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优秀作文范文>宋朝代表元素

宋朝代表元素

详细内容

篇一:《宋代七大哲学家》

宋代七大哲学家

中国宋代期间的程颢、程颐、张载、王安石、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七人,在哲学上有杰出的成就。

1.程颢(1032~1085年):

河南伊川人,字伯淳,号明道。宋明“理学”奠基者,其著作收入《二程全书》。程颢与弟程颐提出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唯心主义体系,把世界的根源归结为“理”,也叫“天理”。认为封建纲常伦理是永恒的绝对的真理,是世界唯一根源,是先天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反对心外还有最根本的自然之天,表现出了他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2.程颐(1033~1107年):

字正叔,号叔川。•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著作收入《二程全书》。认为人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心中之知,要通过一件一件事去“悟”得自己心中之知。其哲学思想是客观的唯心主义。二程肯定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事物是有变化的,但是他们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没有发展的循环运动,是由神灵推动的,这是宣扬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在认识论上,认为人心中本来有知,于心上反省内求,便可以认识一切真理,属于唯心主义的唯物论。

3.张载(1020~1077年):

字子厚,陕西郿县人。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关学”的创立人,《正蒙》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他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气,气是宇宙的本体,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聚散状态。肯定事物都是矛盾的,认为没有对立的两面,就没有统一的物体。在认识论上,认为人的认识首先要靠感觉器官,而感觉的来源是物质世界,强调认识必须穷究万物之理,理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王安石(1021~1086年):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字介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王安石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使用的基本范畴是“五行”和道。认为天地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五行是五种运动着的元素,各有自己的属性。道是高于五行的物质范畴,是物质运动的规律,他还认为万物变化的原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和对立斗争。提出了新陈代谢的观点。在认识上,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固有的客观规律,并且这些规律都是可以认识的。王安石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5.朱熹(1130~1200年):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代理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继孔子和孟子之后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唯心主义思想家。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使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进一步哲理化,成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工具。在认识论上,他认为知识是人固有的、先天的,主观是自生的。提出了物与物之间,一物自身都各自对立,没有统一就没有

对立。他把儒家教义看作超越时空的绝对真理,作为衡量一切是非的神圣准则,强迫人民信奉。朱熹的哲学体系对于束缚人民的思想,维持后期封建社会的稳定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6.陆九渊(1139~1193年):

江西抚州金溪人,字子静,号象山。•南宋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代表人物。在世界观方面,他提出了“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不过是人心的产物,在人心之外不存在物质世界,人世间所有事物的道理,无非自我心中的理的体系。封建社会的最高皇权及一切道德伦理纲常,都是人的本心所固有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获得知识用不着学习和实践,只要“发明本心”,加强内心修养,就可以无所不知。陆九渊的哲学思想,是主观的唯心主义。

7.陈亮(1143~1194年):

浙江永康人,字同甫。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他提出了“道在事中”的唯物主义命题,所谓的道是不能离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有了客观事物才有规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神秘不可测的。他强调应用,反对空谈,认为事功和道理义德不是对立的,而是不可分的,只有功成事济做出成绩,才是有德有理。肯定了人们正当物质要求是合乎人类天性的。指出整个历史是向前发展的。陈亮的哲学观点冲破了封建主义的传统束缚,具有重大的思想解放作用。

篇二:《中国文化中的吉祥幸运元素》

中国文化中的吉祥幸运元素

中国人所认同的吉祥寓意中,无不蕴藏着深刻的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理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深刻体会到思想传承的文化内涵。人们通过以动物、植物,山水、人物、神话、传说以及组合图案,通过谐音,嫁接,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这些吉祥寓意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愿望、追求、寄托和向往。

1.佛:佛可保佑平安,寓意有福(佛)相伴。常取材于大肚弥勒佛造型,是解脱烦恼的化身-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2.龙:祥瑞的化身,与凤一起寓意成双成对或龙凤呈祥。与马一起为,龙马精神,吉祥如意龙钩,龙和地虎:望子成龙,龙头出水:神龙出水,大显神威。

