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励志作文>佛学励志文章

佛学励志文章

详细内容

篇一:《佛学之于人生的意义》

120401016

12政教黄珊珊

15755361109

佛学之于人生的意义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为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题记

我对佛学的最初认识,缘于高中时班主任对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的解说。对于一位“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我不由得产生极大的好奇和敬仰之情。少年才俊时的他,以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歌》闻名于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先生生于乱世,在他历尽百劫之后,终于在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出家,时年三十九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告别尘世的一切繁文缛节,并发誓:“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云水生涯。他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将人生、艺术和禅修有机地统一了起来。由此,我开始关注有关弘一法师的一些书籍和语录集,也是在那时,我开始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自己所能接触到的有限的资源里,搜索那些吸引我眼球和撞击我心灵的字眼,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渐渐地尝试去理解禅意,追求高深的思想智慧,以明理、静心为目的,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问我为什么总是挺胸抬头,因为我是精神贵族”。记得在高三时,由于学习压力大,备考繁重,语文老师经常会找一些励志或者静心忍性的禅语来解析给我们听。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身如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以及后来更广为传颂的一

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好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生来本是那么的纯真善良,如那些可爱的小孩般天真无邪,可为何长大后的我们会“处处惹尘埃”,生出那么多的烦恼呢?人生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我们不是自己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会给我们烦恼。快乐需要自己的成全,我一直这样认为,

幸福其实很简单。我觉得佛家讲究的是随缘,随性,万事不可强求。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但如果你放手,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人的心若死执于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有一直停留在某种程度上了。上次朋友聚会,谈到了关于读书的问题。一朋友说:“读书若不是为了功名,为了赚钱,那你读那么多的书为了什么?”我一时不知所言。我要是说我是秉着对文化的热诚走到今天,保证会被大家批个半死,要么给我扣上虚伪的帽子,要么就会说我傻,说我不懂得现在的社会形势„„那天看百家讲坛,问,《孙子兵法》在当代的作用是什么?答,经济效应。是啊,《孙子兵法》作为著作出了不少书,还出了国,中国人民作为炫耀的资本赚了不少钱。感觉自己现在有点像宋江,秉着大忠大义走过前半程,却在后半程被观众骂得狗血喷头„„我不否认,我曾经动摇过,犹豫过,思考过到底要如何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生存。人生,于我的意义是什么?乱花渐欲迷人眼,我,该何去何从„„

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被各种欲望充斥着的我们奴役在金钱的社会里,纸醉金迷,权势和名利狠狠地诱惑着我们。有时候,我们要冷静地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在我的生活里,我一直把心思放在我所完成的任务之上,不去想结果,更不会带着某种功利心去完成某件事。享受着过程中的美丽,不去计较得失,求得一份真心付出之后的坦然。如今在大学校园里,好多学生都以学分为主要目的,反正一切与学分有关的东西都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学分

关心着荣誉,关乎着奖助学金。于是我们的生活北物质化了,因为

学分,我们把要上交的作业弄得很花哨,很精致,去取悦老师,取悦上级,而私下的生活却是一团糟。因为学分,我们学会了恭迎奉承,溜须拍马。我是一个追求实际的人,我不想那样里外不一地做人,与其强颜欢笑,还不如我脚踏实地碌碌无名,做到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都说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但好多人还是不知道该去学些什么,还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孩子,以为以后的路还很长,而宁愿把自己煮在温水里,得过且过,自生自灭。人的一生能走多远,关键就在于我们二十出头的这几年。大学,如果我们还是仅仅把它作为学知识的地方,那我们也只会一直是个成不了气候的学生。正值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在这个繁杂的社会里总结出自己独到的认知和见解,形成自己为人处世的个性和引领自己人生的思想。

幸福,也许是我们每个人共有的梦想。可幸福是什么?谁能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吗?是一辆宝马,一栋别墅,还是满屋的珍珠玛瑙?一个人总是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有时候我们的幸福在别人眼里。如果我们只是追求幸福也就罢了,但我们往往是在追求比别人幸福。幸福是天凉了远方亲人打来的一个电话,幸福是下雨了朋友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幸福是回家了爱人为你沏好的一杯茶,幸福是一声轻轻地问候,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句“我,在家等你„„”幸福,不需要我们去苦苦追寻,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去体悟。我想,这就是佛理中常说的随缘,随性,不强求吧。

