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关于郑氏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郑氏的调查研究报告

详细内容

篇一:《关于郑姓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郑姓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时间:2010-08-2213:09:23浏览次数:1571来源:郑愉扬

一.问题的提出

我姓郑,近段时间,我对“郑”这个姓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针对郑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各种书籍、资料,搜集郑姓的历史名人和郑姓的历史

名人故事。

2.查看有关方面的资料,了解郑姓的人口数量。

3.查阅有关书籍,阅读报刊、资料,上网浏览,了解郑姓的

来源。

四.结论

郑姓历史久远,人口数量庞大,历史名人很多,在百家姓中排第七位„„

篇二:《郑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郑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年级有好几个同学姓郑。我们想弄清楚郑姓的历史。

二、调查方法

1、查阅百家姓等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了解郑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郑姓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

3、通过阅读报刊,上网游览等多种途径,搜集郑姓的名人故事。

1、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制祭和陈宋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2、在历史长河中郑姓人才辈出。有清朝书画家郑板桥,明朝末年名将郑成功,明朝航海家郑和,战国时期水利家郑国,元朝剧作家郑光祖,唐朝画家郑虔,春秋晚期的巾帼人物郑旦……我们为郑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篇三:《关于郑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郑姓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学过六单元第二篇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我也想对郑姓作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2、搜集郑姓名人。

三、调查情况整理

四、结论

我国郑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百家姓中第7位。出自姬姓。姓郑的名人就有明末名将郑成功,明航海家郑和,人称“三绝”郑板桥,泰国国王郑信等等。人口在1000万人左右。

篇四:《关于郑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郑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年级有好几个同学姓郑。我们想弄

清楚郑姓的历史。

二、调查方法

1、查阅百家姓等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了解

郑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郑姓人口数量和分

布情况。

3、通过阅读报刊,上网游览等多种途径,

搜集郑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四、结论

1、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制祭和陈宋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2、在历史长河中郑姓人才辈出。有清朝书画家郑板桥,明朝末年名将郑成功,明朝航海家郑和,战国时期水利家郑国,元朝剧作家郑光祖,唐朝画家郑虔,春秋晚期的巾帼人物郑旦……我们为郑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篇五:《调研报告》

城市设计

朱亚飞

201206508调研报告

1.调研背景

1.1自然背景

荥阳位于黄河中下游交界处的中原腹心地区,是河南省会郑州的一个县级市,距郑州十余公里荥阳地区西部、北部呈黄土高原沟壑地形,南部隶属嵩山余脉呈浅山区地形,中东部过渡到平原地带。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平均坡度约5%左右.市域范围内主要有浅山、丘陵、台地和平原4种基本地貌类型.荥阳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1.2社会背景

荣阳市隶属于河南省郑州市,地处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现辖索河街道、京城街道2个街道,城关乡、高村乡、金寨乡3个乡,乔楼镇、豫龙镇、广武镇、王村镇、泪水镇、高山镇、刘河镇、崔庙镇、贾峪镇9个镇.荥阳是象棋的故里、郑氏的祖地、阀门之乡和建筑机械之乡。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全国科普示范试点县(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河南首批23个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和35个扩权县市之一。{关于郑氏的调查研究报告}.

1.3历史背景

荥阳是历史上的政治要地,荥阳东有鸿沟连接淮河、泗水,北依邙山毗临黄河,南临索河连嵩山,西过虎牢关接洛阳、长安,地势险要,交通便利,在历史上曾是郡治要地。荥阳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在有记载以来的历史上,荥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所,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与吕布在荥阳的虎牢关(今荥阳市汜水镇)大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英战吕布”。

荥阳在历史上是水运枢纽,粮储中心,南宋时经济达到顶峰。

2.调研目的

了解地块的现状,对基地有一个最初的认识。现场搜集整理资料,实地测量,走访村民。在此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为接下来的工作做一定的准备。

3.调研方法

3.1文献调查。

在实地调研之前先搜集基地的相关资料,对基地及其周边有一定的了解,对接下来的工作也是十分有益的。

3.2实地调研。

到基地现场走访,走过街巷和院落,感受基地的文脉和肌理,对地形和道路交通以及各种服务设施的设置合理性进行亲身体验。测量和记录基地的现状数据资料,对基地有进一步的认识。

3.3问卷调查

制作和分发问卷,抽取一定数量的人群进行样本调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问题。此调查方法一般和访谈调查相结合。{关于郑氏的调查研究报告}.