3.凤:祥瑞的化身,与太阳梧桐一起寓意丹凤朝阳。

4.羊:洋洋得意,三只羊寓意三阳开泰。

5.菊:与松在一起寓意松菊延年。

6.罄:寓意喜庆

7.鹅:羲之爱鹅。王羲之是晋代书法家,从家鹅游水中悟出用笔之法,于是养成爱鹅之癖。当代玉雕寓意‚我‛。

8.蝉:蝉挂胸前,一鸣惊人。蝉挂腰间,腰缠万贯。

9.熊:与鹰一起寓意英雄斗志,彰显霸气。

10.虾:弯弯顺。(前进)活力十足,节节高升;(后退)退一步,

海阔天空

11.龟:平安龟或长寿龟。与鹤一起寓意龟鹤同寿。带角神龟即长寿龟。龙龟:长寿,荣归

12.猪:财富诸事如意。寓意龙,汉皇子刘彘的彘意思是猪,也是龙。

13.蟾:蟾与钱的谐音,常见蟾口中衔铜钱,寓意富贵有钱。蟾咬钱,钱滚钱。金蟾送宝与桂树一起寓意蟾宫折桂。常有三脚蟾与四脚蟾之分。

14.观音:保佑平安,观音慈悲普渡众生,是救苦救难的化身。

15.仙鹤:寓意延年益寿。鹤有一品鸟之称,又意一品当朝或高升一品。与松树一起寓意松鹤延年。与鹿跟梧桐寓意鹤鹿同春。

16.灵芝:长寿之意。

17.如来:即如来佛,是万佛之祖。

18.达摩:常有达摩渡江,达摩过海,达摩面壁等造型。达摩面壁九年修行,有‚面壁九年成正果,风风火火渡江来‛的说法,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19.钟馗:扬善驱邪。常有钟馗捉鬼的造型。(白脸)财神,福神,门神;(黑脸)鬼见愁

20.和尚:两个和尚寓意和合二仙或和合二圣。布袋和尚即弥勒佛。

21.怪兽:与蝙蝠、铜钱、喜鹊一起寓意福禄喜。

22.獾子:寓意欢欢喜喜。

23.狮子:表示勇敢,两个狮子寓意事事如意。一大一小狮子寓意太师太保,意即位高权重。

24.喜鹊:两只喜鹊寓意双喜,和獾子一起寓意欢喜。和豹子一起寓意报喜。喜鹊和莲在一起寓意得喜得连科。

25.财神:招财进宝。

26.八仙: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八仙庆寿。八仙是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铁拐李、钟离、曹国舅、蓝采和。有时用八仙持的神物法器寓意八仙或八宝。八种法器是葫芦、扇子、鱼鼓、花篮、阴阳板、横笛、荷花、宝剑。

27.兰花:与桂花一起寓意兰桂齐芳,即子孙优秀的意思。

28.梅花:与喜鹊在一起的寓意喜上眉梢。松竹梅一起寓意岁寒三友。

29.驯鹿:福禄之意。与官一起寓意加官受禄。

30.麒麟:避邪吉祥,麒麟送子。祥瑞兽,只在太平盛世出现。麒麟、龙、狮头:避邪迎福。{宋朝代表元素}.

31.蝙蝠:寓意福到。五个福和寿字或寿桃,寓意五福献寿,五福临门,福气满满。和铜钱在一起寓意福在眼前。与日出或海浪一起寓意福如东海。与天官一起寓意天官赐福。

32.貔貅:据说貔貅是龙王的九太子,为古代五大瑞兽之一(龙、凤、龟、麒麟、貔貅),称为招财神兽。貔貅曾为古代两种氏族的图腾。传说帮助炎黄二帝做战有功,被赐封为‚天禄兽‛,即天赐福禄之意。它专为帝王守护财宝,称为‚帝宝‛。又因貔貅喜欢食猛兽邪{宋朝代表元素}.

灵,故又称‚辟邪‛。中国古代风水学者认为貔貅是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貔貅有二十六种造型,七七四十九个化身,其口大,腹大,无肛门,只吃不拉,象征揽八方之财,只进不出,同时可以镇宅辟邪,专为主人聚财掌权。古贤认为,命是注定的,但运程可以改变,故民间有‚一摸貔貅运程旺盛,再摸貔貅财运滚滚,三摸貔貅平步青云‛的美好祝愿。