也是最近才知道,李娜早已削发为尼十四年,曾经的青藏高原,如今的五台佛山,她寄予人生的到底是怎样的情感?要放弃俗世的一

切牵绊,虚名浮华,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弘一法师一样,李娜也选择了用心去聆听生活的真谛,不为俗世所染,自在人心清净,洞明人生百态,坐禅于世。

“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每每读到这些动人的禅语,原本杂乱的心情总会变得很宁静。我能够体会到其中淡淡的安宁与祥和,一如佛理中所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篇二:《启迪智慧的佛学故事100个》

101个佛理故事(2012-02-2613:54:55)转载▼

标签:杂谈分类:转文

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1-21)

1.盲人点灯

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禅师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和我一样的盲人了,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

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你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撞到我了。”

禅师顿悟,感叹到:“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禅思禅悟:点灯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这就是助人为乐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别人也就等于帮助自己。

2.逆子变孝

据《佛为老婆罗门说禅语》记载,其中有一个老婆罗门乞讨度日,后又被儿子接回家养孝的故事:

一天,释迦牟尼到舍卫城去化缘,路遇一个年迈的婆罗门,也托着一只乞钵,撑着拐杖在挨家挨户地乞讨食物。

释迦牟尼见他衣衫褴褛,神情凄苦,便问道:“老人家,您这么大年龄,为什么不在家里按享清福安享清佛,却在街上向人乞讨呢?”

老婆罗门回答:“世尊啊!我原来是个富商,因为年事已高,所以把财产全都交给了儿子管理,又为他娶了媳妇。但没有想到,儿子拿到钱财娶了妻,不仅对我粗声恶气起来,还把我赶出家门。我实在没有办法,才向人要饭糊口啊!”

释迦牟尼听了老婆罗门的叙述,便大发慈悲,对他说道:“您只要跟我学一首禅语,然后回家您对儿子宣说这首禅语,一定会改变现在凄凉的生活。”

于是释迦牟尼哦对他念了一首禅语,老婆罗门牢牢记住了这首禅语,回到家中,马上向家人复诵一遍这首禅语。

他的儿子听了,十分羞愧,连忙跪在地上,向他请罪,并连连说:“父亲啊,赦免我的罪孽吧!请您马上回家来住。”老婆罗门回家后,儿子亲自替他洗澡擦身,为他换上崭新的衣服,还将他奉为一家之主,使他能够安享晚年之福。

释迦牟尼所说的禅语,正是对儿子种种忤逆行为的鞭挞。禅语中首先叙述了老婆罗门对儿子的百般宠爱,为了他辛苦赚钱,又为他聘礼娶妻。但儿子却忘了养育之恩,不知道尊重老人,将父亲赶出家门。这就如老马没用了,就不给它吃麦子一样,不孝之子剥夺了老夫在家吃饭的权利,他只能靠乞讨要饭以求活命。陪伴他的只有一根拐杖。

正是这些内容,震撼了老婆罗门儿子的心灵,使他万分羞愧,从此细心照料父亲,使父亲安度晚年。

禅思禅悟:有些人对父母长辈很不礼貌,轻则谩骂,重则殴打,殊不知上行而下效,孩子长大了这样对你,岂不是自食其果?老人像挂在西山上的太阳,他们的光辉和热快要消失了,作为晚辈更加应该行孝道,尊重他们现在还剩下的一片余晖。

3.泥中莲花

在日本,耕田的农民被视为贱民,连出家当和尚的资格都没有。无三禅师虽然出身贱民,但是他一心皈依佛门,于是假冒士族之姓,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无三禅师后来被众人拥戴为主持。举行就任仪式那天,有个人突然从大殿跳出来,指着法坛上的无三禅师,大声嘲弄道:“出身贱民的和尚也能当主持,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就任仪式庄严隆重,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众僧被眼前发生的事弄得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能来阻止这个人说话,只好屏息噤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仪式被迫中断,场上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众人都为无三禅师捏了一把汗。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无三禅师从容地笑着回答:“泥中莲花。”

