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详细内容
孟子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难点: 1.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对了,四书、五经。能具体说一说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书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非常正确, 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泡个热水澡吧!结果呢?——青蛙熟了!听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或名人名言概括出故事的主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 二、孟子其人其书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在孔子学基础上,继承孔子的“仁”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 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现有《孟子》七篇传世。《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数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三、孟子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四、孟子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五、孟子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 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六、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子受教 [原文]孟子妻独居,踞,孟子人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人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人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引自《韩诗外传》 [译文]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自强”有关的名言警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参考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段文字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说)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管理百姓定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七、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讲解第一部分 (1)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2)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3)非:不对,错误。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人民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八、齐读一遍第二部分。(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 正音:舜发于畎亩之中(quǎn)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行拂乱其所为(fú) 法家拂士(bì)曾益其所不能(zēng) (一)字音 舜(shùn)畎亩(quǎn)敖(áo)奚(xī).. 傅说(yuè)胶鬲(ɡè)行拂(fú)拂士(bìé).... (二)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听范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今义)交付、送出. 管夷吾举于士举:被举用,被选拔;(今义)往上托或推举.. 士:狱官;(今义)士兵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今义)征召、走远路. (2)重点词语积累 a.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苦:使……痛苦劳:使...劳苦饿:使...饥饿空乏:使...受贫困之苦 拂乱:使...颠倒错乱动:使...惊动忍:使...耐得住 b.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过:犯过失..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国内出:在外面,国外.. (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个人(身上),……(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巨、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证明了什么? 共同点: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证明观点:生于忧患。 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目的是什么? 内心:“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二章》里的一篇课文孟子的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本文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文章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富本文放在这里对前面所学习的文言文有巩固作用,也为学习的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会借助于工具书查找字词的含义,在预习过程中能大概梳理文章,但对诸如“苦”“所以”“然后”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的解释存在难度。学生能大概理解课文,但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归纳可能不够准确。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 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二、知识准备 (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布置反复读课文: 1、听录音 2、学生读 3、齐读 三、学习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疏通第一段前六个句子大意、理解重点字词: 2.内容把握: ⑴: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讲解: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⑵: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讲解: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分别是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和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 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⑶: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讲解: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3、疏通第一段后几个句子大意、理解重点字词: 4.内容把握 ⑴:这一段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 讲解: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⑵:此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讲解: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才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二)学习第二段: 1、疏通文段大意,掌握重点词语: 2.内容把握 ⑴:请把“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讲解:人们常常做错了事,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 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 讲解:内部没有执掌法度的大家和辅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没有可以抗衡的力量,没有外患,国家就经常处于走向灭亡的困境。 ⑶: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讲解: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致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3、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它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四、知识梳理: 梳理作者论证思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五、拓展延伸: 课文第一段举了六位古代名人成才的例子,你知道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名人还有哪些呢?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反思 思目标。