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传统钓
详细内容
篇一:《传统钓的调漂操作方法什么是传统钓》
传统钓的调漂操作方法什么是传统钓
何谓传统钓?一说铅坠到底就是传统钓;一说除去台钓法之外的手竿钓法就是传统钓,众说纷纭。我以为这两种说法都对,钓鱼在中国发展到今天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台钓传入大陆以来历经10年的发展,到目前来说也不是当初的台钓了。准确地说应该是大陆的钓手在台湾钓法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全新钓法——“中国钓法”。在此,专为铅坠到底的传统钓法来详细说明一下具体的调漂方法:
漂,是钓鱼人的眼睛,钓者通过浮漂的动作来感知水下鱼儿的就饵信息,判断抬竿的时机。铅坠到底的钓法顾名思义就是要确保铅坠接触水底,也就是说铅坠的重量要大于浮漂的浮力,具体大多少就关系到了整个钓组的灵敏度。搞清楚这个原则之后,就可以开始调漂了。首先,组装线组,安装浮漂和铅坠。要使得第一次安装的铅坠重量确保能将浮漂整体拉进水中,移动浮漂使浮漂到铅坠的距离要约为钓位水深的一半左右。
现在开始修剪铅皮,不要着急要慢慢来,一点点地剪直到浮漂上端定点和水面平齐或者露出水面一目。这时钓组在水中的状态就是一个平衡的浮力系统,悬浮在水中。到这时,就算调漂结束了。接下来就要找底了,向上移动浮漂直到浮漂露出水面一目(调漂为平水时)或者两目(调漂为一目时)。这就说明此时的铅坠已经触底,由水底支撑了铅坠一定的重力使得浮漂上浮了相应的目数。当然这个目数要兼顾到钓组灵敏度和方便钓者观察两个方面,如果只考虑
提高灵敏度使铅坠触底很轻,就会造成观漂的困难。另一方面,如果为了观漂方便而将钓目增加过多,势必降低钓组的灵敏度甚至会造成水中大线弯曲而显示不出渔讯。
作为目前钓法来说,传统钓法在特定的钓场特别是野钓场所并且针对老年钓者还是有很大的适应性。可以过滤掉小杂鱼的闹窝信号,当有鱼就饵时浮漂的信号明显且多是吃死钩,作为老年人休闲钓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篇二:《神奇的传统钓组》神奇的传统钓组
我学钓鱼起步很晚,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钓鱼是那么的有趣,于是就学起了钓鱼。我胡乱地买了根钓竿、一付预制好的羽管散漂钓组,把自己“武装”成了钓鱼人。之后购买了钓鱼书籍,订阅了钓鱼杂志,学到了很多钓鱼方面的理论知识,知道了什么是传统钓组、什么是台钓钓组,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等等等等。那时,也终于明白了我买的是传统钓
钓具,钓的是传统钓钓法。于是我也就把自己归类为“传统钓钓者”队伍了。一直以来,我以“传统钓钓者”自居,所以在传统钓方面比较注重,但到现在还没有弄清传统钓的精髓。有的说传统钓是长竿短线,有的说传统钓是粗线大钩,有的说传统钓是七星漂加朝天钩,有的说传统钓注重“重坠”,对钓组要求不高,到底传统钓的要旨是什么?莫终一是,到现在我还没有搞清楚,但相信每种说法都有它的理论依据和存在优势。当然,我对台钓法及台钓钓组调漂方法也进行了了解,感觉台钓线组在“灵敏度”方面很有建树,但装备要求很高,费用也很大,适合钓有一定密度的鱼池,较适合比赛,然鱼稀、环境恶劣的野浜不太适合。基于这些,从我自身考虑以及对“钓鱼”这顶活动的定位和钓
鱼趋向进行评估后,决定学传统钓钓法。
据说传统钓法已流传了几千年,但我还真没有看到过有关“传统钓”的定义和经典的钓组组装调试,倒是详细的台钓调漂理论先入为主,所以一直以来,我是用台钓的调漂理念去调试我的传统钓钓组的,糊里糊涂地钓了几年,总觉得鱼钓得不错,而非常自满。直到最近一次,几位同士一起约好去钓鱼,到收竿时发现,一位只钓了一条鲫(冬天出钓,不能指望钓很多鱼),另一位也只钓了5-6条鲫,而我却钓到了39条。要知道他们都是我钓鱼的启蒙老师(一位三十几年钓龄,一位也有十几年了),而这又不是偶尔现象(基本上每次与他们出去,总是我多)。在比较了钓饵(相同-红虫)、诱饵(各拿自己的绝活)、钓位(钓位有差异,我在“丁”字浜的南北段内钓,他俩选择了东西段)和钓技(各施所长)后,最后谈到了钓组。结果他们听了我讲述以后,一位是目瞪口呆,一位是频频点头。由于他们也都是传统钓钓者,所以最后他们给了我一个结论:“那是一付神奇的钓组。”
