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铁骑兵教学设计

铁骑兵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篇一】铁骑兵教学设计《铁骑兵》教学设计

《铁骑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故事情节推动的作用。

2、技能目标:

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3、情感目标: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收集与抗战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导读入课

1、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

3、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下?

(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1939年到华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铁骑兵》。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

4、写作背景: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后,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党政府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1)字

陨、落没、骚乱、掷、弹筒、捣毁、老巢、扫荡

(2)词

陨落:星体从高空掉落下来。

毫不迟疑:一点都不犹豫。

没:课文中指河里的水漫过。

骚乱:纷扰不安。

掷:扔,投。

2、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铁骑兵》以离开大队的骑兵的行踪为线索。

(2)仔细阅读课文,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要交代清楚“谁”,“干什么”两个要素。

(3)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写铁骑兵离开大队单独行动的原因;

第二部分写铁骑兵在追赶大队途中与敌人周旋;

第三部分写铁骑兵平安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4)文中的天气情况怎样?铁骑兵遇到什么困难?

天气情况:在一个飘雪的夜晚;

困难:不想鬼子忽然开来几辆装甲车,把队伍切断了。

(5)哪些地方设置了悬念?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开篇设置悬念:骑兵班脱离大部队,环境险恶,他们将遇到哪些危险?能否找到大部队?

2、敌人秋季“扫荡”,骑兵又地势不熟,面临困难和危险?令人捏一把汗

3、夜渡黄河不成,那该怎么办?这河是什么河?

4、半夜爬上一个山头,望见一座城,这城是什么城?

这些悬念的设置,既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又凸现了骑兵们艰苦转战敌后的精神风貌,并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三、研读课文

讨论:1、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

(1)从我方看1、战士有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精神;2、战士勇敢机智,果断用游击战术袭扰敌人;3、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2)从敌方看日寇貌似强大但本质虚弱,被骑兵的马枪吓破了胆,不得不停止扫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2、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完全是一种巧合,你觉得怎样?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四、品读课文

1、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崇敬,钦佩,赞美。)

2、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

例(1):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例(2):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

分析:“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断、作风果敢的钦佩。

例(3):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分析: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气概。

五、布置作业

【篇二】铁骑兵教学设计铁骑兵教案

3、铁骑兵

杨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2.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突破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着重探讨。

教学准备

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2.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2.预习课文。

教学步骤:

六、本课小结。本节课按照导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及语言特点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教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内容,还领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写作及散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

七、板书设计

铁骑兵杨朔

本文结构

起因:掉队——打游击

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

发现敌城一朝城中放了一排马枪——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

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教学探讨与反思

因为本篇课文较短,且内容较易理解,因此只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但要作深入分析,稍嫌紧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加快节奏,主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体会,教师只在重点处加以点拨。

【篇三】铁骑兵教学设计《铁骑兵》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

2、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3、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一、导读入课

1、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

(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1939年到华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铁骑兵》。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①字词②谈认识说感慨提问题

2、字

陨落没到马肚子惹得骚乱掷弹筒捣毁老巢扫荡铁骑兵教学设计

3、词

陨落:星体从高空掉落下来。

毫不迟疑:一点都不犹豫。

没:课文中指河里的水漫过。

骚乱:纷扰不安。

掷:扔,投。

3、引导学生理解

⑴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⑵写了什么人?

⑶写了什么事?

⑷“铁”是什么意思?

⑸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

⑹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形成板书。

离开大队①天气恶劣环境险恶单独行动

②秋季扫荡形势危急

③夜渡黄河爬上山头

⑺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粉碎扫荡)

⑻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三、研读课文

讨论:1、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讨论回答后,形成如下板书。①从我方看坚定革命信念英勇无畏勇敢机智人民支持

②从敌方看貌似强大实质虚弱

2、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完全是一种巧合,你觉得怎样?(答案参照“1”)

四、品读课文

1、散文有怎样的特点?(抒发感情)

2、散文的感情如何表达?(朴实的语言,水到渠成的叙述与描写)

4、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

例⑴: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例⑵: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

例⑶: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分析: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气概。

五、探究课文

请同学们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来。

六、想象训练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字左右。

附学生例文

那班骑兵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大队后。大家都非常高兴,准备为他们接风洗尘。可是,又传来了一个消息:日本鬼子知道上了当,便追击过来。骑兵们都胸有成竹,说:“尽管让他们过来,我们这回都不要走散了,免得跟鬼子们兜圈子,浪费精力。”说着,骑兵们冲上前去,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势:敌人在下,我军在上,不用抢不用炮,用山上的石头往下砸。不一会儿,敌人被全部歼灭。于是,“铁骑兵”的称号传遍大江南北。(黄艳梅)

