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才子王尔烈传世家训观后感
详细内容
篇一:《《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
《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
王尔烈是个“矛盾体”。一方面,清史稿上没有他的传记,甚至只言片语都没有。另一方面,有关王尔烈的传说流传甚广,王尔烈在民间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在辽阳历史上,比王尔烈有名气的人很多,但唯独王尔烈的传说最多。”辽阳市市志办叶红钢主任这样告诉记者。
于是,“王尔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成为辽阳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最终,答案是:历史上的王尔烈与传说中的王尔烈迥然不同。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一位是杨铸,另一位则是马振文。前者曾为辽阳市市志办主任、辽阳市档案局局长,后者毕业于东北师大历史系,长年“痴迷历史研究”。“这两个人可以说是辽阳史学界的泰斗”,叶红钢补充道。历史上的王尔烈
王尔烈究竟当了多大的官?王尔烈出生于雍正五年(1727年),卒于嘉庆六年(1801年),享年75岁。27岁时考中拔贡生,39岁时考中举人。随后出任国子监教习、平谷县教谕,这只是八九品级的小官。不过,从此,王尔烈开始走上仕途。
王尔烈一生都做过什么官,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他做过阁部高官,也有的说他做过封疆大吏。实际上,王尔烈只是“一个中级的封建文职官僚”。
杨铸的证据是,“王尔烈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为其姨父、姨母六十寿辰祝寿而亲笔撰写的《薛太翁暨德配刘太夫人双寿序》最能说明问题。”在《寿序》文末,王尔烈自署全衔云:“赐进士二甲传胪,通政司参议,前顺天府丞,提督学正,光禄寺少卿,掌吏科给事中,陕西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翰林院庶吉士,加三级,纪录五次。”这时,王尔烈
已经67岁。再加上后来嘉庆年间被授予的“侍读学士”和“大理寺少卿”之职,这些,就是王尔烈一生所获得的全部官衔。{关东才子王尔烈传世家训观后感}.
那么,这些官职究竟有多大?杨铸曾撰文详尽说明——
按清代官制,“提督学政”是主管一省教育的官员。“顺天府丞,提督学政”是说以顺天府丞管理学政事务。顺天府乃京畿地区,顺天府尹是正三品的职位,而府丞只是府尹的助手,是四品官。而“赐进士二甲传胪”是学衔;“加三级、纪录五次”是“京察”或“大考”时获得的荣誉。
从王尔烈所担任的官职上看,多是闲衙冷署,如鸿胪寺是掌管庆吊典礼的机构,光禄寺是掌管祭礼宴会的机构;通政使司是掌管公文处理的机构,而在雍正朝设军机处之后,此机构的重要性已降低。
翰林院编修也是“清贵”之职,但不放外差时并无实权,只是“储才待用”而已。“侍读学士”也很“清贵”,王尔烈被授此衔时已经70岁了。
王尔烈还做过“陕西道监察御史”和“吏科给事中”这样的监察官员,同样是名声好而无实权实利的官职。而其最后“致仕”的官衔也不过是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
杨铸表示:“按明清官场惯例,以二甲一名进士出身的王尔烈,本应得到更高的官职。因为明清都以‘巍科高中’‘翰林清华’为作高官的最好途径,而绝大部分具备这种条件的人,最后往往都做到尚书、侍郎、巡抚、总督的地位。其中有些人还可以做到大学士、军机大臣之类。比如,乾隆时期辽阳出的另一名进士蒋攸銛,他比王尔烈小了近40岁,也是先从翰林院编修做起,先后晋升为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刑部尚书,最后做到军机大臣、大学士、太子太傅。辽阳乾隆时期两位进士的仕途差距,竟然如此之大,令人深思。”
“所以,王尔烈的仕途并不顺利。”杨铸总结道。至于王尔烈的文学成就,杨铸表示:“王尔烈的诗文传世甚少,虽然文采飞扬,但非上乘之作。比如,他对皇权的歌颂成为其诗文的‘主旋律’,即使在山水诗中也随处可见。在《同游千山诗录》中,王尔烈为之压卷的《咏千山诗》系以长序开首就说:‘千山发脉于长白,长白高远,可望而不可即’。然后引《圣祖仁皇帝御制入千山诗》及《皇上御制望千山诗》而恭维之。另外,王尔烈虽在当时为辽东第一书法家,但未能跻身全国第一流书法家之列。”
与史实不符的传说
王尔烈的许多传说,与史实并不相符。这些传说,却常常成为世人了解王尔烈的依据。比如,“压倒三江王尔烈”,在民间颇令人传诵。
有一年,王尔烈去江南主考乡试。考生听说王尔烈是辽东人,认为其学识不高,只能出“学而时习之”一类的浅显考题。王尔烈得知后,有意想难为一下考生,果然就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考题。但要求以同一题目写三篇文章,内容不得重复,还要分别以“正、草、篆”三种书体书写。结果只有少数人勉强交卷,多数人交了白卷。试后王尔烈应考生的要求,作了三篇范文贴出去,内容各异,篇篇精彩,书法更是利落潇洒,许多人拍手叫绝。后来,王尔烈回京述职,面奏乾隆皇帝说:“江南才子有名无实,学疏才浅,故臣去江南主考,一名未取。”乾隆说:“王爱卿学识渊博,闻多见广,既然如此,不取也罢!”