绝对的佛禅妙语!在场的人全都喝彩叫好,那个刁难的人也无言以对,不得不佩服无三和尚的深湛佛法。

就任仪式继续进行,这突然的刁难并没有对仪式有什么影响,由于禅师的佛禅妙语,更增加了他的威信,众人更加拥护他了。

禅思禅悟:人无贫富贵贱之分,每个人最终的人生都与自身的信念和追求相关,一句“泥中莲花”正是真实写照。

4.居士与高僧

有一个年轻的居士,前去拜访一位高僧。他们从早上一只谈到中午,到了吃饭的时间,寺院中的侍者看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便为两人准备了一大一小两碗面。

高僧看了一下面条,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道:“你吃大碗的吧!”

按照常理,居士应该将大碗再推回高僧面前,以示恭敬,可是居士一点都没有推让,而是非常自然地接过大碗就吃了起来。高僧见他这样,不由皱起了眉头,心里想:“本以为他慧根不浅,可是居然一点都不懂得礼仪!”

居士吃完后,看见高僧根本就没有动筷子,并且脸有愠色,便笑着问高僧:“师傅为何不吃?”居士见高僧一语不发,便恭敬地说:“我确实是饿了,只顾自己狼吞虎咽,的确有失礼之处。然而我将你推给我的大碗面再推回到您的面前,那不是我的本愿。既然不是我的本愿,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呢?我要问师傅,你推我让的目的是什么?”

高僧答:“吃饭。”

居士严肃地说:“既然目的是吃饭,您吃是吃,我吃也是吃,何必再你推我让!难道您吧大碗让给我不是真心的吗?如果不是真心的,那您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禅思禅悟:很多时候,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谦让客气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但往往违反自己的心意。殊不知礼仪只是一种形式,而拘泥于礼仪的形式不过是虚假的表现,坦率真诚才是做人的真谛。

5.追求幸福的妙方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黑氏梵志来到佛陀的座前,两手拿了两个花瓶站在佛陀的面前,想把这两瓶花奉献给佛陀。

佛陀见了,对他说:“放下。”

梵志以为佛陀叫他把花瓶放下,立刻把左手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梵志以为佛陀要他把右手的那个花瓶也放下来,所以又把右手的花瓶放。

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梵志非常不解地问道:“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的了。请问佛陀,现在我还应该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让你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手里的东西。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根、尘、识都放下时,你就再也没有什么负担,没有什么压力,你就可以从生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了。”

梵志抓了抓自己的脑袋,心想:“我真愚昧啊!我到这里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放下’,为了精神的解脱和思想的自由自在。”他终于悟到了“放下”的真义——“放下”心中的一切贪欲、愤恨和妄想,自由自在地生活。

禅思禅悟: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如果我们都像佛陀指示的那样能够放下,便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路。“放下、再放下”,可以说是一条追求幸福的妙方。

6.一村菊香

禅师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呀!”

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选开得最鲜艳、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别人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在禅师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都要给。不多日,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院子里顿时黯然失色。

弟子们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是满院香味的,现在一棵菊花也没有了。”

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样岂不是更好,三年后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们不由心头一热。眼前浮现出一村菊花盛开的美好景象。

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禅思禅悟:当你在惋惜自己美好的东西因为被分享而失去时,你更要明白你终将因分享而得到更美好的东西。一个人不能总想着自己,应该把自己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那样你才会体会到,其实与别人分享幸福比自己占有幸福更幸福!

7.禅师的哑语{佛学励志文章}.

弟子前去拜见禅师,问道:“师傅,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这些年来总是进境缓慢,难以突破?”禅师笑着说:“我来给你倒杯水喝吧!”于是就拿起桌上的茶壶,往杯子里倒水。水块满了,但禅师却仍不罢手,依旧往杯里注水。

弟子提醒他:“杯子已经满了。”禅师意味深长地对弟子说:“再倒一些吧,说不定能更多一些呢!”