骑兵大队正在艰难的前行。许多人因体力不济而倒下了,但即刻在别人的帮助下又站起来继续前行。突然,从远处传来了一个声音:“我们回来了!”所有人都停下脚步。矮个班长飞奔过来,和同志们一一握手,他欣喜地说:“本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们了,没想到我们闯过了难关,还将敌人的‘扫荡’给粉碎了。”骑兵们听了,个个欢欣鼓舞。“好样的!矮个班长!”连长说,“不过,革命的道路还很长,我们必须团结一心,努力下去,才能迎来光辉的明天!”(汪维萍)

设计者:江西省万载县康乐中学

郭春根

邮编:336100

【篇四】铁骑兵教学设计3课=《铁骑兵》授课教案

3铁骑兵

执笔:黄志翔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

2.找出本文的线索。

3.找出文中有几处设置了悬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4.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八路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2、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3、悬念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注:暂定一课时,各位老师可以灵活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游击队之歌》。

白居易说过,“铁骑突出刀枪鸣。”骑兵,是陆军的一种兵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

二、简介作者

提问: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检查预习情况)

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1939年到华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铁骑兵》。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雪浪花》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注意字词并思考下列问题:(字词详见课件)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即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

3、文章围绕什么来展开的?(即文章的线索)

四、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1

【篇五】铁骑兵教学设计铁骑兵教案

八年级语文铁骑兵

欢迎各位老师光临指导

22团第二中学

执教:许巧枝

有一则笑话:路边,有一个人仰着头,脸朝天。另一个人见了,想:天上一定有什么好看的东西,也抬头望天。过了一会儿,又来了几个人,也跟着昂首望天。又过了好一会儿,第一个人看见大家都眼朝天望,奇怪地问:“你们干嘛看天?天上什么也没有啊!”大家更奇怪:“啊,不是你先看天的吗?”第一个人莫名其妙地说:“我哪里是看天?我的鼻子流血,我在止血。”

好的文章像波浪有起有伏,这样才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作品《铁骑兵》.

杨朔

骑兵

请听歌曲,歌中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和兄弟在高高的山冈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抢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游击队之歌》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原名杨毓(yù)瑨(jìn),山东蓬莱人。194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铁骑兵教学设计

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有《杨朔文集》和《杨朔散文选》等作品集。

文学

知识

你知道吗?

陨落:没到马肚子:左腮:骚乱:掷弹筒:捣毁:老巢:脸颊:

陨落:

毫不迟疑:

没:

掷:

骚乱:

注音

释词

重点词语

看谁读的最准确!

星体从高空掉落下来。

课文中指河里的水漫过

一点都不犹豫

纷扰不安

扔,投

yǔn

zhì

sāo勒缰绳:

sāi

jiá

cháo

huǐ

lēi

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复述)

2、围绕什么来展开的?(线索)

(1)写了什么人?(2)写了什么事?

课文记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失去与大部队联系的情况下,凭借着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游击战,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扫荡,而自己则平安转回了根据地。

复述

《铁骑兵》以离开大队的骑兵的行踪为线索。

“铁”是什么意思?

骑兵是他们的兵种,而“铁”从另一方面表明了他们的战斗作风顽强,纪律严明,具有坚不可摧的意志,是一支大不倒的钢铁骑兵

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悬念迭起

设置了哪些悬念?

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

文章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请找出文中的几个悬念,并体会这些悬念在文中的作用

1、开篇设置悬念:骑兵班脱离大部队,环境险恶,他们将遇到哪些危险?能否找到大部队?

②秋季扫荡形势危急

2、敌人秋季“扫荡”,骑兵又地势不熟,面临困难和危险?令人捏一把汗;

3、夜渡黄河不成,那该怎么办?这河是什么河?

半夜爬上一个山头,望见一座城,这城是什么城?

离开大队①天气恶劣环境险恶单独行动

③夜渡黄河爬上山头

解开了这些悬念吗?