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准确而流畅地熟读课文、能准确理解文意并掌握文言文常考字词要点,最后,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根据老师们的点评,本节课的目标定的过大过多,以至于无侧重点,从而不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导致了整堂课,学生每个目标都有所涉及,但却不精通的结果。 思教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我主要以朗读促理解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思,进而理解文章主旨的目的。因此,在教授过程中,我侧重于让学生多开口朗读,带感情朗读,通过分组读、男女生读的方式,让男生读,女生翻译,或者调换角色,有效的帮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大意。 但是在翻译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让学生自主从书中注释和自身文学知识的积累去尝试翻译,而是教师过多的说,因此学生表达的较少。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的主体地位毫无体现。同时,因为这种教师一味填鸭的方式,我都没有抓住文中重点难解的字词的解释。也无法从学生难理解或者不懂的字词中找到他们的不足。这是古文翻译教授的重大失误。 关于教学内容的处理,根据中考考点知识,古文注重字、词翻译,而对内容理解方面偏重较小,因此,我设计的是让学生理解大意之后,简单的疏通一下文意。第一段重点讲解排比句引用的名人事例的共同点,从而得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结论,强调此小节的含义,得出成才必须经过磨练的结论。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衔接处理上,由于未注重内容的编排特点,因此,我直接突兀的引入下一段的论证,并在进行人的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分析后,未进行过渡,就直接到讲到国家层面。第二段本是本文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我对于内容处理上的疏漏,只根据之前学过的关于论证的知识点去总结课文去了,而没有考虑如何衔接的问题。这一点,在老师们的评课中,我深深反思,自己在备课方面的不足,在研究教辅资料方面的不细致,也暴露自己不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的问题。 在课堂检测环节,我设计了重点字词的当堂检测,让学生去说字词的意思。其中,处理学生不会的字词的时候,由于担心时间的不够,我只简单的重复翻译句子就说出答案,没有注意字词翻译的学习方法的教授。此外,对于词类活用知识点,未抓到常考考点,漏了“入”、“出”等词的动词作状语的用法。 思学法。课堂本应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本堂课中,除了在朗读方面学生真正做到了他们能做的,在课文翻译和理解课文内容主旨方面,则更多的是我在说。任何填鸭式的教学,都不会给学生任何好处,这也是教学大忌。 本堂课上的优点之处,即学生的朗读方面,通过让学生朗读,让他们对文章有了自己的 体会和感悟。在以后的古文教授中,我会尽量发扬这个优点。缺点和不足实在太多,主要是对教辅资料吃得不够透,对于文章的重难点也把握不够。教学课件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教学,但是更多的却是为了完成课件而上课,反而成为了课件的奴隶。同时,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不顾学生的反馈,一味的传输知识,成了知识的搬运工。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更加细致的研究教辅资料,多向前辈们求教,认真钻研,潜心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自己尽快的成长起来。 教学评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传诵的名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他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在由个人说到国家。进而导出本文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本文的特点,老师采用了导入---诵读---翻译----探究---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独立解读文章,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本教育理念。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在课堂上体现了大语文观,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体会文章写作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文言语感。 另外,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突出实效的特点,课件的运用力求达到调动学生热情、引导学生思考的效果,辅助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亮点是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另外,教师的拓展设计非常精巧,既拓展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培养了学生真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节不错的文言文示范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自学导纲 1、导入新课 (1)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悠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焕发活力了。孟子2000多年前就概括了这种现象。 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2、出示导纲中的“简要提示” ①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②教师简介背景材料。 ④了解邹忌与齐威王两个人物。 3、学生自学 ⑴审析文题,明确学习的重点 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知识性问题”1、2。 二、合作互动 (一)扫除字音障碍 1、抽学生展示“知识性问题”1中的字词,同桌互相评改。 2、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字形。 3、学生齐读重点字音,加深印象。 (二)朗读课文 1、同桌互相给对方朗读课文。 要求:A、读准字音。B、注意停顿、语速、重音。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指导字音、停顿方面的问题,强调: 字音: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法家拂士() 停顿:(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男、女学生分别齐读课文。 5、听课文朗读录音。 6、全班齐读。 三、导学归纳 1、教师指导 朗读要求:A.认准字音、字形。B.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2、学生试着背诵课文。 四、反馈训练: 1、反馈练习:试着默写课文。 2、老师指导:学生互相批改,教师强调易错之处。 五、布置作业:就重、难点问题,归纳整理笔记。 第二课时 一、自学导纲 1、直接导入 2、出示导纲中的“知识性问题”3、4。 3、学生自学 学生速读课文,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二、合作互动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结合导纲3、4小题进行) 2、同桌讨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意思,解决不了的可以参考资料。 3、分小组质疑自己认为的疑难词句。 4、学生进行接龙式逐句翻译,其他学生评判补充,教师把关。 重点词语: 发()畎()举士() 举于士()市()任() 空乏()拂()所以() 曾()恒过()衡() 作()入()拂()出() 重点句子: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学生识记重点词句意思。 三、导学归纳 1、教师指导 (1)朗读要求 A.认准字音、字形。B.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2)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1、重点实词;2、重点虚词;3、通假字(古今字);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6、词类或用;7、特殊句式 2、学生归纳: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四、反馈训练: 1、反馈练习:重点句子翻译 2、老师指导: 针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老师重点指导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就重难点问题,归纳整理笔记,完成知识性问题4. 六、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重点实词;2、重点虚词;3、通假字(古今字); 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6、词类或用; 7、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一、自学导纲 4、直接导入 2、检查学生笔记整理情况 3、检查重点文言知识(依据:导纲3、4题) 4、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互相再次翻译课文。 5、检查知识性问题4的完成情况 6、出示导纲中的“探究性问题”。 二、合作互动 1、学生自主解决“探究性问题”。 