弟子笑着说:“杯子已经满了,您再怎么倒也不能增加杯里的水。”

禅师叹道:“说得有道理呀!其实不仅是倒水如此,学业进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弟子听了心头一震,自言自语说道:“是啊!人生也是这样的道理,心里装的东西太多了,自然就装不进其它的了!”

禅师看他有所醒悟,便笑着说:“是啊!很多人只想着往心里装更多的东西,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但是他们越是这样想,就越不能得到,因为他们的心已经满了,怎么能装进去东西呢?倘若心中的那只杯子装满了杂念,我们就会陷入精神上的老化,变得无法接受新事物,无法更新我们的所思所悟。学业的进境更是如此,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能时常清理固有思维,接受新观点,那么必然会难以突破本来的自我。”

禅思禅悟:心就像一个容器,也有自己的容量。要想把新的东西装进去,只有把原来的旧东西倒掉。你的心装了多少杂念?又装了多少美好的事物呢?既然心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如让我们的心中拥有更多美好的东西,而少一些忧伤与烦恼。

8.舍得放弃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各个方面都强过别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有大学问的人。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可学业却没有什么长进。他非常苦恼,特地去向一位大师请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当年轻人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到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

“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我连动一动的力气都没了。”他抬头凝望着大师说道。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啦,背着石头怎么可以登上顶峰呢?”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谢后走了。后来,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其实,人要有所得,必然会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巅峰啊!

禅思禅悟:舍得舍得,必须有舍才有得,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放弃的。学会放弃才能活得轻松,才能有所获得。

9.玩火自焚

《杂宝藏经》第十卷《婆罗门妇欲害姑缘》中叙说了一个媳妇欲害婆婆,结果反而自害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婆罗门,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她欲情深重,心性淫荡,因为有婆婆在,便不能随心所欲。为此,她想方设法要害死婆婆,表面上却装作孝顺的样子以蒙骗丈夫。她每天给婆婆端茶送饭,礼仪周全。

婆罗门很满意,对妻子说:“你这样做,真是一个好媳妇。我母亲年老体衰,全靠你照顾了。”妻子对丈夫说:“我这叫做‘世供’,能有多少东西给婆婆吃用?如果得到‘天供’,那可真是要什么有什么,生活才过得快乐呢!你知道有什么妙法,可以升天吗?”

丈夫告诉妻子:“按照婆罗门的方法,投岩赴火,烈焰炙身,这样就可以升天了。”妻子便道:“既然有这个方法可使婆婆升天,又何必受‘世供’呢?”{佛学励志文章}.

婆罗门听信了妻子的话,便在野外挖了一个大坑,堆上木材,点上火后,让其熊熊燃烧。又将其母亲扶到大坑边,请来亲朋好友,鼓乐弦歌,尽欢而散,夫妇俩就将母亲推入火坑,自己扬长而去。

幸亏火坑中有一个小土堆,母亲跌在土堆上,竟没有让火烧着,她设法爬出火坑,天色已晚,便想寻原路回家。路经丛林,一片漆黑,她很害怕虎狼、罗刹鬼等侵袭,便爬到树上躲避。过了一会儿,有一群盗贼偷了珠宝,在树下坐地分账。她非常害怕,克制不住,竟咳嗽了一

下。天亮后,她从树上下来,见地上洒满香璎珠玑、金簪耳珰,便不客气地一一捡起,满载而归。

婆罗门夫妇见老母安然回家,又惊又怕,以为是起尸鬼,不敢近前。母亲便对他们说:“我升天后,获得许多财宝。”又对媳妇说:“香璎珠玑、金簪耳珰,都是你父母、姑姨、姐妹交给我带给你的,因为我年老体弱,多了也带不动,说是请你自己去拿,可以拿许多许多。”媳妇听了婆婆的话,非常高兴,便也投身火坑之中,想去多取些财宝。她一入火坑,便被烧得焦烂,一命呜呼了。

这时,天帝说禅语到:“夫人于尊所,不应生恶意。如妇欲害姑,反而焚灭身。”