“神奇的钓组”其实并不神奇,制作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想到、搞清原理及如何使用就成。
1)制作:线牵好钩,在钩上方的线上圈上(5公分处左右,适当压紧但不咬死,稍加力可移动铅坠)铅皮适量重(大于设定示漂及以下所以浮力重),穿上一串星漂,穿星漂时,为使钓组能适应不同深浅窝,在每粒星漂的下方串入一粒太空豆,便于钓时不同窝示漂的快速定位。设定哪一粒为示漂星,要求示星漂与它上面的那粒星等色并等大。我的钓组0.4号高强度线(能受4斤重)、5号伊豆钩(半斤大小鲫直飞基本不跑鱼)串三星(椭圆形泡沫散漂。不要棒形,它有视觉上的死角),一小二大,最底下为小星(第一号星)、二大星为同色(大红),设中间星(第二号星)为示漂星,最上粒星为比较星(或将来的钓浮
星)。
2)调试:
(1)准备工作:取出调漂筒(100公分高较好)倒入水,调试钓组的钩上牵另一细丝(细丝上也加铅坠,使线沉底,以不影响钓组的浮力),将钓组放入筒内,此时一定是坠和钩全躺在底上,将示漂没入水下10公分以上,将水上漂拉离示漂并保证绝对横卧于水(不影
响钓组的浮力),
(2)实施调整:不断剪去铅皮,反复调试钓组状态,当铅坠离底、钩上线成弯曲状时,开始精细修剪,再不断地修剪去铅皮,直到铅坠与钩在一直线上,坠与钩中间的线笔直,钩
直立在底上(钩背触底),这时基本算调好了。
(3)上浮校验:接下来用手拉那根牵在钩上的细丝,将钩拉离底2-3公分(模拟鱼抬头),看示漂是否会慢慢上升,如能上升,调漂真正完成。不然继续修减铅皮(极微量),直到
示漂能上升为止。
(4)下沉验证:将提钩细丝解掉,然后将钓组反复从水面上放下去几次(有时会出现由于示漂漂顶的水张力而使钓组沉不下去,可用手顶一下),每次钓组都应该会慢慢下沉,直
至钩背触底(不要担心钓时沉不下去)。
3)施钓
(1)找底。钓上挂饵找底(最好有一定比重的,蚯蚓或红虫与水的比重差不多),调好示
漂位置(一般示漂在水下5公分之内)。
(2)验证钓组。空钩,再抛入同一点,如果示漂在同一位置,则钓组验证好;如果示漂能没入水下,但不到位,如果钓饵是有一定比重的饵(如米粒),则也验证好了;如果是蚯蚓、单根红虫挂钩,则挂好后再试,如果也能到位,则也可不需要处理;如还不能到位,则剪一丝铅皮绕在铅坠上的钓线上即可;当然,如果示漂沉不下水,说明塘水的比重严重
偏离家里调试用水的比重了,必须处理,方法同上。
(3)提竿时机:见示漂上升就提竿,这是本钓组特殊之处,也是钓组主要的提竿时机。如何观察?水下漂与水上漂选用同色漂,目的就是将水上漂当作颜色比较漂用,水下漂在水下,上面看一下通常要暗一些,随着水下漂不断上升,其颜色不断变的鲜艳(当水下漂上
升到水面,就与水上漂同色了),只要看到这一颜色变化过程就可提竿了。{什么是传统钓}.
(4)其它提竿时机,示漂上升到水面,提竿是当然的;水上漂拉没,当然也该提竿了。还有一个提竿时机,即本钓组实际上也具有的“台钓钓组”吸口下顿信号,只是没有“立漂”进行放大而意。仔细观察,示漂在上升之前有一个暗漂过程,此为鱼的吸食过程,是个“下顿”动作,此时提竿也能得鱼,只是命中率没有“上升”过程高,而且我们也不想追求这
一、二秒的效率而降低了获鱼的成功率。
4)原理
基本原理:是(水下所有物件的重力)微大于(或等于)(水下所有物件的浮力),
但是(水下所有物件的重力-钩重力)小于(水下所有物件的浮力)。
当钓组调成这种状态后,只要钩离底,水下漂就会上浮,这样我们就可以观察到水下漂
颜色的变化,也就能动察到鱼咬钩的全过程。
5)优势
作几种假设并与其它几种钓组等作一下比较:
传统钓组:散漂、坠到底,坠与钩距离设为5公分。
传统改良钓组:散漂、悬坠、坠与钩距离设为5公分,脚线弯。
朝天钩钓组:散漂、坠钩联体。
台钓钓组:立漂、调4钓2(算1目=1公分,子线15公分)。
假设过程台钓钓组传统钓组改良钓组朝天钩钓组成本钓组
(1)鱼吸食立漂有力一下顿基本无反应基本无反应基本无反应水下示漂变暗
明确,立即提竿没有,不能提竿没有,不能提竿没有,不能提竿可以,可以提竿
(2)鱼衔食并抬头立漂上升1目基本无反应基本无反应散漂上送水下示漂变鲜艳
不能,不能提竿没有,不能提竿没有,不能提竿明确,立即提竿明确,立即提竿
(3)鱼抬头1公分立漂上升1目基本无反应基本无反应散漂上送水下示漂变鲜艳{什么是传统钓}.
