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坟墓图片
详细内容
篇一:《为什么以色列的历史被记载于《圣经》?—《以色列旅行知识必备》(二十二)》
为什么以色列的历史被记载于《圣经》?—《以色列旅行知识必备》(二十二)
2014-02-11领队整理耶路撒冷之旅
《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主耶稣降生以前神与以色列所立的约是旧约,主耶稣降生以后神与普世信耶稣的人所立的就是新约。(《圣经》也是世界上被翻译语种最多的书。)
以色列人所遭遇的事情被详细地记载于《圣经》,经上说:
“他们(指以色列人)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鉴戒,并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林前10:11)
写到这里,笔者想到了今天位于耶路撒冷的二战屠杀纪念馆。这所纪念馆里记录的是以色列人在二战期间所经历的灾难,当时欧洲的犹太人本来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可是转眼之间,灾难临到??二战期间,犹太人被杀六百万,犹太民族(亚伯拉罕的后裔)几近灭绝。
对于已灭国两千多年,又惨遭如此屠杀的以色列人来说,他们的情形就好像人死后枯干的骸骨,然而这枯干的骸骨复活了。
这一切也都是照着先知所预言的:
“耶和华的灵(原文作手)降在我身上。耶和华藉他的灵带我出去,将我放在平原中;这平原遍满骸骨。他使我从骸骨的四围经过,谁知在平原的骸骨甚多,而且极其枯干。
他对我说:「人子啊,这些骸骨能复活吗?」我说:「主耶和华啊,你是知道的。」他又对我说:「你向这些骸骨发预言说:枯干的骸骨啊,
要听耶和华的话。主耶和华对这些骸骨如此说:『我必使气息进入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我必给你们加上筋,使你们长肉,又将皮遮蔽你们,使气息进入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你们便知道我是耶和华。』」
于是,我遵命说预言。……主对我说:「人子啊,这些骸骨就是以色列全家。他们说:『我们的骨头枯干了,我们的指望失去了,我们灭绝净尽了。』所以你要发预言对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我的民哪,我必开你们的坟墓,使你们从坟墓中出来,领你们进入以色列地。我的民哪,我开你们的坟墓,使你们从坟墓中出来,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我将你们安置在本地,你们就知道我耶和华如此说,也如此成就了。这是耶和华说的。』」
主耶和华如此说:我要将以色列人从他们所到的各国收取,又从四围聚集他们,引导他们归回本地。我要使他们在那地,在以色列山上成为一国,有一王作他们众民的王。他们不再为二国,决不再分为二国;”(结37:1-22)
上面讲到“他们不再为二国,决不再分为二国。”以色列在历史上曾经分为南国(犹大)、北国(以色列),但今天正如先知所说,以色列成为了一国。
许多去了耶路撒冷屠杀纪念馆的朋友深刻体会到了上面所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我的民哪,我必开你们的坟墓,使你们从坟墓中出来,领你们进入以色列地。”
现在屠杀纪念馆门口石匾刻着《以西结书》中的这节经文:
“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我将你们安置在本
地,你们就知道我耶和华如此说,也如此成就了。这是耶和华说的。”(结37:14)
??未完待续
注:本系列文章划线部分为《圣经》原文引用。
无论你是否有信仰,无论你是何宗派,
若你了解耶路撒冷的历史,也许你都会深思??
去以色列,与撒冷之旅同行,听犹太人讲述自己,
你应当不会后悔!