3.4访谈调查

与基地内的居民进行交流,了解本地人对基地的让认识和看法,能够更好地了解基地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愿景,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4.基地现状及其特点

4.1自然条件

荥阳市地势西、南、北部稍高,自西向东逐渐倾斜,形如簸箕,属半平原半丘陵地形。荥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属温带季风性干旱气候,平均年日照为2322小时,最多年份为2602

小时,最少年份2150小时;年平均气温14.3℃、地温16.7℃;平均年无霜期222天,年均降雨量645.5毫米;风向随季节而变化,冬春多为西北风,夏秋多为东北风,5月中下旬多有干热风,冰雹、霜冻、大风往往几年内出现一次。荥阳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08.2毫米,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夏季多雨,汛期7~9月三个月占降水量的65%左右,冬季少雨雪;年际间变化较大。

基地内地形高差较大,地形有较大起伏,沿索河岸边有古城墙遗存,高程较大,西部和南部高程较小且较为平坦,商业公建等设施多集中于此。{关于郑氏的调查研究报告}.

4.2资源条件

荥阳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有2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原煤、铝矾土、大理石、石灰石、花岗岩等12种。其中原煤储量丰富,总量达6亿吨。水资源丰富,市区建有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3.2万吨。荥阳市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冬桃、金银花、石榴、柿子等。河阴石榴古为宫廷贡品,久负盛名;万山冬桃一枝独秀,享誉中州;荥阳柿子甲天下,柿饼以质软糖多,驰名中外,柿霜糖药食兼优。

基地内水资源丰富,环绕东部和北部边界有索河环绕,当地人时常在索河内钓鱼,沿河岸修建有滨水景观步行路。在基地内还有董天知故居和老县衙、魁星楼等现存文物古迹,具有一定的旅游和历史价值。南部紧邻郑上路,在“郑西新区”的规划中,本基地刚好位于荥阳和上街中心,毫无疑问将是未来的发展中心。

4.3经济条件

基地内有各类小型工厂和作坊近十座,当地村民的收入来源有务工(出外和本地均有)、手工业、小型商业手工业以及农业收入等。2013年的荥阳县GDP为520.1亿元,人口为59万,但本基地内位于城关乡,居民收入水平大部分都低于平均水平。从基地内的居民住房和各类设施的完善程度来看,居民的经济水平处于中等。

4.4交通条件

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郑州西南绕城高速、陇海铁路、郑西客运专线贯穿全境,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在荥阳交汇。境内构筑起“三横三纵”的公路主骨架,形成了30分钟荥阳生活圈。全市村村通油路,是河南省一类公路县(市)和公路金牌县(市)。

基地南部有郑上快速路专线,不仅联通上街-荥阳-郑州,而且还与高速路相连接,实现了跨境交通。道路内部有东街贯穿,能够直达城关乡西部和荥阳县内。除了以上的交通性道路外,南街、北街、顺城街、菜市街等属于生活性的内部道路也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各种小巷子的来回曲折增加了内部交通的连通性和方便性。道路由于地形的原因,很多地方都有较大的起伏。

4.5用地情况

基地总用地面积0.31平方公里,除了基本的居住和道路交通用地外,用地功能也比较多样,有公建用地、行政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绿化用地等。基地内的地形并不平坦,导致用地的不方便和居住的多样性。在空闲的土地上,居民充分的利用起来进行蔬菜种植,避免了土地的资源浪费。基地的土地具有以下的特点

基地区位的特殊性。荥阳市城乡结合部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接受对外辐射的城市要素,加上土地价格相对低廉,为城市扩散承担疏导功能。

土地类型结构的复杂性。荥阳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由道路系统、市政公用设施构成的可达性模式的影响,因而形成城市增长边缘区内城市型与农村型土地犬牙交错、轮廓复杂的土地利用形态。

土地价格的上升性。由于荥阳市城乡结合部拥有比较清洁的自然环境,道路通达性较好,加之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比较完备,同时本区域又是城市各种物质流和信息流辐射区域,既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信息、技术、人才、资金,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人力、物力条件,因此,近年来,土地价格一直保持一种攀升的势头。

(6)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有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其中学校有西街小学、第二高级中学以及几个小型幼儿园,医疗设施有中医院、人民医院、各级医疗卫生点等。从公共服务设施的密集程度来看,呈现“西南密东北疏”的特点,这与地形因素和人文因素是由一定的关系的。