33.大象:寓意吉祥或喜象。与瓶一起寓意吉祥平安;与如意一起叫吉祥如意;走象叫走向成功。

34.鹦鹉:成双成对,美满和睦之意。

35.寿桃:长寿祝福。

36.鲤鱼:年年有鱼,鱼跳龙门或鲤鱼跳龙门。龙头鱼寓意高升一级。与渔翁一起寓意渔翁得利。

37.金鱼:寓意金鱼满堂。

38.豆角:四季发财豆。富贵豆。

39.葫芦:福禄之意,收纳财,防桃花,聚福气。

40.佛手:福寿之意,横财到手,掌上明珠。

41.老鼠和钱:数钱

42.螭龙: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又叫螭虎,为辟邪瑞兽。

43.瓶:或花瓶,寓意平平安安。与鹌鹑和如意在一起寓意平安如意。与钟铃一起寓意众生平安。

44.百合:百合与柿子在一起寓意百事如意。

45.雄鸡:吉祥如意,常带五只小鸡寓意五子登科或教五子。

46.麦穗:岁岁平安。

47.莲荷:与梅花在一起寓意和和美美。和鲤鱼在一起寓意连年有余。和桂花一起连生贵子。一对莲蓬寓意并蒂同心。

48.竹子:平安竹,富贵竹。竹报平安或节节高,步步高升,节节高升之意。

49.柿子:事事如意。

50.石榴:榴开百子,多子多福多富贵。

51牡丹:富贵牡丹,与瓶子一起富贵平安。

52.菱角:寓意伶俐,和葱在一起寓意聪明伶俐。

53.鹭鸶:寓意一路平安,与莲在一起寓意一路连科。

54.萝卜:好彩头,行大运

55.螃蟹:横行天下,八方来财。

56.风筝:寓意青云直上或春风得意。

57.猴:升官发财,与马在一起寓意马上封侯。与印一起寓意封侯挂印。大猴背小猴寓意辈辈封侯。

58.刘海:大善人,与铜钱或蟾一起寓意刘海戏金蟾(步步得金钱)或叫仙童献宝。

59.红杏:寓意进士及第。

60.蜘蛛:知足常乐;喜从天降。主偏财。

61.柿子:事事如意,百事大吉。

62.鹌鹑:平安如意。和菊花、落叶一起寓意安居乐业。

63.鳌鱼:龙头鱼身,是鲤鱼误吞龙珠而变成鳌龙。寓意独占鳌

篇三:《宋朝时期的科技文化史》

宋朝时期的科技文化史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国家也称之为中国“自然科技黄金时代”、“中国文艺复兴时代”。由此可见当时宋代的科技文化之发达。

宋代发达的经济、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因其发达的经济而产生的新阶层和新思想,都在预示着质变将要到来。中国将向一个新的高度跨越。但这个高度不是资本主义,但应该更合适中国。虽然,不如西欧那样因邦国林立的竞争带来的所谓的公民社会,以及罗马法的立法的精神,但是宋王朝的市民社会确实发展到了一个比较发达的阶段。

一、宋代科技

“„„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段话是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所讲的。那这三种东西究竟是什么?不难可知,“文学上”的指印刷术,“战争上”的指火药,“航海上”的则是指南针。作为世界古代文明标志的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出现或大规模使用均始于北宋。

1、“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火药最先是用于炼丹,唐中期,出现了火药配

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东京设立专门制造火药的机构,火药得到充分地发展,广发用于军事。随后,我国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封建时代的欧洲,封建贵族(骑士阶层)拥有自己的领地,他们穿着沉重的甲胄作战,建筑城堡来保卫自己的封建领地,欧洲实际上是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阻碍了各地的经济联系,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在火药面前,甲胄和城堡都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封建割据势力最终惨败给新兴的资产阶级。

2、“印刷术则变成了文化复兴的手段”

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印刷术的传播,使印刷书籍的品种数量增多,为更多的人读书、写字提供了方便条件,特别是传向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宗教神职人员,才能读书受高等教育的情况,打破了宗教神学垄断文化局面,有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加速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

3、“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指南针也叫罗盘针,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磁石指极性制成的指南仪器。战国时期的司南是指南针的前身。宋代,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提到他对指南针的用法做过四种试验,即水浮法、缕悬法、指甲法和碗唇法。沈括还经过精密的观察实验,还发现磁针指示的方向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微偏西北和东南,这种发现在科学上叫磁偏角。

指南针的传播,促进了世界范围航海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相互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特别是指南针到了欧洲航海家手里,使他们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实现了环球航行,于是欧洲殖民者对外掠夺扩张,从而开始了罪恶的资本原始积累。

以沈括、苏颂、李冶、秦九韵、杨辉、赵友钦、毕升等为代表的科技名家辈出,硕果累累,以《梦溪笔谈》、《营造法式》、《武经总要》等为代表的科技著作

纷纷面世,正是诸多尊敬的科技前辈先后在各方面的努力,不断将宋的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宋代文化

灿烂的宋文化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元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宋代的科技之所以如此发达,与其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1、宋词

宋代文化最显著的是“宋词”的出现。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2、艺术

宋是中国文明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使神韵文明向绝对化发展,还使平民文化发展起来。戏艺,有滑稽剧、杂技、傀儡戏、皮影戏、说话、杂剧等等。其中杂技就有上百种。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钧瓷一直是伴着君王的情感而存在发展着的。如果说宋代钧瓷以“清纯谈雅”的优秀风格卓立于世,那么鼓舞着这种作品闻世的,当推奠定大宋王朝基业的一代霸主后的柴世宗。柴世宗酷爱瓷器,常御旨征求精品力作,“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自然来”,便是典型一例。

此外,宋代的绘画艺术也有很高成就。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

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宋代绘画其代表人物为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等人。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崇尚天真清新的风格。真正建立宋代书法独特面貌而最体现高度成就的是北宋中后期出现的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法,在书法史上将此四人称为"宋代四家"。