禅思禅悟:玩火才会自焚,一个人不能起恶念、做坏事,同样也不应该有侥幸心理,做坏事可能会使你得到一时好处,但必定损害你长远的利益。

10.八风吹不动

苏东坡在瓜州任职的时候曾与金山寺的主持佛印禅师成为至交,他们经常在一起谈禅论道,十分快活。有一天苏东坡认为自己对于禅已经领悟到一定程度了,于是便写了一首诗,来阐述自己对于禅的理解,然后送给佛印禅师印证。

诗是这样写的: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意思是说:我顶礼伟大的佛陀,蒙受到佛光的普照,我的心已经不再受到外在世界的诱惑了,好比佛陀端坐在莲花座上一样。

佛印看了他写的诗后,笑着在上面写了“放屁”两个字,然后就叫书童带回去给苏东坡看,书童不敢怠慢,赶紧回去,把佛印禅师的批文交给苏东坡看。

苏东坡打开一看,又羞又恼,起身去找禅师理论。来到金山寺,远远看见禅师站在江边。禅师告诉他说:“我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苏东坡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我写的诗,你即使看不上,也不能侮辱人呀!”禅师说:“我没有侮辱你呀!”

苏东坡指着诗文上批的“放屁”两字,说:“这不是侮辱人是什么?今天我一定要讨个公道,听听你的说法。”

禅师哈哈大笑:“还‘八风吹不动’呢!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听完惭愧不已,再也不敢炫耀自己了。

禅思禅悟:口头上能够说出多么自吹自擂的话,宣扬多么冠冕堂皇的道理,都不那么困难;要能够真正做到自己所吹嘘的话语,实践所宣扬的道理,才是真正不易的。否则突然炫耀自己,只不过是逞口舌之能而已。

11.哭婆忧天

禅师云游,在一个老婆婆家里借宿,一连几天,那个老婆婆都不停地哭。禅师很纳闷,问她道:“你为什么整天都在哭呢?有什么伤心事,可否容许我替你讲解?”

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布鞋的,小女儿嫁给卖雨伞的。天晴的时候,我就会想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所以忍不住要伤心;下雨的时候吧,我就会想到大女儿,下雨天当然就没有顾客上门买布鞋啦,所以想想就要流泪。这样一来,我每天都觉得很是担心。”

禅师说:“原来是这么回事!你这样想不对呀!如果我是你,我会觉得每天都很高兴。”婆婆说:“大师这话怎么解释?”

禅师开导她说:“为女儿担心是没有错的,可是你为什么不为女儿开心呢?你想想,天晴的时候,你大女儿的布鞋店一定生意兴隆;下雨的时候,你小女儿的雨伞肯定畅销,你应该天天为她们开心才是呀,怎么会难过呢?”

篇三:《佛学的真实面目----妙泽居士(著)》

佛学的真实面目

妙泽居士

或是某种层面上的因果使然,我不仅自小到大吃的苦头不少,且受人贬损、误解、责难,以及赞扬和夸饰的时候都非常之多,基于这些诸多的原由,我向来就对什么生命及存在的意义、宇宙、及大自然等存在,各种宗教义理及气功现象等,有著较为强烈的终极关注和追究。但令人遗憾的是,30岁之前我一直都没有找到过令我满意的答案。我素来喜爱文学和哲学,大学四年虽然学生物学,却有‘才子’之称,不仅有文章在国内发表和获奖,还时常在一定的小圈子里颇占人缘。客观地讲,相对一些普通的同龄人,在人文与宗教方面不仅我的阅读量较大,且思考方面的功夫也下得不少,可由于我天性好逸恶劳,且不喜体能劳动,骨子里总有著些虚骄和不踏实的习气,因而世俗中各方面一直都无所建树。如此种种,本人自然一直就这么平平淡淡、按部就班,且又有些自以为是地、昏昏噩噩在这世上空过了近30载。30岁那年冬季,出于一个偶然,我翻阅了一个朋友的一本藏传佛教的书。当时,我花了一个通宵一气读完后,真可谓是喜极而泣,因为,它不仅狠狠地破灭了一直以来我对自我的那些错误的‘执著’,同时还让我知道了世界与生命竟然本来就具备著这么美妙的属性和机制!我就像一个一直在暗夜中独行的人,一刹那见到了一盏温馨、亲切的明灯那样,觉得生命的一切可能性与自由度都向我迎面走来了,一切都有了可靠的依止„„当夜,对于佛学(与世俗宗教无关),我就决定自此做一个如法的实践者。