“然而,王尔烈没有做过乡试主考官”,采访中,马振文这样告诉记者。马振文曾经仔细考证过“三江”所在地,应为“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他说:“清初设置江南省,辖江苏、安徽两省,虽曰江南,但包括安徽江北的土地,南与江西相接,三者都是沿江而治,故称三江。”如果“三江”确指上述三省,那么三省考生是否“云集一处”参加“乡试”呢?马振文表示:“根据史料记载,从清初到嘉庆时期,乡试都是分省进行的,不存在江苏、安
徽、江西三省在一起考试的情况。而且,王尔烈也没有做过乡试主考官,所以,所谓三个‘学而时习之’的考题,完全出于编造者的想象。”{关东才子王尔烈传世家训观后感}.
不过,尽管王尔烈没有做过乡试主考官,历史上他却做过一次会试同考官。乾隆四十年乙未科会试有18个同考官,王尔烈列第14名。“但同考官与主、副考官不同,不能出题,只能阅卷。”马振文解释说。
有关王尔烈的另一个著名传说就是“老主同年少主师”。所谓“老主同年少主师”,一方面是指乾隆曾经与王尔烈一起参加过会试,有同学之谊;另一方面是说王尔烈是嘉庆皇帝的老师,有师生之谊。关于这一传说,马振文考证后,认为“也是编的”。
在“老主同年”的传说中,乾隆认为自己生在帝王之家,才能绝不在进士之下,为了证明这一点,一时心血来潮就参加了一次会试,恰好与王尔烈同年。“但是,清代有明确规定:宗室不应乡、会试。宗室可以参加乡试、会试则开始于嘉庆年间,这时乾隆已经死去,何以与王尔烈同年参加会试?”马振文说道。至于“少主师”,马振文则认为:“王尔烈于嘉庆元年才当了内阁侍读学士,不兼其他官衔,这也就是正五品,无论从他的学识还是经历都不具备做皇帝老师的条件。当时‘震动文坛,闻名朝野的奇才’有很多,如纪晓岚、刘墉、王念荪等等,王尔烈与这些顶尖级高手相比还是有些逊色的。另外,‘武闱’‘条奏’事件,更能说明王尔烈不是嘉庆的老师。”
原来,嘉庆四年(1799年)有“武闱”考试,即选拔武官。这时,王尔烈就“武闱”考试问题给皇帝提出几条意见,即“条奏”,却引起嘉庆的极度不满。嘉庆将这个“条奏”发给内阁大学士与兵部逐条讨论驳斥,并要求提出具体处理意见。最后,王尔烈被处以“原摺著掷还”。马振文解释道:“这个‘著掷还’就是处分,‘掷’就是扔,即是将‘原摺’扔在地上,王尔烈必须弯腰去取,这在众臣面前使王尔烈颜面丧失殆尽。”
马振文还表示:“嘉庆的庙号是仁宗,是说他比较宽容、仁厚,很少处分大臣。但是,他当众奚落王尔烈,不应该是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而且,史料记载,嘉庆对待老师朱珪非常尊重,两者相比,说明王尔烈根本不是嘉庆的老师。”
传说,嘉庆曾封过王尔烈为“老实王”。据说,王尔烈为官清廉,直到老年仍两手空空,嘉庆便令其去安徽铜山掌管铸钱炉,给他一次发家的机会。三年过后,嘉庆召见王尔烈,王尔烈从怀中掏出三枚“嘉庆通宝”铜大钱说:“就这三枚钱样子,致仕后可留作纪念!”嘉庆感到他太老实了,顺口说:“真可封你为老实王!”