不能,不能提竿没有,不能提竿没有,不能提竿明确,立即提竿明确,立即提竿
(4)鱼抬头5公分立漂上升1目基本无反应基本无反应散漂上送水下示漂变鲜艳并
出水
不能,不能提竿没有,不能提竿没有,不能提竿明确,立即提竿明确,立即提竿{什么是传统钓}.
(5)鱼抬头6公分立漂上升1目散漂上送基本无反应散漂上送水下示漂出水
不能,不能提竿明确,立即提竿没有,不能提竿明确,立即提竿明确,立即提竿
(6)鱼抬头10公分立漂上升1目散漂上送基本无反应散漂上送水下示漂出水
不能,不能提竿明确,立即提竿没有,不能提竿明确,立即提竿明确,立即提竿
(7)鱼抬头11公分立漂上升1目散漂上送散漂上送散漂上送水下示漂出水
不能,不能提竿明确,立即提竿明确,立即提竿明确,立即提竿明确,立即提竿
(8)鱼抬头34公分立漂上升2目散漂上送散漂上送散漂上送水下示漂出水
不能,不能提竿明确,立即提竿明确,立即提竿明确,立即提竿明确,立即提竿
(9)鱼抬头35公分立漂上升3目散漂上送散漂上送散漂上送水下示漂出水
明确,立即提竿明确,立即提竿明确,立即提竿明确,立即提竿明确,立即提竿
上面假设是一种单纯化的东西并只考虑了“钩饵垂直上升”,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但道
理差不多。因此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1)台钓,第一信号——吸食信号明确,是明确的提竿时机。但如果此信号没看清,错过了,第二信号出现要等到鱼拉过坠子15公分(脑线长度),再拉过2公分,使立漂上送大于4目,才是明确的提竿信号,因此,台钓如果错过第一信号,以坠子为园心、17公分为
半径内的球体范围内,鱼咬钩信号是盲区。结论是:错过了第一信号的台钓钓组是最滞钝
的钓组。
(2)传统钓组:第一信号不能反应,而以坠子为园心、5公分为半径的半球体范围内,鱼
咬钩信号是盲区。结论是:传统钓组是一个滞钝的钓组。
(3)改良传统钓组:第一信号不能反应,而以坠子为园心、10公分为半径的球体范围内,鱼咬钩信号是盲区。可以看出它比改良前的传统钓组还要滞钝(这一点没人提出来过)。
(4)朝天钩钓组:第一信号不容易反应,但只要钩离底,马上就反应出来,基本反应了鱼咬钩到拉线的全过程,中间没有信号盲区,结论是朝天钩钓组是一套极高灵敏的钓组。但它在其它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如易将饵陷入软泥浆中;铅钩联体过重、过大,易引起鱼警{什么是传统钓}.