篇二:《13世间最美的坟墓》世间最美的坟墓
茨威格
1.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又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寄托对托尔斯泰的深深敬意、绵绵情思的。
2.感悟生命真谛,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
通过学习文章直接描写托尔斯泰墓的句子,品味课文情景交融及巧妙运用衬托手法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托尔斯泰墓“最美”的深刻内涵,体会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魅力。
诵读法、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讲解加练习)
一、导入
师:人生中有些事情是无从逃避的,譬如说死亡。人生自古谁无死?坟墓将成为人们生命的最后驿站。历史上不少名人死后都安葬于名园,有高耸的陵墓,颂扬的碑文,精美的雕像,甚至森严的殿堂。至于为修筑自己的陵寝,而大兴土木,不遗余力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更是屡见不鲜。同学们从一些书中或影视中可以了解到或看到很多豪华的、宏伟的陵墓。下面请大家欣赏几张图片,看看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投影)
学生观看图片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寝。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头建筑,它竟然已经在地盘不稳的沙漠中矗立了五千多年,因此,阿拉伯人有句俗语说:“人们怕时间,时间却怕金字塔。”金字塔结构之奇妙,至今还是未被揭开的人类之迷。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远远望去像一座巍峨屹立的山丘。陵园在秦王13岁时便开始修建,统一天下后,又动用人力达70多万人参加修筑,前后费时近40年。陵园占地49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园,工程浩大为史所罕见。
泰姬陵——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泰姬陵是因爱情而生,它是印度帝王沙贾汉为爱妃泰吉·马哈尔所造。据传当年沙贾汉听闻爱妃先他而去的消息后,竟一夜白头。为纪念泰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国王倾举国之力,耗无数钱财,用了22年时间修建了这座泰姬陵。泰姬陵通体用雪白的大理石砌成,晶莹剔透,早中晚随光线不同,泰姬陵的景色也变化莫测,令人啧啧称奇。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三座陵墓的图片,它们美不美?(美)
它们各有各的特色:金字塔,至今还是人类的未解之迷——神秘美,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雄伟美,泰姬陵,用雪白的大理石砌成,晶莹剔透——秀丽美。那么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最美的坟墓是哪一座吗?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先生到俄国去拜谒“世间最美的坟墓”吧。(投影)
二、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人,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但他关心民众命运,同情弱小,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憎恶强权,鞭笞兽性的残暴,赞美人性的美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法西斯的迫害被迫流亡巴西。他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疯狂肆虐而无能为力,最终与妻子一道自杀于里约热内卢,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了无声的控诉和抗议。代表作有: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浪子野心》,和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投影)
三、听课文录音,正音。
1.生字。(投影)
尘嚣(xiāo)墓冢(zhǒng)(gù)栅栏(zhà)飒飒(sà)...............禁锢.................
2.词语。
尘嚣:人世间的纷扰喧嚣
飒飒:形容风、雨声。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四、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投影、播放背景音乐)
1.作者认为谁的陵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谈谈你对他的认识。
讨论明确: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不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俄国自1861——1905年的社会面貌,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鲁迅则称赞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巨人”。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对贵族生活抱批判态度,他热爱人民、同情人民,一生致力于贵族“平民化”人生道路的探求。晚年,他远离城市的奢华,长期生活在乡间,努力从事体力劳动,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他想放弃贵族的种种特权,想把自己庄园的土地分给农民,但都未能成功。他还不断从事文学创作来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抨击教会的虚伪,引起了本国统治集团的极度恐慌。1901年,俄国最高教会宣布他为“邪教徒和叛教者”,开除了他的教籍。当时还有人曾建议亚历山大三世查办托尔斯泰,但沙皇的宪兵将军说“(他)的声望太大,俄罗斯的监狱容纳不了他。”在生命的最后,托尔斯泰决心为实现自己“平民化”的理想做最后一搏,他毅然与贵族家庭决裂,执意放弃所有的财产,并在他82岁的生日那天悄然离家出走,几天之后,因肺炎病死在一个小站上。(投影)2.文中是如何描写“世间最美的坟墓”的?
请同学找出关于墓地的四次直接描写(投影)——朗读(个人)——详细分析每次描写(投影超级链接)
(1)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林,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师:“远离”、“孤零零”和两个“无人”这些词语写出了墓地的什么特点?
?“远离”、“孤零零”写出了墓地的偏远孤寂。
?两个“无人”突出了墓地的寻常、普通。
(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师:这句话中连用四个“没有”,有何作用?
?四个“没有”都是为了突出了托尔斯泰墓的简陋、矮小、平凡。
师:“没有十字架”,使人联想到主人生前因大胆抨击教会而被教皇驱逐的结果;“没有
墓碑、墓志铭、姓名”使人联想到主人生前深感为名声所累宁可放弃贵族生活而离家出走的行动。托尔斯泰选择这种朴素的墓葬方式是为了来延续自己的理想追求。
(3)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师: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以色列坟墓图片}.