在马振文眼中,“这也不是史实。”他的理由是:一,从王尔烈所任的职务上看,他没有在安徽铜山当过掌管“铸钱炉”的官,清代在安徽铜山(在泾县南)也没有铸钱炉。二,即便王尔烈掌管“铸钱炉”也发不了财,因为清代的铸钱机构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不是想象的那样可以“大家拿”。三,康熙平定“三藩”之后,除了皇室之外,汉族没有封王的。
王尔烈现象之谜
“历史上真实的王尔烈与民间传说中的王尔烈有这么大的差异,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王尔烈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化史上几乎绝无仅有。”杨铸感叹道。
其实,有关清代文化名人的传说并不少见。比如,在燕赵文化圈内流传着许多关于纪晓岚的民间传说;在齐鲁文化圈内流传着许多关于刘罗锅(刘墉)的民间传说;在两淮文化圈内流传着许多关于郑板桥的民间传说;但是纪、刘、郑三人在传统文化观里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人,他们的传世作品量多质优,为文学史、艺术史所称道。那么,王尔烈现象是如何产生又该怎样解读呢?
篇二:《王尔烈家训观后感》王尔烈家训观后感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这是以王尔烈为主人公的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的主题曲《一个美丽的传说》。伴着熟悉的旋律,拂去历史的尘埃,推开岁月的门扉,让我们来共同感悟,一代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
序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1727年出生于辽阳州(今辽宁省辽阳市)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王氏家族原籍河南,后迁往扬州,明末,王尔烈四世祖任辽东都司指挥,便定居于辽阳城南三十里风水沟。1771年,王尔烈在恩科会试中考取二甲第一名,这是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关东人所取得的最高功名。他博学多才、工诗文、善书法,是关东文化的代言人;他为人和善、讲忠信、行孝悌,是乡间楷模、闾里师表;他为官清正,不贪渎,不谄媚,双肩明月,两袖清风,是为官者的典范,曾被赞誉为“关东第一才子”。
沐浴家风
家风源于宗族的沿袭,更注重长辈的言传身教。
王尔烈家族就是这样一个代表,王家历来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家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
王尔烈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严格的家庭伦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父亲王缙学识渊博,酷爱读书,他历来遵循“训士有道,虑事有方”,讲求“尽孝于家,尽敬于师,尽忠于上,尽诚于事”。良好的家风使王尔烈养成了淳朴笃静的禀赋,铸就了纯正廉明的品格,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王尔烈膝下多子,虽都悉心教导,但一幼子还是禁不住他人挑唆,偶赌了一次,被官府缉拿欲游街示众。
篇三:《王尔烈家训观后感》王尔烈家训观后感
古人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齐家”是维系“修身”与“治国”的精神纽带,居家正方能居官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善恶在任何地方都不如在家庭中更具有感染性,在此榜样的力量更为有效,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要传承给自己的儿女,善和恶的因子都具有遗传性。从近年来曝光的腐败案件看,不少“老虎”“苍蝇”的背后,都呈现出家庭式甚至家族式贪腐的特征,一查就是一串,一抓就是一窝。刘铁男是“老子办事,儿子收钱”,苏荣是“一人当官全家涉腐,一人落马牵出全家”。这也从反面告诫我们,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到能否守住清正廉洁的大事。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清廉是从政的“护身符”,也是给家人最好的馈赠。领导干部关心家人、帮助亲人都是人之常情,但不能让亲情凌驾于原则之上,更不能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如果有谁铤而走险,等待他的必将是政治上的身败名裂、经济上的倾家荡产、思想上的后悔莫及。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关东才子王尔烈传世家训观后感}.