3、理学

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宋代理学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发展为新兴的儒学。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纲常松弛,道德式微,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因此,宋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家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形上学的主观努力。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同时,宋朝建立,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注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以二程和朱熹的“天人和一”思想著称。流传后世,为宋代统治者加强了统治。

4、医学

图1.1

医学的第三大类是针灸,北宋针灸学家王维一(约987~1067年)于1026年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是宋代以前针灸学的集大成著作。“宋天圣针灸铜人”(图1.1)由青铜铸成,身高和青年男子相仿,面部俊朗,体格健美。头部有头发及发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裤及腰带;人形为正立,两手平伸,掌心向前。铜人被浇铸为前后两部分,利用特制的插头来拆卸组合,体现了当时较高的人体美学和铸造工艺。

医学的儒、释、道化又有新的发展,表现为运气学说的盛行。运气学说是五行学说与医学中六气学说相结合产生的医学理论。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在地为五行,在天为五运。五运与寒、热、燥、湿、风、火六种治病的气候因素(即所谓六气),再加上年、月、日、时的干支名号及六经,互相配合,由此推断气候及疾病宰疫的流行和转化。作为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参考因素。这对以后我国中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创新作用。

5、市井文化

宋代社会较为平等开放,平民工作之馀可以听说书,逛夜市,看戏剧,通俗小说开始蓬勃发展。饮茶、赏花的风气盛行,茶馆成为人们交谊的场所。城镇出现了瓦市等娱乐场合,人们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所谓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吴自牧《梦粱录》卷19),是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还出现了蹴鞠,元旦有三天假期,缠足等等。这些文化都被后世所流传,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不可取的地方。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有创新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宋元时期,我国的科技成已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可惜的是,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却因渐渐落伍于世界,“落后就要挨打”。西方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华民族开始了屈辱的历程,以致于鲁迅先生悲叹“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人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人却用它看风水。”这样的对比不能不让我们感慨和深思。

参考文献:

篇四:《宋代名字研究》

人名研究

人的名字往往是由别人(主要指父母)赋予,表达的是命名者的

期待、意愿以及其他社会心理,由于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不同,每个

区域,其名字的命名方式与取义都有自己的特色,人名的产生与发展

和各民族各时代的社会情况与风俗习惯密切相关,由于社会情况与风

俗习惯,种族不同,各时代的人名结构及其构成方法,常有差异,在

这里,主要介绍宋代汉族以及受少数民族影响的汉族人名状况,汉语{宋朝代表元素}.

人名系统中,属于人的有专有姓氏、名字、别名、乳名、绰号还有宋

代的美称,姓和名是汉语社会不可或缺的名称,用来代表一个人,却

别另一个人,本文通过对宋代人名进行分析,力求真实的反映宋代的

社会文化风俗内涵。

中国人名研究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早在战国末期,就出现了

最早记载姓氏起源的著作《世本》,随后的几千年不断的出现有关姓

氏的起源,演变等书籍,如《史书》《白虎通姓名》《姓氏谱》《说

文解字》《春秋名字解话》等都对人名做了一些论述和研究,其中中

国历史上最早根据姓和名的字形来论述其含义和关系的是许慎的《说

文解字》[1](p56),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

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生因生以赐姓,“名,自命

也,从口夕。夕者冥者,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说文解字》

中虽然对“姓”的解释带有神话色彩,但我们从“姓,人所生也。”

不难看出姓的本意是是“生”,它与生育有关,而女字旁正昭示出姓

的来源,它与母系氏族社会有关,总的来说,传统人名学的研究多局

限在于对姓名的本意,产生与演变,命名规则和礼仪及其谱牒的研究

上,还不能将其完全纳入社会科学的景观之中,所以,宋代的人名研

究就有特殊的文化意蕴了,故从宋代流传下来的人名的命名方式,汉

族的特征,以及受少数名族影响的汉族人名入手,讨论宋代人名的文

化内涵。

一、宋代名字的构成以及特征

汉语人名系统中,属于人的专有名称的有姓、名字、别名、乳名、

绰号,宋代还有谥号和美称,姓和名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名称,用来

代表一个人,区别于别的人,下面就研究一下宋代名称情况,古人的

字。在古时候,“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

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起字,名

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起号

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

已经开始起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我们现在

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

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礼记.檀

弓上》[2](p134):“幼名、冠字,周道也。

(一)宋代姓(氏)

姓和氏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姓和氏本有分别,氏起于男系,

后来说姓氏,即指姓,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序》[3](p58):“三代

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

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

姓氏合而为一”。汉族人究竟有多少姓,尚无精确统计,北宋时编的

《百家姓》收集488个姓。明代的《皇明千家姓》收集1968个姓,除单姓(赵、钱、孙、李等)、复姓(欧阳、司徒等)外,还有双姓,多见于旧时已婚妇女,一般无正式名字,双姓后加“氏”字即作为称呼,如李杨氏(夫姓李,姓杨)、刘张氏(夫姓刘,父姓张)之类。