?是夏天、冬天墓地的景物描写。
?“俯临”、“和暖”、“嬉戏”、“温柔”,这些拟人化的词语渲染出墓地宁静、和谐
的气氛;一位伟人的墓前,没有任何装饰,从而烘托出墓地的朴素。正是由于这朴素和宁静,使它有别于别的伟人的墓地。
(4)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师: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三位名人?
?同学发言、观看投影。
师: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
?用其他名人墓地的豪华、荣耀来反衬托尔斯泰墓的朴素。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是法国资产阶级杰出的统帅和军事家。他从土伦围城崭露头角到滑铁卢战役的败北,前后20年刀戈征战,曾亲自指挥过约60个战役,且以少胜多而驰名于世,被后人称为“真正的军事艺术的巨匠”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德国文学史上的泰斗、欧洲著名的作家,他的诗影响了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初的德语诗歌。长诗《浮士德》被列为欧洲四大名著之一。他的作品使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坛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
歌德14岁开始写剧本,25岁发表了后来风靡全球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他完成这部小说,仅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
1775年11月,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枢密顾问官、军事长官,主持过税务署等等。
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创作了他的毕生巨著《浮士德》。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土德》。这是他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堪与荷马的史诗、莎土比亚的戏剧媲美的伟大诗篇。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英国戏剧家,是公认的欧洲三大诗人(莎士比亚、歌德和但丁)之一,他的戏剧生动地描绘了欧洲17世纪的社会生活、思想政治和民族风情,受到世界各国各时代人民的普遍喜爱。
莎士比亚的创作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历史剧、喜剧和诗歌,如《亨利四世》《威尼斯商人》等。作品处处洋溢着朝气勃勃的乐观情绪,表现出人文主义思想,即使是悲剧也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带有喜剧特征。第二阶段作家开始意识到社会矛盾与尖锐,思想转为沉郁深邃,写下了著名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大悲剧以及一系列大的悲剧,富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第三阶段是创作神话剧阶段,这一阶段的创作充满传奇和极具烂漫色彩的幻想。代表作是《暴风雨》。
3.托尔斯泰的坟墓有何特点?为什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1)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初步认识。
特点:朴素(逼人的朴素)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最美”的内涵。
外——朴素美
师:我们总结出托尔斯泰墓的特点是“朴素”(逼人的朴素),那么这种朴素美不美?是一种怎样的美?
学生讨论。
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托尔斯泰墓远离尘嚣,虽然没有豪华的装饰,却有高大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茵茵绿草,夏天有飒飒的风、和暖的阳光,冬天有温柔的白雪,从这些关于墓地的景物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宁静、和谐、静穆的优美意境,让人感到这朴素墓地有一种自然之美。
朴素之所以美,就在于它是纯真的、自然的。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大都以朴素为美。我国的老庄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就把自然朴素看成是一种不可比拟的美,一种理想的美。李白也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朴素美。美国的海明威说过:“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就谈不上伟大。”托尔斯泰本人也崇尚朴素,追求朴素之美。他说:“朴素,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品质。”“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作为一位家资丰厚的伯爵和世袭大贵族,同时又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给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但他却自己要求死后安葬在这简陋、矮小的墓中,正是一种追求朴素美的表现。(投影)内——人格美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托尔斯泰墓之所以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在于它有一种“朴素美”。书中提到“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名声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不留姓名地被人埋葬了。”那么“流浪汉”和“不为人知的士兵”他们的坟墓也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吗?(明确:不是)可见,坟墓之美还与墓地的主人有关。
像托尔斯泰这样举世闻名,曾以累累巨著,伟大思想哺育民众的杰出人物,在他的墓前塑像、树立纪念碑也是当之无愧、情理之中的,世人也大都以这种方式来纪念像他一样伟大的人物的(如歌德、莎士比亚等人的墓冢)。可是,托尔斯泰的墓地除了萧萧树木飒飒风声之外一无所有,平常得就像那些流浪汉、无名的士兵的墓地一样。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生前的荣耀家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去世后对名誉、地位极度的蔑视形成反差;他生前对人类和文学巨大的付出与他去世后对世人对社会的毫无索取形成巨大反差。这种巨大的反差折射出托尔斯泰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其实,“美”不仅仅是指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有形的东西,它还包括那些强烈冲击人们心灵的、给人们以心灵震撼力的事物。1928年,茨威格站在那个小小土丘前,读懂了托尔斯泰高尚的人格美,所以才觉得这埋葬着伟大的托尔斯泰的朴素坟墓,是世间最美、最宏伟的圣地。(投影)
(3)总结。(投影)
五、总结写作特点
1.结合感受进行描写,情景交融。
师:前面我们已经明确了,作者先后四次描写托尔斯泰的墓地(投影),请同学们再朗读这些句子,并思考: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学生朗读并讨论。
师:景物描写可以表现出墓地的朴素美。同时,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还通过这些描写来抒发自己对托尔斯泰的深深敬意、绵绵情思。这样的手法叫做“情景交融”。(投影)
2.巧妙运用衬托手法。{以色列坟墓图片}.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将托尔斯泰的墓与哪些人的墓地进行过比较?有何作用?学生讨论、明确:
人物——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
作用:
(1)正衬: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
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了。
(2)反衬: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
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
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
藏着的情感。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品味托尔斯泰墓之美。
(集体朗读,配背景音乐。)
八、拓展迁移{以色列坟墓图片}.