2、小组讨论下列“探究性问题”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论述的? (6)、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7)、阅读第三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8)、本文表明了孟子什么样的人才观?你怎样看待孟子的这种观点? (9)、你认为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物在其人生发展中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对下文的论证起什么作用?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学生分组展示回答“探究性问题”,其他同学评价。不准确之处,教师指导。 3、教师精讲: 三、导学归纳 1、教师指导 作者从历史成名人物出身贫贱的实例出发,从而论述了逆境造就人才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文章在论述上采取了层层推理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2、学生归纳: 四、反馈指导: 1、反馈练习:见导纲“反馈训练” 2、老师指导:针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老师重点指导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逆境出人才 果 因{{《孟子》举例论证(个别)生道理论证(一般){思想生活行为于忧 患个人(正) 国家(反)→逆境的好处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教案 主备人:王军霞 复习目标: 1、识记生字,理解掌握重点实词、通假字。 2、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领会蕴含的道理。 4、知识梳理:相关文学常识、重点实词、通假字和排比句的句式特 点及表达效果。 1)、重点词语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 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行拂乱其所为: 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通假字 1、衡于虑2、入则无法家拂士3、曾益其所不能 3)、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2、劳其筋骨, 3、饿其体肤, 1 4、空乏其身, 5、行拂乱其所为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没有的 才干。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③曾益其所不能。译文: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④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⑤饿其体肤译文: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 饥饿,以致身体消瘦) ⑥行拂乱其所为译文: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 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⑦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5)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 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2 2、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属于事实论据。作者从个人成才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治国的方略,最终提出了“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5、第二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 的是什么。 答: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6)、开放题。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 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 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 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3 名言: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3、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名言:书 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 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 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 恋的痛苦之中,但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 音乐家。 示例:“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 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②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⑧《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 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 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 5、〈〈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 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 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2分) 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 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6、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 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 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 的理解。答: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 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 7、“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 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材料链接: 8、200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 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堆兴邦”。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 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9、请结合课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3分)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 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 5 教学目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1、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背诵经典名篇。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章深厚内涵,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学习积累,文章深厚的内涵的挖掘与体会。 教学难点: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文章深厚的内涵的挖掘与体会。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幻灯片)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到孟子的经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找一找答案。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同学们,请先看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怎么实现,要靠大家的努力,你们有没有信心?(激发学生主动性。)(幻灯片)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教师给予适当评价) 1.走进孟子和《孟子》(幻灯片) 孟子(前372—前28)(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又尊其为(亚圣)。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2.给下列加点划线字注音(幻灯片) (1)傅yuè说(2)胶gé鬲(3)曾zēng益 (4)拂fú乱(5)拂bì士(6)畎quǎn亩 3.说说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幻灯片) 4.学生朗读课文(找四名同学每人读一段,然后大家点评或给予鼓励)(幻灯片) 小结预习效果 过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文言文,不读无以为学,反复诵读是学习的最佳途径。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素材。(教师适当评价) 四、听课文录音,掌握朗读技巧(节奏、语速、语调、语气等朗读要领,在书上用/标出停顿。)