重家教、注重家风。”好家风是好作风的营养剂,家风正则作风淳;坏家风是坏作风的催化剂,家风不正则很容易导致作风不正、为官不廉。
好家风也是一面明镜。周恩来为家人立下“十条家规”;朱德引导子女要“接班不要接官”;彭德怀教育侄子“近水楼台不得月”。他们没有留给后人家财万贯,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风。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但子孙为之自豪,世人也为之敬仰。“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愿领导干部能保一生廉洁给自己,送一份幸福给家人,树一方口碑给群众。
王尔烈(1727-1801),字君武,一字仲方,号瑶峰,清代奉天府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中殿试二甲一名,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陕西道监察御史、通政使司参议、鸿胪寺少卿、吏科给事中、光禄寺少卿、顺天府府丞、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少卿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三通馆纂修官,参与编纂《四库全书》。
篇四:《王尔烈观后感》《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
王尔烈家族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
王尔烈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严格的家庭伦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父亲王缙学识渊博,酷爱读书,历来遵循“训士有道,虑事有方”,讲求“尽孝于家,尽敬于师,尽忠于上,尽诚于事”。良好的家风使王尔烈养成了淳朴笃静的禀赋,铸就了纯正廉明的品格,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王尔烈同样重视家教,他为治学之道所作的《学道篇》也用来教育子孙勤勉学习。“学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绝顶„„是故智仁合一,然后君子之学成”,告诫后代不仅要重视学识,还要注重道德,要求“智”和“仁”二者合一并进,这样才算学有所成。
王尔烈临终前还给儿孙留下了这样的家训:“耕田为本,读书为上;居官莫狂,为民莫惘;本事吃粮,筋力求裳;豆腐家长,不可奸商。”要求后人,无论耕田、读书、居官、为民,都不能气馁,也不能张狂,要凭本事吃饭,靠筋力所得,不可巧取豪夺,毋占他人便宜。处事者以亏己为尚,交友者以憨重为先,教子者以严厉为本,度日者以勤俭为宗。时至{关东才子王尔烈传世家训观后感}.
今日,这些名言仍在关东土地上广为传颂。
王尔烈是乾隆年间进士,最高官职也只做到大理寺少卿,他既不是身居宰辅的重臣,也不是权重一方的封疆大吏,《清史稿》也没有他的传记。但是,王尔烈在东北却受到传奇式的尊敬。他被视为东北文人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关东第一才子”,与全国一流才俊比肩。
他为官一世,两袖清风。王尔烈从走上仕途到古稀致仕,岗位屡更。但不管在中央还是在地方,不管职掌司法还是管理茶汤,他都秉持祖辈家训,“尽忠于上,尽诚于事”,“抱诚守真,廉而不刿”,严格自律,不贪渎,不谄媚,不慕荣利,生前连一部诗稿都没刻过。为官数十载,回乡时还是“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数间草房,半仓农器半仓书”。王尔烈的渊博学识和为官操守赢得一片赞誉。
古人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齐家”是维系“修身”与“治国”的精神纽带,居家正方能居官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善恶在任何地方都不如在家庭中更具有感染性,在此榜样的力量更为有效,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要传承给自己的儿女,善和恶的因子都具有遗传性。从近年来曝光的腐败案件看,不少“老虎”“苍蝇”的背后,都呈现出家庭式甚至家族式贪腐的特征,一查就是一串,一抓就是一窝。这也从反面告诫我们,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到能否守住清正廉洁的大事。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清廉是从政的“护身符”,也是给家人最好的馈赠。不能让亲情凌驾于原则之上,更不能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如果有谁铤而走险,等待他的必将是政治上的身败名裂、经济上的倾家荡产、思想上的后悔莫及。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好家风是好作风的营养剂,家风正则作风淳;坏家风是坏作风的催化剂,家风不正则很容易导致作风不正、为官不廉。好家风也是一面明镜。