(1)学习本文后,你有何启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或者一些名言、警句来表达这种心得。)
学生可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例如: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臧克家《有的人》
教师总结:
对于一个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伟大的灵魂来说,树碑立传等等的用以传扬后世的方式都是多余的。不论他存在的形式多么普通和简易,都丝毫无损于他的伟大和光辉。因为一个人要想赢得人们的尊敬,绝不是靠权威、靠包装、靠强迫就能得到的。让世人尊敬的,只有伟大的建树和人格的魅力。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文字,相信会对我们有所启迪。(投影)
许多人一生中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设计、精修、雕琢自己的墓碑上,但他们不知道,活着用在墓碑上的精力越多,死后他的墓碑损坏得越早。如果你生前没有为人类作出多大贡献,哪怕你死后的墓碑再宏伟再壮观,也只是废石一块。最坚固的墓碑原是立在人们心中的,即使它只是沙石一堆,也是世上最感人最美丽的碑石。
同学们,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
(2)托尔斯泰墓如此的普通、简朴,作者说它是“最美”的,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听到自然美、心灵美、社会美等这样一些关于“美”的词语,请谈谈你对“美”的看法。
学生可各抒己见,答案不求统一。(服饰美、装饰美、语言美、心灵美等各方面的例子)
教师总结:很好,以上这些同学从多种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谈到了什么是美,比如有自然美、行为美、心灵美,还谈到了对美的认识。什么是美?美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真实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对美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我国唐代以杨贵妃的丰腴为美,时代发展至今,时尚女子却追求“骨感美”。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有崇高的理想与抱负,在他们眼里,充满活力的拼搏与创造是美的;年逾花甲的老人,已为社会和家庭奉献出许多,身心已有了一丝疲惫,在他们眼里夕阳红时的那片宁静与安详就是美的。豪放的人喜欢黄河翻腾咆哮、长江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温婉的人则偏爱桂林山水甲天下、杭州西湖水波潋滟的秀美。??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美的事物,关键是要我们能去用心发现它、认识它。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茨威格有这样的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于是他在托尔斯泰朴素的墓冢中发现了世间的最美,但愿我们班的每位同学也能有这样的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九、布置作业
十、完成练习册习题
篇三:《以色列历史》以色列的历史
2700年前,先知以赛亚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呼喊:“草必枯干,花必凋残,惟有我们神的话,必永远立定。”回首人类所走过的漫长而又短暂的历史,我们所看到的无不印证了这个千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一样会禁不住内心的激动,发出同样的感慨。
