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详细内容
篇一:《《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在中国近代史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我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吧。《恰同学少年》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一部红色经典青春励志小说。以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为主线,充分的展现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听老师给我们说这以开始部电视剧并不被关注,到后来在观众中,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中产生了空前强烈的反响,网络上好评如潮。像毛泽东他们一样,经历了一个很大的转变。毛泽东从小就生长在农村的三伢子,到成为伟大的职业革命家,做过教师,做过校长。蔡和森,从富有的家庭到贫困的家庭,再从第一师范的学生走到中国无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这一切体现了他们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他们这种伟大的精神。《恰同学少年》不止讲述了少年,更讲述了老师。杨昌济、开明的第一师范校长———孔昭绶、方维夏、黎锦熙、袁仲谦等优秀老师,讲述了老师的伟大。如果可以穿越时空,多愿意回到他们那个时代,那个时期国内外发生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大事,心中不免有些遗憾,无法去感受那伟大的时刻。
没有那个人天生就那么聪明,他们也努力过,累过。记得毛泽东的数理化、音乐、美术就学的不好,一次他还画了一幅“半壁见海日”,大家笑他画的有趣,数学学得不好他也会努力,他学的时候“萧三”曾对他说:“第一遍你错七道,第二遍你错六道,第三遍你错五道,你说你怎么得了!”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学数学有多么困难,可是他还是那么努力的学习,真是我们伟大的榜样。《恰同学少年》这部书,其中的曲折剧情让我赞叹、感慨,更是为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感到敬佩、为他敢作敢为的精神深深打动、为他敢于冲破旧势力、旧习俗的精神所折服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的确是一个自信的人。记得剧中,他去参观岳麓书院时。萧子升感叹书院所出的人才都已经作古,只空留书院的旧址。毛泽东却自信的认为“我们”便会是今日之人才。“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错,如果没有这份自信,他又怎么敢不带分文游历湖南,率领学生军智斗北洋军阀,揽下工人夜学的招生任务。相信自己,就一定可以成功。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在青春年少时期,正是风采、才华旺盛之时,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何等的萧洒;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又是何等的执着和豪迈。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代伟人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博爱、他的努力、他的拼搏、他的精神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我相信只要我们把毛泽东当做我们的偶像,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为祖国、人们做贡献。
姓名:李文军
学号:21114012017
班级:美术学2班
篇二:《《恰同学少年》观后感》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恰同学少年》是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讲述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生活的事,剧中除着重刻画了胸怀抱负的毛润之外,还刻画了他的同学和老师:忠厚老实的蔡和森,活泼可爱的杨开慧,爱慕虚荣的刘俊卿,陶家千金陶斯咏和她的好朋友向警予、赵家贞,以及和蔼可亲的孔昭绶教授,博学多才的杨老师,勤俭朴实的徐特立徐议长。整部电视剧表现出了在那个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年代,毛主席和他的同学们救国救民,团结合作,视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豪迈与热情.更加强调了一个事实,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通过教育这一渠道来塑造一颗坚定的信心,一份崇高的理想和一个完美的智慧.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少年时的志趣思想,往往预示着一个人一生的前进方向。而电视剧中所描述的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给了我们大学生无限启示,告诉我们应该心怀祖国、志向远大,先完善自身继而立足世间。
伟人的少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他在作文中多次谈论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因“过于张扬”而被老师批评,但他心怀祖国和改变旧中国现状的伟大理想得到了教师们的肯定,也得到了同学的钦佩。伟人的少年时代乐观而不畏寒苦,假期无处可去住在山上的亭中,也不能改变他的达观,携友一同读书游山,淋山雨而叫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他曾经所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
与人斗其乐无穷。这种乐观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毛泽东的魅力不仅如此,因为他光明磊落的为人、沉着缜密的思维和独特的领导才能,团结了一群有志于改造贫腐的旧中国的青年。在少年时代,他们游走于工厂乡村,成为当地先进思想的宣传兵;成年以后,他们更是各显所长,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革命的滔天巨浪。他们的理想与抱负,他们的气魄与胆量,他们()的志趣与胸怀,无一不令人深深为之折服。