从那个夜晚过后,我开始大量阅读佛书及相关经典,并开始做功课。其间不仅走过许多弯路,吃过不少苦头,经受过一些违缘逆境的折磨,同时也有著许多身心方面的改变、改观,且还有不少‘神奇’之事态发生„„当然,直到今天为止,我的修学、修证都尚还浅薄和粗糙。但无论怎样,我绝不会著意来宣传某些实践过程中的‘神奇’(尽管它们中有一些事相经得起相关佛典的验证),我自是明白,无论是智慧,还是生命之潜能,这一切是人本来就具有的东西,我们只能是一步步地‘还原’它们,绝不能停滞和执著于任何中间过场或‘境界’。本文中我之所以对‘神奇’偶有提及,绝不会是为了谈玄说妙,仅是为了以事显理,我希望有缘的人们能由此对佛学生出正确的信心、信解„„

你了解真正的佛学吗?

——一种关于大智慧的方便假说

本书的缘起(前言)

在这里,我要先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本人法名妙泽,西元一九六九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长在贵州。一九九0年大学毕业。于1999年开始修学佛学,现为自由职业者。

或是某种层面上的因果使然,我不仅自小到大吃的苦头不少,且受人贬损、误解、责难,以及赞扬和夸饰的时候都非常之多,基于这些诸多的原由,我向来就对什么生命及存在的意义、宇宙、及大自然等存在,各种宗教义理及气功现象等,有著较为强烈的终极关注和追究。但令人遗憾的是,30岁之前我一直都没有找到过令我满意的答案。我素来喜爱文学和哲学,大学四年虽然学生物学,却有‘才子’之称,不仅有文章在国内发表和获奖,还时常在一定的小圈子里颇占人缘。客观地讲,相对一些普通的同龄人,在人文与宗教方面不仅我的阅读量较大,且思考方面的功夫也下得不少,可由于我天性好逸恶劳,且不喜体能劳动,骨子里总有著些虚骄和不踏实的习气,因而世俗中各方面一直都无所建树。如此种种,本人自然一直就这么平平淡淡、按部就班,且又有些自以为是地、昏昏噩噩在这世上空过了近30载。30岁那年冬季,出于一个偶然,我翻阅了一个朋友的一本藏传佛教的书。当时,我花了一个通宵一气读完后,真可谓是喜极而泣,因为,它不仅狠狠地破灭了一直以来我对自我的那些错误的‘执著’,同时还让我知道了世界与生命竟然本来就具备著这么美妙的属性和机制!我就像一个一直在暗夜中独行的人,一刹那见到了一盏温馨、亲切的明灯那样,觉得生命的一切可能性与自由度都向我迎面走来了,一切都有了可靠的依止„„当夜,对于佛学(与世俗宗教无关),我就决定自此做一个如法的实践者。

从那个夜晚过后,我开始大量阅读佛书及相关经典,并开始做功课。其间不仅走过许多弯路,吃过不少苦头,经受过一些违缘逆境的折磨,同时也有著许多身心方面的改变、改观,且还有不少‘神奇’之事态发生„„当然,直到今天为止,我的修学、修证都尚还浅薄和粗糙。但无论怎样,我绝不会著意来宣传某些实践过程中的‘神奇’(尽管它们中有一些事相经得起相关佛典的验证),我自是明白,无论是智慧,还是生命之潜能,这一切是人本来就具有的东西,我们只能是一步步地‘还原’它们,绝不能停滞和执著于任何中间过场或‘境界’。本文中我之所以对‘神奇’偶有提及,绝不会是为了谈玄说妙,仅是为了以事显理,我希望有缘的人们能由此对佛学生出正确的信心、信解„„