早在3500年前,当以色列民还在旷野漂流的时候,摩西就已经跨越时空的界限,看到了犹太民族多灾多难、最终却要起死回生、欢呼雀跃的历史。当时以色列民尚未进入应许之地,摩西已经预见到因为耶和华在何烈山,从火中对这些百姓说话的那日,他们没有看见什么形象(申4:15),将来进入迦南地以后必定会陷入拜偶像的罪中(申4:25)。这位带领以色列民脱离了埃及的奴役和压制的伟大领袖,居然一口气描绘出了以色列人以后数千年的悲惨命运。“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们作见证:你们必在过约旦河得为业的地上,速速灭尽!你们不能在那地上长久,必尽行除灭。耶和华必使你们分散在万民中,在他所领你们到的万国里,你们剩下的人数稀少。”“耶和华必使你败在仇敌面前,你从一条路去攻击他们,必从七条路逃跑。你必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你在耶和华领你到的各国中,要令人惊骇、笑谈、讥诮。”“耶和华必使你们分散在万民中,从地这边到地那边,你必在那里事奉你和你列祖素不认识木头石头的神。在那些国中,你必不得安逸,也不得落脚之地;耶和华却使你在那里心中跳动,眼目失明,精神消耗。你的性命必悬悬无定,你昼夜恐惧,自料性命难保。你因心里所恐惧的,眼中所看见的,早晨必说,巴不得到晚上才好;晚上必说,巴不得到早晨才好。”(申4:26-27;28:25,37,64-67)
此后3500年的历史仿佛就是摩西编导的一部电影,分毫不差地放映在世人面前。摩西去世以后,以色列民在约书亚的带领下,征服了迦南各族,进入了耶和华神向列祖起誓应许赐给他们的流奶与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他们果然如摩西所言,不久以后便陷入拜外帮鬼神的罪中,而且越陷越深。在先后经历了黑暗的士师时代和短暂繁荣强盛的统一王国之后,一分为二,北部10个支派形成了以撒玛利亚为中心的以色列国,南部其他两个支派则成立了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犹大国。以色列诸王全然不把摩西的告诫放在心上,带领百姓陷在罪中,并且杀害耶和华的先知。他们思想的尽是作恶,硬着颈项不肯回转,终于招致神的审判,公元前722年为亚述国所灭,大批人民被掳往外帮。南国犹大仍不悔悟,也遭遇同样的厄运,于公元前586年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所灭,京城耶路撒冷和所罗门王所建的圣殿被毁。百姓除被杀者外,大多数分三批被掳往巴比伦为奴,以色列人至此彻底亡国。五十年后巴比伦为波斯和和玛代所攻取,以色列人于是转为波斯的奴隶。大约七十年后,波斯王古列和亚达薛西先后准许剩余的以色列在所罗巴伯、以斯拉和尼希米的率领下归回本土,重建耶路撒冷和圣殿,但重建的犹大只是波斯的一个省,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从这时起,以色列人被称为犹太人。此后,以色列地先后被希腊、罗马统治。主耶稣即降生并受难于罗马统治时期。罗马人的暴政激起了犹太人的反抗,耶稣死后四十年,即公元七十年,罗马军队攻破耶路撒冷,城池和圣殿再次被毁。“第二圣殿”的废墟上只留下西墙的一段残壁,这就是后来犹太人所称的“哭墙”。公元132年,罗马再次血腥镇压犹太人的反抗,犹太人复兴以色列国的梦想彻底破灭(参见徒1:6)。罗马皇帝在耶路撒冷的瓦砾上建造了艾利亚?卡贝多利那城,禁止犹太人踏入这个地域,并将以色列地(即迦南地)改名为巴勒斯坦,为的是要让世人永远遗忘这里曾经是犹太人曾经世世代代居住过的地方。历史学家们推算,当时以色列地总共只有300万犹太人。通过公元前后100多年内三场大起义的失败,约有150万犹太人被杀。剩下的少数犹太农民仍留居在北部的加利利地区,其余犹太人则几乎全部被罗马当局逐出以色列地,分散到各国。从此结束了这个民族在迦南地生存了1300多年的历史,进入了一个长达1800年的民族大流散历史时期,“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颠沛流离,正如摩西和众先知所预言。公元638年,奥玛尔成功地率领伊斯兰教徒占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就此成为伊斯兰教的天下,此后数百年间,大批阿拉伯人迁入巴勒斯坦(即以色列地,又称迦南地),因而被称为巴勒斯坦人。公元691年和703年,伊斯兰教徒先后在圣殿的遗址(摩利亚山)上建立了两座大的清真寺,即圣石拱顶清真寺和阿克撒清真寺。正如众先知和主耶稣所预言的那样,圣地不断地遭到外帮人的践踏和蹂躏。
犹太人流散到列国之后,到处受排斥、嘲讽、鄙视,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是他们所遭受的迫害和杀戮。似乎从古至今,刀剑血光之灾总不离开他们,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和浩劫没有任何其他民族可与之比拟。除亚述、巴比伦和罗马帝国所加给他们的战祸之外,欧洲基督教世界所加给犹太人的百般歧视和无休止的迫害罄竹难书,骇人听