(二)宋代名字

人的基本名称,一般是一生下来时被人们赋予的,也有少数是成人时自己选择的,名字是任意起的,但有些又有限制,比如一个家族同一辈人的双字名中的前一个字按照家谱的规定是相同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三)别名

基本名称(或正式名字)以外的名字,包括“字”、“号”、“乳名或小名”、“假名”,“字”是根据本名的涵义另取的别名,如班固字孟坚,岳飞字鹏举,“号”原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别名,后来也泛指名以外另起的字,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宋以后在士大夫之间起别号之风尤盛,有多达十几个的,字和号皆为美称,古代男子二十而冠,《仪礼·士冠礼》[3](p85):“冠而字之,敬其名也”,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4](p116)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一特点,有号的人多是

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欧阳修的谥号为文忠。

(四)绰号

也叫外号,由周围的人给起的补充名,常常是根据人物的某种特点或生活环境而起的,如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泥人张,烤肉宛。到了宋代,起号之风又有进一步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将个个都有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属于人名范畴的,还有所谓“谥”,谥为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岳飞谥“武穆”。

另外,过去还有以官称、以地称的,如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嵇中散(嵇康),杜工部(杜甫),孟襄阳(孟浩然),韩昌黎(韩愈),辛弃疾的号稼轩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复姓是后来出现的,而且多是从官职和封邑而来的,如公孙、司马、上官、司徒、欧阳等等,复姓变化较大,不少人把复姓改成了单姓,如公孙改姓孙,钟离改姓钟。自古以来,姓氏变化原因很多,其

中之一是所谓赐姓,唐代封建帝王赐姓最多,所以李氏遍天下,名字最初主要是单名,隋唐以后双名渐多,此后1000多年双名一直居于优势。其中说话声音大的被称为雷公,走路轻捷的被称为飞燕,

眼睛大的被称为大目,爱骑白马的人被称为白骑,满脸胡须的人被称为氏根,由于他们的浑号影响很大,以至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在以后的发展中,由于浑号越来越多,还有人根据其性质和所指的对象不同而分为20大类,即状貌、德性、威望、声价、运命、财产、业务、技能、学识、艺术、武勇、行为、举止、臭味、谈吐、著作、服御、身份、嗜癖、谐嘘,其中的一些浑号是如《水浒传》中,蒋忠因身高力大而被起浑号为“蒋门神’,鲁智深因出家后不戒烟酒而被称“花和尚”,时迁的偷窃技术高超而称“鼓上蚤”,孙二娘因蛮悍凶狠而称“母夜叉”,水浒寨上108员大将,以及与水浒英雄有关的各种人物,几乎个个都有浑号,一个群体的标志。

(五)乳名或小名

小时候起的非正式的名字,长大后在长辈口中有时还沿用,《左传•桓公六年》[5](p125)有记载:“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一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上述句子是说乳名取定有五种取向,即为信、义、象、假、类,可以理解为:“信”是根据孩子出生时的情况来命名;“义”是选择吉祥的字眼来命名;“象”是根据孩子的身体某部分特点来命名;假是借用万物的名称来命名;类是选择与父亲有关的字眼来命名。

宋人的名谈到“名”,总是与“字”联系在一起,关于名和字及其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有过一个概括,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个人品德或追求的,二者性质不同,不仅如此,古人“名”和“字”的用途也不大一样。其中“名”一般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应该避讳,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此外,在古人的“名”中,还有一类是小名,所谓小名,顾名思义,是人在少儿时所用的名字,又称乳名、奶名、幼名或小,如宋孝宗赵慎小名小羊字。

二、宋代名字取定情况

(一)按字辈取名

篇五:《宋代六大名窑》

宋代六大名窑:柴、汝、官、哥、钧、定窑

据《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六大名窑产品虽不能囊括两宋制瓷业的全部成就,但代表了当时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并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王朝,结束了200多年的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经济发达,商业兴盛,科技先进,发明了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三大科技成果,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先进大国。

宋太祖赵匡胤执政期间,重视生产,减赋轻徭,崇尚俭朴,以改唐人那种追逐金银玉器的奢侈豪华之风,皇家御用之器以陶瓷制器为上。上行下效,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以使用陶瓷制品为荣,从而大大推动了陶瓷业的迅猛发展。据《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六大名窑产品虽不能囊括两宋制瓷业的全部成就,但代表了当时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并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柴窑

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论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绦环玩具,盖难得而贵重之也。{宋朝代表元素}.{宋朝代表元素}.