青春无畏{《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因为年轻,所以无畏;因为无畏,所以出发。无畏的他们在前进的路上,奏响青春赞歌,雄浑的歌声撒扬每一寸土地,使万物自惭形秽,使那个旧社会为之摧眉折腰,蔑视一切敌人,抛开儿女私情,他们无所谓畏惧的挑战那个时代的腐朽。他们那股劲儿使我们震撼。五七国耻时,一师校长孔绍绶率领全校师生写下《明耻篇》公然对抗国民政府下令的“中日亲善”征文。“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毛泽东写下这刚劲有力的十六个大字。宣告着他们对国家兴亡的责任。当国民政府得知内情,大肆派兵缉拿孔绍绶时,毛泽东,蔡和森等一师学子毫无畏缩的面对官兵,用他们的智慧使校长最终逃过此劫。当北洋军阀率溃兵败往长沙,围攻长沙城时,长沙城人心惶惶。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意气风发的少年们挺身而出,乔装成长沙军队,镇压溃兵。毛泽东则以副长官的身份沉着冷静的与敌军谈判,谎称自己正率领大批军队埋伏,并制造出千军万马的假象,最终出色的骗得敌军投降。这一首首青春无畏的赞歌,在时代的上空,余音缭绕,经久不绝。{《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恰为同学
上大学之前,上大学的大哥对我说,上了大学要找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实在非常非常的难,我一开始却不以为然。有一句话说的好,五湖四海皆兄弟,同学之间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就是缘分,在一起就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彼此以一颗坦诚的心交往。而我看到的确实大多数同学之间只是表面上见面寒暄几句,而实际上却形成一种无形的不健康的隔膜;彼此不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是看谁干逃课,看谁吃得好穿的好;看谁游戏玩的厉害,仿若形成一种默契,会玩游戏的就是比别人高明;老土的就是农村人……而剧中同学之间的友谊实在让人羡慕:萧子升主动把自己的钱分给毛泽东;易永畦主动为毛泽东缝补露出好几个脚趾头的破鞋子;看到同学的成绩下降了,都去关心提醒;彼此之间共同交流学习心得,共同为拯救中华民族而出谋划策。
如果大学同学之间彼此卸下虚伪的面孔,共同努力,共同学习,则何乐而不为呢?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说的都是关于少年志向与成就事业、实现理想抱负的辩证关系。志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想,二是实现理想所必备的意志和毅力,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胸怀远大理想,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应当是中国青少{《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年报效祖国,有所建树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走向世界的最重要的力量之源。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如今,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中国青少年新的历史使命。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法官,要干好人民司法这分工作,光光懂得审案还是远远不够的,简单的、机械的就案办案也是不科学的。只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政治方向出发,牢牢地把握好司法的政治方向,积极地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才能最终实现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目标。
有一种声音,穿越岁月的尘埃,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从橘子洲头呼啸而来抵达我们的心房;有一种力量,锤炼青春的硬度,拨开一个时代的迷雾,在神州大地点燃一盏耀眼的火光;有一种感动,在民族的胸膛流淌,如清冽的湘江之水,总是将你我青春的热血激荡。我们在聆听和回望中还原那些激动人心的人物和细节,便深切感受到那凝聚在岁月中的芳香,那么浓郁,那么温馨„„一代伟人虽已远去,但他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却永放光芒。我们不会忘记,一个从同学少年到年过半百的老人在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发表演说的语重心长: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象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神采飞扬的演说穿越历史的时空在年轻的中国大地上回荡。
篇三:《《恰同学少年》观后感》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早在上大学之前我就看了当时热播的青春励志剧《恰同学少年》,这部剧主要是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讲述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生活的事,剧中除着重刻画了胸怀抱负的毛润之外,还刻画了他身边的同学和老师。整部电视剧表现出了在那个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年代,毛主席和他的同学们救国救民,团结合作,视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豪迈与热情.更加强调了一个事实,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通过教育这一渠道来塑造一颗坚定的信心,一份崇高的理想和一个完美的智慧.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少年时的志趣思想,往往预示着一个人一生的前进方向。而电视剧中所描述的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给了我们大学生无限启示,告诉我们应该心怀祖国、志向远大,先完善自身继而立足世间。
伟人的少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他在作文中多次谈论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因“过于张扬”而被老师批评,但他心怀祖国和改变旧中国现状的伟大理想得到了教师们的肯定,也得到了同学的钦佩。伟人的少年时代乐观而不畏寒苦,假期无处可去住在山上的亭中,也不能改变他的达观,携友一同读书游山,淋山雨而叫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他曾经所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种乐观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毛泽东的魅力不仅