闻。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也曾因宗教偏见对犹太人滥行杀戮。14世纪以后的三四百年之内,西班牙和葡萄牙有40万犹太人遭到基督教异端裁判所的审讯,其中三万人因不肯归依基督教而被处以火刑,活活烧死。公元1881年俄国沙皇被刺,犹太人被杀者达百万之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沙皇又威逼犹太人出境,不从者即用机枪和手榴弹残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希特勒更对犹太人进行了空前的大屠杀。据战后较为精确的统计,德国纳粹在整个欧洲大陆总共屠杀犹太人达582万多人,其中包括100万儿童。犹太人的财产损失约为120亿美圆。当初犹太人在埃及为奴430年,人口由七十人增加到二百万,增加两万多倍,足见以色列人的自然增长率很高,但自亡国以后,他们的人口却几乎没有增长。因为世世代代有太多人死于天灾人祸。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全世界的犹太人一共只有一千多万。正如摩西所预言,“你们剩下的人数稀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历经浩劫的民族,人数稀少又被分散于万国之中,没有祖国,没有自己的土地,却没有被消灭或同化,仍然作为独特的民族生存下来,继续保持其固有的民族传统,这一奇迹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在亡国之后,不出五百年继之而来的就是灭种,整个民族将被消灭或同化而消失,惟独弱小的犹太民族是个例外。为什么?历史学家们无法解释,但圣经却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事出于神的命定。早在3500年前神就借着摩西警戒以色列人,如果他们违背耶和华的律例典章而转去行恶,就必遭遇咒诅而将亡国,而后神所给他们的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惩罚,即将他们分散在万民中,饱受患难。但神却没有说要将他们灭绝。因为以色列人虽然背信弃义,作恶多端,但神仍是信实的。所以摩西同时又说:“耶和华你神原是有怜悯的神,他总不撇下你,不灭绝你,也不忘记他起誓与你列祖所立的约。”(申命记4:31)这就是以色列人之所以能九死一生,历经劫难而仍能顽强存在的根本理由。
神不但命定以色列人不被灭绝,而且还预定以色列人日后必将重回故土,再建一个新的国家。所以摩西更进一步说:“那时,耶和华你的神必怜恤你,救回你这被掳的子民,耶和华你的神要回转过来,从分散你到的万民中将你招聚回来。你被赶散的人,就是在天涯的,耶和华你的神必领你进入你列祖所得的地,使你可以得着。又必善待你,使你的人数比你列祖众多。”(申30:3-5)2500年前的先知以西结则预言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我要将以色列人从他们所到的各国收取,又从四围聚集他们,引导他们归回本地。我要使他们在那地,在以色列山上,成为一国,有一王作他们众人的王。他们不再为二国,决不再分为二国。”这些预言写在圣经里已经几千年,以色列人不被灭绝已是奇迹,谁能相信他们还要重归故土,重新建国?直到19世纪仍然无人相信。因为在人看来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首先,犹太人离开本土之后,以色列地早已为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占据,这些人世代居住该地区已经一千年之久,早已视该地为他们的故乡。特别是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以后,很快便成为中东、北非一带最强大的宗教政治力量,巴勒斯坦地区(即以色列地)也早已成为他们的势力范围。在耶路撒冷圣殿的原址上已经建起两座大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伊斯兰教徒也同样把耶路撒冷视为他们的圣地。穆斯林与犹太人势同水火,断不会容许犹太人复国。其次,人数稀少的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一无共同居住的土地,二无共同参与的组织(更无政府,甚至没有共同的语言),三无军队,四无国际支持,立国的基本条件一项也不具备,谈复国岂非痴人说梦?