古人所言的"青如天",当指柴瓷的天青颜色。与汝窑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绿感,但比之唐、五代几个窑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颜色。"明如镜"当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质感,与唐、五代窑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镜即此。"薄如纸",当是形容器物目测手拿时感到极轻薄。五代青瓷中薄厚不一,尝有极薄者仅达0.15厘米,比作纸,不为过。"声如磬",指类似古代玉石制的击打乐器"磬"的音响,但从另面反衬出柴瓷胎质与烧结温控极好。"足多粗黄土"一谈,历来众说不一,有待探讨。

我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先生在《古陶瓷鉴真》一书中写道:"文献中谈到景德镇早期瓷器,大都赋于色质如玉的赞美词句,如《景德镇陶录》对"陶窑"和"霍窑"有如下描述,唐武德时期陶玉和霍仲初运瓷器到关中地区,称为假玉器,两人所烧瓷器都进贡到宫廷。三十多年,从景德镇窑址调查,结合陕西地区唐墓出土瓷器,《景德镇陶录》上述记载得不到证实,半个世纪前国内外谈瓷的人对五代柴窑进行了一番考证。他们以张应文《清秘藏》书中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四句描述为依据,考来考去,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只有景德镇青白瓷。因此迄今"柴窑"也仍然得不到解决。

综合上述文献记载,他们所谈的"陶窑"、"霍窑"和"柴窑"都是不存在的,是明、清两代文人把道听途说的不实之词与景德镇宋青白瓷联系一起,牵强附会演绎出来的。"柴窑是否存在?我认为柴窑的存在是有充分的客观证据的。其理由如下:

1.柴窑的存在,是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和翔实的介绍。如明代洪武时曹昭的《格古要论·古窑器论》中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清梁同书的《古窑器考》中记载:"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清程哲的《窑器说》和清佚名《南窑笔记》对柴窑器都作了介绍。郭葆昌《瓷器概说》对柴窑器介绍道:"柴窑在今河南郑县。世宗本姓柴,故名柴窑。"

2.柴窑的存在,清宫内府曾有收藏的记载。据《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一书有四首咏柴窑器的:

《咏柴窑碗》

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

《咏柴窑枕》

《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椎轮溯,春天明镜开。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

《咏柴窑如意瓷枕》

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从这几首咏柴窑器的诗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赏到柴窑器物,他还亲自睡过柴窑如意枕。否则,他老先生不会有"睡醒总如意"的感受。据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传说蒋介石出逃台湾,把故宫内藏的柴窑器带走了。

3.上海博物馆和北京近来发现有两件柴窑器。上海博物馆有件产于五代的"白瓷镂雕殿宇人物枕"。此枕既非景德镇产品,又非定窑产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碗",北京专家对此碗认定为五代时产品,为北方瓷,既非定窑产品也非景德镇产品。

综上所述,北京、上海专家得出相同结论:一、两件器物同为五代时产品。二、两件器物均为五代时精美白瓷。三、同为豆绿色。四、同为黄土胎。五、釉汁很薄。六、声如磬,从白釉碗上可以听到。

七、从瓷化程度看,同现代瓷没有差别,这在1000多年前非一般窑可以做到。

综合分析,上海博物馆的"白釉枕"其品质应在当时景德镇和定窑之上。加上北京"白釉碗"的佐证,可以断定:除柴窑外,不可能有别的窑口能烧出如此精美的器物。由此,可以断定"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应为柴窑产品。从而解开中国柴窑史的千古之谜。为此,现提供一件精美柴窑碗,供同仁们鉴赏。

汝窑

汝窑因地处河南汝州而得名。汝窑烧造时间较短,产品稀少,据著录的汝窑器全球不超过百件,主要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内。其器胎质有厚薄之分,质地均很细腻,呈香灰色,故有"香灰胎"之称。

汝器釉面一般多有开片,常说的蟹爪纹,无纹片的极少,以天青、卵白、粉青为特色,天青为佳,有深浅之分,卵白接近于鸭蛋青,釉面大多失透,粉青以青绿为主调的釉色,青中泛绿,大多透亮,有浓淡之分。

汝窑烧制颇为考究,碗、盘、洗等器皿一般多采用满釉支烧,支钉痕细小如芝麻状,俗称"芝麻钉",个别支钉呈不规则的小圆形。支钉以三、五、六枚,支钉一般紧靠足跟,支钉断面呈现白色,是硅化形成的。后仿者无法做到这一点。传世的器型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尊、三足洗、椭圆形水仙盆、十瓣葵花口碗、撇口碗、葵瓣式盏托及各式盘、碟等。个别传世的汝器底部刻有"奉华"铭文,是为南宋高宗德寿宫的配殿"奉华堂"的用器,另有底部带"蔡"字的,是为蔡京(徽宗时太师)蔡修(徽宗驸马)父子的私人用器。有的足底刻有:"甲、乙、丙、丁"等铭。汝窑器是北宋末(宋徽宗)定烧御用品,胎质细,近香灰色,原因是胎泥中含极少铜元素。宋汝器多见鱼子纹开片,传世品中也有个别不开片的。清代唐英仿烧汝瓷使用了仿铜骨无开片汝釉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只天青无片纹水仙盆,是现今存世唯一可见的无纹片的汝窑器。