如此,因为他光明磊落的为人、沉着缜密的思维和独特的领导才能,团结了一群有志于改造贫腐的旧中国的青年。在少年时代,他们游走于工厂乡村,成为当地先进思想的宣传兵;成年以后,他们更是各显所长,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革命的滔天巨浪。他们的理想与抱负,他们的气魄与胆量,他们的志趣与胸怀,无一不令人深深为之折服。上大学之前,高中老师就说过高中同学才是一辈子的财富,上了大学要找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实在非常非常的难,我一开始却不以为然。有一句话说的好,五湖四海皆兄弟,同学之间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就是缘分,在一起就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照顾。而当我真正踏进大学校园以后,我确实看到的确实大多数同学之间只是表面上见面寒暄几句,而实际上却形成一种无形的不健康的隔膜;彼此不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是看谁干逃课,看谁吃得好穿的好;看谁游戏玩的厉害,仿若形成一种默契,会玩游戏的就是比别人高明;老土的就是农村人……而剧中同学之间的友谊实在让人羡慕:萧子升主动把自己的钱分给毛泽东;易永畦主动为毛泽东缝补露出好几个脚趾头的破鞋子;看到同学的成绩下降了,都去关心提醒;彼此之间共同交流学习心得,共同为拯救中华民族而出谋划策。如果大学同学之间彼此卸下虚伪的面孔,共同努力,共同学习,则何乐而不为呢?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说的都是关于少年志向与成就事业、实现理想抱负的辩证关系。志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理想,二是实现理想所必备的意志和毅力,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胸怀远大理想,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应当是中国青少年报效祖国,有所建树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走向世界的最重要的力量之源。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如今,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中国青少年新的历史使命。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法官,要干好人民司法这分工作,光光懂得审案还是远远不够的,简单的、机械的就案办案也是不科学的。只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政治方向出发,牢牢地把握好司法的政治方向,积极地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才能最终实现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目标。
有一种声音,穿越岁月的尘埃,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从橘子洲头呼啸而来抵达我们的心房;有一种力量,锤炼青春的硬度,拨开一个时代的迷雾,在神州大地点燃一盏耀眼的火光;有一种感动,在民族的胸膛流淌,如清冽的湘江之水,总是将你我青春的热血激荡。我们在聆听和回望中还原那些激动人心的人物和细节,便深切感受到那凝聚在岁月中的芳香,那么浓郁,那么温馨……一代伟人虽已远去,但他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却永放光芒。我们不会忘记,一个从同学少年到年过半百的老人在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发表演说的语重心长: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
朝气蓬勃,好象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神采飞扬的演说穿越历史的时空在年轻的中国大地上回荡。就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里描述的一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作为当代大学生,就要激扬我们的青春,放飞我们的梦想!向前迈进!
篇四:《《恰同学少年》观后感》{《恰同学少年》观后感}.《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如此气势磅礴的一段话,让我的心也随之激荡起来,而这段话让人最能够想起的便是青春励志剧《恰同学少年》。该剧讲述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剧中的刻画的很多人物形象都让人心有所动,感慨万分。如胸怀抱负的毛润之,忠厚老实的蔡和森,活泼可爱的杨开慧,爱慕虚荣的刘俊卿,和蔼可亲的孔昭绶教授,博学多才的杨老师等等,而该剧中让人不得不多说人的便是毛泽东——润泽华夏,恩惠东方。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毛泽东1925年秋从上海回到长沙时,在湖南第一师范校门口的湘江桔子洲头挥笔写下的词———《沁园春·长沙》。这正是对当年就读于该校的众多学子们的真实写照,也展了毛泽东报效祖国,志存高远的远大理想。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到东山学堂读书时,给父亲留下了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这首诗中我们便可发现毛泽东一心求知、救国的宏伟志向。因为年轻,所以他无畏;因为无畏,所以他出发。他在前进的道路上,奏响着一支青春的歌,激情的追求着,无所谓畏惧的挑战着那个时代的腐朽。而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是为了以后能有一碗饭而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他时刻关注着中国,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和前进。他是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而学习的,他的志向是坚定的、高尚的,不像刘俊卿一样为了个人名利而读死书。他把救国和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且为之而努力的奋斗着。他坚持着自己的真理,以自己的方式去学习,不怕吃苦,求得真本领,不断充实自己,还提出了“一日未得真理,即一日无志,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的大道理。而且在第一师范时,他每天起床特别早,做完冷水浴或其他运动之后,就迅速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紧张的学习。为了锻炼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专心地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他到长沙城闹市中读书“闹中求静”,以磨砺遇事冷静专注的性情;大雨滂沱的时候在岳麓山上奔跑,以体会“与天地奋斗,其乐无穷”的豪情,这便是毛泽东。