(7)建筑现状

区域内的建筑风格比较多样,既有大量的老式砖木合院式传统旧民居,也有八九十年代的红砖水泥建筑,现代的半四合院、在旧房子基础上改建的两层小楼、现代的高楼大厦在区域内也并不少见。在建筑高度上,大部分建筑都在三层以下,部分在三到六层,最高建筑不超过六层。建筑质量上,大部分的建筑均在使用当中且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小部分旧式民居已经无人居住甚至已经坍塌破败。建筑密度分布上来看,西部地区明显略高于东部地区。

5.存在问题

5.1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

荥阳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荣阳市建成区用地规模育目扩张,土地浪费严重。市域面积迅速扩大,促使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市土地利用率总体下降。其次,各类用地比例严重失调。据资料显示,在荥阳市城乡结合部范围内,各类用地所占比例严重失调。

5.2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矛盾日益尖锐

一方面,基地所处地区城乡结合部是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的地区。随着城市区域扩大,城市人口也有向本区域扩散的趋势。人口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对土地的压力,与人口膨胀的趋势相反,耕地面积不断减小,导致人均土地数量急剧减少。建设用地和农用土地的争夺日趋激烈,土地供求矛盾突出,争夺的结果,导致本地区向周围土地的扩张,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存量建设用地浪费情况也较为严重。荥阳市建设用地的粗放性外延扩张,使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矛盾日益尖锐。

5.3交通组织不合理

在内部交通组织上,虽然有东街贯穿基地,但南街和北街的设置不能行成有限对接,而且增加了东街在两交汇处之间段的交通压力,数量较少的车行道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出行需要。道路的起伏太大,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在菜市街等街道,车辆乱停乱放和摊贩违规占道的问题十分严重,对交通的影响很大。西街小学邻近丁字路口,高峰时段容易造成拥堵。在东街的东段,行政单位较多,且较为集中,行政办公时间对交通的压力也较大。

5.4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合理

公共服务设施“西南密东北疏”,太过集中,对东北部的居民难以形成有效辐射。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对交通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类型虽然很多样,但相对来说级别还是较低,与相应的人口和用地难以适应。

5.5建筑风貌难以形成统一且部分质量较差

区域内的建筑风格比较多样,既有大量的老式砖木合院式传统旧民居,也有八九十年代的红砖水泥建筑,现代的半四合院、在旧房子基础上改建的两层小楼、现代的高楼大厦在区域内也并不少见。在建筑高度上,大部分建筑都在三层以下,部分在三到六层,最高建筑不超过六层。建筑质量上,大部分的建筑均在使用当中且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小部分旧式民居已经无人居住甚至已经坍塌破败。建筑密度分布上来看,西部地区明显略高于东部地区。

5.6河流不能形成景观

基地东北方向的索河属于季节性河流,水流不能对河道进行养护。由于荥阳地区降水的季节性,在河床干枯时对沿河景观带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排放没有有力的监管,造成水质较差,水中有垃圾漂浮。滨水景观较为单一,且以河岸景观为主,没有亲水平台等设施,且临河的围栏柱头等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5.7电线排布危险性较大

区域内的供电系统已经严重落后,且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东街的两侧电线均在梧桐树枝间穿行,变压器周围没有安全空地。部分区域电线排布较低,电线下边堆放有易燃物品,居民家里的电线老化不能及时的更换。

5.8公交站点缺乏

荥阳市内的公交线路虽然较多,但在基地周围仅有中医院对面有一个7路公交的站点,相对于基地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如此的线路安排是明显不合理的。

6.解决建议

6.1逐步增加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交通组织上更加合理,增加交通路线选择,南北方向增加贯穿路线,并且使路与路之间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充分考虑人口和用地的规模,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和密度。对于供电和排水系统,适当的进行重建和进一步完善,充分考虑安全和人本思想。

6.2逐步改变人们的观念

经济水平和人的受教育程度是由一定关联的,要改变地区的现状,首先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和审美。人,既是基地的使用者,也是基地的建设者。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不仅仅取决于规划者和建设者,更多的是取决于使用者。

6.3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自觉性的,更多的人是盲动和从众的。在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组织上,部门监管的作用力是很重要的。当然监管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意在使人们形成良好的自觉习惯。

6.4因地制宜开展规划

基地内部地形不平坦,在组织道路交通和建筑设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考虑地形因素。同时,索河的水资源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在郑上路段可以利用其优势进行合理的改造和设计。

7.结语

本次调研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对基地及其周边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搜集和整理了基地的数据和资料。虽然对区域的了解还不是很全面,但对于接下来的工作来说已经足够了。

篇六:《郑姓氏的来源及其分布的调查报告》

郑姓氏来源及分布

一、姓氏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