然而,天怎样高过地,照样神的道路高过人的道路。他是在旷野开道路,在沙漠开江河的神。谁也没想到,在纳粹德国丧心病狂地妄图灭绝犹太人,屠杀了整个犹太民族三分之一的人口,眼见犹太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的时候,让人瞠目结舌的奇迹发生了。就象主耶稣在坟墓里停放了三天以后复活了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大屠杀结束以后的第三年,1948年,犹太民族的国家又复活了!又一次诞生在创造天地万物的全能上帝向他们列祖起誓应许赐给他们的土地上!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希特勒屠杀犹太人这一惨绝人寰的暴行使全世界犹太人深刻认识到,他们之所以任人宰割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国家,要想避免这种历史悲剧的重演,唯一出路是建立一个能庇护自己的民族国家。而那些劫后余生者,已经失去原来的家园,有没有哪个国家肯接受他们定居,他们只能走向巴勒斯坦故土,寻求栖身之地。于是在二战期间和战后,欧洲幸存下来的犹太难民历经千难万险,涌向巴勒斯坦。同时纳粹的暴行也使全世界大为震惊,唤醒了世人的良知,在全世界形成了一种有利于犹太人复国主义运动的国际舆论和政治气氛,推动了这场运动朝着在巴勒斯坦(即以色列地)建国的伟大目标迅猛发展。1948年,饱经苦难的犹太民族两千多年以来建国的梦想终于得到了实现:他们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家园。
想终于得到了实现:他们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家园。
篇四:《以色列》{以色列坟墓图片}.篇五:《耶稣的遗体真的在坟墓中不见了》耶稣的遗体真的在坟墓中不见了?
美国糖果大王的女继承人海伦.沃希斯.布雷赫,在一个清新凉爽的秋日下午,乘飞机来到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步入人群之后,倏地失去了踪影。这个喜爱动物、心肠慈善的红发女郎,到底碰到了什么事情,二十多年来一直使警察和记者们大惑不解。
调查人员相信她已被谋害,但无法确定她死时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找不到尸体。警察厅向外散布了一些猜测之词,透露一些引人入胜的可能性给报界,甚至还请了一位法官宣称此事为一件骗案。可是没有尸体,这件谋杀案仍然虚悬未决。谁也没有被控谋杀罪。
布雷赫疑案迟迟不能侦破令人丧气。我那时常常难以入眠,希望靠着少得可怜的证据,构思出事件的经过,却徒劳无功。我要知道真相,可是来来去去的,都只是猜测!
找不到尸体的情节可以在廉价小说和现实生活中找到,但是空坟墓的情况却难得一见。耶稣的问题和海伦.布雷赫的不同,他的问题并不在于人们看不见他:他活着的时候被人看见,死后被人看见,复活后也被人看见。如果你相信福音书的记载,这不是一个尸体失踪的问题。不是,而是耶稣依然活着的问题,甚至到今天仍然活着,尽管他曾被钉死在可怕的十字架上,其经过在上一章已经说过了。
空坟墓是耶稣复活的持久象征,是耶稣神性的最高表现。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17节中说,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你们仍在罪里。”
神学家杰罗德.奥科林斯(GeraldO,Collins)是这样说的:“往深处想,基督信仰里头若没有耶稣的复活,不仅基督教不能延续,其本身根本就不是基督教。”
耶稣复活是他神的地位和他的教导得自天敔的最高证明,也是他战胜罪恶和死亡的证据。这也预示凡信他的也会复活。这是基督徒盼望的基础,是所有神迹中的神迹。
怀疑派不信这是真的,他们说耶稣尸体的下落仍是一个谜,跟海伦.布雷赫的失踪案一样,没有足够证据得出确切的结论。
可是也有人断言,案子已经定识,因为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复活节的第一天早晨坟墓是空的。如果你想找个人为此作有效的辩护,你最好去访问威廉.莱恩.柯莱格,他是世界上公认的‘耶稣复活问题’最杰出的专家。{以色列坟墓图片}.
访问十一:威廉.莱恩.柯莱格(WilliamLaneCraig)博士
我第一次看见威廉.莱恩.柯莱格工作时,场面颇不寻常:我坐在他身后,看见他对着将近八千人,为基督信仰辩护。全美有一百多个无线电台广播这场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