而在另一方面不得不说的事便是教育,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从该剧中可以发现毛泽东是一个志存高远、个性鲜明的学生,但是同时,19至25岁的毛泽东,和许多如今的我们一样,有冲动、偏执、倔强等弱点。虽然他的个性鲜明,为人行事有非凡的胆识,但是又往往引来争议,是个无法按常规来判断的人。对他来说若适得其时,就如蛟龙入渊,若生不逢时,则可能被扼杀天才。幸运的是毛泽东在湖南师范大学遇到了一批因材施教的老师,他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而不是压制学生的优势去迁就一般的标准。人们都知道,毛泽东是存在偏科的,数理化科目很差,甚至都到了不及格的边缘。但是杨昌济说的好:“自古大才乏通才,自古大才少全才,我们又何必强求一个对理科缺乏兴趣的学生要门门全优呢?”剧中有这样一幕:针对毛泽东考试成绩有的正数第一(如国文等社会科学)、有的倒数第一(如数学)的情况,老师们在一起展开讨论,有的老师说他既聪明又勤奋,有的老师说他聪明不勤奋,有的老师说他勤奋不聪明,还有的老师干脆说他是既不聪明又不勤奋、、、、、
可谓众说纷纭。这样一个学生,可以说他是一个偏科的学生,也可以说是一个独擅专长的奇才。如何看待这个学生,实际上就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教育。
《恰同学少年》中展现出了两种教书育人的方式:一种是以纪督学为代表的教师,他们灌输给学生的思想就是所谓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方式直接导致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考高分”,并且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但是与这类老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杨昌济、孔昭绶等教师,他们既教书又育人,把教育学生学习知识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这种方式是建立在国家民族利益之上的,他们以为国为民培养人才为己任,在倡导学生多学书本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和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也正是我们如今所需要的。
大浪淘沙,光阴飞转,已悄然流逝了近一百年的时光,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他们历尽千难万险,用献血和生命开创的共和国已经走向了辉煌。和他们那时相比,我们的国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的国民教育,无论是教育资源、教育水准还是教育的普及,也都已不能和那时同日而语。但是,返回头来理智地对比和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呢?
而如今的教育,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很明显的发现我们似乎都缺少了点什么。好多中学生在忙着考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一心只读圣贤书;好多大学生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要么就是在忙着学英语、考托福,找工作,没有了激情、丧失了抱负,少了沉稳,多了浮躁,幻想个人的奋斗与所谓的成功,缺少了一份该有的责任。也许这也是现实所“逼”,但不管怎样,青年学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他们担负的责任是推卸不掉的。而如今我们应该办怎样的教育,办怎样的学校却让人值得思考。九年义务教育政策是好的,可是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一个摸样,恐怕是有问题的。我们批量生产学校,然后在批量生产学生,学校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怎能培养出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一方面社会在呼唤有个性、有专长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又在扼杀学生的天性,肆无忌惮的磨砺他们的棱角。这样的教育又如何能使我们的社会继续进步呢,如何能让我们的的国家超越其他进步得国家呢!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主张“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使自己德智体全面发展”,“三育并重,身心并完”,他认为体育、德育、智育都是形成人类发展的基础。我们都知道青年时代是修学的关键期,必须抓住这个时期,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立大志,不要浑浑噩噩跟着跑,不要读死书,死读书。我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有这样的要求:每个毕业生,要能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工作压得人们几乎“喘不过气”,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大学生更应该志存高远,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智体三者互动,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挫折教育”“磨砺教育”,克服独生子女的“骄、娇”之气,做一个体魄强健,意志顽强、心理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而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急切所需的啊!我也希望有这样一种教育,老师们不必为所谓的“学术任务”而累,能静下心来做学术,搞教学和研究,帮学生打开视野,建立人生价值观;学子们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和老师在灯下促膝长谈,谈古论今,可以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思考,思索未来,思考人生。这里有满园的文学气息,有老师们激情四射的讲演,有学子们热情奔放的探讨„„
毛泽东曾经深情地对青年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
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也深刻的相信着中国的未来是光明的,因为我们在一步一步的前进„„
篇五:《《恰同学少年》观后感》《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有很多想法„„{《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发展与崛起的时候,它的年轻人都有一种特殊的精神风貌,这种风貌极富时代气息,正所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