作为一名佛学身体力行的进行者、实践者,予佛学如此的种种受益、受用,我实在已是一言难尽,故而非常想与天下人分享这些‘好处’„„同时更想让更多的人都来了解一下佛

学„„怀著一个知识份子、文化人应有的良知及济世情怀,我于2001年夏天发心开始编此小册子,迄今为止已易稿五次,其间受到了许多善知识们的指正、开导和鼓励,由是更想早日与天下人共用佛学这份奇特却又真实不虚的宝贵资粮了。

妙泽此举,一来报佛恩,二来报众生恩。谨此学习与实证的体会,我愿与天下所有的有缘人共勉和交流。若有谬误和漏洞,还请大家见谅和不吝指教。佛学的义理和实证经验,浩瀚无穷,妙不可言,绝不是妙泽之浅陋的所能详尽的。此小册子之所以命名为‘佛学’,则暗含有‘学术、学问’的意味,如此,肯定就有主观和个人的‘烙印’,也就是说,至多旨在传达一种我个人在‘学习、思维和实证’上的可能性。予佛学本身之义理而言,妙泽此举,只是一个蹩脚的编辑者,一个不见得合格的传声筒或载体。因此,敬请各位读者注意,本小册子既不可能代替佛学本身,肯定也不可能属于是在讲经说法,它仅是一种基础性的、介绍性的、较为肤浅的普通读物,有心修学之人请务必注意这一点。

最后,我还要说明的是,本小册子在编撰上查阅、借鉴和转摘了一些相关资料,以及一些大善知识们的开示,特此深表感激。其二,我总以为佛学是我们共同的资源,加之懒惰和恐记忆有误,恕妙泽就不一一注明它们的出处了。

妙泽居士

本书的缘起(前言)

1:佛学是怎么一回事?

2:‘佛’是一种什么概念?3:佛学不是宗教

4:什么是‘佛法’?

5:所谓的‘佛教’

6:存在的‘实相’

7:哲学与佛学

8:漫谈生命与存在

9:‘业’是什么?

10:从生命的种类说起11:关于练气功

12:佛门反对迷信与宿命

13:‘佛渡有缘人’是什么意思?14:修行与入世

15:何谓‘涅槃’?

16:关于‘末法时期’17:从‘不二法门’说起18:什么是‘五毒心’?19:该不该吃素?

20:正信才是真佛教

21:谁才算是佛门弟子?22:什么才叫‘去执著’?23:简述‘八正道’

24:从供奉佛像说起{佛学励志文章}.

25:佛弟子对现实生活的态度26:有为和无为

27:如何才有正确的佛学知见?28:虚怀若谷方是真修行29:‘开悟’仅是一个起点?30:谁是‘善知识’?31:谁该是‘外道’?32:从佛门的戒律说起33:佛弟子应该博学多闻34:关于‘在家人’

35:从大乘‘六度法’说起36:如此而已话‘神通’37:如何做功课?

38:念佛的心要

39:什么是‘咒语’?40:关于‘净土三资粮’41:真实不虚话‘往生’42:闲话‘道交感应’43:做功课有何要领?

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45:解悟空性很重要46:也谈禅、密、净47:修行的本质

48:必须走的‘中道’49:魔障即菩提50:烦恼即菩提后记

篇四:《佛学故事Word文档(4)》

镜鉴

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第三中学张云鹏

这是一则佛学故事。

南山寺中,僧徒众多,其中有一和尚年纪最小,资质也最差。小和尚终日苦思如何来改变自己,却不知该怎样去做,心情也愈加愁苦。

一日,小和山终于鼓足勇气,来到师父的禅房,向师父道出心中的疑惑。师父沉思片刻,领着他来到寺中后山的竹林。

师父缓缓的对小和尚说:“你看这些竹子和地下的蕨草,皆是为师几年前栽种。刚开始种下它们时,蕨草很快便长得葱郁茂盛,而竹子却毫无声息。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但我仍坚持浇水、施肥,决不放弃。”小和尚疑惑不解,师父又继续讲到:“直到第五年,竹子才拱出一个嫩芽,弱不禁风。但只过了六个月,它便长到齐人高了。竹子用五年的时间来扎根,才有了今日的苍翠。人亦如竹,你只有心静如竹,定性扎根,方有所造化啊。”

小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