汝器烧制考究。历代均有仿制,唯清代所仿汝器,略得宋意,但"香灰胎"这一特征,让仿者望尘莫及。宋汝器迎光斜视,微现红色,迄今仿品,很难有乱真之作。

从近代考古与汝瓷工艺角度看,汝瓷的烧造时段大致可分为北宋早期、中期、晚期(金代)及元代。早期汝瓷釉色莹润,但少装饰,造型简单,为青瓷特征。中期汝瓷则造型多,重装饰,釉上出现密纹开片。晚期为鼎盛期,掺玛瑙入釉,产品工艺日益精湛,但烧造时限仅仅有二十年,产量有限,进入南宋已成"近尤难得"之稀物。晚期对峙与金代,由于技艺南流,金人入主中原,汝器顺势而下,仅可烧制简单一般汝器了。元代起,金、元中原大战,技艺失传,所谓汝瓷已成了厚胎青瓷,且受北方游牧生活的习俗影响,此时的汝器,几乎全部半釉露胎,鉴时不可不察。

汝瓷由北宋创烧后,发展为宫廷御器,到了元代已近尾声,明代即彻底停烧,历程300余年,在中华青瓷史上创造了辉煌一页。

官窑

官窑就是指朝廷指定的窑场,产品为宫廷用器。宋代的官窑主要是指北宋汴京(开封)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

官窑器胎多呈黑灰、深灰或黑褐色,也有灰白米黄等色。其中米黄釉色是由器物所置窑位的温度较低和还原气氛不够产生的。官窑胎土淘洗精细,胎质细腻,胎有厚薄之分,因胎的含铁量高,故器物口沿釉薄处与足端无釉处分别呈现黄褐色和赭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官窑器釉色以青釉为主,其中以粉青最佳,另有淡青、灰青、青绿、米黄等色。釉面一般不太透亮,一部分呈乳浊状,多有开片,称为蟹爪纹。从传世产品看,薄胎釉厚,厚胎釉薄,薄胎厚釉多为小件,其釉往往超过胎的厚度,这是多次施釉的结果。

郊坛下官窑的器型除日用的碗、盘、洗、碟外,还烧有大、中、小各种尺寸的陈设瓷和祭祀用器。其中有仿商周秦汉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如贯耳瓶、鬲式炉、盏托、三足尊、出戟尊等。官窑瓷器的圈足总有不规则的感觉。后仿者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器物足端处无釉,用大于圈足的垫饼垫烧,也有用支钉支烧的,但支钉痕的断面呈灰色,与汝窑支钉的断面不同。

哥窑

哥窑的产地和烧造的年代问题至今悬而未决。宋时有章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瓷纯粹如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青瓷色淡,故名哥窑。从传世的哥窑瓷器看有以下特征:

哥窑器的胎色分两类,一类呈紫黑、铁黑、深灰、浅灰等色,另一类呈土黄色。前一类胎色的器皿有与官窑器的"紫口铁足"特征。后一类胎色一般没有紫口,其足端露胎处呈酱褐色。

哥窑器的釉色呈失透乳浊状,釉色以灰青为主,也有炒米黄,浅灰青和浅炒米黄色,其中炒米黄的釉层较厚,釉面布满开片,开片有大小之分。灰青、浅青的纹片多呈深黑色,炒米黄、浅炒米黄的纹片多由深黑色大开片与褐黄色小开片交织而成,俗称"金丝铁线"和"文武片"。

从传世哥窑的釉面往往有不易觉察的缩釉现象,釉的下缘不大整齐,器表大多光素无纹。个别器底采用垫饼垫烧,足端无釉,器底留有叠烧时留下的支钉痕,支钉断面露出黑胎。传世的哥窑器型以小件器为多,其中以贯耳瓶、鱼耳炉、五足洗、渣斗式尊和各式盘、碗为典型,造型古朴,制作精细。器物圈足不太规整,器壁看似平整,用手触摸,微有高低不平的感觉,圈足端面较为平整,但不宽。

定窑

定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润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曲阳宋代属定州,故名。

宋金是定窑生产的黄金时期。其产品以白釉为主,兼烧黑釉、绿釉、褐釉,也称"黑定"、"绿定"和"紫定"。定窑都经过精心淘洗,土细、色白而滋润。是其他窑场无法比拟的。器物胎壁厚薄均匀,近口沿处尤薄。