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到最后悬念才一一解开

悬念的表达效果:

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毫发未损粉碎扫荡)

讨论:1、一个骑兵班为什么能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

从我方看:

1、战士有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2、战士勇敢机智,果断用游击战术袭扰敌人。

3、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农民的热情)

从敌方看:

日寇貌似强大但本质虚弱,被骑兵的马枪吓破了胆,不得不停止扫荡。研读课文

2、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完全是一种巧合,你觉得怎样?

1、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

2、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

(崇敬,钦佩,赞美。)

例⑴: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例⑵: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分析:“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断、作风果敢的钦佩。例⑶: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分析: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气概。

品读课文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部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字左右。那班骑兵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大队后。大家都非常高兴,准备为他们接风洗尘。可是,又传来了一个消息:日本鬼子知道上了当,便追击过来。骑兵们都胸有成竹,说:“尽管让他们过来,我们这回都不要走散了,免得跟鬼子们兜圈子,浪费精力。”说着,骑兵们冲上前去,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势:敌人在下,我军在上,不用抢不用炮,用山上的石头往下砸。不一会儿,敌人被全部歼灭。于是,“铁骑兵”的称号传遍大江南北。

课堂训练

谢谢

【篇六】铁骑兵教学设计铁骑兵教学设计刘敏

《铁骑兵》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分析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铁骑兵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四、教学重难点:了解设置悬念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铁骑兵教学设计

(一)导语

播放《地道战》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总结八路军战胜日军的原因:机智、勇敢。在抗日期间我八路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还有很多,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铁骑兵》。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多媒体辅助教学屏幕展示作者资料并让学生快速记忆重要信息)

2、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5分钟)

3、思考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八年级

学生已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要求独立完成并写在练习本上)

4、学生展示所写答案(大屏幕转换到投影仪教师指正)

(三)、合作探究

1、指名朗读1、2段,用两个字形容铁骑兵现在的处境:掉队。环境如此恶劣,铁骑兵又身处敌境,你会不会担心他们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学生答:会不会遇到危险?能不能归队等。欲知后事如此,请继续往下读。(大屏幕展示学生的疑问)

2、指名读3、4、5段,铁骑兵在敌人的扫荡下,被迫辗转。走的全是不熟悉的地方。他们看到了一条河,这时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学生答:这是什么河?(大屏幕展示学生的疑问)

3、指名读6、7段。铁骑兵此时看到了一座城,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学生答:这是什么城?(大屏幕展示学生疑问)

4、指名读8、9、10段。

5、归纳中间是打游击的过程,让学生画出铁骑兵的行踪。并总结,本文的线索就是铁骑兵的行踪。

4、引导学生: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产生这么多的担心与疑问。像这样,故意让你产生紧张心理的写法叫做设置悬念。(大屏幕展示)

5、学生讨论设置悬念的作用

使情节曲折动人,扣人心弦。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表现了八路军战士的革命精神。

6、担心了这么久,我们来揭晓大结局。全体齐读最后一部分。

7、学生概括八路军的性格特点并重点分析对队长的几处描写的句子

(1)“班长是个矮汉子,左腮有一条刀伤,弯弯的,像是月牙。”A提问:班长左腮为什么会有一条刀伤?过去电影里头常有坏人的脸上有刀疤,作者这样描写是否表现了班长的凶恶?

讨论归纳:班长是八路军战士,是为了解救广大百姓而甘愿牺牲一切的无产阶级战士。所以,他脸上的刀伤肯定是在战斗中留下的创伤,是他奋勇杀敌的见证。从他脸上的刀伤,我们能看出战士们抗击日寇的无比坚定的信念。

B提问:班长脸上的刀伤应该是挺难看的,为什么说像月牙?仅仅是形状相像吗?

归纳:月牙是美丽的,把班长脸上的刀伤说成是美丽的,可见作者对八路军战士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提问:这句话对人物神态的描写能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归纳:“班长的脸颊抽动着”这一表情,可看出班长心里很激动。但到底为何激动,须与后半句嘴里所骂的话结合起来理解,这一句话可看出八路军战士对日寇的无比仇恨。

(3)总结:人物外貌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这些描写都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以更好地反映人物性格。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八路军战士凭借着对日寇的仇恨,凭借着灵活机动的战术,不仅保存了自己,而且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增加了我们读者心目中对八路军战士的崇敬、怀念之情。

(五)、作业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部队以后的情景,并写下来,200字左后。

六、板书设计

3、铁骑兵掉队(雁门关)会遇到什么危险?

能归队吗?

线索设置悬念

打游击这是什么河?这是什么城

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