周恩来为家人立下“十条家规”;朱德引导子女要“接班不要接官”;彭德怀教育侄子“近水楼台不得月”。他们没有留给后人家财万贯,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风。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但子孙为之自豪,世人也为之敬仰。“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家训,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个有点陌生的名词,似乎,离得有些遥远,但在古时候,却是一个常用的词语。也许,这个家里的人并不识得几个字,也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在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等方面,都有着要求和底线,也许口口相传,也许附著文字,正所谓“家训”,而好家训
则孕育了好的家风。
好的家训,孕育出清白的家风。古人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作为党的干部,更应从严治家,把握好亲情与规矩。立家规、树家风,管好家人,不多嘴,不伸手,不添乱,少后顾之忧,形成有德、遵纪、守法的清白家风。家风正,作风才会优;家风正,党风才会清;家风正,政风才会淳。传承家训,让家训筑牢家庭拒腐防变的坚固长堤,建设乐观向上的家庭廉政文化,孕育好家风,弘扬清风正气,让政风清明、民风纯美。
篇五:《王尔烈家训观后感》王尔烈家训观后感
修清廉之魂,尽廉政之责,是领导干部官德的重要体现。贪婪是伴随人生的魔鬼,也是官德败坏的根源,贪腐之害“猛如虎”。为官不廉,何以厚德?因此,讲官德必然要求讲廉洁,不廉洁就不可能有官德。清正廉洁成为官德的底线。清廉,意为清白不污,纯正不苟,是一个伦理学概念。清廉,是做人之纲,为官之要,从政之基,是官德最为直观的伦理要求。永葆清廉,就要遏制贪欲。贪欲不除,犹如“水之滔天”。清廉折射贪腐的可耻,贪腐衬托清廉的高尚。清廉与贪腐,既关乎民心向背,也关乎民族安危,更关乎政党存亡。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襟怀坦白、公而忘私、清廉正直,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人民的意愿为依归。
子罕以不贪为“宝”,精神上的“宝贝”比物质上的“美玉”更为珍贵。屈原“宁廉洁正直以自清”,清廉如水,养一生正气。周敦颐酷爱莲花,以莲寓廉,写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不朽名句。王尔烈两袖清风,“双肩明月”,品格如玉声天下。吕祖谦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一曰清廉,二曰谨慎,三曰勤勉,把清廉列为官德之首。白居易杭州刺史三年,离任返乡只取“两片石头”……这都说明,清廉从政,秉公用权,严于律已,知止不殆,一生清白,比什么都重要。{关东才子王尔烈传世家训观后感}.
领导干部要保持思想上的敏锐和清醒、政治上纯洁和坚定,必须坚守官德的清廉底线。首先,要崇尚节俭,拒绝奢侈。“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廉之根在俭,生活俭朴,甘于清苦,就不会以权谋私,就能取信于民,就敢较真碰硬,增加威信,增强感染力号召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坚守清贫,不慕奢华,就懂得“奢靡之始,危亡不远”的道理,不会蝇营狗苟、得陇望蜀,就能远离灾祸。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领导干部要守洁如玉、以身作则、一身正气,自觉抵制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奢靡之风,把崇尚节俭作为一种美德追求,让拒绝奢侈一种生活时尚,以清廉、清正、清心之风引领党风政风,凝聚军心士气。
第二,要淡泊于名,不屑于利。“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金钱美色,权力地位,名缰利锁,与其铤而走险,战战兢兢,不如堂堂正正,闲庭信步,走好人生路。从经济学原理解析,资源的稀缺性与欲望的无限性是一个永恒的矛盾命题,但人生短暂,不要把名利看得过重。身外之物,谁能带进坟墓呢?贪欲,是一种“病态魅力”。贪念起,则祸害生。面对不可能,不是自己的名不要,不是自己的利不得,该放弃时不犹豫。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金钱观、名利观,在自己的理想王国,修筑一个无形的“桃花源”,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不负党的信赖和人民的期盼。
第三,要亲近贤人,远离小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什么样的朋友,是人生一大课题。追寻一些领导干部的违法犯罪足迹,发现与其交往的“圈子”有直接关系。一些唯利是图的小人,不择手段地与领导干部套近乎,视领导的“权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