(幻灯片) 五、学生朗读,对比节奏(要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教师重点点拨2、3段,,看谁的停顿语感强,更有韵味。)(幻灯片) 六、学生齐读,感知文义(找出语言、句式的特点,如语言简练,概括性强,骈散结合,有节奏感;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极好地表达了中心。读好节奏,)(幻灯片) 七、学生自读,疏通文义(幻灯片) 1、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借助书下注释解释积累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最好。如近义词、同音词、词类活用的、一词多义的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检查自读效果:(一)词语归类积累实词1(幻灯片) (1)近义词辨析:“发”“举”的意义解释有何异同?借以理解舜的事例与其他五位贤臣的异同。 明确:“发”是发起,任用。用于舜他是帝王。“举”是举用,选拔。用于其它五人,他们是卿或相。 (2)同音词:“士”与“市”的词义区别,借以理解管夷吾的事例与百里奚的异同。 明确:“士”指狱官“市”指集市 (3)词类活用(形容词和动词的使动用法):“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忍”,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以及经历艰苦磨炼的益处。 明确:这些词要译成“使„„痛苦”“使„„劳累”以此类推 检查自读效果:(一)词语归类积累实词2(幻灯片) 同学们,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归类积累文言词句,帮助理解课文?展示一下,大家共享。如: (4)通假字: (5)一词多义:“拂”“发”“安”等。 拂—违背;拂—同“弼”,辅佐 发—被选拔,被任用;发—表现 安—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6)名词用作动词:过:犯错例如:人恒过 合作一下,还能找出别的词吗? (7)故—所以恒—常常然后—这样之后是—这所以—用来作—奋起喻—被人了解 检查自读效果:(一)词语归类积累虚词(幻灯片) (8)于、以 于—从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在而死于安乐也 以—用来所以动心忍性 检查自读效果:(二)翻译(幻灯片) 第1一2段译文(幻灯片) 第3一4段译文(幻灯片) 八、(师生)双向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设疑导学投影下列思考、讨论题,难题教师点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在文章结尾处水到渠成地归纳推理出来。 3、开篇列举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用意?文章开始一连用了六个排比句,列举历史事实,说明无论是作为名君的舜,还是作为贤臣的管夷吾等五人,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事例论证。)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谁?从造就人才的角度看,这些人客观上经受了哪些艰难困苦的磨炼成才的? 指上文列举的历史上的六位名人。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 5、作者是如何从个人成才问题归纳过渡到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问题上的? 明确:用正反对比论证法指出的。 正面论证: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反面论证:作者由个人推广到一个国家,对于国君来说,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进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也就是说,一个国君要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 的磨练。并由此自然引出本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针对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言的,主客观因素对于国家治乱的影响如同对于个人成才的影响一样。而上文所列举的历史名臣,正是辅助国君严格执法、直言进谏的臣子,文章前呼后应,论证严密。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作者专门设为一段,更加醒目,更加突出,但“安乐”一词在前文并没有出现,你觉得,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什么是“安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九、总结文章思路 十、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苦难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孟子认为“逆境出人才”,结合课文1、2自然段内容,说说你的观点。你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名人或名言) 名人: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歌德是在经历了失恋后的痛苦,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之后才写出了传世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伤残之后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阶段,才从结束生命念头中摆脱出来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不朽之作。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名句: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 (目的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现代社会,顺境容易造就人才,“挫折”教育同样重要。因为逆境可以增长人的才干,磨炼人的意志,使人坚定信念,坚韧性格,隐忍以成就大业;但逆境也可能让意志薄弱者一蹶不振,一事无成,所以要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关键还在于一个人的主观努力。有才能,又能够直面挫折,不断思索,勇于战胜各种精神困惑,坚信自己,不断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目的2:让学生体会“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列举典型事例可以增加说理可信度;对比论证使是非分明;而分明的层次使论证严密。) 十一、课堂总结: 文章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通过陈述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和相关道理,层层深入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孟子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他的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同学们要善于积累。而文言词汇的积累对我们今后学文言文会有极大帮助的,望大家好好掌握。 十二、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2.把文中重点文言词汇整理积累在本上。选做题“逆境出人才”吗?谈谈你的观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十三、齐背课文 板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才能从磨练中出 关于造就人才生于忧患 才能从奋斗中来 关于治理国家:居安————亡国————死于安乐 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授课班级:九年二班
长泰五中杨洋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
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关于人才造就的观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2、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课件孟子图片和旁解)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文章是一起,被任用。举:推举,被起用。
士:狱官市:市场
任:担子,责任。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曾:通“增”,增加
2、译这两段(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大家翻译市,不求十分准确,只求大致理解)
第三关探究内容
分组齐读课文第一、二段。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4、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些?
请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补充。
第四关(与作者对话)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对此,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能举例最好),
五、总结
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
六、延伸作业:
收集有关孟子或人才造就的名言警句
板书: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题解: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
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
1、 列举6个历史人物的实例。
2、 阐述经受的磨难。
作者邮箱:yzmlyx200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