定窑的白釉略带牙黄色,习称"象牙白",釉面往往有流淌痕,也称"泪痕"。泪痕始见于五代定窑白瓷上。这种泪痕和牙黄色成为宋金定窑的基本特点。泪痕是施釉时往下流淌的痕迹,大多集中在器物的一侧。定窑施釉时坯胎不是晾得很干,所以圈足外常留有手握时指甲的划痕,泪痕一般在指甲痕的相对处。釉层不厚,釉面匀净,故胎壁上的修坯痕清晰可见,胎体修削得精细,故有"竹丝刷纹",竹丝刷纹一般多见于器物外壁。这是定窑白瓷的又一与众不同的特点。

定窑瓷器的烧造工艺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的特点。唐、五代一般多用垫饼或沙粒垫烧,一直到北宋中期,改为覆烧。这种新工艺主要用于盘碗类器物。烧时器物需倒扣在垫圈上层层向上叠烧,这种覆烧的缺点是,足底满而口沿无釉,称为"芒口"。为克服芒口缺陷,往往采用镶嵌工艺,用金、银、铜、铁等包装芒口,俗称"金扣"、"银扣"等。

定窑白瓷的装饰特征:唐、五代以素面为主。北宋早期流行画花、浮雕和模印贴花等。中期兴起了印花、刻花,器物内外均有刻花。晚期印花技法达到高峰。金代定窑以印花装饰为主。此外瓷塑技艺在北宋晚期至金代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形态可爱的孩儿枕是其代表作。同时彩绘工艺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主要是红彩和金彩。

黑定、紫定的装饰主要以釉色取胜。

黑定,胎体细腻洁白,足端露胎处与乌黑发亮的釉色相映成辉。有里外黑釉和里白外黑两种。并有少量的印花和金彩装饰,这种器皿称为"金装黑定"。传世稀少。

定窑器物的底部常有刻铭文的装饰。多见的是"官"字,官字的款记还见有越窑、耀州窑、辽瓷等器皿上。还有"新官"、"会稽"、"易定"、"尚食局"、"尚药局"、"食官局正七字"、"五王府"、"高位"等。这些铭文主要表示地名,官府机构和吉祥语等。另有一类铭文是器物进贡后由宫廷玉工后刻的,如"奉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等。

钧窑

钧窑址在河南省禹县,烧造年代众说不一。禹县战国时为韩都、名阳翟,至北宋、金曾置钧州,故名。目前在河南禹县境内已发现宋、金时代的钧窑址100多处,而且向四周扩展至临汝、峡县、新安、鹤壁、安阳、林县、浚县,北至河北的磁县,山西的浑源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形成了一个遍及华北地区的庞大的钧窑体系。钧窑有以下特点:

宋钧目前就传世出土器物所见有两种:一种为浊釉,称暗釉。一种为亮釉,称玻璃釉。前者为早期产品,后者为晚期产品。一般人认为亮釉钧器为后仿是误断。

北宋钧窑的胎土淘洗较细,胎色浅灰,釉汁肥厚,晶莹匀润,以天蓝釉为多见。通过窑变,产生出绚丽多彩的月白、玫瑰茄皮紫、丁香紫等色调,其中红与天蓝釉融为一体的"钧红"。这类器物,外壁施红釉,内里则为天蓝或月白釉。内外都为红釉的制品大多为后世仿品。钧红釉面上往往呈细小颗粒状的黑疵斑点,多有蚯蚓走泥纹和细小棕眼,在器物口沿和边棱凸起釉薄处,呈现米黄色。蚯蚓走泥纹是北宋钧釉的一大特征。金元钧瓷已基本不见蚯蚓走泥纹。清代及近现代的仿品常以开片来表现蚯蚓走泥纹。

北宋钧窑一般多施满釉,圈足底部刷一层酱褐色釉,俗称芝麻酱釉。这种芝麻酱釉与器身的乳浊状天蓝釉没有啥区别,只因圈足处施釉薄,釉下胎色和薄釉交融呈现浅酱色。洗类器三足局部釉厚处仍泛天蓝色,釉层虽薄,但呈色光亮。后世仿品底部刷釉干涩,有斑驳不匀之感。

北宋钧器的铭文不多见,有铭文的都是北宋后期宫廷用瓷。铭文主要刻一至十的数字,

即器底一、三、五、七、九单数的施钧红釉;二、四、六、八、十双数的施天蓝,月白釉。但器底的数字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标明器物的大小规格,器物越大编号越小,"一"代表器物最大的。钧窑的铭文一般都是在器物成型素坯时刻上的,然后在铭文上施芝麻酱釉。后世仿品往往在施过釉的胎上刻字,从而露出了马脚。还有以刻北宋宫廷建筑名的,如"奉华殿"、"养心殿"、"重华宫"、"景阳宫"等,铭文字体的笔画纤细。

从钧窑实物看,宋钧与金钧均已达到钧瓷烧制的高峰。今人重宋轻金只是个审美视角问题。金代钧窑的胎质细腻紧密、烧成后多呈浅灰或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