觉而吐钩等。
(5)本钓组,提竿时机的信号反应是个全过程,从鱼吸食咬钩开始到鱼拉着线走。中间没有信号盲区。仅仅在第一信号——吸食信号上没有台钓立漂的信号被放大后的明确。
总上所述,钓组的优势在于增加了提竿时机的把握时间(能够动察钩在鱼嘴里的全过程),同时对滑鱼“衔钩”抬头信号也将反应无遗。另外最大限度地汇集了传统钓和台钓的各自优点。如传统钓的“多窝走钓”、体现出“朝天钩钓组的高灵敏”、能反应台钓的“鱼吸
食信号”、“钓组归零(基本)”、“飘饵引鱼”等等。
6)缺点
只能钓静水,流水就要走漂。当反光很强时,就不能看清水下示漂的变化过程。钓十几米
远时或低岸时水下示漂不大好观察。
7)变化
(1)钓钝:如碰到流水或大风引起对流,需要钓钝,可将铅坠下拉,并将第二星拉出水面,
让坠着底,改钓钝。
(2)钓浮:当钓浮时,将第三星往下拉,使钩饵处于半水状态(当然,饵的重量不能大于
第三星的浮力(水上浮漂的总浮力))。
(3)改成朝天钩钓组,将铅坠拉到钩柄处,将第二星拉出水面,将第一小星拉到水平面下,
篇三:《我的传统钓》我的传统钓(新手和老年人适用)
我是91年开始迷上钓鱼的,以前也钓过,但那只是偶尔玩玩,在2005年5月份以前我一直玩传统钓。刚开始,对钓鱼没有多少认识,只是凭借小时候看村子里大人钓鱼而模仿。钓具也很简单,钓鱼的理论更是不懂,只知道坠子的重量须把浮标完全压入水中。因此,那时,根本谈不上灵钝,鱼获也就很少,十有九次都是空军,看到别人上鱼,还认为是自己的饵不对,从来没有在钓法上想想。
大约在94年前后吧(记不大清了)。我订阅了《中国钓鱼台》杂志,同时也买了很多的钓鱼方面的书籍,通过学习,我知道一些钓鱼的理论知识,同时还知道有一种不同于传统钓的钓法——台钓。可那时,这方面的介绍很少,我只了解了台钓的基本钓组——悬坠、双钩,而不懂如何看标?但我也知道了悬坠比底坠灵的原因和钓鱼的基本理论。此时,我才如梦初醒,明白了以前的钓法是多么的迟钝!从此,我就开始在钓组上研究了,通过对台钓原理的了解,我明白标坠匹配的原理,明白了鱼儿咬钩后浮标运动的过程,也知道了以前的那种钓法只是鱼儿把钩咬牢了以后才钓上来的,可以说是白捡的鱼。而要想把鱼钓上来,就必须在鱼儿把钩咬进口中还未吐出来的时候,及时扬杆才成。而要做到及时扬杆,就必须使浮标能及时反映出鱼咬钩的情况,而鱼咬钩的动作和浮标的运动之间又由铅坠和子线的长短决定,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结合。
通过不断学习,我了解了台钓的灵和传统钓的稳,而台钓虽然灵,可我实在无法掌握(我按书上的介绍组装了一付台钓组合,可不会看标,始终没有钓到过鱼,看着跳舞般的浮标,我只好放弃了),只好
还是用传统钓,不过我开始借用台钓的原理,不再用大坠,而是讲究坠和标的匹配了,因为我知道,浮标要想动,必须得坠子动,所以就必须使坠重和浮标的浮力达到一个平衡,于是我采用空钩半水调平水,使标和坠达到平衡,然后钓半目到一目。哈哈,这样一改,情况大为改观,鱼讯非常明显,而子线开始我采用台钓的说法,考虑到坠子的隐蔽性,用的较长5--10公分。后来我考虑到鱼要拖动坠子,则子线越长鱼就越需要运动较长的距离,就不灵敏了,这就好比以坠子为同心圆,移动相同的夹角则半径越大则需要移动的距离就越大,而短子线则相反。于是为了追求灵敏,我忽略了坠子的隐蔽性,改用较短的子线。后来的实践证明:注重灵敏而忽略坠子的隐蔽性是正确的。而鱼钩我开始用双钩,但后来我发现双钩有好多不便,就灵敏度来说,没有单钩灵,因鱼要拖动坠子也相应的要拖动另一只钩及其上的残饵;在有草的地方,挂钩的机会增大了不少。通过不断实践,我最终还是采用单钩。
就这样,通过实践和摸索,我最终摸索出了一套我自认为野钓鲫鱼较为理想的钓组,就是线用0。6--1号,钩用1--3号伊豆,7目软尾标,钩和坠之间3公分,采用空钩半水调平水,钓半目或一目。这样的钓组最大的特点就是坠子轻触底,鱼讯明显,假信号较少,钓鲫鱼几乎全是回标。钓半目或一目除了考虑坠子在水底的状态外,关键是由于目数少,则浮标的变化给人眼睛的视觉反应更大。试想一下,假如钓5目或6目,钓点又较远,浮标有一目左右的变化,你也许还看不太清楚,而钓一目则不同了,一目在水面上只是一个小红点,当
它变成两目甚至三目时会很明显的,你会清楚的看见,而产生黑标就更明显喽。
这种钓法,我用了10来年,效果很好,它的鱼讯几乎只有一种——回标,特别是鲫鱼,而鲤鱼的鱼讯90%也是回标,草鱼是70%以上吧。特别适用于老年人和钓点较远时运用。
而这种钓组为何鱼讯多为回标呢?我们知道,一般鱼在水底游动时并不是紧挨着水底,而是距底约10公分,当它吸饵时,自然就是头下尾上,吸饵后要游走为保持身体平衡,一定会抬头,这个过程,它将带动坠子一起上升,此时浮标自然就跟着上升了。大家试想一下哈,子线越短是不是鱼稍稍抬头就可带动坠子呀,这样浮标的运动就更接近鱼咬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