验的事)
6、师:(指着课题)课题就是试验的结果。
7、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这个故事的,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生答,板书:疑问、试验、公开试验)
二、学习1、2自然段
1、师:(学习课文第一段)课前的交流,让大家初步了解了伽利略,那文中又是怎样介绍的呢?(生答,找出第一段)
师: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答:他是个辩论家。
师:辩论家就是说他的口才、辩论能力很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生:提问不寻常,老师很难解答。
师:“寻常”就是(生:“平常”),“不寻常”就是(生:“不一般、很独特”)。
师小结:是啊,伽利略就是一个善于思考、见解独特的人。
2、理解“信奉”。
师:就在伽利略的那个年代,人们都很信奉亚里士多德。你们家里有谁信奉什么吗?生:我外婆信奉佛,我常常看到我外婆带庙里去烧香拜佛。
师:你知道她去拜佛是为了什么吗?
生:求佛祖保佑子孙健康、幸福。
生:保佑大家平安。
生:我奶奶去拜佛,求佛祖让我姐姐能考上大学。
师:奶奶、外婆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她们觉得佛祖是能让她们实现这些美好的心愿的,对吗?那你们说说,奶奶外婆对佛祖,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崇敬的。
生:是敬仰。
生:很虔诚的。
师:说的好。怀着崇敬的、敬仰的、甚至是虔诚的,这就是信奉。课文中,人们是怎么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找出句子,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就像信奉神佛一样,当别人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会(生答:非常愤怒的)。(带着那份愤怒之情说说那些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人吧!朗读:你是什么意思?难道你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仅仅是愤怒对述说吗?那是什么?带着我们进一步的体会再来读读。朗读:你是什么意思?难道你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3、(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在这段话中,还有一对反义词,看谁找的又快又准。(指名答:信奉——怀疑)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就当人们都信奉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时,年青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谁知道是哪句话吗?(多媒体出示句子:“亚里士多德曾经……产生了疑问。”,全班齐读)
2、从伽利略的这一举动看,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生答:伽利略是个不迷信权威的人。)
3、小结:正是其他研究科学的人的迷信与伽利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伽利略那不迷信权威的可贵品质。(板书:对比)
4、师: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地第三自然段,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笔划下来。(学生自读课文划句子)
3、交流句子。师:徐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但老师将它改变了一下,你们明白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吗?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生答:(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再根据他的话做出两个假设,最后发现一个事实中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4、咱们来看看伽利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做出的推断吧!(大屏幕演示铁球伽利略的疑问)师:从刚才的大屏幕演示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达)
5、指导朗读(出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是啊,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伽利略对此充满了(生答:疑惑)。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说?(指名读)
四、学习四、五自然段
1、师:老师想问问你们,在生活、学习中,如果你对某件事情产生了疑问,你会怎么做?(生自由回答)那有疑问时,伽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自由地朗读课文的有关段落,找出句子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学生自学划句子)
2、全班交流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伽利略带着……没有关系”,感悟“反复”、“多次”、“的确”,体会伽利略严谨的科学态度。)
生:伽利略有了疑惑反复试验。
师:伽利略做了两、三次试验就认定自己想法是正确的?
生:不是,是许多次,而且每次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错的。{两个地球同时着地续写50字}.
3、师:为了证明自己想法是正确的,伽利略还决定在比萨城的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听到消息,人们有哪些反映?
4、指答,多媒体出示句子。
(1)人们为什么说他是一个“胆大妄为”并且“固执”的年轻人呢?(相机指导朗读)
理解“胆大妄为”。“妄”字在字典中的意思是:①荒谬不合理;②非分地,出了常规地,胡乱。从“妄”字可以看出,这是个贬义词,是人们对伽利略的批评,说他在胡作非为。理解“固执”。“固执”是说人很顽固,不听别人的建议,不懂变通。在这也是个贬义词。你认为伽利略是个“胆大妄为”、“固执”的年轻人吗?(生答:不是)那是怎样的人呢?(体会伽利略对科学的执著。)
师:伽利略对科学执著追求,对真理执著追求,他就是一个执著求实的人。(板书:执著求实)
(3)(指导朗读句子。)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人们的伽利略的冷嘲热讽吧!
5、师:读到此处,徐老师有个疑问,本文的主人公是伽利略,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插入一段写人们对他的议论呢?你明白作者的用意吗?
6、师小结:在我们的习作中,为了凸出人物的特点,不仅可以描写其本人的动作、神态等,还可以通过对周围人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从侧面衬托出主人公的特点。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师:在大家的议论声中,伽利略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比萨斜塔进行公开试验,试验的结果怎样?人们又有什么反映呢?
2、指答,并指导朗读。
3、师:试验成功了,伽利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此时站在铁塔下的人们惊讶地呼喊着,他们可能会说什么?如果你就是铁塔下的群众,你想说些什么?【注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学生自由表达,请2—3位同学说)当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着地的那一刻,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
4、(多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师: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话的体会?
六、总结全文
1、师:学了课文,此时的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2、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对待知识能象伽利略一样有执著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写作上,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和反衬的写作手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疑问不迷信权威对比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语言、动作)
(伽利略)执著求实衬托
公开试验
建议:
反思:
篇四:《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习题精选》《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习题精选
一、读一读,写一写
xìnfânggùzhídǎndàwàngwãi
()()()wãibâixuānbùbiànlùn
()()()
二、比一比,填一填
nánnàngēnggâng
疑难()更()改
竟()辩()腊()竞()辨()蜡()
三、说一说,写一写
近义词:()-()()-()反义词:()-()()-()
四、读一读,说一说
1、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
师很难解答。
2、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
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