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假如项羽渡过乌江

假如项羽渡过乌江

详细内容

第一篇:《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几种说法》

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几种说法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

是选择一死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计正山先生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垓下之围中项羽仓皇失措,带领八百兵马突出重围,往江东方向逃跑。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是他发迹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尉等依然服从项羽,听从项羽调遣,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抗拒刘邦。如果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所以项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但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120千米,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也不是自刎而死。

但这种说法同样充满了推测和猜想,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两汉时期的东城县,是江淮之间的一个辖境广阔的大县。从现在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越过江淮分水岭,包括今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县乌江的沿江一带。晋太康六年在设东城县界设置单独的乌江县。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曾指出:“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也就是说,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是包括在东城县内的,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而是为避免同义反复而使用的描写方法。

这样看来,项羽的确是死于乌江,司马迁所处的年代距离楚汉战争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而且他治学严谨,在项羽之死这样的大问题上应该不会妄自猜测。而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一个性格悲剧。自大孤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却也让人扼腕叹惜

第二篇:《“项羽乌江自刎”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5-7题。(12分)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五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5.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籍独不愧于心乎?②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③虞兮虞兮奈若何!④若非吾故人乎?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课文《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细致刻画了一个骁勇善战、知耻重义,而又自负却不心服的悲剧英雄形象。

B.《垓下歌》是项羽面对着女人和宝马唱出的悲歌,表现了个人在巨大的历史命运控制下不能自主、命运无常的悲剧意识。

C.莫能仰视,写出左右对项羽的畏惧,突显了项羽的声威和气势。其中莫是没有人的意思。

D.文言文中,常见词类活用的现象。例如,在项王乃欲东渡乌江的东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的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7.翻译(6分)

①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参考答案:

5.C(①难道②只,仅③与④相同,你){假如项羽渡过乌江}.

6.C(C、莫能仰视,写出左右对项羽的不忍心)

7.(6分)(1)江东虽然小,但土地方圆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2)上天要使我灭亡,我为什么还要渡乌江呢?

第三篇:《《项羽本纪》课堂练习(含答案)》

《项羽本纪》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1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

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略知其意略:大略○B.又不肯竟学竟:终了..

C.毋妄言,族矣毋:别,不要D.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惮:害怕..

A○D○C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故事得已。故:原因。

○B.毋妄言。妄:狂妄。

C.梁以此奇籍奇:这里是“认为„„出奇”之意。

D.阴以兵法部勒客及子弟。阴:暗中。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学书不成,去②去北军二里余..

○B.①梁以此奇籍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①以故事得已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D.①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②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字,判断正确的是(C)

①梁以此奇籍②足以记名姓而已..

③以是知其能④略知其意..

A、两个“以”意义相同,两个“知”意义也相同。

B、两个“以”意义相同,两个“知”意义不同。

C、两个“以”意义不同,两个“知”意义也不同。○

D、两个“以”意义不同,两个“知”意义相同。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杀死的

○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文字,能够记住名姓就行了

C.彼可取而代也——他可以取而代之

D.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

6.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B)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A.项羽身高力大,才气过人,即使是吴中的徒弟,也都害怕他。

○B.项羽虽是外乡人,但因为身高力大,才气过人,吴中本地的子弟也都敬畏他。

C.项羽身高力大,才气过人,使吴中子弟,都对他很忌惮。

D.项羽凭借自己身高力大,才气过人,赢得了吴中子弟的信任。

7.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他是被秦将王翦杀死的。

○B.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项梁后教项羽兵法,项羽很高兴,终于学完了兵法。

C.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竟说:“彼可取而代也”,可看出他有大志与勇气。

D.项羽的身材、力气超过一般人,他在吴中青年人中很有威望。

8.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项籍胸怀大志的一组是:

①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②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

③彼可取而代也。④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④○

9.下列判断错误的是(C)

A、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是楚国的名将。

B、项梁因杀人,躲避到了吴中。经曹咎的周旋,才得以免罪。

C、项梁认为项羽才气过人,有朝一日必可取代秦始皇帝。○

D、吴中的士大夫都比不上项梁,所以项梁能成为徭役、丧葬等大事的主办者。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年少时,读书识字学剑均不成,要求项梁教他兵法,要学过人的本领。○B.项梁杀了人,与项籍一起躲到吴中之地,每当吴中有大的徭役事,项梁常出头主办,并暗自苦学兵法,组织宾客子弟,借此显示自己的才干。

C.始皇巡游会稽,项梁和项籍一起观看,项籍充满自信地认为始皇位是可以谋取替代的。

D.项籍凭借自己身高力大,才气过人,在吴中之地颇有名气。

11.翻译下列句子:

(1)以故事得已。(因为这一缘故案子得以了结)

答:

(2)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答:

阅读下文,完成12—27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

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候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候①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②待,请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亡。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舣船:使船靠岸。

1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营垒。.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跟随。.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罪:过错。.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答案:A(提示:驻扎)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向东.

B.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让我当王..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受伤十余处....

D.吾为若德。品德.

答案:D(恩惠、好处)

14.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土地..

B.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短小轻便的兵器..

C.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看见..

D.若非吾故人乎?老朋友..

答案:A(土地方圆)

15.找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两项:

A○项王军壁该下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C此天之亡我。D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项王乃悲歌慷慨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若非吾故人乎D.吾闻汉购吾头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